期末冲刺卷2-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卷(2019浙科版)(解析版)_第1页
期末冲刺卷2-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卷(2019浙科版)(解析版)_第2页
期末冲刺卷2-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卷(2019浙科版)(解析版)_第3页
期末冲刺卷2-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卷(2019浙科版)(解析版)_第4页
期末冲刺卷2-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卷(2019浙科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期末冲刺卷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①是蛋白质,那么N主要存在于与中央碳原子相连的氨基中B.若②是糖原,那么吃糖过多时②会释放到内环境中C.若③是多聚体,则在原核生物中其为DNAD.若④是油脂,则其在人体主要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一般是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详解】A、若①是蛋白质,那么N主要存在与中央碳原子相连的氨基中,也可能存在于R基团中,A错误;B、若②是糖原,则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吃糖过多时不会释放到内环境中,B错误;C、若③是多聚体,则在原核生物中其为DNA或RNA,C错误;D、若④是油脂,则其在人体主要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脂肪、淀粉、糖原都是人体细胞内的储能物质B.几丁质是虾外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C.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D.相同质量的糖原与脂肪比较,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答案】A【解析】【分析】壳多糖又称几丁质,为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的胞壁中,也存在于一些绿藻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详解】A、脂肪、糖原都是人体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淀粉、脂肪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A错误;B、几丁质是结构多糖,虾外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就是几丁质,几丁质可以用来净化污水、制作人造皮肤、制作食品的包装纸,B正确;C、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细胞内细胞呼吸的底物主要是葡萄糖,C正确;D、相同质量的糖原与脂肪比较,由于脂肪中的C、H比例高,而O少,因此,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D正确。故选A。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其中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B.高温时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C.镰状红细胞的形成是由于血红蛋白某一处的谷氨酸缺失导致的D.有些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称为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A正确;B、高温会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变得伸展、松散,暴露出肽键,易被蛋白酶水解,B正确;C、在正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位置的谷氨酸在异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被缬氨酸所代替,导致镰状细胞贫血,C错误;D、有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类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D正确。故选C。4.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新冠病毒被发现之前,有如SA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病毒等6种冠状病毒,其遗传物质都是RNA,如图是新冠病毒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其表面蛋白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的相关受体蛋白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以脱氧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D.确认新冠病毒不同于家族内其他成员利用了核酸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A错误;B、病毒囊膜上的某些蛋白通过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使病毒进入宿主细胞,B正确;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D、确认新冠病毒不同于家族内其他成员利用了核酸的特异性,D错误。故选B。5.下图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3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所示方式的实现依赖于靶细胞膜的流动性B.花粉落到柱头上可以萌发依赖于图2所示的交流方式C.图3所示方式的出现不影响植物细胞的相对独立性D.图示3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存在有利于细胞间的协调【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详解】A、图1所示是细胞间间接交流的方式,该方式的实现依赖于细胞膜上受体蛋白,A错误;B、花粉落到柱头上可以萌发依赖于图2所示的交流方式,即细胞间的直接交流,B正确;C、图3所示方式是细胞间通过特殊的通道进行信息交流,该方式的出现不影响植物细胞的相对独立性,C正确;D、图示3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存在均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利于细胞间的协调,D正确。故选A。6.溶酶体是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B.巨噬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酶降解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D.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详解】A、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聚集形成溶酶体,A正确;B、巨噬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酶降解,因为溶酶体是细胞中的消化车间,B正确;C、溶酶体是单层膜细胞器,C错误;D、溶酶体中的液体pH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则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C。7.已知细胞核的核孔由核孔复合体组成,核孔复合体由多种蛋白质构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核孔数量会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B.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DNA、RNA、酶等出入的通道C.入核蛋白和出核蛋白可能都经核孔复合体进出细胞核D.核孔具有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解】A、核孔具有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所以核孔数量会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数量越多,A正确;B、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出入的通道,物质出入核孔具有选择性,不能随意进出,DNA不能出细胞核,RNA和某些蛋白质如DNA聚合酶可以,B错误;C、出细胞核和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都属于大分子物质,推测入核蛋白和出核蛋白可能都经核孔复合体进出细胞核,C正确;D、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出入的通道,具有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故选B。8.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发生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该过程需ATP供能。基于上述原理发明的手持ATP测定仪,可用于测定食品表面的细菌数。测定时,细菌被裂解,ATP释放到胞外作用于测定仪中的“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并发出荧光,依据荧光强度得出细菌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荧光素与氧发生反应的过程,需要吸收ATP释放的能量B.荧光强度与ATP消耗量呈正相关,与细菌数呈正相关C.细菌体内的ATP含量基本恒定,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依据D.ATP是细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水解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可以分成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两大类。前者需要吸收能量,后者是释放能量的。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来为吸能反应直接供能。