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科技人才培训计划TOC\o"1-2"\h\u4691第一章:培训计划概述 3263671.1培训背景与目的 314563第二章:农业基础知识培训 368301.1.1我国农业产业概述 4228701.1.2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4291721.1.3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66951.1.4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191951.1.5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532585第三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512311.1.6引言 596891.1.7创新思维的内涵 589841.1.8创新思维的特点 5273171.1.9创新方法 6298291.1.10引言 664111.1.11项目策划 6311731.1.12项目实施 6287131.1.13项目评价 630967第四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7147331.1.14政策背景 7189421.1.15政策内容 7144651.1.16环境建设 725931.1.17案例一:某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819731.1.18案例二:某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866081.1.19案例三:某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823656第五章: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 875721.1.20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概述 892521.1.21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8172601.1.2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9228121.1.23大数据与云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概述 9225661.1.24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 927271.1.25云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 921626第六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0170101.1.26农业机械化现状 1020241.1.27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0297871.1.28自动化设备操作 10306391.1.29自动化设备维护 1122041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1313201.1.30政策法规概述 1194931.1.3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1173301.1.32农业废弃物概述 12215381.1.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127281.1.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措施 1310240第八章: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3209551.1.35市场营销概述 13165761.1.36市场营销策略 13177591.1.37市场营销方法 13162641.1.38品牌建设意义 1413251.1.39品牌建设内容 14295171.1.40品牌推广方法 146511第九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531911.1.41人才选拔 1577511.1.42人才培养 1557741.1.43人才激励 1564711.1.44人才评价 1612382第十章培训计划实施与评估 16101171.1.45前期筹备 16323121.1明确培训目标:根据我国三农科技发展需求,结合培训对象实际情况,明确培训目标。 16126331.2制定培训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制定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师资等在内的培训方案。 16284711.3确定培训对象:根据培训目标,筛选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 16309881.3.1培训实施 16301312.1开班仪式:组织培训开班仪式,介绍培训背景、目标、课程设置等。 16174062.2课程实施:按照培训方案,组织培训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互动讨论等。 1651922.3师资配备: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培训师资。 1666772.4培训管理: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保证培训过程顺利进行。 16276772.4.1后期跟进 16136733.1跟踪指导: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指导,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1677553.2交流互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培训对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17195933.3持续改进:根据培训效果和培训对象的反馈,不断优化培训方案。 1785943.3.1评估指标 17296571.1培训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满意度。 17304111.2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考核等方式,评估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17304151.3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跟踪调查、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估培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的情况。 17147631.3.1评估方法 17204992.1定性评估:通过访谈、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培训对象、师资、管理者等对培训效果的看法和建议。 17145452.2定量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测试成绩等数据,对培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 17245452.2.1评估反馈 17223403.1反馈对象: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培训对象、师资、管理者等,以便他们了解培训效果。 17148643.2反馈途径:通过会议、报告、邮件等方式,将评估结果传达给相关对象。 17191363.3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果。 17第一章:培训计划概述1.1培训背景与目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农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我国高度重视三农科技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本培训计划应运而生。本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提高三农科技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具体目的如下:(1)提升三农科技人才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2)增强三农科技人才的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转型。(3)培养三农科技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第二节培训对象与规模本培训计划主要针对以下对象:(1)农业科研、推广、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人员。(2)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及技术人员。(3)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规模根据培训需求、资源条件和培训能力合理确定,预计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人。其中,初级班培训对象以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中级班培训对象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及技术人员为主,高级班培训对象以农业科研、推广、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为主。通过本培训计划的实施,有望为我国三农科技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章:农业基础知识培训第一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1.1我国农业产业概述我国农业产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多个子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1.1.2农业产业现状分析(1)种植业:我国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同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2)畜牧业: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猪肉、禽蛋、奶制品等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养殖技术的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渔业:我国渔业资源丰富,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渔业产量逐年增长,为保障国内市场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持。(4)林业:我国林业产业以木材、果品、药材等为主。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向生态林业、特色林业和林业产业园区方向发展。1.1.3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受制于农业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因素,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仍有待提高。(2)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我国农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相对薄弱。(3)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第二节农业科技发展趋势1.1.4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2)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1.1.5农业科技发展趋势(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生物防治等,为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持。(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3)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意识的提高,农业领域逐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4)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旨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5)智能农业:智能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无人机、智能等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第三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第一节创新思维与方法1.1.6引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思维与方法的培养。