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99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B.高山上的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C.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总是没有在人类干预下演替的快2、下列四项措施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植树造林B.建立自然保护区C.建立种子库D.完全禁止砍伐树木3、如图所示为某一草原上野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d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B.限制cd段种群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野兔不再适应环境C.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D.ab段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于cd段老年个体所占比例4、某科研小组调查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绘制如图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B.c点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C.为提高防治效率应在a点时捕杀蝗虫D.防止蝗灾的有效措施是降低蝗虫的出生率5、下列关于生命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B.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种群C.人的血液与家兔的心脏所属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同D.病毒在活细胞中能够生存,但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层次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7、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8、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结构将变为衰退型9、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K值一种群数是表示K值减去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K值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点时是增长型,在点时是衰退型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点对应的时刻捕捞10、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D.同一垂直高度上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1、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2、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_______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______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13、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4、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5、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16、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17、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_______,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_______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转化为_______,固定在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18、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19、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36分)20、用某些微生物制成的生物菌剂可用于修复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有限度的。被污染的水体中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硫化物最可能是细菌分解大分子物质——__________产生的。

(2)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填“等于”“小于”或“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21、现代生物技术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日前;英国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活体胚胎干细胞。实验证明,这些干细胞仍保持着人体胚胎干细胞的正常分化能力。科学家使用活体卵子及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实验室已成功克隆出了数个人体胚胎,进而可以开发出有研究价值的胚胎干细胞。请回答:

(1)自然状况下的胚胎干细胞是由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2)上述过程中要应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胚胎干细胞用于检测有毒物质是否引起了基因突变,在分子水平上需要采用____技术。

(4)胚胎移植是否成功,与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况有关。在胚胎移植操作中,应对供体和受体母畜进行_______处理才能使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

材料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正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运用生态工程可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

(5)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________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___________,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请写出它遵循的基本原理中的3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藤壶甲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而常暴露在空气中,藤壶乙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并取而代之。科研人员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观察到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藤壶乙却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请分别分析藤壶甲和藤壶乙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宽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在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存。两种鸟因取食相同干树上的同种昆虫而发生竞争,但在自然条件下,两种鸟可通过分别取食树叶上的昆虫和树底下的昆虫而实现共存,这是因为两种鸟借助于昆虫空间____________方向的分布而避免了生态位重叠和竞争。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是____________的结果,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23、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风沙肆虐。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建设者们的辛勤劳作,阻止了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其由荒原变为了林海,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

(3)为了解决荒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引入外来抗旱品种的植物支援荒漠的改造。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对引入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详解】

A;竹林是一个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

B;高山上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不一定没有在人类干预下演替的快;D错误。

故选C。2、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需要明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

【详解】

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建立种子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完全禁止砍伐树木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3、C【分析】【分析】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个体数量一般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0。

【详解】

A;据图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故增长率持续下降,d点的自然增长率为0,A错误;

B;cd段野兔种群数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范围内波动;所以野兔是适应环境的,B错误;

C;栖息空间是有限的;加剧了野兔的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引起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进而引发cd段的波动,C正确;

D、ab段种群增长率较高;说明幼年个体的比例较高,cd段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老年个体增加,幼年个体的比例下降,D错误。

故选C。4、D【分析】【分析】

由图可知;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先增后有所波动,呈S型增长。

【详解】

A;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

B;c点不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B错误;

C;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点时捕杀蝗虫效果最差,应该在a点之前捕杀,效果较好,C错误;

D;降低蝗虫的出生率;可以降低其种群密度,是防止蝗灾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D。

【点睛】5、D【分析】【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

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不构成森林生态系统,A错误;

B;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群落,B错误;

C;人的血液是组织层次;家兔的心脏是器官层次,两者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同,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当中生存,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A:D【分析】【分析】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2;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D。7、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故选BCD。8、A:B【分析】【分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

A、对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塑,由题表可知,处于幼年期的个体数为(条),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条),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条),因此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均为由此可推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B正确;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C错误;

D、适度捕捞大鱼后,幼鱼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鱼种群年龄结构将变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AB。9、B:C:D【分析】【分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改善,K值增大,环境破坏,K值减小,A正确;

B;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等于K/2(100)时最大,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数量都在增加,C错误;

D、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错误。

故选BCD。10、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植物是由于阳光决定的,动物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因此,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详解】

A;同垂直高度种群分布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

C;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

D;同一垂直高度上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错误。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1、略

【解析】①.化学物质②.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③.性外激素④.昆虫、鱼类⑤.信息素。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土壤湿度人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太阳能可见光生产者光合作用化学能有机物中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18、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19、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4题,共36分)20、略

【分析】【分析】

流经某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但被生活污水所污染的生态系统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类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较多。

【详解】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故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物质中,含有S元素的物质最可能是蛋白质;

(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3)生活污水中包括较多有机物;故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而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点睛】

此题较为基础,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教材相关知识及专业术语,并能结合题干分析作答。【解析】自我调节能力蛋白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大于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照栖息空间和食物21、略

【分析】【分析】

1;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

(1)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2)科学家使用活体卵子及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形成重组(杂交)细胞,再利用动物细胞培养克隆出数个人体胚胎。

(3)要检测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上,需要采用DNA分子杂交(基因探针)技术,通过观察杂交带进行检测。

(4)为保证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应对供体和受体母畜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