【详解】A、荧光素与氧发生反应的过程需ATP供能,所以需要吸收由ATP水解释放的能量,A正确;B、细菌被裂解后ATP就释放作用于仪器,随后发出荧光,可推测细菌数量越多,释放的ATP就越多,荧光强度越大,故荧光强度与ATP消耗量和细菌数都荧光呈正相关,B正确;C、要从释放的ATP的量推测细菌的个数,前提是细菌体内的ATP含量基本恒定,这是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依据,C正确;D、ATP是细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水解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D错误。故选D。9.人体正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但癌细胞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该现象被称为瓦氏效应。下图是有氧条件下癌细胞中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A是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B.过程②产生的五碳糖可用于合成核苷酸C.图中的过程③④均伴随ATP的产生D.瓦氏效应可使癌细胞更好地适应无氧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详解】A、葡萄糖被癌细胞吸收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A是转运蛋白,A正确;B、核苷酸是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组成的,过程②产生的五碳糖可用于合成核苷酸,B正确;C、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才能产生ATP,过程③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C错误;D、癌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所以瓦氏效应可使癌细胞更好地适应无氧环境,D正确。故选C。10.脑缺血会引起局部脑神经细胞缺氧而受损,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中的干细胞,经诱导可以生成心肌细胞、成骨细胞、神经细胞等。运用干细胞疗法有可能实现对缺血坏死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修复和重建,这也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干细胞参与受损部位修复时候,体内细胞同时发生着细胞凋亡B.某患者的神经细胞的核基因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核基因相同C.脑缺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骨髓基质细胞经诱导可通过增殖过程形成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可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细胞凋亡伴随着整个生命历程,故干细胞参与受损部位修复时候,体内细胞同时发生着细胞调亡,A正确;B、骨髓基质细胞经过增殖分化过程形成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细胞,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因此神经细胞的核基因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核基因相同,B错误;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因此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正确;D、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不同,故骨髓基质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过程形成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细胞,D正确。故选B。11.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B、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C、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确;D、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故选B。12.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粉色和白色三种,受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当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紫花,当基因A存在、基因B不存在时表现为粉花,其余表现为白花。某实验小组进行甲、乙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亲本杂交组合F1的表现型及比例甲紫花×紫花紫花:粉花:白花=9:3:4乙紫花×白花紫花:粉花=3:1A.三种花色的植株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是白花B.乙组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abbC.乙组F1中紫花植株均为杂合子D.甲组F1粉花植株相互授粉产生的子代中粉花植株占7/9【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甲组F1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粉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形,则可推知甲组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Bb,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用组合定律;乙组杂交实验中,根据F1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粉花=3:1可知,乙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详解】A、据题意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_,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_、aabb,三种花色的植株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是紫花,有4种,错误;B、乙组杂交实验中,根据F1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粉花=3:1可知,乙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B错误;C、乙组产生的F1中,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和AaBb,均为杂合子,C正确;D、根据甲组F1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粉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形,则可推知甲组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Bb,甲组F1粉花植株有两种基因型:1/3AAbb和2/3Aabb,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其比例为2/3Ab、1/3ab,故甲组F1粉花植株相互授粉产生的子代中粉花植株占=8,D错误。故选C。13.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ZW)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Z)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表现为芦花,雌性均表现为非芦花。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B.自然界中芦花雄鸡的比例比芦花雌鸡的大C.F1自由交配,F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不同D.F2中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ZW)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Z)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为芦花,雌性均为非芦花,可知雄性后代表现型与母本相同,雌性后代表现型与父本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本雌性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W,亲本雄性非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详解】A、根据纯种雌性芦花鸡(ZW)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Z)交配多次,子代表现为交叉遗传的特点,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A正确;B、雄鸡只有两条Z染色体上都含基因a时才表现为非芦花,而雌鸡只要有一个a基因就表现为非芦花,故雌鸡的非芦花比例高于雄鸡,则芦花雄鸡的比例比芦花雌鸡的大,B正确;C、F1中的雌雄鸡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F1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芦花雄鸡(ZAZa):非芦花雄鸡(ZaZa):芦花雌鸡(ZAW):非芦花雌鸡(ZaW)=1:1:1:1,故F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相同,均为1/2,C错误;D、F2中的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AZa,芦花雌鸡基因型为ZAW,F2中的芦花鸡交配,则产生的F3中非芦花鸡ZaW比例为1/2×1/2=1/4,故F3中芦花鸡占1-1/4=3/4,D正确。故选C。14.摩尔根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果蝇的眼色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摩尔根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样,都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C.F2的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占1/2D.选用自然界中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进行实验不可以确定基因所在位置【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均表现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中红眼出现在雌果蝇和雄果蝇中均出现,而白眼只出现在雄果蝇中,说明眼色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红眼基因为W,则白眼基因为w。