本节将从创新思维的内涵、特点及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指南。1.1.7创新思维的内涵创新思维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以全新的观念、方法、技术和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农业科技创新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树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2)方法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摸索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方法。(3)技术创新:开发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4)途径创新:拓宽农业科技发展路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1.1.8创新思维的特点(1)开放性:创新思维不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2)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动力。(3)实用性:创新思维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目标。(4)合作性:创新思维强调团队协作,发挥集体智慧。1.1.9创新方法(1)意识形态创新:通过学习、交流、借鉴等途径,更新观念,提高认识。(2)技术集成创新:整合现有技术资源,开发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3)跨界融合创新:将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引入农业,实现农业科技领域的突破。(4)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第二节创新项目管理1.1.10引言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本节将从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方面,探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1.1.11项目策划(1)项目选题:根据农业科技发展需求,选择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2)项目论证: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论证。(3)项目申报:按照项目申报要求,撰写项目申报书,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1.1.12项目实施(1)项目组织:建立高效的项目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2)项目进度管理:制定项目进度计划,保证项目按期完成。(3)项目质量管理: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4)项目风险控制:识别项目风险,制定应对措施,降低项目风险。1.1.13项目评价(1)项目成果评价:对项目成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2)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分析项目经济效益,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依据。(3)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关注项目对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通过以上措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第四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第一节成果转化政策与环境1.1.14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政策主要包括:(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政策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为核心,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原则、转化主体、转化机制等内容,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地方层面: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提供税收优惠、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1.1.15政策内容(1)支持政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金支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2)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主要包括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3)服务平台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技术评估等服务。(4)环境优化政策: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简化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等。1.1.16环境建设(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条件。(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培育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量和效率。第二节成果转化案例分析1.1.17案例一:某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某省农业厅组织实施了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了资金支持,同时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项目成功转化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1.18案例二:某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某地区投资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当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了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高效服务。1.1.19案例三:某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某农业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产业升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第五章: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第一节物联网技术1.1.20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概述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21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作物生长环境监测: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气象、水分等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科学依据。(2)病虫害防治: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治效果。(3)智能灌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自动调节灌溉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设施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1.2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1)农产品质量追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追踪,保障消费者权益。(2)农业资源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农业金融服务:基于物联网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农业风险。第二节大数据与云计算1.1.23大数据与云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概述大数据与云计算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和挖掘,为农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1.1.24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1)农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数据进行挖掘,发觉农业生产的规律和趋势。(2)农业市场预测: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依据。(3)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农业科技创新潜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1.1.25云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1)农业信息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2)农业应用开发: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发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应用软件。(3)农业数据存储与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农业数据的存储、备份和高效处理。(4)农业产业链协同: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作业,提高整体效益。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有助于提升农业人才的信息化素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第六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1.1.26农业机械化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2)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生产领域,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较低。(3)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与推广滞后。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推广力度不足。1.1.27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1)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将继续提高,逐步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2)结构调整优化。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等领域拓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结构的优化。(3)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4)绿色发展与智能化。农业机械化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同时智能化技术将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第二节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1.1.28自动化设备操作(1)操作前的准备。