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防灾减灾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地震与防灾减灾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地震与防灾减灾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地震与防灾减灾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地震与防灾减灾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与防灾减灾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9451第一章地震概述 3258081.1地震的定义与分类 357141.2地震的成因与机制 3221901.3地震的影响与危害 323973第二章地震监测技术 4236962.1地震监测概述 483302.2地震监测设备与技术 4240242.2.1地震监测设备 4266032.2.2地震监测技术 4109232.3地震监测数据分析 52736第三章地震预警技术 5205483.1地震预警系统概述 5295223.2地震预警技术原理 61813.3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 616149第四章地震灾害评估与预测 6127464.1地震灾害评估方法 6276164.1.1现场调查法 6296774.1.2遥感技术法 7128164.1.3模型预测法 7187434.1.4综合评估法 7209284.2地震灾害预测技术 7179474.2.1地震前兆观测技术 759694.2.2地震危险性分析技术 7205564.2.3地震预测模型技术 7146504.3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7137594.3.1风险识别 83704.3.2风险评估 8258654.3.3风险管理 81763第五章防震减灾规划与政策 865035.1防震减灾规划概述 881435.1.1防震减灾规划的定义与意义 882355.1.2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 8153775.1.3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8190415.2防震减灾政策与法规 937365.2.1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 9299395.2.2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9265145.2.3防震减灾政策的执行与监管 988505.3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9279405.3.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意义 9159135.3.2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937425.3.3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组织实施 104518第六章建筑抗震设计 10119126.1建筑抗震设计概述 1072656.2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1087136.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113434第七章地震应急救援 11226337.1地震应急救援概述 1124297.2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11214377.2.1应急预案的制定 11249497.2.2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292307.3地震应急救援技术 12177797.3.1地震灾害评估技术 12246807.3.2紧急救援技术 1287187.3.3医疗救护技术 12137537.3.4物资保障技术 12807.3.5交通通信技术 1285627.3.6社会动员技术 1217994第八章地震灾害救援与恢复 13241208.1地震灾害救援概述 13259818.2地震灾害救援技术 13315388.3地震灾害恢复与重建 1311637第九章地震科技发展与应用 1468399.1地震科技发展概述 14277139.2地震科技成果与应用 14315859.2.1地震预测技术 1450439.2.2地震预警技术 14181369.2.3地震应急处置技术 1544889.2.4地震科普教育 15153119.3地震科技发展趋势 15148239.3.1加强地震预测理论研究 15135749.3.2推动地震预警技术创新 15242919.3.3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15238929.3.4深化地震科普教育 1517620第十章国际地震防灾减灾合作 15845410.1国际地震防灾减灾合作概述 152529510.2国际地震防灾减灾合作机制 151204210.2.1国际组织与合作 16601910.2.2双边合作 161249410.2.3多边合作 163231410.3国际地震防灾减灾合作案例 162194510.3.1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 161149210.3.2亚洲地震委员会(ASC) 163061910.3.3中美地震科技合作 161107510.3.4地震预警技术国际研讨会 16第一章地震概述1.1地震的定义与分类地震是指地壳或地幔内部由于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质变化等原因,突然释放出大量能量,使地球表面产生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地震分为以下几类:(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导致地壳断裂、错动而引发的地震。此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通常与火山喷发、岩浆上升等活动密切相关。(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矿层采空、地面沉降等原因导致的地震。(4)人工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如地下核爆炸、水库蓄水、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引起的地震。(5)其它地震:如陨石撞击地球等特殊原因引起的地震。1.2地震的成因与机制地震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板块运动以及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有关。以下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地震成因与机制:(1)构造运动:地壳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相互挤压、拉扯,使地壳产生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地震。(2)火山活动: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上升、膨胀,使地壳产生裂缝,进而引发地震。(3)地质变化:地质构造变动、地壳厚度变化等地质过程,可能导致地壳应力状态改变,从而引发地震。(4)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使地壳岩石产生热应力,当热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地壳发生断裂,产生地震。1.3地震的影响与危害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与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阻断,造成人员伤亡。(2)经济损失:地震破坏基础设施,如房屋、桥梁、道路等,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3)生态环境破坏: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破坏生态环境。(4)社会影响:地震对社会秩序、心理状态、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社会动荡。(5)地质环境改变:地震可能导致地质构造变动,改变地下水位、地温等地质环境因素。(6)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疫情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灾害程度。第二章地震监测技术2.1地震监测概述地震监测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时获取地震活动信息,为地震预警、预测及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地震观测、地震信息传输、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预警等方面。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地震预警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2.2地震监测设备与技术2.2.1地震监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地震计、地震台网、地震观测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等。以下对各类设备进行简要介绍:(1)地震计:地震计是地震监测的核心设备,用于检测地震波。地震计根据检测原理分为机械式地震计、电磁式地震计和数字式地震计等。(2)地震台网:地震台网由多个地震台组成,通过地震计对地震波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地震信息。(3)地震观测仪器:地震观测仪器包括地震仪、地震仪探头、地震仪主机等,用于地震观测和数据采集。(4)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器、传输线路、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等,用于将地震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2.2.2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震波形监测技术: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实时监测,获取地震发生时间、位置、震级等信息。(2)地震台网监测技术:通过地震台网,对地震波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提高地震预警能力。(3)地震前兆监测技术: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如地形变、地下水位变化、电磁场变化等,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4)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地震前后地表形变、地震活动性等信息,为地震监测提供辅段。2.3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地震监测数据分析是地震监测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数据预处理: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地震参数提取:从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发生时间、位置、震级等参数。(3)地震波形分析:分析地震波形特征,如振幅、周期、频率等,为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提供依据。(4)地震序列分析:对地震序列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5)地震前兆分析:对地震前兆现象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6)地震监测成果可视化:将地震监测数据以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便于分析和管理。