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建德市校级开学)古人在论及分封制郡县制之争时,西晋时期陆机在《五等论》中提到:“五等之君,为己思政;郡县之长,为吏图物。”在郡县制下“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这段话侧面表明陆机()A.认为分封制有益于国家治理 B.从皇权分散角度否定郡县制 C.赞同世袭制度下的政权稳定 D.认为郡县制下必然导致腐败2.(2024秋•宜宾月考)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2024•永年区校级开学)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 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 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 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4.(2024•惠农区校级开学)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5.(2024•浙江开学)有秦简记述曰:“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该记述所体现的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是()A.推广郡县制度 B.迁徙贵族豪强 C.发动焚书坑儒 D.编定户籍制度6.(2024•浙江开学)史载西汉的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于是请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陆贾于是著《新语》十二篇,高祖信之。该事件对汉初产生的影响是()A.汉朝基本废除了秦朝各种制度 B.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D.促使西汉政府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7.(2024•曹县校级开学)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A.郡县权力有所扩大 B.民众徭役负担沉重 C.注重保障农业生产 D.法律规定严酷细致8.(2024秋•长沙县校级月考)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9.(2024•未央区校级开学)秦朝在兴建公共工程时,工程效能非常高,如秦直道施工大体两年完成。汉惠帝时期,长安城的修建“四年就半,五年六年成就”,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罢”,在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这一差异体现了秦汉()A.行政效能的高低 B.经济实力的差距 C.集权程度的不同 D.施政理念的差异10.(2024春•洮北区校级期末)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11.(2023秋•苏州期末)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12.(2024•福鼎市校级开学)董仲舒言道:“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初因“无为而治”.固守旧法而不知“更化”,内外之乱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A.汉承秦制的弊端较突出 B.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强大 C.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 D.儒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13.(2024•邹城市校级开学)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14.(2024春•驻马店期末)据《后汉书》记载,汉代庄园主“世善农稼,好货殖”“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同时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A.庄园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频繁 B.汉代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属性 C.庄园经济与市场存在一定联系 D.商业收入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15.(2024秋•中牟县校级月考)《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表明()A.王莽代汉促使刘秀加强集权 B.刘秀开始提升尚书地位 C.三公九卿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D.中央决策缺乏官员参与16.(2024•开封开学)汉高祖“复故爵田宅”,提倡教化;惠帝“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高后“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更是倡导“孝悌,天下之大顺也”。此后,孝悌、力田、三老成为郡县、乡里常制,孝也成为选官的首要标准。这些举措()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C.表明汉承秦制的成效较为显著 D.导致了豪强势力崛起17.(2024•海安市开学)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B.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官员 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18.(2024•安徽开学)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A.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 B.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 C.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 D.解决王国问题已迫在眉睫19.(2024•新城区校级开学)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 C.使儒家思想变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契合了儒墨并存的治国理念20.(2024秋•南昌月考)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区划,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在中央政府设置的流官之外,尚有另一套专门用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首领的爵位系统。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往往会被赐予归义侯、率众侯、仟长、佰长等爵位。这表明,汉代()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C.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 D.民族交融拓展政治版图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9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建德市校级开学)古人在论及分封制郡县制之争时,西晋时期陆机在《五等论》中提到:“五等之君,为己思政;郡县之长,为吏图物。”在郡县制下“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这段话侧面表明陆机()A.认为分封制有益于国家治理 B.从皇权分散角度否定郡县制 C.赞同世袭制度下的政权稳定 D.认为郡县制下必然导致腐败【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郡县制,解题关键信息是“五等之君,为己思政;郡县之长,为吏图物”“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陆机只是指出了郡县制的问题,并没有明确表示分封制就一定有益于国家治理,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到皇权,排除;C.题干中陆机只强调郡县制存在的弊端,不代表他就赞同世袭制,排除;D.据题干材料“五等之君,为己思政;郡县之长,为吏图物”“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分析其意思是,分封制下的诸侯是为自己的统治考虑,郡县制下的长官是为追求政绩和私利;在郡县制下,官员侵犯百姓利益以利己、损害实际事务来追求虚名的情况很常见。由此可知,陆机是在强调郡县制存在的弊端,从侧面表明郡县制下的长官为了追求政绩和私利,必然导致腐败,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2024秋•宜宾月考)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叙述了周代道路和秦朝驰道的使用均对身份等级进行了规定,体现了秦朝延续了周代社会身份高低贵贱的等级性,但周朝在道路使用方面区分的是贵族(君子)和非贵族(小人),而秦朝区分的是君主与非君主,B项正确;就秦朝而言,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指的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涉及的是道路使用而非道路修筑,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而非发展,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3.(2024•永年区校级开学)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 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 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 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秦汉这一处理方式是秦汉之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战国时期六国各自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的削弱。秦汉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后,统治者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但战国以来列国分立的区域政治文化威胁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所以遭到打压,B项正确;全面继承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治决策主要是基于维护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不能得出受到何种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2024•惠农区校级开学)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本题考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思想上感化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推广农耕、在社会风俗上对其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都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羁縻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首领赋予特殊权利等方式进行统治,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政策,排除B项;宗藩关系指的是宗主国与各藩国之间的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4•浙江开学)有秦简记述曰:“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该记述所体现的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是()A.推广郡县制度 B.迁徙贵族豪强 C.发动焚书坑儒 D.编定户籍制度【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统一。【解答】据材料“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可知,秦朝对家庭成员进行登记,成员信息说明的较为详细,这体现了秦朝编定了较为严密的户籍制度,D项正确;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度,但其与登记户籍信息无关,排除A项;秦朝迁徙了贵族豪强,但材料仅涉及一户人家,并未说明身份,排除B项;发动焚书坑儒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文化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6.(2024•浙江开学)史载西汉的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于是请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陆贾于是著《新语》十二篇,高祖信之。该事件对汉初产生的影响是()A.汉朝基本废除了秦朝各种制度 B.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D.