操作人员应熟悉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了解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证设备安全可靠。(2)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3)操作结束后的处理。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关闭设备电源,清理设备表面的污垢,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正常,保证设备下次正常运行。1.1.29自动化设备维护(1)定期检查。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正常,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润滑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保证设备运动部件的正常运行。(3)故障排除。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故障。(4)更新换代。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和功能,适时进行更新换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培训与考核。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定期进行考核,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1.1.30政策法规概述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1.1.3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1)法律法规(1)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明确了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收、土地补偿等方面的内容。(3)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分别对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进行了明确规定。(2)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法规。如《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3)部门规章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文件。如《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等。第二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1.32农业废弃物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这些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和利用,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1.1.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1)秸秆资源化利用(1)秸秆还田:将秸秆直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秸秆饲料:将秸秆加工成饲料,发展畜牧业。(3)秸秆生物质能: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2)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资源化利用(1)饲料化: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如米糠、豆粕等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2)肥料化: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作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1)肥料化:将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2)饲料化:将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3)能源化: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4)农膜资源化利用(1)回收再利用:将废弃农膜回收后进行再生利用。(2)无害化处理:将废弃农膜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1.1.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措施(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加大资金投入:应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4)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第一节市场营销策略与方法1.1.35市场营销概述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通过策划、组织、实施和监控一系列活动,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有效传递。在农业领域,市场营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销售额,促进农业产业升级。1.1.36市场营销策略(1)产品策略:农产品种类繁多,要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和区域特点,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2)价格策略:合理制定农产品价格,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利润最大化。(3)渠道策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包括传统市场、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4)推广策略: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如广告、公关、促销等,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1.1.37市场营销方法(1)互联网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推广活动,提高农产品曝光率。(2)社区营销:深入社区,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增强消费者黏性。(3)体验营销:通过举办农产品品鉴、采摘体验等活动,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形象。(4)联合营销:与其他农产品企业、电商平台等合作,共同推广农产品,实现资源共享。第二节品牌建设与推广1.1.38品牌建设意义品牌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品牌建设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具有以下意义:(1)增强市场竞争力:品牌农产品具有独特性、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2)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农产品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企业利润。(3)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品牌农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信任,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1.1.39品牌建设内容(1)品牌定位: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实力和竞争优势,明确品牌发展方向和目标。(2)品牌设计:包括品牌名称、标志、包装等,体现品牌特色和价值。(3)品牌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如广告、公关、网络等,传播品牌信息,提高品牌知名度。(4)品牌维护:持续优化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消费者体验,提升品牌形象。1.1.40品牌推广方法(1)媒体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品牌故事、产品信息等,提高品牌知名度。(2)线下活动:举办农产品展销、品鉴、采摘体验等活动,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品牌魅力。(3)网络营销: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网络渠道,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4)合作共赢:与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推广品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以上市场营销策略与方法,以及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业企业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第一节人才选拔与培养1.1.41人才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选拔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为保证选拔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选拔标准。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选拔标准,注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2)多渠道选拔。拓宽选拔渠道,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资源,选拔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3)实施动态管理。对选拔出的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评估其业绩和潜力,保证人才队伍的活力。1.1.42人才培养(1)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建立包括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国际交流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2)强化实践锻炼。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参与科研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实践,提高其创新能力。(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际项目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废渣外售协议书
- Brand KPIs for sauces condiments Wingreens Farms in India-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饮水纠纷调解协议书
- 酒店烫伤免责协议书
- 俱乐部单方解约协议书
- 钢筋施工合同协议书
- 车辆保险代办协议书
- 食堂维修安全协议书
- 营口沿海存款协议书
- 项目工人劳务协议书
- (高清版)WST 311-2023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
- 2024年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通用版)
- 天耀中华合唱简谱大剧院版
- 【《我国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现状与问题探析11000字》(论文)】
- 智慧农业的无人机技术应用
-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
- 北京市2023年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 名著阅读题(解析)
- 招聘需求分析报告
- 黄太吉融资商业计划书
- 接警员培训课件模板
- 三明市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法律知识模拟试卷一附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