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_第1页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_第2页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_第3页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_第4页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内力作用日本境内地震多发。2021年3月20日,日本宫城县近海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9km。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日本境内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台风登陆频繁 B.易受海啸冲击 C.地处板块交界 D.地处海陆交界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答案】1.C2.B【解析】1.台风主要是气象灾害,不会引发地震,A错误;日本海岸线较长,易受海啸冲击,海啸可以由地震引发,而不是促使地震发生的原因,B错误;日本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板块碰撞挤压,易发生地震,C正确;海陆交界处若地质条件稳定,不一定会发生地震,D错误。本题应选C。2.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59km,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A错误;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59km,其深度在地幔的范围内,B正确;地球外核深度和内核深度在2900km以上和5150km以上,C、D错误。本题应选B。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由于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外,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4.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趋于平坦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有些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极其缓慢【答案】3.A4.D【解析】3.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表现最为广泛,A正确;岩浆活动中火山喷发能改变地表形态,但范围相对较小,不如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范围广,B错误;变质作用主要改变岩石的性质和结构,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较小,C错误;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不合题意,D错误,故选择A。4.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A错误;内力作用有的非常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但有的非常缓慢,如地壳运动,B错误;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的一种,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错误;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碰撞,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体,形成过程非常缓慢,D正确。选择D。考点二外力作用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四幅图主要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5.B【解析】①为褶皱,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①错误。②为风蚀蘑菇,是受风力侵蚀形成的,②正确。③是河口三角洲,是流水作用形成的,③正确。④为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B正确。下图为某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所示外力作用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7.能正确反映此外力作用过程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甲→丁 D.丙→甲→丁→乙【答案】6.D7.C【解析】6.图中的岩石在热胀冷缩等作用下发生崩解破碎,并在原地形成松散的堆积物,属于风化作用,D正确。风蚀指地表松散物质被风吹扬或搬运的过程,以及地表受到风吹起颗粒的磨蚀作用,但该岩石在原地形成松散的堆积物,碎屑物并没有被风力搬运走,A错误;该过程是风化作用,与水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无关,BC错误。故选D。7.根据图中岩石变化可知,该过程应该是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岩石变化是由整体坚硬岩石变为表层有裂隙再变为表层破碎,最后形成松散堆积物,故反映此外力作用过程的是乙→丙→甲→丁,C正确,ABD错误。故选C。8.自然界有很多“柱子”,下图①②③示意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游学时所拍摄的三种地貌景观图片。(1)形成图中三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为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2)推测①景观中的柱子体积、柱子与海岸之间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3)对比分析②、③两种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区自然环境的不同点。【答案】8.(1)

海水侵蚀

风力侵蚀

流水沉积(2)随着海水侵蚀的进一步加剧,海蚀柱的体积会减小;柱子与海岸之间的距离会加大。(3)②为风蚀地貌,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力强劲;③为喀斯特地貌,所在地区气候湿热、石灰岩广布、植被较丰富。【解析】本题以“柱子”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海蚀柱,主要是由于海水侵蚀作用形成;②为风蚀柱,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③为石钟乳,主要是由于流水淀积(沉积)作用形成的。(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海蚀柱,随着海水侵蚀作用的进一步加剧,或导致海蚀柱继续受到侵蚀,导致海蚀柱的体积不断减小;海水侵蚀,会使得石质海岸后退,柱子与海岸之间的距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大。(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②为风蚀柱,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作用强劲,流水作用微弱;③为石钟乳,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石灰岩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势起伏较大等。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8.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图中(

)A.沉积岩经过②作用,形成岩浆 B.乙岩石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C.丙经过⑦作用,形成火山景观 D.⑤和⑥所表示的地质作用相似【答案】8.D【解析】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逻辑关系判断,甲、乙、丙、丁、戊分别应为变质岩、岩浆、岩浆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沉积岩经过②作用变成甲,甲为变质岩,不是岩浆,A错误;乙为岩浆,不是岩石,B错误;丙为岩浆岩,丁为风化侵蚀物,则⑦主要为风化侵蚀作用,不会形成火山景观,C错误;图中显示,⑤和⑥均指向风化侵蚀物,因此⑤和⑥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均为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D正确。故选D。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某侧山体如刀削斧劈般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下左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华山山体属于____岩,华山是____(地质构造)。(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简图,D表示____岩;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____。(3)简述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质过程。【答案】10.(1)

岩浆(侵入)

地垒(2)

沉积

变质作用(3)因地壳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渭河等河流流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解析】本大题以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岩类、地貌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1)根据材料“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可知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凝而成的,往往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故华山山体属于岩浆(侵入)岩;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华山所在的地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地块相对下降,形成地垒,从而形成华山地貌。(2)读图可知:沉积物能形成D,说明D为沉积岩;地幔指向A,说明A为岩浆,岩浆喷发形成E,说明E为岩浆岩,E和D都能形成C,说明C为变质岩,因此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3)地质过程包括内力和外力过程,结合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可知:因地壳运动,地壳发生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后渭河等河流流经,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渭河冲积平原。提升综合练下左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绘制的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同学由左图中的①地向②地行进中,沿途所经岩层的年代(

)A.不连续 B.没变化 C.越来越老 D.越来越新2.形成图中地质剖面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A.侵入—挤压—断层—隆升—侵蚀 B.沉积—断层—挤压—隆升—侵蚀C.喷出—隆升—侵蚀—断层—挤压 D.沉积—挤压—隆升—侵蚀—断层3.右图中的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①为变质作用,则左图中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C2.D3.A【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为向斜槽部,岩层年代较新,①地向②岩层年代越来越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2.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没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AC错误;沉积岩形成后,受水平挤压隆起形成褶皱,之后受外力侵蚀,长期的挤压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D正确,B错误,所以选D。3.根据右图中信息,④为冷却凝固作用,则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①为变质作用,则丙为变质岩,那么甲为沉积岩,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远眺该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这些城堡似的小丘均按一定方向排列。据有关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读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魔鬼城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最正确的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B.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C.外力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岩浆喷涌-风化作用-风力侵蚀5.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6.各种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与气候条件是(

)A.古生代、气候温暖、降水丰富 B.古生代、气候温暖、降水偏少C.中生代、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D.中生代、气候寒冷、降水偏少【答案】4.B5.C6.C【解析】4.依据材料信息,乌尔禾魔鬼城所在地区,“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这一时期,大量湖相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在之后地壳抬升过程中,湖泊变为陆地,湖相沉积物及岩层裸露地表,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雅丹地貌,B正确;魔鬼城是沉积岩,排除A、D;魔鬼城形成外力为风力侵蚀,C错。故选B。5.图片雅丹地貌,城堡似的小丘多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据图可知,乌尔禾地区地处我国的准葛尔盆地,风口位于该地的西北方向,据此可判断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此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故选C。6.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排除A、B;由所学知识可知,与现代相比,恐龙繁盛的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降水偏少,C正确,D错。故选C。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答案】7.D【解析】7.图中Ⅰ代表沉积环境,则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Ⅱ代表熔融环境,则箭头②表示熔融作用,箭头③表示岩浆活动;Ⅲ代表变质环境,则箭头④表示高温高压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两岸支流峡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发观,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且黄土的粒径明显小于砂粒。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下图):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1)说明冰期末期该地区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2)与沙丘相比,该地区黄土沉积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试分析原因。【答案】8.(1)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地势变缓,且干流河谷宽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2)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于水面,其搬运、沉积主要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