【详解】A、根据F2性状分离比为3:1可知,果蝇的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B、摩尔根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样,都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B正确;C、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WXW、XwY,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WXw、XWY,F2的基因型为XWXW、XWXw、XWY、XwY,F2的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XWXW占1/2,C正确;D、选用自然界中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进行实验可以确定基因所在位置,D错误。故选D。15.下图为豌豆(2n=14)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显微图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c所示细胞中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B.图a所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图d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D.图中减数分裂的顺序为d→c→a→b【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能观察到两个细胞,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b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末期(能观察到4个细胞);c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观察到2个细胞,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分别在细胞的两极)。【详解】A、c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此时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正确;B、a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C、d细胞观察到2个细胞,且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分别在细胞的两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C错误;D、图中减数分裂的顺序为c(减数分裂I后期)→a(减数分裂Ⅱ中期)→d(减数分裂II后期)→b(减数分裂Ⅱ末期),D错误。故选A。16.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microRNA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阻断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且microRNA与结直肠癌等肠道疾病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icroRNA能与mRNA结合,前者上有反密码子,后者上有密码子B.microRNA可能会抑制肠道细胞内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C.mieroRNA可在转录水平上对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D.microRNA和靶基因mRNA通过磷酸二酯键结合形成局部双链【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microRNA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阻断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详解】A、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microRNA不属于tRNA,A错误;B、microRNA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阻断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且microRNA与结直肠癌等肠道疾病关系密切,所以microRNA可能会抑制肠道细胞内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使其不能翻译形成相关蛋白质,B正确;C、microRNA可阻断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但不会阻断转录过程,故microRNA可在翻译水平上对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C错误;D、microRNA和mRNA通过氢键结合形成局部双链,从而阻断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B。17.科学家在对肥胖症进行研究时发现,正常小鼠体内FTO基因的敲除或失活会导致细胞内RNA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增加约20%,同时减少成熟脂肪细胞内脂肪含量,而敲除METTL3基因后,其结果刚好相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FTO基因的过量表达会减少脂肪含量B.mRNA的甲基化不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C.对哺乳动物而言,大量脂肪导致肥胖,并引发多种疾病,所以饮食要避免摄入脂肪D.FTO与METTL3可在转录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详解】A、题意显示,FTO基因被敲除或失活,即不能正常表达时,脂肪细胞内脂肪含量才减少,A错误;B、mRNA的甲基化只是影响翻译过程,可能导致翻译无法正常进行,并不会改变mRNA中碱基的数量及排列顺序,故不改变其遗传信息,更不会导致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B正确;C、脂肪摄入过多会引起人或其他哺乳动物肥胖,但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必然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所以不能避免摄入脂肪,应合理控制摄入量,C错误;D、题意显示,正常小鼠体内FTO基因的敲除或失活会导致细胞内RNA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增加约20%,而敲除METTL3基因后,其结果刚好相反,可见这两种基因都会影响细胞内RNA的甲基化水平,而RNA主要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故这两种基因主要影响的是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B。18.下列关于遗传规律以及遗传物质相关的科学研究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格里菲斯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D.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假说“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A错误;B、格里菲斯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推测转化因子的存在,B错误;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C正确;D、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不知道染色体的存在,D错误。故选C。19.种间和属间杂交是获得单倍体大麦的方法。某研究人员将二倍体大麦(染色体组成为2n)与其近缘种(染色体组成为2m)杂交,发现两者产生的配子可进行正常的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但在合子随后的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间遗传的不亲和性,近缘种的染色体组从合子中被排除,形成单倍性胚胎,最终发育成单倍体大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单倍性胚胎前,合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能为(n+m)B.题中所述的遗传不亲和性可能是由于合子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C.与正常二倍体大麦植株相比,单倍性胚胎发育成的单倍体大麦植株弱小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大麦幼苗可快速获得纯合大麦植株【答案】B【解析】【分析】1、单倍体植株的特点:利用二倍体的花粉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矮小且高度不育。2、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利用花粉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纯合子。3、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详解】A、合子(受精卵)的染色体是精子与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总和,再结合题干信息“在合子随后的分裂过程中……形成单倍性胚胎”可知,形成单倍性胚胎前,合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能为(n+m),A正确;B、合子(受精卵)的发育是建立在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该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C、单倍性胚胎发育成单倍体大麦,与正常二倍体大麦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弱小,C正确;D、单倍体大麦幼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快速获得纯合大麦植株,D正确。故选B。20.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II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C.