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2-诗歌鉴赏(分层训练)(解析版)(浙江专用)_第1页
解密12-诗歌鉴赏(分层训练)(解析版)(浙江专用)_第2页
解密12-诗歌鉴赏(分层训练)(解析版)(浙江专用)_第3页
解密12-诗歌鉴赏(分层训练)(解析版)(浙江专用)_第4页
解密12-诗歌鉴赏(分层训练)(解析版)(浙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2诗歌鉴赏A组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惜黄花慢·孤雁[清]贺双卿①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②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注)①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②网罗:捕雁的工具。1.下阕中的“_____”字既自然过渡上下阕,又统领全篇,还巧用_____(手法)使诗句形象生动、妙趣横生。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请结合本词核心意象“孤雁”谈谈你对刘熙载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劝拟人2.刘熙载这句话说的是,咏物诗表面看是咏所见之物,实际上隐含着作者所咏的情怀,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①本词上阕尾三句写希望孤雁洁身自好,借此表现词人高洁的志向和对世俗的不屑。②词的下阕借孤雁艰险凄凉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孤雁命运的关怀与怜悯,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深沉忧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下片“凄凉劝你无言”意思是,满心凄凉奉劝孤雁。“你”指孤雁。这首词借孤雁的形象诉说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上片描写孤雁离群后不知道飞向哪里去,表示对失群的孤雁的深切同情。下片劝告孤雁在艰险的生活和凄凉的环境中姑且度过流水般逝去的年头。上片词人的劝说,“孤雁”并无一言回答,它好像并没有留下的意思而与词人过“一沙半水”的艰苦生活,苦度流逝的岁月,而是远走高飞了。一个“劝”字,将上文作自然的过渡。“劝”字将孤雁人格化,以劝告孤雁的口吻对孤雁诉说,“无言”也是说“孤雁”并无一言回答,可见运用了拟人修辞。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这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再结合诗歌中的孤雁形象进行分析。这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题型。上片“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意思是,还是暗暗自眠,不要存非分之想,凤凰纵然美丽、高雅,但却不能与之结为婚姻。言外之意,要“孤鸿”洁身自好,自尊、自强。这也体现了词人高洁的志向和对社会上世俗的不屑。这是托“孤雁”言志。下片“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在稻粱寻找不到的情况下,狩猎者正在张下大网捕捉大雁,处处有陷阱,处处要提防,即使在睡梦之中,也要警惕。“几处寒烟”是描写“孤鸿”生活的环境,四周是湖沼地,水雾迷茫,寒气逼人。这充分描写出现实的恐怖以及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形,也表现了词人对“孤鸿”的深切关心。这是借“孤雁”抒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望海潮·上兰州守【金】邓千江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②。区脱③昼空,兜零④夕举,甘泉⑤又报平安。吹笛虎牙⑥间。且宴陪朱履,歌按云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注)①皋兰:藩镇兰州的旧称。②上将斋坛:拜将的坛场。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③区(ōu)脱:指西夏营垒。④兜零:指烽火。⑤甘泉:秦汉王宫名。⑥虎牙:兵符令牌,也指将士。3.这首词,从题材看属于____________词。上画线句中的“____________”字,与下阕末句“长绕贺兰山”的“长”字遥相照应,颇具表现力。4.赏析这首词的描写艺术。【答案】3.边塞,犹/时4.①意象密集,铺陈渲染。运用“天堑”“金汤”“营屯”“山”“秦关”等意象(或“云雷”“金汤”“襟喉”等比喻),描绘出边塞地势的险固雄奇,暗示了军容的雄壮威严。②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绘声绘色。“血犹殷“阵云冷落”“晓月”等以所见之静景,表现了激战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肃杀死寂、阴暗凄冷;“雕盘”以动衬静;“吹笛”“歌”,以所听,写出了凯旋之后的兴奋欢快喜悦。③侧面衬托,形象鲜明。以韩信等人(或“韩信拜将”等典故)烘托将士(或将士封赏),讴歌其丰功伟绩,赞颂其雄健威武英勇豪迈的品格。(另例:朱履·云餐借指宾客、歌姬舞女,以烘托将士,形容庆功宴会时的荣耀欢乐、热烈浪漫,也暗中告诫不可寻欢作乐而丧失对敌军卷土重来的警惕。)④结合叙事,步步推进。按时间顺序展现了对峙鏖战、平定战乱、下令奖赏、祭奠英灵的场面,清晰具体逼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代入感。⑤描述之中,寄寓情感。描绘山河关隘的险峻壮丽时,暗中感慨治军的严明有方;描写战场的残酷惨烈时,暗中叹将土的骁勇善战;描述烈土的沙场喋血时,流露出对死而不已的卫国精神的热情歌颂。【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1)全词以千钧力道描绘兰州山川之险、气势之雄,歌颂戍边将帅的英雄业绩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属于边塞诗歌。(2)画线的内容是描写激战后的战场萧杀的扬面,不写两军对峙的正面交锋,而是渲染战后特有的气氛,使得战守之惨烈历历在目。楼头晓月依旧,虽异常明亮,但它那弯弯的如玉弓般地形状提醒着人们虽鏖战已结束,边塞已寂静,而敌人的进攻时刻会打响。“鏖战血犹般”,鏖战的鲜血“犹”在,雕(喻敌人)“时”盘桓,所以需要日夜守卫着贺兰山。所以“犹”“时”与“长”遥相呼应。