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大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元明清从世官制到军功制重法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民族特色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隋唐两宋考核+监察官员选拔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1: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钱穆《历代政治得失》材料2:(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从世官到尚贤思考: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有何标准?世官制客卿制军功制概念: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是夏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高官世代相袭,官位与血缘结合,与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相适应。变化原因: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②世官制受到冲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需要尚贤择能。世官制为何会被后两者取代?举荐功劳制血缘功劳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王朝也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1.秦朝:重法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概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思考1:秦朝采用了怎样的官员选拔制度?目的何在?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是一种文化专制2.汉朝:察举制(1)产生: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人。——《汉书·武帝纪》(2)概念: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先考察后举荐)思考2:察举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举荐功劳制度有何变化?(特点)“孝”:孝敬父母;“廉”:清廉勤政。智略出众公正无私,直言极谏品德文才兼备,经学底蕴深厚通晓经学通晓律令(4)特点: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②指导思想:儒家(突出儒学地位)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④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更为健全完善(3)内容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定时不定时(5)评价:(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讨论:结合这则谚语和所学,该如何评价察举制。从选拔对象看从标准和内容看从当时作用看从后期弊端看平民得以升迁,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科目广泛,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适应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官员来源。东汉中后期察举制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成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概念: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6)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汉书·周仁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汉书.蔡玄传》思考3:察举制在汉末遭遇了哪些困境?为何会被新制度取代?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标准单一化特权垄断化(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2)过程:220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3)内容: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4)标准:(5)影响:本籍在中央人高官的人担任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吏部授官地方舆论被世族垄断;察举制弊端暴露,选举不实;人员流动大,失去社会基础(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局限)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三、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1)九品中正弊端(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发展历程:(1)隋唐:创立与发展

开创正式形成持续发展完善三、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2、发展历程:(1)隋唐:创立与发展a.内容:

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唐朝平均每年科举取士约80人;宋代科举平均每年取士360多人,为唐朝的4.5倍。——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b.局限:

局限: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三、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2、发展历程:(2)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材料: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思考: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哪些?①“取士不问家世”工商业者也可以参与考试,录取人数大大增加;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更公平,南北分配录取名额、殿试制度、考试程序严密。③考试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背景:a崇文抑武,扩大科举规模;b门阀士族经五代十国的战乱而衰落三、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2、发展历程:(3)元:时办时废,中衰中变化

①背景:蒙古族虽然模仿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但始终保留游牧传统,依仗军功吏才统治。②内容:a恢复科举,但规模较小;b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三、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2、发展历程:(4)明清:鼎盛与僵化

①背景:明清是君主专制的顶峰②内容a三级制(乡试、会试与殿试)b生源与内容:学校与科举合一(应科举者必出自学校,教学、科举均以理学为准);c形式:八股文(文章格式:破题-承题-起讲-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收结。利:保证考试公平;弊:钳制思想,不能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d南北分卷:经济重心南移,兼顾地区平衡。特点:科目单一,仅有进士科;内容单一,从四书五经命题;形式单一,八股取士;考试程式更为严格三、隋唐至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3、科举制的演变趋势、影响

演变趋势:(1)逐渐向全社会开放,大量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2)追求公平,考试程序与形式日益严密、严格,但逐渐走向僵化。②影响积极:a政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保证官僚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b社会:打破贵族对选官权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c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抑制科学技术的繁荣;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片面应试禁锢思想朝代制度标准方式特点演变趋势先秦①选拔标准:②选拔方式:③选拔原则:④选官基础:⑤选官权力:汉代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血缘才能军功品行才能门第出身才学世袭品评授官考试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与当时门阀政治密切相关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举荐血缘世袭到公开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趋势: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选官日趋科学、公正、客观实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探究二:中国古代王朝在选官之后如何管理官僚队伍?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韩非子》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上计制(一)秦汉考核:也称考绩、考课,是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项人事管理制度。县、侯国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1、考核标准:2、考核官员:3、呈现形式:4、作用:

御史计簿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二)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三)隋唐1、考核机构:2、考核方式:

尚书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四善德慎公勤唐代的考课制度特点:覆盖广泛(所有官吏);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制度严密(设专门机构,定考课时限等)。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四)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

1、制度:

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2、机构:

3、标准:“四善四最”(四善:德、谨、公、勤;四最:治事、劝课、抚养、生齿。)三级制政绩优异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迟慢者为下

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五)明朝考满考察明朝考核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依据升迁降调朝觐考察京察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六)清朝清代考课京察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结果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两宋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考满三年、六年、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外省官员总体趋势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拓展: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特点①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②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⑤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一、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拓展: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评价(1)积极:①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积极性和政务处理能力;②考核与监察结合,与奖惩配套,强化了中央集权;③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④官吏德行、能力得到重视。(2)局限:①中国古代官僚考核制度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②考核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二、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察史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御史台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御史台行御史台(省)、肃政廉访司(省以下)都察院、六科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按察使司都察院按察使司要求:根据教材将下表补充完整,并思考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二、监察制度的演变特点:①位卑权重,以小制大②监察机构相对独立化、专门化、垂直监察,并日趋完备;③监察广泛,干扰、侵夺行政权,甚至转化为地方行政机构④服务于皇权材料1: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门下省,变成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影响: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干扰行政,降低效率;不能真正约束皇权,杜绝腐败。二、监察制度的演变知识补充:中国古代谏议制度(1)含义: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就是谏议制度。(2)发展演变:朝代措施隋唐宋元明清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了谏议机构——谏院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