若III4与III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D.II2有一种基因型,III8基因型有两种可能【答案】C【解析】【分析】系谱图分析:Ⅱ4和Ⅱ5都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7),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都无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和乙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因此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Ⅱ3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Ⅰ2,Ⅱ3的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B错误;C、假定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先分析甲病,Ⅲ4有不患甲病的母亲,因此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Ⅲ5的双亲均患甲病,且都为杂合子,因此其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1﹣2/3×1/4=5/6;再分析乙病,Ⅲ4不患乙病但有患乙病的父亲,因此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Ⅲ5患乙病,其相关基因型XbY,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1/2,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2×5/6=5/12,C正确;D、Ⅱ2不患甲病为隐性纯合子,Ⅱ2不患乙病,但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因此Ⅱ2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故Ⅱ2只有一种基因型;Ⅲ8患甲病,且有一不患病的姊妹,因此基因型有两种可能为AA或Aa;对乙病来说,其双亲不患乙病,但有患乙病的兄弟,Ⅲ8也可能有2种基因型,因此若同时考虑甲病和乙病,Ⅲ8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D错误。故选C。21.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和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1.2万颗种子,包括天麻、铁皮石斛等中药鲜种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宇宙射线等因素可使种子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B.与干种子相比,携带的鲜种子有丝分裂旺盛,突变频率更高C.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少利多害性,需要携带较多的种子D.种植该铁皮石斛,自交后子代出现新的花色,说明该种子发生了显性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主要有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生物诱变三类。物理诱变主要是指各种射线,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2、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2)随机性: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①时间上的随机性②部位上的随机性。(3)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4)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5)多害少利性: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详解】A、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宇宙射线等因素可使种子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A正确;B、与干种子相比,鲜种子自由水含量高,代谢旺盛,细胞分裂强,突变频率更高,B正确;C、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少利多害性等特点,所以需要携带较多的种子,以便能筛选到符合要求的种子,C正确;D、种植该铁皮石斛,自交后子代出现新的花色,不能说明该种子发生了显性突变,例如也有可能是AA突变为Aa,自交后会出现新的基因型aa,表现为新的性状,D错误;故选D。22.女娄菜(二倍体)披针叶基因(E)与心形叶基因(e)是一对等位基因,研究发现E比e多了一种转座子,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他位置的DNA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E的变异频率比基因e的变异频率高B.披针叶基因与心形叶基因的根本区别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C.女娄菜植物体内可能出现有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D.转座子的存在不利于女娄菜种群的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详解】A、由题意可知,E比e多了一种转座子(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他位置的DNA片段),故E更容易发生DNA片段的转移,变异频率比e的变异频率高,A正确;B、女娄菜披针叶基因与心形叶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女娄菜的细胞内可含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D、由A可知,转座子的存在使E的变异频率更高,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有利于女娄菜种群的进化,D错误。故选D。23.2021年8月,中国科学家提出B73与M017两种玉米品系基因组间最大的变异片段——RegionA起源的演化模式:其可能起源于摩擦禾和玉米的共同祖先且一直留存至今;也可能在摩擦禾和玉蜀黍之间产生生殖隔离之前,摩擦禾来源的RegionA遗传渗人了玉蜀黍中,这为玉米物种形成、驯化进程等理论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egionA起源的演化模式研究依据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摩擦禾和玉蜀黍之间产生生殖隔离的实质是两种生物的生殖细胞不能结合C.玉米新物种的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不同玉米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摩擦禾和玉蜀黍之间产生生殖隔离的实质是在自然条件下两种生物的基因不能交流,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和隔离(生殖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D、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故选C。24.穿梭育种是近年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具有抗病高产等优良特征的新品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间的地理隔离C.穿梭育种充分利用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D.穿梭育种定向改变了小麦的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它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可知,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可知,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B正确;C、穿梭育种通过优势互补改良小麦品种,充分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基因)多样性,C错误;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定向改变了小麦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C。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随机交配对种群基因频率有较大的影响B.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等。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染色体变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随机交配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A错误;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性状的长期积累,B正确;C、自然选择会通过个体的死亡来筛选出种群中适合生存的个体从而影响到种群的整体基因变异趋势,影响种群基因频率,C正确;D、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适应现象,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26.(10分)大气中不断增加的CO2溶入海洋,使海水pH下降,从而导致海洋酸化;温度是海洋中赤潮暴发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科研工作者以常见赤潮微藻中的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5℃、10℃、15℃、20℃、25℃、30℃和35℃)和两个CO2浓度(大气CO2浓度LC和高CO2浓度HC),研究其在不同温度及CO2浓度条件下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光照强度属于该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1中CO2浓度基本不影响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被利用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图2可知,在环境温度为________℃左右时容易发生赤潮,赤潮会导致鱼类死亡,而鱼类死亡后会导致海洋污染更严重,进而使更多的鱼类死亡,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图3可知,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高CO2浓度下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高CO2浓度条件下,15℃不一定就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温度、CO2浓度(2分)

