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何谓文化?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而非自然原生态。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中国传统强调“以文化人”,强调圣人以其先知先觉所言所行教化百姓,为民立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成为现实,迫切需要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即一种文化能够吸引凝聚人民,被长期广泛接受,并为接受此种文化的群体与个体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提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前景,提供发展的成果与动力;同时又能提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应变、纠错与自我更新能力。中华文化为政以德、修齐治平思想,性善论、天良论、良知良能论思想,形成了一种循环认同,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使天命、人性、民心、道德、礼义、王道、仁政、世道串联合一,乃是文化立国同时并不否定权与法、兵与政作用的纲领性宣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互为因果的说法,说明中华文化把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终极信仰、唯物与唯心全部打通。个人与群体、家与国、天与人、慎终追远与薪尽火传、自强不息与无可无不可、变与不变、混沌与清明……所有这些“浑一”,精神自足,颠扑不破。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风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共同延续着中华价值观和中华智美。它们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氛围与自珍自赏的美好心愿的对象化、具体化,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有一年笔者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晚会上,听到合唱曲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歌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那样的场合,想起历史上有过的繁荣与美好,感动得热泪盈眶。笔者著文称:“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此话引来不少读者共鸣。是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明显的不足、短板。不管多么好的文化传统,都怕陈陈相因。“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李白讽刺的读死书的无用文人不在少数;“寻幸摘句老雕虫……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也为呆板的学风感到悲哀。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家王国维自沉,启蒙思想家严复也终入保皇一党,吸食鸦片而死,显现了文化危机的严重性。我们背靠的传统,曾经被激烈地批判和反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以它为基础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既有孔孟提出后被官方提倡的修齐治平、忠勇仁义;更有新文化运动时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思批判文化。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名词观念,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占据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这种说法过于悲观。那么,如何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点有三:一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二看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三看是否符合人类文明共识。例如“二十四孝”,在今天绝对不可以不加区别地宣扬,“埋儿奉母”发生在今天不是“孝”,而是刑事犯罪。除了这些明显的封建糟粕,还有一些借传统文化热而借尸还魂的落后的习惯和意识,这些都应被我们视为糟粕而加以摒弃。近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无日不在为使传统走出窠臼而苦斗,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在探索一条以传统为基石、以中华复兴为目标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传统的复兴,又是全新的开辟。这就叫继承弘扬,这就叫创新发展。我希望当今有识之士共议文化,弄清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取向,弄通中华智慧与中华谋略的特色,使我们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积淀、文化品格、文化精神不但得到推动与鼓舞,更得到丰富与提升,从而让我们文质彬彬,从容自信!(摘编自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文化人”在中国古代对于百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化作用,在今天还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涵。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中华风度的重要内容,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华文化是有机整体,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做出判断。D.“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复兴,更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彰显了中华文化在继承与弘扬中的创新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讨论文化自信时,既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和生命力,也点明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带来的冲击,展现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体现出对人类发展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C.在作者看来,诸如“二十四孝”等封建糟粕,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不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不符合人类文明共识,都要摈弃。D.只有弄清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取向,弄通中华智慧与中华谋略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做到文质彬彬,从容自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关于文化有效性观点的一项是()A.