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21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金版学案】2014-2021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金版学案】2014-2021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金版学案】2014-2021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金版学案】2014-2021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eq\x(基)eq\x(础)eq\x(达)eq\x(标)1.下面两幅图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答案:A2.唐朝中心政府“三省制”从决策、审议到执行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3.北宋“三司使”的职责是()A.总管中心行政事务B.负责转运地方赋税C.掌管国家监察事务D.管理中心财政事务答案:D4.(2022·衢州质检)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心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推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A.秦代B.汉代C.唐代D.元代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力量。依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尚书令”可知既保留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故选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心实行中书省,故C、D两项错误。答案:B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削减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接受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力量。从“皇甫鎛奏请……崔祐封还诏书”可以看出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制衡与权力分散,故选B项。答案:B6.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缘由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进展C.北宋强化中心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力量。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冗官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项正确。A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缘由。答案:C7.(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课授予官职……但是,假如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依据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途径和主要标准。(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猎取和理解分析力量。第(1)问,依据材料总结汉代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回答选官标准。第(2)问,是九品中正制,弊端从世家大族把持权力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首先依据材料二明确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一的察举制类似,二者与材料三的科举制比较,可以找出新变化;其次,从科举制重视才学,不重视出身,以考试为依据等特点,逐一分析其影响。答案:(1)制度:察举制;途径:地方举荐;主要标准:孝廉。(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若答“重才学、轻家世”亦可)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素养;促进了社会公正公正。eq\x(素)eq\x(能)eq\x(提)eq\x(升)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品德——考试成果——门第声望B.门第声望——品德——考试成果C.品德——门第声望——考试成果D.考试成果——门第声望——品德答案:C2.秦汉以来我国中心和地方官制演化的基本趋势是()①从郡县制进展为分封制②减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减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心集权④渐渐淡化对中心和地方官吏的把握和监视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④答案:B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减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心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问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力量。依据题干供应的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诸侯不得参与政事,这实际上是以削夺政治权力,进而加强中心集权。答案:C4.隋朝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做出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和创新。图中所示隋朝实行的制度()①体现了皇权增加的趋势②有利于宰相的擅权专断③反映了行政分工与牵制④造成了皇权的专制独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猎取和理解力量。图中所示是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有具体分工,也有相互牵制,减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决策的失误,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项。答案:B5.(2022·广东十二校联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D.中心对地方把握加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力量。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二府三司制”,该制度有效地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C项错误,B项正确。宋初加强君权的举措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地方与中心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6.(2022·广州二模)“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力量。材料说明选官权在中心,并且吸引天下学问分子,结合所学可知符合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故选D项。答案: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全部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宽敞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全部士兵的武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朱子语录》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实行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如何生疏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心与地方关系。解析:本题以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考查材料解读和综合分析力量。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是郡县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第(2)问,依据材料提示“兵”、“财”、“赏罚刑政”,从军事、财政、行政三方面列举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依据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弊端,对朱熹论断赐予确定。第(3)问,材料一从正面突显加强中心集权的重要性,材料二从反面突显地方分权的必要性,材料三突显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行省制度,如何处理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从三则材料中可以得到答案。答案:(1)郡县制。进步性: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心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2)措施。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选择地方军队精锐充实中心禁军;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牵制;财政上:转运使理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部分上交中心。生疏: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把握,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3)处理:加强中心集权,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是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进展的关键和前提;在加强中心集权过程中要赐予地方肯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乐观性;中心与地方的关系应当实现相互制约下的动态平衡;处理中心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伴食宰相”伴食宰相,顾名思义是指陪着一起吃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