第三章地震预警技术3.1地震预警系统概述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通信、地震监测和信息技术,对地震波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以实现对地震发生和传播的早期发觉和预警的技术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震波形的特征,能够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为地震应急反应和防灾减灾提供宝贵的时间。3.2地震预警技术原理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地震波分为P波(纵波)和S波(横波),其中P波传播速度较快,约每秒68公里;S波传播速度较慢,约每秒34公里。地震预警系统利用这一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检测到P波,预测S波的到达时间,从而发布预警信息。(2)地震波形分析: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形,分析其特征,如振幅、频率等,以判断地震的大小和类型。当检测到地震波形异常时,系统将立即启动预警流程。(3)通信技术: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光纤、无线网络等,将地震监测站的数据实时传输至预警中心,以便快速处理和分析。3.3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地震预警系统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地震预警系统可实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和相关部门的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预警信息可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公众,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2)重要设施的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可应用于核电站、水库、桥梁等重要设施,提前关闭设备,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3)城市地震预警:在城市地区,地震预警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为人员疏散提供预警信息,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4)地震预警与地震保险的结合:地震预警系统可为地震保险业务提供技术支持,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同时减轻地震灾害对家庭和企业的影响。(5)地震预警科普宣传:通过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普及地震预警知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四章地震灾害评估与预测4.1地震灾害评估方法地震灾害评估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程度及损失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以下为常用的地震灾害评估方法:4.1.1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是通过实地考察地震灾区,收集地震灾害信息,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关注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损毁、人员伤亡等方面,以获取地震灾害的直接损失数据。4.1.2遥感技术法遥感技术法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评估地震灾害范围和程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震灾害评估。4.1.3模型预测法模型预测法是利用地震灾害评估模型,根据地震参数和地质条件,预测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该方法主要包括地震烈度预测模型、建筑物破坏预测模型等。4.1.4综合评估法综合评估法是将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对地震灾害进行综合评估。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灾害的各种因素,评估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4.2地震灾害预测技术地震灾害预测是对未来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以指导防灾减灾工作。以下为常用的地震灾害预测技术:4.2.1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是通过监测地震前兆现象,预测地震灾害的技术。主要包括地震波形观测、地震电磁场观测、地震地面形变观测等。4.2.2地震危险性分析技术地震危险性分析技术是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质条件,评估未来地震灾害危险性的技术。该方法主要关注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烈度分布。4.2.3地震预测模型技术地震预测模型技术是利用地震学原理和数学模型,预测地震灾害的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序列预测模型、地震时空分布预测模型等。4.3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以指导防灾减灾决策。以下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4.3.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识别地震灾害风险源和风险受体,分析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源识别、风险受体识别和风险影响分析。4.3.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根据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结果,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程度。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指数计算、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分布图绘制。4.3.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根据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应急响应措施和恢复重建措施。第五章防震减灾规划与政策5.1防震减灾规划概述5.1.1防震减灾规划的定义与意义防震减灾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针对地震灾害的防治和减轻工作所进行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设计。防震减灾规划对于提高国家和地区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1.2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防震减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评估地震活动的规律、趋势和潜在风险,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防震减灾目标: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包括地震预警、地震救援、地震灾害防治等。(3)防震减灾措施:制定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地震救援队伍建设、地震灾害防治工程等。(4)防震减灾资金投入:合理规划防震减灾资金投入,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5.1.3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规划编制应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实施应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部门协调,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5.2防震减灾政策与法规5.2.1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防震减灾政策是指国家为应对地震灾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预防地震灾害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加强地震灾害防治工作。(2)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3)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5.2.2防震减灾法规体系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5.2.3防震减灾政策的执行与监管防震减灾政策的执行应加强部门协调,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应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管,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5.3防震减灾宣传教育5.3.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意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5.3.2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知识普及:宣传地震成因、地震预警、地震救援等知识。(2)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3)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4)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弘扬防震减灾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的良好氛围。5.3.3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组织实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应纳入国家宣传教育体系,由各级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明确宣传教育目标、任务和责任。(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多样化、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3)加强与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4)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教育水平。第六章建筑抗震设计6.1建筑抗震设计概述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依据地震工程原理和抗震设计规范,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保持必要的结构安全和功能性。建筑抗震设计涉及建筑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是提高建筑物抗震功能的关键环节。6.2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优先原则:在抗震设计中,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严重破坏,保障人员生命安全。(2)经济合理原则: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应考虑建筑物的经济合理性,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适应性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建筑用途等因素,合理确定抗震设防标准。