无关变量(1分)(2)CO2不是合成叶绿素a的原料(或条件)(2分)

叶绿体基质(1分)(3)

20(1分)

(正)反馈调节(1分)(4)高于(1分)

实验中的温度梯度太大,最适温度可能高于或低于15℃(1分)【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肋骨条藻在不同温度及CO2浓度条件下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温度及CO2浓度,因变量是该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据此分析作答。(1)由题干和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CO2浓度,光照强度属于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不同组别的光照强度应保持等量且适宜。(2)图1中CO2浓度基本不影响叶绿素a的含量,原因是CO2不是合成叶绿素a的原料(或条件),CO2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被利用;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3)根据图2可知,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更容易发生赤潮,赤潮发生后会导致鱼类死亡,而鱼类死亡后会导致海洋污染更严重,进而使更多的鱼类死亡,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4)根据图3可知,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高CO2浓度下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高CO2浓度条件下,15℃不一定就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原因是温度梯度太大,最适温度可能高于或低于15℃。27.(10分)下列图1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2是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3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A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___期。此时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___个。(2)图1中的B图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2中曲线的哪一段?______________。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_______条。(3)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____________。(4)图3中属于分生区细胞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若换上高倍物镜,使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方移动。该图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剪取2~3mm根尖,立即放入解离液中解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动物(1分)