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写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熟记常见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赏析。铺陈渲染。“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中,词人选取了运用“天堑”“金汤”“营屯”“山”“秦关”等意象铺陈渲染,描绘出边塞地势的险固雄奇,暗示出军容的雄壮威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血犹殷“阵云冷落”“晓月”等是静景,“雕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突出了边塞战场典型的肃杀死寂、阴暗凄冷的环境。此外,“吹笛”是以所听之声,写出了凯旋之后的兴奋欢快喜悦。侧面衬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引用两个典故。“元戎阃命”,《史记》载冯唐在汉文帝前替云中守魏尚辩解时说,古代帝王委将军以重任,将行,“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阃指门坎”,意指份内份外。“上将斋坛”也出于《史记》,曰:“萧何荐韩信于刘帮,须拜为大将,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用此二典故,一则说明边疆将帅责任之重,二则以魏尚和韩信力赞张太尉超群绝伦的将帅之才。“且宴陪朱履,歌按云云鬟”借宾客、歌姬舞女烘托将士,形容庆功宴会时的荣耀欢乐、热烈浪漫。描写中兼有叙事、抒情。“鏖战血犹般”“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招取英灵毅魄”,词人按时间顺序展现了对峙鏖战、平定战乱、下令奖赏、祭奠英灵的场面,清晰、具体、逼真。词人运用“天堑”“金汤”“营屯”“山”“秦关”等意象描绘出边塞地势的险固雄奇,暗示了军容的雄壮威严。“血犹殷”“阵云”“雕盘”写出了激战后,战场的惨烈,暗示将土的骁勇善战和牺牲精神,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歌颂与赞叹。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①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注)①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5.诗歌开篇用____、_____两个词,分别点出了鹧鸪的生活习性与状貌特征。6.晚唐诗人郑谷,因“尝赋鹧鸪,警绝(警策绝伦)”被誉为“郑鹧鸪”。可见,郑谷鹧鸪诗写作技艺之高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描摹鹧鸪的?【答案】5.暖戏锦翼6.①运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了鹧鸪的生活场景,营造了一种凄迷悠远的意境;②借用黄陵庙的典故,渲染出鹧鸪啼鸣的悲切;③侧面烘托,游子闻声而泣下,佳人才唱而蹙眉,有力地烘托了鹧鸪啼声的哀怨;④以景结情,“苦竹”“日向西”意境凄清,韵味无穷。【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暖戏烟芜锦翼齐”分别点出了鹧鸪的生活习性与状貌特征,“暖戏烟芜”,温暖时节在烟雾弥漫的荒地嬉戏,是指鹧鸪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喜欢嬉戏打闹;“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写出了鹧鸪的外貌特征,拥有整齐的彩色羽毛。故两个空分别填写“暖戏”“锦翼”。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暖戏烟芜”“雨昏”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出了鹧鸪生活的环境特点,在烟雾弥漫的荒地、黄昏时烟雨中,环境凄迷朦胧,营造了一种凄凉迷蒙的意境;“花落黄陵庙里啼”,运用黄陵庙的典故,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作者运用这一典故写出了鹧鸪啼叫的悲凉;“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身在异乡的游子刚一听到鹧鸪的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借用游子和佳人侧面烘托出鹧鸪啼叫的哀怨;“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歌结尾不再写凄凉之情,而是描绘了湘江江面宽阔,苦竹茂密幽深,太阳西斜,将要落山,用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让读者回味悠长,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御街行[宋]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7.《御街行》上片的字和下片的“慵”字相对应,既写情态,也写心理,表现少年的心理。8.请赏析两首作品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答案】7.闲8.(1)相同点: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今昔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怅惘之情。(2)不同点:①构思不同。崔诗从忆、从昔日入笔,然后回到眼前;晏诗从眼前所见之景入笔,渐渐勾起回忆。②表达方式不同。崔诗侧重叙事,用寻春艳遇和重寻不遇两个场景勾勒事件;晏词侧重写景,多用景物渲染,抒发少年的惆怅。③描写手法不同。崔诗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晏诗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相同: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题都城南庄》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御街行》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2)不同:①构思不同。