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21年岳麓历史选修1-双基限时练8_第1页
【名师一号】2021年岳麓历史选修1-双基限时练8_第2页
【名师一号】2021年岳麓历史选修1-双基限时练8_第3页
【名师一号】2021年岳麓历史选修1-双基限时练8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基限时练(八)张居正改革一、选择题1.张居正13岁参与科举考试,其才华即为湖广巡抚顾璘推许,但顾璘恐他少年得志易自满,特地嘱咐考官不予录用,三年后张居正再次应试,才被录用。这反映出()①科举考试是明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②科举考试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③政府官员介入考试选拔,会影响其公正性④科举制度始终是一种腐朽的考试制度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人为因素影响了考试的公正性,同时也反映出科举制是明朝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②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B2.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展B.表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展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张居正经济思想的生疏。材料表明张居正认为农业和商业的进展相互促进,农商并重,这是商品经济进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A项正确,C项错误;明代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重农抑商思想,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张居正的思想,不能说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D项错误。答案A3.下列对“外示羁縻”的说法,错误的是()A.其前提是“内修守备” B.改善汉蒙关系C.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D.向蒙古族屈辱求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生疏。“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改善汉蒙关系,进展互市贸易,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向蒙古族的屈辱求和政策。答案D4.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A.没有关系 B.阻碍作用C.促进作用 D.相辅相成解析一条鞭法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刺激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进展和货币流通,同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有利于城镇手工业的进展,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进展。答案C5.有关张居正改革,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A.商品经济的进展已成为历史趋势B.无地少地的贫民期望“悬法于众”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D.有利于爱护豪强地主利益解析一条鞭法计亩征银,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转变是商品经济进展的需要。答案A6.《明史·食货志》记载:“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这表明,一条鞭法()A.简化了赋税的征收方法B.增加了政府收入C.减轻了农夫负担D.保障了军费开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解读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力量。从材料中“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可知一条鞭法简化了赋税的征收方法,A项正确。答案A7.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影响是()A.按财产的多少征税B.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C.用银两征税D.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解析A项叙述错误,不是按财产征税而是计亩征银;B、C两项是改革的内容;D项是改革所带来的影响。答案D8.明朝一条鞭法实施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展。这表明()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D.税收具有调整经济的职能,对经济有不行忽视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赋税征银,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进展,D项正确。答案D9.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整顿吏治 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 D.一条鞭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张居正改革过程的生疏。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因此,改革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头。答案A10.由于张居正实施边防新政,汉蒙间沟通频繁,经两族人民共同努力而兴起的“归化新城”是今日的()A.包头 B.呼和浩特C.大同 D.二连浩特解析归化新城即今日的呼和浩特。答案B11.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缘由是()A.用人不当B.不留意策略C.张居正暴病而亡D.触动了豪强权贵的利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张居正改革失败缘由的生疏。留意题干强调的是根本缘由。张居正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缘由。答案D12.商鞅遭车裂而其法不废,张居正身后毁誉但赋税征银的方法始终被后世所沿用,其共同缘由是()A.封建君主的开明B.民众的广泛支持C.改革措施符合历史进展潮流D.适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归纳力量。“商鞅虽死,其法不废”和赋税征银的保留都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进展的需要,顺应历史潮流。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缘由是豪民隐占土地,躲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需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013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转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肯定的作用。——《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请回答:(1)结合所学学问,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实行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结合材料一、二,推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解析新课标留意培育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本例即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从历史现实动身,提出一个新问题,目的是让我们凭借对张居正改革中实施的“一条鞭法”的缘由、内容及影响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以及所学学问分析组织答案。(1)问主要结合材料一可知。(2)问主要结合材料二中有关信息组织答案。(3)问依据材料一中1578年(万历六年)可推断“万历九年”指1581年。答案(1)整顿赋税制度。丈量土地。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2)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3)1581年。新法使政府从把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夫额外的负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进展。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材料二张居正还规定“以钱谷为考成”,把督责地方官清理追缴豪强地主多年拖欠赋税,列为考核政绩的标准。凡追缴不力的,要受到调离或撤职的惩处。经张居正伸张法纪,严格约束,“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材料三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张居正传》材料四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张居正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中可看出,张居正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从材料三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3)材料四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需具备的素养。请加以概括。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