《庄子》中“五石之瓠”的故事中写惠子的困惑:“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得到大瓠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庄子却发掘了大瓠的价值。B.《兼爱》中有:“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的人相互关爱,社会会安定和谐;反之社会会陷入混乱。C.《孟子》中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一颗怜悯体恤别人的心,这是仁爱的发端。D.《论语•泰伯》中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一种理解是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规矩去做,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4)文章第四段采用了晚会上听到合唱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事例,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5)哪些特质对于中华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自从他出海抓到这条鱼以来,这是第三次出太阳,这时鱼打起转来了。他仅仅感觉到钓索上的拉力微微减少了一些,就开始用右手轻轻朝里拉。钓索像往常那样绷紧了,可是拉到快迸断的当儿,却渐渐可以回收了。“这圈子可真大,”他说,“它可总算在打转啦。”跟着钓索就此收不回来了,他紧紧拉着,竟看见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随后钓索开始往外溜了,老人跪下了,老大不愿地让它又渐渐回进深暗的水中。“它正绕到圈子的对面去了。”他说。我一定要拼命拉紧,他想。拉紧了,它兜的圈子就会一次比一次小。也许一个钟点内我就能见到它。我眼下一定要稳住它,过后我一定要弄死它。但是这鱼只顾慢慢地打着转,两小时后,老人浑身汗湿,疲乏得入骨了。老人看见眼前有些黑点子,已经有一个钟点了,汗水中的盐分沤着他的眼睛,沤着眼睛上方和脑门上的伤口。他不怕那些黑点子。他这么紧张地拉着钓索,出现黑点子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他已有两回感到头晕目眩,这叫他担心。“我不能让自己垮下去,就这样死在一条鱼的手里。”他说。就在这当儿,他觉得自己双手攥住的钓索突然给撞击、拉扯了一下。来势很猛,有一种强劲的感觉,很是沉重。它必须跳出水面来呼吸空气。但是每跳一次,钓钩造成的伤口就会裂得大一些,它可能把钓钩甩掉。“别跳,鱼啊,”他说,“别跳啦。”鱼又撞击了铁丝导线好几次,它每次一甩头,老人就放出一些钓索。我必须让它的疼痛老是在一处地方,他想。我的疼痛不要紧。我能控制。但是它的疼痛能使它发疯。过了片刻,鱼不再撞击铁丝,又慢慢地打起转来。老人这时正不停地收紧钓索。可是他又感到头晕了。他用左手舀了些海水,洒在脑袋上。然后他再洒了点,在脖颈上揉擦着。他巴不得在船头上歇一下,让鱼自顾自兜一个圈子,并不回收一点钓索。但是等到钓索松动了一点,表明鱼已经转身在朝小船游回来,老人就站起身来,开始那种左右转动交替拉曳的动作,他的钓索全是这样收回来的。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每回沉着、平静地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次出太阳”体现老人出海之久,与这条大鱼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写出了老人的努力和坚持。B.看见大鱼身影后老人冒汗,不只是因为日晒,还有身体疲乏虚弱,以及看到对手如此强大后内心的震撼。C.文中老人称大鱼为“你”“老弟”,表明老人对强大有力、挣扎求生的大鱼敬爱与尊重,不忍杀死它的心态。D.文中用“举”“扎”“倚”“压”等一连串精确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老人与大鱼最后搏斗时紧张的情景。(2)关于结尾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鱼的巨大壮美,与前文对大鱼的描写照应,呈现出清晰完整的形象。B.大鱼被扎中心脏仍迸发力量做最后挣扎,反映老人与其斗争过程的艰难。C.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展现大鱼的身姿与力量,具有画面感和冲击力。D.通过描绘大鱼悬在空中的画面,小说歌颂了自然伟力与生命的悲壮之美。(3)文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和揭示主题的作用。(4)文本彰显了海明威冷静而密实的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影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节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冬,晋赵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②,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③,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责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⑤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节选自《左传》)【注】①黼黻:服饰上的花纹。②刑鼎:铸有刑法条文的鼎。③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维护了传统的“尊尊”秩序。④蒐;军事阅兵与演习。⑤赵孟:指赵鞅。孟,长也。(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过三处不给分。民是以能尊A其贵B贵是以能守C其业D贵贱E不愆F所谓G度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姻,文中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婚姻”意义相同。B.伐,文中是“侵犯”之意,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不相同。C.经纬,指准则,此处用作动词,与《<论语>十二章》“然后君子”的“君子”用法相同。D.其,表示估计、推测,与《五石之瓠》中“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的“其”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中,礼仪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礼那么将无法祭祀天地神灵。B.孔子指出贤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非常节俭,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C.孔子认为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并且以此作为百姓的准则,卿大夫按照位次来维护它。D.蔡史墨认为铸刑鼎的危害恐怕要牵涉到赵氏,但赵鞅如果修养德行,是能避免祸患的。(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5)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闻角韩琦古堞①连云暝霭收,呜呜清调起边楼。雍琴垂泪虚情恨,羌笛残梅未胜愁。数曲伴风吹戍垒,几番侵梦入宾邮②。听来便觉春心破,素发生多不待秋。[注]①堞:亦称“女墙”,城上齿状的矮墙。②宾邮:接待宾客的驿站或旅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还通过“呜呜清调”引出了全诗的描写对象——角声。