崔诗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御街行》先写春日美景,继而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全词以含蓄有致的笔触,从眼前景物咏起,渐渐勾起回忆,抒写了故地重游中的恋旧情怀。②表达方式不同。崔诗侧重叙事,侧重记叙于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颇具传奇小说色彩;晏词侧重写景,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性,更以季节性来引出内心情感,从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③描写手法不同。崔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用正衬手法,以美景衬美人,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晏诗上阕写春日美景,下阕表达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情和万般感慨。故用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河阳桥送别(唐)柳中庸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送韦评事(唐)王维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注)①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贵族的封号。9.两首同为送别诗,柳诗称友人为______,王诗称之为______,由此可知友人的不同去向。10.格律诗注重“起承转合”,其中的“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分别分析这两首诗“转”的艺术。【答案】9.归人(晋国归人)汉使10.(1)柳诗前两句实写河阳桥畔送别友人的场景;第三句以“若”字转入虚景,想象友人在风雨中驱马千里远行的情景,由实入虚,情感由惜别转入对朋友的牵挂。(2)王诗以汉将军讨伐匈奴的典故开篇,表达对友人一腔豪情的赞美;第三句以“遥知”一词转入虚写友人在萧关见到的悲凉景象,情感转为对友人从军远行的担忧。【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柳诗“晋国归人此路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诗人送友人回归山西故里,故称“晋国归人”。王诗“遥知汉使萧关外”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结合题目“送韦评事”可知,“汉使”此处指韦评事,表达了对友人出塞远行的关切之情。可见称友人为“汉使”。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目可知,“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据此,从诗歌中找出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之处,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分析柳诗:前两句“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滚滚黄河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宽阔的江面上架有河阳浮桥;在此送别友人到遥远的晋国故里去,路途一直延伸到茫茫的远方。写出了河阳桥畔送别友人的依依离别之情,属于眼前实景的描写。“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若是倚着栏杆,遥望千里之外的友人所往之地,一定可以看见北风萧萧,雨声淅沥,吹打着载着友人远去的马儿。“若”字提示我们,这两句写的是望中想象之景,是虚写:友人别去之后,诗人傍着栏杆,遥望友人远去千里。这样,全诗写景由实入虚,情感也由惜别转入对朋友的牵挂,形成艺术上的突转。分析王诗:“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起笔写汉将军讨伐匈奴的典故,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遥知”提示我们下面转入虚写,把笔锋一转,写友人所见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这样,全诗由从军者立功边塞的豪迈激昂、慷慨雄壮,转入思乡怀归的愁情,形成艺术突转,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微雨李商隐(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小雨杨万里(宋)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11.两首诗从体裁来看,都属于______。“初随林霭动”和“千峰故隔一帘珠”都能体现雨中景物的_______(特点)。12.李诗通篇不着“雨”字,却能体物工切,摹写入微;杨诗起笔点“雨”,全诗似即兴而成,却让寻常景物,情趣顿生。请结合诗句作赏析。【答案】11.绝句朦胧(迷蒙)12.李诗:虚写(感官结合),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描摹林霭、灯光、凉意、水声等,写出了微雨的神韵。杨诗:①叠字,“细细”“疏疏”写出小雨的稀疏,生动传神:②拟人(比喻),雨因妒人赏景而故意像珠帘一样隔挡在山水之间,写出小雨的朦胧迷离,表达诗人对小雨的喜爱。【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及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绝句与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从句数来看,第一首诗是五言绝句,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所以两首诗都是绝句。第一首诗中的“初随林霭动”,将微雨比喻为林间的雾霭,突出了雨的细微和朦胧。而第二首诗中“千峰故隔一帘珠”则是描写看远处的群山犹如隔着一层珠帘一般,写出了雨中景物的朦胧感。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李商隐的《微雨》描写细致,第一句“初随林霭动”,将细雨比喻为林间的雾霭,写出了雨的细微,这是作者从视觉角度的感受。其后两句“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则写出了雨的清凉,这是从触觉方面的描写。