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二轮复习
专题十
世界近现代史
——市场主导下的工业文明世界近现代史
——市场主导下的工业文明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CONTEN
TS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四、社会生活的变迁——文明与进步的社会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一)全球联系建立的前提——新航路的开辟1.动因和条件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追求财富,黄金梦;陆路受阻;传播宗教;王室支持、天文地理知识、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2.概况:全球航线的开辟(1487---1642)航向支持时间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概况成就向东葡萄牙1487迪亚士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第一次绕过好望角1497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开辟了绕道非洲的新航路向西西班牙1492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1519-1522麦哲伦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返回欧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其它航路的概况:在航行方向上侧重于南北方向;向北大西洋高纬度和南半球探索,探索的地理意义明显增强;多国参与,竞争激烈;3.影响(1)世界走向会合A.区域航路---→全球航路B.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疾病的传播。C.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D.区域文明的扩展,相对孤立,多元发展----→各地文明碰撞交流交融;E.世界日益连成整体,“世界史”开始。(2)世界格局的演变A.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人口、动植物种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B.世界贸易格局: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C.人类文明格局:殖民扩张中断了美、非洲文明发展进程,亚洲文明受到冲击,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欧洲文明崛起并影响世界。人类文明由相对隔绝到交汇融合D.世界政治格局: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世界性大国相继崛起;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一)全球联系建立的前提——新航路的开辟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资本、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交易所、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纷纷出现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一)全球联系建立的前提——新航路的开辟【拓展深化】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一)全球联系建立的前提——新航路的开辟【拓展深化】欧洲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引起“商业革命”(商贸范围、品种、中心、方式);“价格革命”①金银流入,价值下降,物价上涨;②阶级分化:封建主下降,资产阶级上升。总的来说,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发展壮大,而封建主阶级逐渐衰落,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资产阶级开始参与并逐步掌握政权。资产阶级、新贵族因为掌握大量财富,开始要求政治权利,以便更大规模地赚取利润,革命和改革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外交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逐步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整个世界开始以欧洲为中心。(近代国际法反映了服务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本质)科学文化冲击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正确;动摇教会、神学权威,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美洲等地发现新的物种,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拓展深化】16~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特点:①以西欧国家为主导;②全球性的贸易形成(世界各地贸易联系密切);③中西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④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2、影响:经济: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推动了江南地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③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并推广,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和人口增加。④中西贸易中中国占据优势地位,白银不断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扩展视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利玛窦传播天文、数学等,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泰西水法》内容,宋应星《天工开物》引入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外交:①西方殖民者东来,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②明清王朝实行的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生活:丰富饮食结构,影响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生态破坏。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二)全球联系的加强——经济全球化时间基本历程推动因素主要表现15世C末--18C中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1)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8C中后期--19C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C末--20C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2)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一战--二战结束世界市场陷入困境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二战后至20C9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1)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2)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贸易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国际组织、经济治理机制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1、发展历程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1)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2)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表现:①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保护主义不断升级②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③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④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合作意愿减退原因:①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如公共政策失灵,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②个别大国的霸权主义和责任缺失③国家间发展不平衡④自由主义盛行危害:①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②影响全球资源分配③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④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⑤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3)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加大贫富差距;(4)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二)全球联系的加强——经济全球化2、全球化中的问题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三)全球联系的媒介——世界(国际)货币体系1、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货币体系(1)形成: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2)瓦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2、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①1945年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②1945年1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旨在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三)全球联系的媒介——世界(国际)货币体系3、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
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19C的世界经济格局①19C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最早确立;建立海上殖民霸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强大军事力量。②19C末20C初——二战: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自身缺乏科技动力。2、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时代①二战后至20C60年代末,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确立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表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一、世界走向整体——全球联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②20C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欧共体成立和发展,推动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日本经济起飞;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滞涨);美苏军备竞赛;越南战争。表现: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日、西欧的发展逐步呈三足鼎立局面;苏联经济增长缓慢;新兴工业化国家兴起。③20C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美日欧竞争更趋激烈;中、印、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迅速崛起;美国经济的衰退(经济危机)。(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2、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时代【拓展深化】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兴衰时间表现新航路开辟后17-18世纪19世纪末两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垄断商业贸易,西、葡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并主导着世界市场初具雏形荷、英、法殖民扩张于商业竞争。17世纪初荷兰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二、工业文明的演进