B.颔联写到“雍琴”“羌笛”两类乐器,着意强调它们较于角声更能增添诗人的愁情。C.颈联通过描绘“伴风吹戍垒”和“侵梦人宾邮”,展现了号角声的穿透力与感染力。D.全诗内容扣着“闻角”展开,不仅体现出边关气象,而且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2)同样写听到军中号角声,本诗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李老师使用《论语•泰伯》中“,”两句话,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担起民族复兴大任。(2)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梦到妻子打扮场景的诗句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3)夜下漫步,见到广阔的水面之上一轮皎洁明月,同学们不禁吟咏起古人的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18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如今,精神内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生活中,人在自我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消耗自身的心理资源,当这些宝贵的心理资源因过度使用或补充不足而逐渐枯竭时,人就会陷入一种被称之为内耗的状态之中。这种内耗状态如果长时间地持续存在,就会逐渐侵蚀人的精力与活力,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与无力。精神内耗通常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负面情绪、消极思维模式等等,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自我压力过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等问题,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一般认为,精神内耗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产生这种内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不能A____,而是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形,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①为杜绝减轻精神内耗,②相关人士也给出了建议,③阅读一些科普图书有助于缓解精神内耗。④通过科普阅读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和自我。有人言,“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本可以”,(甲),我们可以去体会科学历程的跌宕起伏,知道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乙),有时硕果累累,有时却田园荒芜。举例来说,阅读有关宇宙的科普书,能够让我们瞬间进入一个B____的世界,去经历辽阔宇宙的奇妙探险,去探索138亿年前的宇宙如何起源,思考时间究竟是什么,探寻多重宇宙里是否有另外一个自己……好的科普图书是需要用时间来品的,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芳华不再,相反会更加熠熠生辉。阅读科普图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厚重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也让我们恢复内耗,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1)请结合材料的第一自然段,为“精神内耗”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B.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C.你可以早点起床,这样就不会迟到了。D.我觉得这个任务我可以完成。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打开网络,天下我有,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就不需要了吗?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何谓文化?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而非自然原生态。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中国传统强调“以文化人”,强调圣人以其先知先觉所言所行教化百姓,为民立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成为现实,迫切需要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即一种文化能够吸引凝聚人民,被长期广泛接受,并为接受此种文化的群体与个体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提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前景,提供发展的成果与动力;同时又能提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应变、纠错与自我更新能力。中华文化为政以德、修齐治平思想,性善论、天良论、良知良能论思想,形成了一种循环认同,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使天命、人性、民心、道德、礼义、王道、仁政、世道串联合一,乃是文化立国同时并不否定权与法、兵与政作用的纲领性宣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互为因果的说法,说明中华文化把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终极信仰、唯物与唯心全部打通。个人与群体、家与国、天与人、慎终追远与薪尽火传、自强不息与无可无不可、变与不变、混沌与清明……所有这些“浑一”,精神自足,颠扑不破。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风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共同延续着中华价值观和中华智美。它们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氛围与自珍自赏的美好心愿的对象化、具体化,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有一年笔者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晚会上,听到合唱曲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歌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那样的场合,想起历史上有过的繁荣与美好,感动得热泪盈眶。笔者著文称:“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此话引来不少读者共鸣。是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明显的不足、短板。不管多么好的文化传统,都怕陈陈相因。“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李白讽刺的读死书的无用文人不在少数;“寻幸摘句老雕虫……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也为呆板的学风感到悲哀。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家王国维自沉,启蒙思想家严复也终入保皇一党,吸食鸦片而死,显现了文化危机的严重性。