最后一句“庭虚近水闻”,仔细听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描写小雨。全诗没有一字写雨,全用虚写,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的感受,将微雨的神韵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与之相比,杨万里的《小雨》则开篇即点出诗题,“雨来细细复疏疏”,“细细”“疏疏”叠词连用,突出小雨的稀疏,表达非常传神。而“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中将小雨拟人化,将下雨造成作者观察的朦胧感比喻为隔着珠帘,既写出了小雨的朦胧感,又让诗歌的表达生动活泼,非常具有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对小雨的喜爱和欣喜的情感。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苗发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注)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13.从首联中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两词,就可以看出友人深受皇帝的信赖与恩宠。14.请赏析颈联巧妙的艺术技巧。【答案】13.中岁两朝14.(1)运用了数词,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渲染了离别的深情。(2)既有对分别情境的实境描绘,又想象与友人的万里相伴,虚实结合,将不舍之情渲染到悠远的空间。(3)对仗十分工整,节奏鲜明。【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中岁分符典石城”是说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两朝趋陛谒承明”,是说友人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从“中岁”和“两朝”两词,可以看出友人深受皇帝的信赖与恩宠。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颈联“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写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作者写分别时的场面,运用了数词“三秋别”“万里行”,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渲染了离别的深情;颈联既有对分别情境的实境描绘,“亲知握手三秋别”;又想象“几杖扶身万里行”,与友人的万里相伴。虚实结合,将不舍之情渲染到悠远的空间;作者用字凝练,对仗工稳,节奏鲜明,景象壮阔,向来为人所欣赏。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南柯子(清)钱维乔绿树千村合,清溪百道连。故乡风景最鲜妍,负了一筇双桨又三年。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雁来时候燕归前,赢得一灯豆伴孤眠。15.“燕归前”指___________(季节),“赢得”意为____________。16.全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答案】15.春季落得16.①借景抒情。上阕首两句化自唐人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概写故乡美景,宛如一幅水乡写意图。②直抒胸臆。上阕三四句直接抒情,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情感浓烈。③化用名句。下阕一二句化用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刻画思乡情状,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④以景结情。全词末两句以景结情,余意不尽,词人那不尽的乡思融进景的描绘之中,深深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由原文“雁来时候燕归前,赢得一灯豆伴孤眠”句意为:大雁南来春燕归去的时候,落得个灯如豆伴随我孤独而眠。可知“燕归前”为春季。“赢得”为“落得”。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即抒情手法的能力。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句子分析每句的抒情方式。第一联:词以“绿树”、“清溪”两句发端。写的是常见的乡村之景,但概括得极为精妙:千村万落,绿树环合;百条溪流,互相通连。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一幅写意画,孟浩然《过故人庄》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句,此词发端两句即从孟诗夺胎而来,然而一写山,一写水,从所写的侧重点不同,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识选择江南水乡所特有的美丽风光落笔的。两句不仅工整简练,而且色彩鲜明,给人以愉悦之感,显示出词人对故乡山水的热爱。这种热爱之情,在开端两句还只是萌动于字里行间,所以在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二联:三、四句,它们便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故乡”句收束上文,而上两句又等于是此句的注脚。着一“最”字,说明词人对故乡的热爱。故乡的风景诚然是鲜妍的,首两句已作了勾勒;说是“最”,里面就有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色彩在。转眼又是三年了,在这三年之间,自己既不能拄着手杖漫步村中,又不能荡起双桨遨游清溪之上,徒然辜负了家乡的鲜妍景物。怅惘之情,可谓溢于言表。故是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第三联:“有梦”两句从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脱胎而来,大意是,往者不可复追,我犹时时如庄周梦中化蝶,回到故乡,重温往日之乐,然而是蝶亦是人,扑朔迷离,到头来还是蘧然一梦,梦中醒来,虽然听到杜鹃在声声叫唤“不如归去”,我却哪有心情将满腹乡愁托付给它,让自己再次失望呢!凄苦之情,使人不忍卒读。“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译为只能像庄生梦蝶那样梦中还乡,再不愿听杜鹃不如归去的啼怨。