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中国古代史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中国古代史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中国古代史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中国古代史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中国古代史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主题一PART01第一部分主题一隋唐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1.政权更迭与政局(1)隋朝:隋灭陈,重建大一统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导致隋朝短命而亡。(2)唐朝:前期先后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唐灭亡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2.政治制度(1)中央体制:隋唐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发展到新阶段,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地方行政: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变成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设______,形成________局面(3)官员选拔与管理①选拔:隋朝创立______,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管理: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4)监察制度: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节度使藩镇割据科举制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3.法律与教化(1)法律:《________》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教化:唐朝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4.民族关系(1)隋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突厥、吐谷浑等归附;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加强与____的接触。唐律疏议流求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2)唐朝①机构:礼部、鸿胪寺;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②与突厥:灭东、西突厥;为加强对____的管理,先后设置__________和__________。③与吐蕃:唐蕃和亲、会盟,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④与靺鞨族(粟末部):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⑤与南诏:封南诏王,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西域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5.对外交往: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6.社会基层治理(1)户籍制度:隋朝,命州县官“________”。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2)基层治理: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实行邻保制度。(3)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____。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大索貌阅义仓√考向一隋唐政治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

角度1知识与能力——南北朝至隋唐中枢机构演变的影响(2022·高考广东卷,T3)右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题干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六部,迁移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与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角度2知识与能力——对唐朝节度使的认识(2024·高考重庆卷,T3)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解析:唐朝为防御边疆而设节度使,节度使在设置之初也确实起到了维护边疆稳定的作用,但后来引发了安史之乱,这表明节度使制度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坐大,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存在重大制度缺陷,故选A项。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及节度使都由蕃将充任,且不能因为安史之乱的领导者是蕃将就得出这一结论,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很大,拥有对边地军队的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的设置恰恰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而不是打破了这种局面,排除D项。√角度3

知识与素养——唐代中后期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2023·高考广东卷,T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解析: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

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强化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2.唐代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变迁(1)中央行政制度①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②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③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2)地方行政制度:唐代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道”的设置使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考向二隋唐选官制度、边疆与社会治理

角度1知识与能力——唐代科举制的特点(2024·高考黑吉辽卷,T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求其文义”,不去探寻儒家经典所蕴含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说明当时的明经科考试呈现出相对固化的考试形式,长久以往,儒学的思想传承会断绝,因此对其改革具有相当的必要性,故选A项。√角度2素养与能力——唐代官员法律判决的特点(2024·高考北京卷,T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解析:题干材料提及《龙筋凤髓判》通过模拟判例来陈述案例缘由并给出判决意见,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唐代重视判例解读,旨在提高应试者和官员的司法素养,故选C项。“以法为教”主要是秦代,唐代提倡礼治,排除A项;材料与“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重修《大明律》,采用“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角度3素养与能力——唐代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2023·高考湖北卷,T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唐朝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体现了唐朝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2.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演练1历史概念——开元盛世《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据此可知,唐朝(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D.封建经济高度繁荣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开元初胡服盛行,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兼容并蓄,故选A项。根据题干材料“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可知,表述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民族交融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当时胡服盛行,并没有涉及“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排除C项;“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是材料中胡风盛行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排除D项。演练2素养情境——唐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4·深圳一模)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

)A.科举制度没落 B.官员管理严格C.中央集权加强 D.监察体系完备解析:由题干“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可知,唐朝官员的管理制度是非常严格的,B项正确。√演练3知识拓展——唐代法律的发展(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据记载,贞观年间,李世民联合朝臣对旧律作了重大修改,较之隋律“降大辟(死刑)为流者九十二”“降流为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李世民此举(

)A.消解了社会矛盾

B.加强了君主专制C.完善了中华法系

D.蕴含了德治理念解析:据题意可知,与隋朝法律相比,唐朝的法律减少了许多严酷的刑罚,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色彩,蕴含了德治理念,D项正确。√演练4知识拓展——唐代民族政策的目的(2024·广东高三大联考)唐初,统治者反复强调“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四夷可使如一家”。唐朝由是出现了“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这表明唐初(

