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轮】2022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六)-必修二_第1页
【大一轮】2022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六)-必修二_第2页
【大一轮】2022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六)-必修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六)一、选择题1.《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头留意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夫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消灭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把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力量 D.劳动力短缺答案C解析生产力打算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和铁器牛耕在古代中国始终相随,故C项正确;劳动力短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典型特点,因果颠倒,故D项错误。4.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浩大C.农夫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肯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故B项错误;由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可见农夫家庭生活很劳碌,故C项错误。5.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把握力度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C.使私人土地全部制得到充分进展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进展答案C解析“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把握力度在减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也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进展,故B、D项错误。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削减,其主要缘由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进展带来的冲击答案A解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进展,棉布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削减。7.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A.行业分工开头消灭B.消灭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答案B解析自从手工业的产生,就存在行业分工,故A项错误;题干中“候人请唤”和“随时可叫唤”说明此时的手工业中消灭了雇工,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显示了民营手工业信息,和官营手工业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产品与市场联系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故D项错误。8.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宝,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制造了一些条件,但圆满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迷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定随着牛粪一起消逝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进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答案D解析解读题意可知题中没有体现出商帮进展规模的状况,故A项错误;B项与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相符,但题干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与商帮经营理念相反,故C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商人把经商获得的资本大多购买土地房产,很少用于商业生产,故没有转化为资本,即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定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封建政策的制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据此结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乐观作用,后期阻碍了社会进展,排解A、B两项;“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于战国时期,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解。10.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谕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行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 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C.体恤社会下层百姓 D.防止地方消灭变乱答案D解析本题只需理解题干中世宗的意思:从怜悯百姓的角度,地方官可以酌情考虑开矿,但是只局限于少数真正贫困的百姓,允许他们在深山通过采矿糊口度日。而招商开厂,会造成聚众藏奸,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大规模招商开厂是不行的。故选D项。11.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和雇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①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进展状况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消灭了新变化③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④体现自然经济虽开头解体,但照旧处于主导地位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消灭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是其主要标志;④是鸦片战斗后消灭的,故选A。12.江浙地区始终是我国的经济进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消灭“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这种状况的消灭造成的深远影响是()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转变D.棉布成为宽敞人民的主要衣料答案B解析明朝中后期因种稻利薄,而种植棉、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历史现象,有利于商业经济的进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实行鼓舞垦荒等政策,乐观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三《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材料四《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学问,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担当者。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3)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领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全部制。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假如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生疏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当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始终有充分进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重量不仅大于“市”的重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确定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学问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爱好,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出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丢失它的自主性,开头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制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始终有充分进展的空间”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进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进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富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消灭并进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重量大于“市”的重量。演化: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消灭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消灭,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沟通较少,仅限于少数学问分子和传教士。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