故可知此句运用典故里的句子抒情。刻画思乡情状,对仗工整,流利而含蓄。第四联:言从今年大雁南来之时,直到明岁燕子归来之前,还乡的希望又已化为泡影,只落得如豆的一灯伴我孤眠而已。我们才恍然大悟:上文之所以说“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正是因为自己在近期内无法归去,所以才作此决绝之语。可知写道燕归场景表达对家乡的情感,而且此句出现的位置是诗句结尾,所以抒情方式上以景结情。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宋)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17.词的上阕中“□□”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18.词的下阕诗人围绕“不堪回想”层层渲染,具体说明了回忆为什么“不堪”。结合下阕,分析“不堪”的具体内涵。【答案】17.伥伥对比18.①欲寄书信相隔天涯。主观的愿望和客观的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情况下再回首往昔,是一不堪。②孤独寂寞难消永夜。回想往昔,如今只剩一人,漫漫长夜难度,是二不堪。③风吹雨打目见耳闻。风雨敲打窗扉之声如同打在心上,诗人受此环境感染是三不堪。④思念孤独却在羁旅漂泊之途是四不堪。此四句句句紧逼,层层渲染,沉郁顿挫,情厚意婉。【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的上阕意思是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其中“临分少伫已怅怅”中的叠词“怅怅”,突出了惜别之际,已经心有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所以,“伥伥”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上阕四句,两句一层,情调大起大落。前两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后两句由热烈缠绵一下反跌到悲凉凄惨,形成情感洪流的巨大落差。所以,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对比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下片四句,笔法又有所不同。词人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已属痴想;然而不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主观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听着风雨敲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与恋情打成一片。这是四“不堪”。此四句句句紧逼,层层渲染,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①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①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1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主要运用______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上承“_____”,下启“一梦”。20.此词情感复杂,试结合整首词加以分析。【答案】19.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忆昔20.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的个人身世的孤寂和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坐中多是豪英”,但是如今“豪英”已不在,作者抚今追昔,信感伤感。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及功业未成的惆怅。④看透盛衰兴亡的世事以后闲适旷达之情。作者最后“闲登小阁看新睛”,听“渔唱”,表达了一种看破红尘的旷达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空:“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的大意是说,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杏花疏影”是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杏花疏影、景色幽香为静景,清韵悠远的笛声为动景,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第二问:此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上片忆旧。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作者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3)“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4)总结: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B组精选模拟一、(2021·浙江·学军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行重行行佚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①弃捐:抛开。1.两首诗的题材都属于___________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2.《唐诗归》评张九龄此诗:“此题古今作者,毕竟此首第一。”请比较两首诗的划线句,谈谈张诗之妙。【答案】1.闺怨诗女子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之情2.