——科学与生产的关系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背景标志进程(成果)特点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①前提:“光荣革命”后政局稳定,政府鼓励;②条件:殖民扩张、圈地运动、生产技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时代)电力的开发和应用(电气时代)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①始于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②交通工具变革,汽船、火车先后问世;③19世纪中叶,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④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与北美。①电力的开发和应用②内燃机发明和应用,推动汽车、飞机的发明和应用③石油化工获得发展④传统工业部门改造等以英国为中心,由一国向多国扩展;集中在轻工业;发明源于工匠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多个国家同时发生;集中在重工业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项目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2、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影响局限性世界意义生产力:生产组织阶级结构社会生活迅猛发展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垄断组织。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①城市化进程加快
②交通更加便捷
③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④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⑤休闲娱乐和群众性运动兴起⑥时间意识、纪律观念增强。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②工人居住条件恶劣;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疾病与犯罪频发等①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②19C末20C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一)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背景: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力学);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美苏冷战的推动。成就:(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4)各种新材料的出现。(5)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影响:(1)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2)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兴起。(3)促使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4)全球生活领域(思想和行为)发生全面变革。(5)它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一)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20世纪40年代中期)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技的结合程度开端工业动力工业部门经济结构交通工具生产组织世界市场状况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发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几乎同时发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动力纺织业、采煤、冶金、交通运输、机器制造业电力工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炼钢技术突飞猛进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火车、汽轮汽车、飞机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基本形成最终形成生产和资本集中,形成垄断组织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由分散走向集中【拓展深化】从“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展开,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工业文明时代。生产组织方式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基本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结构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产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产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中蕴含的唯物主义理论①工业革命前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这种情况反映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②工业革命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反映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拓展深化】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三股历史潮流1.自由主义(1)政治民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和扩展①英国:1721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1835年,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管理。1870年,英国确立文官制度。②美国: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废奴;1883年,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③法国:1804年《法国民法典》;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确立共和制。④德、意:实现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⑤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⑥其他: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确立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2)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贸易政策。2.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人运动兴起:19C30、40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2)马克思主义与“第一国际”: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理论;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3)巴黎公社:1871年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3.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高涨(1)16~20C初:西方列强逐渐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2)18C末到20C初: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掀起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文明的演进——科学与生产的关系【拓展深化】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三股历史潮流三、运行机制的调整
——干预与自由的博弈
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演变(1)商业资本主义模式
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基本特点是商业控制产业,资产阶级中势力最大的是拥有雄厚财富的商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重商主义是该时期的经济思潮。(2)自由资本主义模式
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潮。(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万能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出现了新变化。如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盛行时间主要主张评价重商主义(商业本位)16~18C自由主义19C中后期凯恩斯主义二战后混合经济政策20C70年代中后期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之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适当减少国家干预,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国有与私有制并存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进行的调整
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
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拓展深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新”)1、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二战结束——20C70年代初)(2)减少国家干预:(20C70年代初——)背景:20C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措施:减少福利开支;削减政府公共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
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运行机制的调整)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④加强国际协调:主要措施为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发挥大国作用。影响:经济一度较快增长,出现经济“黄金时期”,但依然出现经济危机影响:推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80年代)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
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进步①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3、社会保障:福利政策的盛行4、社会运动的高涨①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②表现:美国黑人民权、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拓展深化】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运行机制的调整——干预与自由的博弈四、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明与进步的社会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文明与进步的社会时期原因表现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国际贸易食物生产:美洲物种(玉米、土豆、辣椒等)外传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同时,亚洲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社会生活: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工业革命后科技革命推动食物生产:农业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及育种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社会生活: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饮酒纠纷调解协议书
- 餐饮装修转让协议书
- 项目施工转包协议书
- 酒水订货合同协议书
- 门面差价补偿协议书
- 赠礼女友宠物协议书
- 门厂合同解除协议书
- 贷款担保免责协议书
- 车场保安免责协议书
- 酒店宴席预定协议书
- GB/T 26785-2011细水雾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 中药药理学题库(附上答案)
- GB/T 21695-2008饲料级沸石粉
- GB/T 17193-1997电气安装用超重荷型刚性钢导管
- ETF融资融券的应用策略课件
- 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
- 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简介
- 东芝空调用户使用手册
- 全国卷高考标准语文答题卡作文纸3栏800字版
- 血流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课件
- DB32T 4284-2022 居民住宅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