我们背靠的传统,曾经被激烈地批判和反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以它为基础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既有孔孟提出后被官方提倡的修齐治平、忠勇仁义;更有新文化运动时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思批判文化。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名词观念,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占据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这种说法过于悲观。那么,如何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点有三:一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二看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三看是否符合人类文明共识。例如“二十四孝”,在今天绝对不可以不加区别地宣扬,“埋儿奉母”发生在今天不是“孝”,而是刑事犯罪。除了这些明显的封建糟粕,还有一些借传统文化热而借尸还魂的落后的习惯和意识,这些都应被我们视为糟粕而加以摒弃。近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无日不在为使传统走出窠臼而苦斗,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在探索一条以传统为基石、以中华复兴为目标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传统的复兴,又是全新的开辟。这就叫继承弘扬,这就叫创新发展。我希望当今有识之士共议文化,弄清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取向,弄通中华智慧与中华谋略的特色,使我们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积淀、文化品格、文化精神不但得到推动与鼓舞,更得到丰富与提升,从而让我们文质彬彬,从容自信!(摘编自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以文化人”在中国古代对于百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化作用,在今天还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涵。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中华风度的重要内容,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华文化是有机整体,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做出判断。D.“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复兴,更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彰显了中华文化在继承与弘扬中的创新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在讨论文化自信时,既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和生命力,也点明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带来的冲击,展现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体现出对人类发展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C.在作者看来,诸如“二十四孝”等封建糟粕,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不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不符合人类文明共识,都要摈弃。D.只有弄清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取向,弄通中华智慧与中华谋略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做到文质彬彬,从容自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关于文化有效性观点的一项是(D)A.《庄子》中“五石之瓠”的故事中写惠子的困惑:“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得到大瓠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庄子却发掘了大瓠的价值。B.《兼爱》中有:“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的人相互关爱,社会会安定和谐;反之社会会陷入混乱。C.《孟子》中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一颗怜悯体恤别人的心,这是仁爱的发端。D.《论语•泰伯》中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一种理解是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规矩去做,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4)文章第四段采用了晚会上听到合唱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事例,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5)哪些特质对于中华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答】(1)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错。结合“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这种说法过于悲观”可知。故选C。(2)C.“诸如‘二十四孝’等封建糟粕”错。结合“例如‘二十四孝’,在今天绝对不可以不加区别地宣扬……”可知。故选C。(3)D.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是“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D项不能支撑此观点。故选D。(4)①结合“它们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氛围与自珍自赏的美好心愿的对象化、具体化,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可知,增强说服力:通过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文化的风度之美。②结合“有一年笔者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晚会上,听到合唱曲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歌词……”可知,增强论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使得严肃的话题有了趣味性。