诗歌《行行重行行》中,“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晚”指因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张九龄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闺怨诗,都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的本意是苍老,带给人憔悴衰弱之感,而此处的“思君令人老”,并不是指真的年龄老了,而是指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因为“君”总是不回来,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令人惋惜失去的青春年华。张九龄诗的“思君如满月”一个“如”字暗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思妇把自己比喻成月亮,由“圆月变残月”,都是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二、(2021·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舟中读元九诗[唐]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3.这两首诗都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白诗以_______这一意象串联诗歌,突显深情;元诗则以一____字统领情感。4.这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各有其妙,试作赏析。【答案】3.灯泪4.①白诗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对友人及自己伤感苦闷的情绪和仕途坎坷的感慨,从而看出二人的真挚情感。如诗中的“灯残”“暗坐”等,表现苦闷,诗中的“天未明”“逆风”等,表现仕途坎坷。②元诗侧重场面的描绘,表达自己和白居易情谊的深厚。这首诗描绘出了“收信流泪”“妻惊女哭”“问何如”的人物对话以及“欲语无言”等场景,表达了自己收到信时激动的心情,通过妻女的表现从侧面表达了自己与白居易之间的深情厚谊。【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意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全诗四句中三用“灯”字,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之感,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元诗,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说的是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惊”“哭”“问”的连用是因作者的“泪”而引起,最后却问不出为何,原来作者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可见这首诗是以一“泪”字来统领感情的。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作者兀坐在一个小船内。作者把友人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此时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作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渲染了一种凄苦的氛围。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作者将感情融入其中,悲中见愤,感情复杂,容量极大。元诗,首句写刚见到江州来的信使,就立刻高兴得流下眼泪,未得信的思念之切与得信的欣慰可以想见。次句写自己异乎寻常的表现使妻子吃惊,女儿啼哭,这一场面很有戏剧性。三、四两句写妻子的忖度和揣想,点出主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知,第一句写了诗人收到信的表情,是正面描写,“妻惊女哭问何如”是侧面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异常表现令“妻”吃惊“女”被感染,侧面烘托诗人收到信的激动心情,也表现出诗人与乐天的友情之深厚。三、(2021·浙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自述①(宋)苏轼凉簟碧纱厨②。一枕清风昼睡余。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③愚。(注)①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请求外调,时任徐州知州。②簟、厨:竹席、帷帐。③一味:一向。5.词中“□□”一词点出了写作所处的季节,“衙”与“□□”一词则点出了词人为官的身份。6.有人评价此词情感“洒脱与沉郁”并存,请赏析词人是怎样表达这两种情感的。【答案】5.凉簟使君6.(1)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洒脱的心情。借“凉簟”“一枕清风”衬托出了昼眠的舒适、心情的闲适;“徐徐”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因官府无事、有大量时间读书的洒脱与快乐。(2)词的下阕写出了词人沉郁的心情。“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写出词人欲辞官归乡的想法和对官场的厌倦。运用反语,说自己无才无术,一向蠢笨,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季节”提示,在词中寻找,“凉簟”指凉席,夏季方用,故该词点明季节。第二空,点出“为官”身份,“衙”是官署称谓,而下阕的“使君”则是官职称谓,故应该是“使君”一词点出为官身份。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感觉。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表现出诗人因“闲”而自由读书的洒脱快乐。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欤”则流露出诗人归隐的愿望。而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却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其实当然并非他“愚”,这时候反话,是对自己不能受到重用的愤懑之情。四、(2021·浙江·镇海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洪昇①【清】朱彝尊金台酒坐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②,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③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注)①洪昇: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因在佟皇后丧服期间招伶人演唱自创《长生殿》,受劾下狱。