中(1分)

12(1分)(2)1~2(1分)

6(1分)(3)DNA(1分)(4)B(1分)

右上(1分)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分)(5)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1分)【解析】【分析】图1中A细胞没有细胞壁,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图B细胞具有细胞壁,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其中A表示根冠区细胞;B表示分生区细胞;C表示伸长区细胞;D表示成熟区细胞。(1)图A细胞没有细胞壁,并且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细胞中央,表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图,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尚未分开,一条染色体上含DNA分子2个,细胞中有DNA分子12个,染色单体12条。(2)图1中的B图中着丝粒发生分裂,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曲线中的后期对应1~2段,该段由于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根据图2可知,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6条。(3)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蛋白质被水解,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DNA。(4)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因此图3中B属于分生区细胞。由于B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角,显微镜成像为倒立的虚像,因此装片应向右上方移动,物像就会移到视野中央。同一个体含有不同类型的细胞,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5)将根尖放入解离液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保证在制片时能获得单层细胞。28.(10分)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图乙为雄果蝇性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I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Ⅱ1、Ⅱ2片段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由F1可知,果蝇眼形__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2)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___________,也有可能位于___________。(3)请从野生型、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杂交方案,对上述(2)中的问题作出判断。实验步骤:①用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获得子代;②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预期结果与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答案】(1)棒眼(1分)(2)X染色体的Ⅱ1区段(1分)

X和Y染色体的I区段(1分)(3)通过上一步获得子代中的棒眼雌果蝇(2分)

野生型圆眼雄果蝇

(1分)

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1分)

染色体的Ⅱ1区段(1分)

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1分)

X和Y染色体的I区段(1分)【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遗传图解分析可知,果蝇的圆眼与棒眼杂交,子一代全部是圆眼,说明果蝇的圆眼是显性性状,棒眼是隐性性状;再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出控制眼形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1)由图分析,圆眼母本和棒眼父本杂交,F1雌雄后代全部是圆眼,说明果蝇眼形的棒眼是隐性性状。(2)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I区段。(3)上述(2)的结论是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I区段,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可用子代F2中棒眼雄果蝇与Fr中圆眼雌果蝇交配,取子代中的棒眼雌果蝇与野生型圆眼雄果蝇交配,若圆棒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则后代雄果蝇仅为棒眼个体;若圆、棒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I区段,则后代都是圆眼个体。29.(10分)下图甲是DNA分子片段的结构图,图乙是DNA分子复制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可表示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是_____(填序号),碱基①~④中能相互配对的是_____。(2)在豌豆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发生图乙过程的有_____,图乙中a链~d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的是_____。(3)若图甲中⑨代表的DNA链中(A+T)/(C+G)=0.4,则整个DNA分子(α)中的(A+T)/(C+G)的值为_____;若有另一个DNA分子(β)的一条链的(A+T)/(C+G)的值为0.6,则DNA分子(α)的结构稳定性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DNA分子(β)的。(4)若图乙中的一个亲代DNA分子的a链和d链均被32P标记,在31P的培养液中复制产生了n个DNA分子,其中不含32P的DNA分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原因是_____。【答案】(1)⑧(1分)

①和③、②和④(1分)(2)细胞核、线粒体(2分)

a链和c链、b链和d链(1分)(3)0.4(1分)

高于(1分)(4)

(n-2)/n(1分)

一个亲代DNA分子的2条链均被32P标记,经半保留复制后,分别进入2个子代DNA分子中,其余的n-2个DNA分子不被32P标记(合理即可)(2分)【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DNA片段的结构图,其中①是碱基C(胞嘧啶),②是碱基A(腺嘌呤),③是碱基G(鸟嘌呤),④是碱基T(胸腺嘧啶),⑤磷酸,⑥是含氮碱基,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⑨是DNA分子单链片段。图乙的是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