(4)可靠性原则:抗震设计应采用可靠的抗震技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动态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地震动的动态特性,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设计。6.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影响系数法:地震影响系数法是根据地震动的强度和频谱特性,计算出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从而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2)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利用地震反应谱,分析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从而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3)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通过对地震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从而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4)位移法:位移法是通过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分析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5)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将地震作用等效为静力荷载,采用静力分析方法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6)混合法:混合法是将上述几种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高建筑抗震设计的效果。(7)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加强结构连接、提高材料强度、设置隔震支座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8)抗震功能评价: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应对建筑物的抗震功能进行评价,包括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变形能力等,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七章地震应急救援7.1地震应急救援概述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应急救援是指在地霹发生后,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一系列行动。地震应急救援主要包括组织指挥、紧急救援、医疗救护、物资保障、交通通信、社会动员等方面。7.2地震应急救援预案7.2.1应急预案的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是针对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专项预案,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当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地震应急预案。7.2.2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地震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目的和适用范围;(2)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3)地震应急预案的启动、响应等级划分;(4)地震应急预案的救援力量、物资和设备保障;(5)地震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措施;(6)地震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7.3地震应急救援技术7.3.1地震灾害评估技术地震灾害评估技术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基础,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评估、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通过地震灾害评估,为地震应急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7.3.2紧急救援技术紧急救援技术主要包括搜救技术、救援装备、救援方法等。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开展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7.3.3医疗救护技术医疗救护技术包括现场急救、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地震发生后,及时开展医疗救护,降低伤员死亡率。7.3.4物资保障技术物资保障技术主要包括物资储备、物资调度、物资配送等。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保证救援物资的充足、及时供应。7.3.5交通通信技术交通通信技术包括交通管制、通信保障、信息传输等。地震发生后,迅速恢复交通通信,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便利。7.3.6社会动员技术社会动员技术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社会舆论引导等。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提高救援效率。第八章地震灾害救援与恢复8.1地震灾害救援概述地震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地震灾害救援是指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救援行动,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灾害救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救援力量的组织与调度:各级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等救援力量应迅速响应,合理调度,形成合力。(2)救援物资的筹备与分发:保证救援物资充足、及时送达灾区,合理分配,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3)救援现场的管理与协调:保证救援现场秩序井然,提高救援效率,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4)救援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及时收集、整理、发布救援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2地震灾害救援技术地震灾害救援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灾害评估技术: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地震灾害范围、程度进行快速评估,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2)救援力量调度技术: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实现救援力量的实时调度,提高救援效率。(3)救援物资管理技术:采用物流管理、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救援物资的实时追踪、高效分发。(4)救援现场监测技术: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对救援现场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救援安全、有序。(5)救援信息发布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渠道,及时发布救援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8.3地震灾害恢复与重建地震灾害恢复与重建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地震灾害恢复与重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住房重建:保证受灾群众有安全、舒适的住房,恢复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2)基础设施重建:修复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保障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需求。(3)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恢复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受灾地区的生活质量。(4)产业恢复与发展:引导受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抗灾能力,促进经济发展。(5)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受灾地区的灾害防范能力。(6)社会心理干预:开展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生活。通过以上措施,地震灾害恢复与重建工作将有助于受灾地区尽快走出灾害阴影,重建美好家园。第九章地震科技发展与应用9.1地震科技发展概述地震科技作为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支撑,旨在通过对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提高地震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自20世纪初地震科技诞生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地震科技研究涉及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9.2地震科技成果与应用9.2.1地震预测技术地震预测技术是地震科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孕育过程监测、地震前兆观测和地震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我国地震预测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利用地震学参数、地震序列特征、地形变、地下水动态等多种手段进行地震预测。9.2.2地震预警技术地震预警技术是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提前发觉地震并发布预警信息的技术。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发展迅速,已成功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的几秒至几十秒内发布预警信息,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宝贵的时间。9.2.3地震应急处置技术地震应急处置技术包括地震现场救援、地震灾害评估、地震重建规划等方面。我国地震应急处置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震现场救援中的应用,以及地震灾害评估模型的构建等。9.2.4地震科普教育地震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地震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地震科普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9.3地震科技发展趋势9.3.1加强地震预测理论研究地震预测理论研究是地震科技发展的基础。未来,应继续加强对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理论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9.3.2推动地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