不久被革去国子监生而离京还乡。②洪玉父:宋代诗人洪炎,字玉父,是黄庭坚的外甥,能诗善文。③薏苡:《后汉书•马谡传》记载,马援把在交趾常吃的薏苡运回家做种子,他死后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让自己和妻儿等蒙冤。故后人以薏苡明珠代指遭人诬谤。7.诗中的“柳屯田”是指北宋著名词人_______。“梧桐夜雨”暗指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该作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代白居易写过同一题材的脍炙人口的名篇_______。8.这首诗情感表达“典雅而含蓄”,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7.柳永《长恨歌》8.①比喻,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首联以“云散星离”比喻分别,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对比也可)②颔联将洪昇比作洪炎和柳永,典雅而含蓄地盛赞其才情;③用典抒情。借马援遭人诬陷的故事讲述洪昇因《长生殿》而被革职的遭遇。典雅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同情与隐隐的哀婉,含蓄表达了对当政者不满。【解析】7.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故又叫他为柳屯田,故得出答案。“梧桐夜雨”暗指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该作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代白居易写过同一题材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叫《长恨歌》,也围绕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开,故得出答案《长恨歌》。8.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典雅体现于用典故和对比,含蓄体现于比喻和典故。①运用比喻,含蓄表达对朋友的深挚思念之情。首联以“云散星离”比喻分别,昔日朋友都如云散星离,这一别南国北地竟是十余年,诗人在往日的欢情与今日的清冷的对比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今昔之感。②类比,颔联将洪昇比作宋朝的诗人洪炎和词人柳永,盛赞其才情,含蓄地点明其戏剧创作上的令人叹服的成就。③用典抒情。借马援遭人诬陷的故事讲述洪昇因《长生殿》而被革去国子监生,离京师而南归的不幸遭遇。笔墨之间流露出深切的同情与隐隐的哀婉,含蓄表达了对当政者扼杀人才、听信谗言的不满。同时表明对《长生殿》的诽谤也只得逞于一时,对友人加以宽解。五、(2021·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更漏子(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9.这首词以_____________为背景,写闺中人因“_____________”而彻夜难眠。10.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答案】9.秋夜(夜晚秋雨)秋思(离情)10.①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红蜡泪”暗含人不寐,“秋思”点明主人公心情。②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③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以桐叶声,三更夜雨声的“空阶滴到明”,弛张、松紧、疏密互为起伏,“离情”苦的浓郁,一夜无寐的煎熬,都被表现得深透之至,淋漓尽致。【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空由“秋思”“夜长”“三更雨”可知背景是秋夜(夜晚秋雨)。第二空由“偏照画堂秋思”“不道离情正苦”可知闺中人因秋思(离情)而彻夜难眠。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偏照”尽情表露了闺中思妇的失眠之苦所伴随的怨慰。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还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彻骨彻心的痛苦,心头“寒”,转过来愈觉衾枕寒意。下阕从听觉角度描写离情,由室内到室外。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六、(2021·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唐)王绩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①问童孩。衰宗②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③,去剪故园莱④。(注)①屈曲:详细周到。②衰宗:衰微的宗族,此处自谦,犹言“我们王氏宗族”。③下泽:车名,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④莱: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于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11.“共衔杯”写出了诗人和乡人的___________(填写某种情感),“羁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12.《唐诗选》评此诗“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11.①相见之喜②羁留他乡而思念故乡的心情。12.①诗歌以“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总领了以下十二问。②从问宗族弟侄到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林花,几乎问遍了故乡的方方面面。