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权势比司马懿更大。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学习目标1.西晋建立的时间、定都地点、及统一全国的过程;2.西晋建立后面临哪些问题,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呢?3.结合图示指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迁入的地区大致在哪个地区?分析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4.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是如何更迭的?最终是谁结束了北方混乱的局面?苻坚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自主学习:导学提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十六国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两晋时期政权的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历史特点,及对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目标互动探究(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的时间、定都地点、统一全国的过程;2.西晋建立后面临哪些问题,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呢?看视频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三国实力对比根据下图指出三国中实力最强是哪个国家;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最强:魏最弱:蜀魏灭蜀263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66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末帝孙浩,几乎就是一个杀人魔王。挖眼睛,剥脸皮,孙浩经常实行这样的酷刑。到了后期,一天要杀100人,不杀这么多人,就感觉浑身不得劲。西晋建立和统一: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呢?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西晋的政治和社会风气?西晋的统治:材料三:“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西晋]鲁褒《钱神论》材料二:“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晋书·惠帝纪》材料一:西晋时期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权势,在生活上以奢侈为荣,追求享乐。如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40里步障,石崇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七上《中国历史》政治:政治腐败,奢侈腐化,追求享乐;社会风气: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互动探究(二)八王之乱看视频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晋惠帝时期西晋在中央和地方面临哪些问题?该问题引发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背景:晋初分封诸王、晋惠帝昏庸无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资治通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诸王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出镇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封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统治傻瓜皇帝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晋惠帝时期西晋在中央和地方面临哪些问题?该问题引发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中央:晋惠帝昏庸无能地方:司马炎分封导致诸侯势力强大争夺中央政权八王之乱①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类似的制度?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请举例说明。分封制制度周朝、汉朝朝代危害诸侯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割据分裂,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流民南迁方向西晋流民南迁示意图材料一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如图)材料二:(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互动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1.东汉、魏、晋时期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分别迁徙带哪些地区?2.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是如何更迭的?最终是谁结束了北方混乱的局面?3.苻坚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看视频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少数民族内迁内迁时期:东汉、魏、晋时期民族及迁入地区: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②蒙古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③鲜卑族迁到辽宁,以及陕西及河套地区。内迁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五胡”少数民族采桑图(魏晋墓砖画)少数民族耕作图(魏晋墓砖画)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魏晋墓砖画)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少数民族从游牧转入农耕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少数民族内迁胡床椅子方凳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迁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316年,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匈奴右贤王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受西晋残酷剥削与压迫《晋书·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内迁的生活状况:结果少数民族内迁十六国东晋西晋十六国时期北方: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是如何更迭的?最终是谁结束了北方混乱的局面?氐族苻氏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王猛-改革文化上:苻坚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政治上:民生上: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影响王猛①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②山西陕西等地③加强民族交融,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两种情况。图一显示当时各族大都迁移到了今天哪些地区?请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从西晋后期起,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中,流亡江南的人口约有百万之多,他们定居下来后,成为开发南方的重要力量。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內迁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生活奢侈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时间:东汉、魏、晋时期氏族和羌族: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山西一带鲜卑族: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內迁课堂小结1.(2022年广东)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与商家合同范例
- ppp 监控 合同样本
- 年初制定的有效工作计划
- 出租小户厨房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设计顾问合同标准文本
- 二三标段合同样本
-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确保成功计划
- 2025授权合同代理书范本
- 公司旧厂房租赁合同样本
- 俩兄弟合伙开店合同标准文本
- 组织内的有效沟通报联商
- 2025年肺心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 T-CECRPA 011-2024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光伏组件
- 舞蹈室课程顾问工作合同5篇
- 计调业务2.2组团计调发团业务流程
- 2025年四板挂牌专项法律服务协议
- 拒绝间歇性努力不做45度青年-“拒绝躺平”主题班会-2024-2025学年初中主题班会课件
- 红色体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体育学院
- Excel财务会计应用(沈国兴第3版) 第1-36次课 认识EXCEL-期末考试
- 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化学试卷+答案】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