)A.中央政府对周边实行垂直管理B.注重满足周边民族的物质利益C.各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增强趋势D.国家政策推动了政治文化认同√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初统治者强调“四夷可使如一家”,突出了华夷一体的概念,也就是周边少数民族同属中华,这表明唐初国家政策推动了政治文化认同,D项正确。主题二PART02第二部分主题二隋唐经济与文化传承和交流经济与社会生活1.农业(1)均田制及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及生产时间。(2)唐朝时期,______、____等生产工具发明和使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2.手工业:定窑始建于唐朝;唐朝出现支钉。曲辕犁筒车经济与社会生活3.商业贸易(1)交通:隋朝______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朝____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2)城市: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3)货币:唐初铸行“________”钱。(4)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____”。(5)契约:唐宋以后,____的应用更加广泛。(6)外贸:唐朝______专管外贸;__________________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大运河驿道开元通宝飞钱契约市舶使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与社会生活4.赋役制度(1)隋朝征收租调役。唐初实行________。(2)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租庸调制文化传承与交流1.思想: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文学艺术:诗歌的黄金时代;楷书、草书流行;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石窟艺术繁荣;乐舞受西域与周边邻国影响大。3.科技:唐朝时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复兴儒学唐本草文化传承与交流4.教育:唐朝以后,____得到进一步发展。5.中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______等;儒家经典、社会制度、律令、建筑等对周边国家影响大私学遣唐使√考向一隋唐时期经济制度与社会经济生活

角度1知识与能力——对两税法的评价(2024·高考广东卷,T3)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户等和田亩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题目没有涉及两税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角度2能力与素养——唐代经济与社会变化的特征(2024·高考湖南卷,T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通常受到封建主的人身控制,如劳役和赋税等。然而,雇工契约的出现表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可以通过与雇主签订契约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契约关系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直接人身控制,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的趋势,故选B项。√角度3知识与能力——唐代借贷的特点(2023·高考江苏卷,T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解析: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敬宗发布的敕文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角度4知识与能力——唐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022·高考辽宁卷,T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唐代南北各地的瓷窑基本分布于江河附近,这反映出水运业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说明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故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瓷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没有体现南北经济比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瓷窑的经营主体和瓷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排除B、D两项。1.魏晋至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及影响(1)北魏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北魏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调制,隋至唐中期发展演变为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2)唐代中期后——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780年宰相杨炎提出实行两税法,即每户按户等和田亩纳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2.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特点: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②原因:曹魏、北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朝南方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发达发展;统治者的重视;等等。(2)隋唐时期①特点: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信贷、契约发展,开始出现坊市分离倾向,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②原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交通发达、中外交流加强;等等。√考向二隋唐时期文化传承与交流

角度1能力与价值——唐代文化的时代特征(2024·高考安徽卷,T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段成式及其子段公路的两本著作记载了唐朝时期,大量外国的动植物传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A项。√角度2知识与价值——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2024·高考甘肃卷,T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李素家族作为波斯人后裔,在唐代融入中国社会,不仅被赐李姓,还在政府中担任官职,这表明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李素与其子能“博学攻文,恪勤奉忠”,显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学习,这体现了文化的交融与认同,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大规模民族迁徙对政治格局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涉及使节往来,但重点在于外来人员在唐的融入与服务,非单纯的文明交流,排除C项;材料未明确指出李素及其子的任职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排除D项。√角度3知识与价值——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2022·高考江苏卷,T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解析:据材料中的“晋贤”“王羲之”“江左”等信息可知,唐代崇尚东晋南朝的书法风格,故选D项。材料只是涉及书法领域,不能反映唐代文化整体取向,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书法受魏晋六朝风格影响,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书法艺术一般属于知识精英文化范畴,排除C项。

1.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但儒学思想仍占正统地位。(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3)唐代儒学的发展:韩愈、柳宗元等掀起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运动,批评佛教,吸收新的思想,光复儒学。2.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开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同时唐人率性,较少做作博大恢宏的气势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演练1历史概念——隋朝大运河(2024·广东选考模拟)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千米,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解析: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成为之后征伐辽东的后勤通道,由此可知,永济渠的开凿意在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C项正确。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不需南粮北调,排除A项;隋炀帝并未迁都至涿郡,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当时永济渠主要是服务于军事行动,并非为了提高大运河的通航能力,排除D项。√演练2知识拓展——唐代的官营手工业《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里的“物勒工名”(

)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技术技艺传承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还要进行考核,做出来的物品要刻上工匠的名字,这些规定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C项正确。√演练3知识拓展——隋代思想发展的特征(2024·深圳二模)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选官制度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学术发展受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解析: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存在差异,隋朝实现国家统一,推动了南北儒学学风合流,这说明学术发展受到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演练4素养情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