促使西汉政府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分析】本题考查秦亡汉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西汉初期,陆贾向汉高祖提出治理天下的方略,著书《新语》,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为汉高祖所信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贾的思想结合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为汉初的政治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陆贾向汉高祖提出治理天下的方略,对汉初产生深远影响,与对匈奴的作战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秦亡汉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4•曹县校级开学)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A.郡县权力有所扩大 B.民众徭役负担沉重 C.注重保障农业生产 D.法律规定严酷细致【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有利于保障农时,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洞庭郡守发布关于徭役的法令,看不出郡守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反映不出民众徭役负担沉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洞庭郡的徭役情况,无法体现法律规定严酷细致,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24秋•长沙县校级月考)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暴政和法制建设,解题关键信息是“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解答】A.根据时间背景可知,此时处于秦朝,此事件不难看出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的坑儒为其暴政的一种隐性体现,为秦朝短时间内的灭亡埋下伏笔,正确;B.材料仅体现了方士们讨论始皇的行为举止,并未体现舆论对统治造成影响,排除;C.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处死的400多个文人并不完全是标准的儒人,无法推出对儒学的严重打压,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秦始皇的昏庸无能,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暴政和法制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2024•未央区校级开学)秦朝在兴建公共工程时,工程效能非常高,如秦直道施工大体两年完成。汉惠帝时期,长安城的修建“四年就半,五年六年成就”,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罢”,在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这一差异体现了秦汉()A.行政效能的高低 B.经济实力的差距 C.集权程度的不同 D.施政理念的差异【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所以与秦朝时期相比,西汉时期的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所以这种差异体现了施政理念的差异,D项正确;据题干“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罢’,在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可知是政府主动限制服役的时间、规模和工期,并不是行政效能的高低和经济实力的差异,排除A、B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两个王朝的集权程度并没有本质差别,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2024春•洮北区校级期末)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这说明当时巴蜀地区()A.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 B.形成了华夏文化认同 C.实行郡与诸侯国的分治 D.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征服巴蜀后,设置巴郡和蜀郡。秦在巴地征收赋税,与巴夷君长联姻;在蜀地设置蜀国守,并分封蜀侯”并结合所学,秦国在巴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分封制与郡县制,体现巴蜀地区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郡县制向羁縻制度转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对巴蜀一带的行政管理而不是华夏文化认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国对巴蜀地区的不同统治方式,而不是体现郡与诸侯国的分治问题,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郡县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2023秋•苏州期末)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依据材料“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材料“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体现秦朝的官僚制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C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D是无关项,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2.(2024•福鼎市校级开学)董仲舒言道:“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初因“无为而治”.固守旧法而不知“更化”,内外之乱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A.汉承秦制的弊端较突出 B.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强大 C.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 D.儒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据材料“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如今不“善治”的原因在于“不更化”即不作为,因此可以反映出其强调有为的策略,说明其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汉代治理天下的变化,并没有提到对汉承秦制的态度,排除A项;地方诸侯实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受到汉武帝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3.(2024•邹城市校级开学)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解答】A.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涉及的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等方面,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这种做法并不是平衡分配中枢权力,而是改变了权力结构,使御史大夫权力增大,打破了原有平衡,排除;C.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原本是外朝官,汉武帝将其引为内朝官并使其权力增大,这使得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丞相主导的权力格局被改变,形成了内朝与外朝相互牵制的局面,正确;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结构的变化,而非单纯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4.(2024春•驻马店期末)据《后汉书》记载,汉代庄园主“世善农稼,好货殖”“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同时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A.庄园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频繁 B.汉代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属性 C.庄园经济与市场存在一定联系 D.商业收入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本题考查两汉衰亡,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衰亡。【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汉代庄园中,庄园主进行商业经营,且以货币形式缴纳多种赋税,表明庄园与市场有一定联系,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庄园内部交换,无法体现庄园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频繁,排除A项;材料突出庄园经济与市场存在一定联系,未体现自给自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比较,不能得出商业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两汉衰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4秋•中牟县校级月考)《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表明()A.王莽代汉促使刘秀加强集权 B.刘秀开始提升尚书地位 C.三公九卿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D.中央决策缺乏官员参与【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对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可知,汉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从而有利于加强皇权,说明王莽代汉促使刘秀加强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提升尚书地位,排除B项;东汉时期并未进一步完善三公九卿制,排除C项;中央决策缺乏官员参与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4•开封开学)汉高祖“复故爵田宅”,提倡教化;惠帝“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高后“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更是倡导“孝悌,天下之大顺也”。此后,孝悌、力田、三老成为郡县、乡里常制,孝也成为选官的首要标准。这些举措()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C.表明汉承秦制的成效较为显著 D.导致了豪强势力崛起【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本题材料“复故爵田宅”、“举民孝弟(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可知汉初统治者通过表扬孝悌力田者,以此来激励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努力耕作,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生产、提倡教化等方式,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王国问题是在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解决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对秦亡教训的反思,不是承袭秦制,排除C项;豪强势力崛起与汉初社会现实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4•海安市开学)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B.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官员 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解答】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是在东汉,排除;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设立了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官员,正确;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是在秦朝时期,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2024•安徽开学)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A.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 B.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 C.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 D.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