③诗人连续追问而根本不等也不用对方作答,就诗人而言,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急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牵挂,就读者而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句意:皱着眉头与乡人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容一起饮酒。依据诗句中“破涕”得知,诗人与故乡人相见,喜极而泣。“共衔杯”也就是因相见而高兴,因相聚而饮酒。为此此处填写“相见之喜”。②羁心:“羁”羁旅;“心”心情,情怀。羁旅他乡和思念家乡的心情。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人构思精巧的能力。题干要求,紧扣《唐诗选》的评价“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思考作答。从唐诗选的评价中,得出作答要点,概括为三层:分别是“连问十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为此,第一层应回答十二问的内容;第二层连续发问,却并未作答的构思有怎样的效果。第三层构思对诗人以及读者形象有何作用。如①诗歌的“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发问,对下文有总领作用,总领了十二问。②诗人与乡人共聚,高兴畅饮中连问乡人哪些问题。从“衰宗多弟侄”到“林花那后开”共十二问,分别问到宗族弟侄,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问林花等,都是有关家乡生活方面和家长里短,琐碎之事。充分体现了思乡心切的诗人形象。③其构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如对家乡弟侄的关心,对家乡的楼台果院,树木百草的关注,叙述详细,尽显真实,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对家乡眷恋的形象。二是读者阅读体验,如诗歌语言平白直叙,注重细节刻画,如“柳行”“茅斋”“几处竹”“几株梅”等都是家乡常见的风物,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七、(2021·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元)张养浩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綠。和余①,欢喜的无是处②。(注)①和余:意即“连我”。②无是处:当时俗语,犹云“了不得”。13.曲中“生意”一词意为___________,“舞破蓑衣绿”在修辞上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14.这首元曲,诗人是怎样写“雨”的?又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3.生机勃勃夸张14.本曲采用正侧结合写雨。“一雨足沾濡”,正面写雨,一场大雨让万物润泽。“万象欲焦枯”写旱情严重,“农夫,舞破蓑衣綠”写农夫高兴,侧面写一场透雨带给大地生机,带给人们希望。表达了久旱雨后作者极为喜悦的心情,反映出作者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诗人急民之急,与民同急,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词语含义、手法的能力。前四句,概述久旱遇雨的情形。久旱不雨,遍野的庄稼树木花草都快要枯死了,正在这时候下了一场大雨,万物都得到了滋润。这是老天爷起死回生救护万物生灵的心意,这场好雨使万物复苏遍地的庄稼又生机勃勃,茁壮地生长起来。“农夫,舞破蓑衣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雨还没有停止,农夫们就高兴地披上蓑衣,高歌狂舞起来,欢跳的蓑衣被扯破了,也不去管他,一直在雨中跳个没完,他们太高兴了,这里的一个“破”字,夸张的写出了农民的喜悦之情。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曲采用正侧结合写雨。“一雨足沾濡”,正面写雨,一场大雨让万物润泽。“万象欲焦枯”写旱情严重,世间一切事物都像快要干枯一样;“农夫,舞破蓑衣綠”写农夫高兴,农夫也欢快得手舞足蹈,哪怕把身上的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侧面写一场透雨带给大地生机,带给人们希望。这场好雨使万物复苏遍地的庄稼又生机勃勃,茁壮地生长起来。这场大雨下得大,下得好,救活了要被旱死的庄稼,解除了旱象,遍野的庄稼,大雨之后,又昂起头,挺起胸,像憋足了劲一样,猛长起来。从中透露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满怀喜悦之情。作者在他生命最后的四个月里,为了治旱救灾,住宿公署,家都不回,白天东奔西跑,夜晚忧思难寐,把头发都愁白了。现在天降大雨,庄稼死而复生农民们个个欢欣若狂,作者也非常高兴。所以他“欢喜的无是处”。这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挚感情。他真是急民之急,与民同急,乐民之乐,与民同乐。八、(2021·浙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②青红。长记平山堂③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2年)六月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②湿:油漆未干。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④兰台公子:指宋玉。15.下阕中对于风的理解,宋玉理解成______,庄生的理解是______。16.请赏析本词上阕写景方面的特色。【答案】15.雌雄天籁16.词的上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下去,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以忆景写景,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意思是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雌雄。所以对于风,宋玉理解成雌雄,庄生理解成天籁。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词的上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景,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