(5)①结合“中华文化为政以德、修齐治平思想,性善论、天良论、良知良能论思想,形成了一种循环认同,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色”可知,循环认同的特点,使中华文化能够自洽自足;②结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可知,不断的反思和调试能力,使得中华文化活力不息;③结合“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可知,包容性与开放性,使得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④结合“近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无日不在为使传统走出窠臼而苦斗,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在探索一条以传统为基石、以中华复兴为目标的道路……”可知,探索创新的意识,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向前发展。答案:(1)C(2)C(3)D(4)①增强说服力:通过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文化的风度之美。②增强论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引发读者的认同,使得严肃的话题有了趣味性。(5)①循环认同的特点,使中华文化能够自洽自足;②不断的反思和调试能力,使得中华文化活力不息;③包容性与开放性,使得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④探索创新的意识,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向前发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自从他出海抓到这条鱼以来,这是第三次出太阳,这时鱼打起转来了。他仅仅感觉到钓索上的拉力微微减少了一些,就开始用右手轻轻朝里拉。钓索像往常那样绷紧了,可是拉到快迸断的当儿,却渐渐可以回收了。“这圈子可真大,”他说,“它可总算在打转啦。”跟着钓索就此收不回来了,他紧紧拉着,竟看见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随后钓索开始往外溜了,老人跪下了,老大不愿地让它又渐渐回进深暗的水中。“它正绕到圈子的对面去了。”他说。我一定要拼命拉紧,他想。拉紧了,它兜的圈子就会一次比一次小。也许一个钟点内我就能见到它。我眼下一定要稳住它,过后我一定要弄死它。但是这鱼只顾慢慢地打着转,两小时后,老人浑身汗湿,疲乏得入骨了。老人看见眼前有些黑点子,已经有一个钟点了,汗水中的盐分沤着他的眼睛,沤着眼睛上方和脑门上的伤口。他不怕那些黑点子。他这么紧张地拉着钓索,出现黑点子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他已有两回感到头晕目眩,这叫他担心。“我不能让自己垮下去,就这样死在一条鱼的手里。”他说。就在这当儿,他觉得自己双手攥住的钓索突然给撞击、拉扯了一下。来势很猛,有一种强劲的感觉,很是沉重。它必须跳出水面来呼吸空气。但是每跳一次,钓钩造成的伤口就会裂得大一些,它可能把钓钩甩掉。“别跳,鱼啊,”他说,“别跳啦。”鱼又撞击了铁丝导线好几次,它每次一甩头,老人就放出一些钓索。我必须让它的疼痛老是在一处地方,他想。我的疼痛不要紧。我能控制。但是它的疼痛能使它发疯。过了片刻,鱼不再撞击铁丝,又慢慢地打起转来。老人这时正不停地收紧钓索。可是他又感到头晕了。他用左手舀了些海水,洒在脑袋上。然后他再洒了点,在脖颈上揉擦着。他巴不得在船头上歇一下,让鱼自顾自兜一个圈子,并不回收一点钓索。但是等到钓索松动了一点,表明鱼已经转身在朝小船游回来,老人就站起身来,开始那种左右转动交替拉曳的动作,他的钓索全是这样收回来的。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每回沉着、平静地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三次出太阳”体现老人出海之久,与这条大鱼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写出了老人的努力和坚持。B.看见大鱼身影后老人冒汗,不只是因为日晒,还有身体疲乏虚弱,以及看到对手如此强大后内心的震撼。C.文中老人称大鱼为“你”“老弟”,表明老人对强大有力、挣扎求生的大鱼敬爱与尊重,不忍杀死它的心态。D.文中用“举”“扎”“倚”“压”等一连串精确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老人与大鱼最后搏斗时紧张的情景。(2)关于结尾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写出鱼的巨大壮美,与前文对大鱼的描写照应,呈现出清晰完整的形象。B.大鱼被扎中心脏仍迸发力量做最后挣扎,反映老人与其斗争过程的艰难。C.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展现大鱼的身姿与力量,具有画面感和冲击力。D.通过描绘大鱼悬在空中的画面,小说歌颂了自然伟力与生命的悲壮之美。(3)文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和揭示主题的作用。(4)文本彰显了海明威冷静而密实的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解答】(1)C.“不忍杀死它”错。无中生有。故选C。(2)D.“歌颂了自然伟力与生命的悲壮之美”错。是征服自然的美。故选D。(3)①结合“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可知,此处是老人在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下的自我鼓励,表现出超凡的勇气和坚韧,充分体现“硬汉精神”;②结合“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可知,揭示了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要不言败、敢斗争的主题。(4)冷静:①结合“自从他出海抓到这条鱼以来,这是第三次出太阳,这时鱼打起转来了”可知,叙述视角造成的冷静客观。文章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作者隐藏在叙事背后,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②结合“他仅仅感觉到钓索上的拉力微微减少了一些,就开始用右手轻轻朝里拉”可知,语言表达冷静客观。文中少用修饰,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密实:①细节密集。结合“跟着钓索就此收不回来了,他紧紧拉着,竟看见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随后钓索开始往外溜了,老人跪下了,老大不愿地让它又渐渐回进深暗的水中”可知,老人与大鱼较量的过程是由丰富而关联密切的细节构成,使小说内容充实。②意蕴丰厚。结合“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可知,文章用象征、隐喻手法,使老人与大鱼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启示。答案:(1)C(2)D(3)①此处是老人在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下的自我鼓励,表现出超凡的勇气和坚韧,充分体现“硬汉精神”;②揭示了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要不言败、敢斗争的主题。(4)冷静:①叙述视角造成的冷静客观。文章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作者隐藏在叙事背后,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②语言表达冷静客观。文中少用修饰,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密实:①细节密集。老人与大鱼较量的过程是由丰富而关联密切的细节构成,使小说内容充实。②意蕴丰厚。文章用象征、隐喻手法,使老人与大鱼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影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节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冬,晋赵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②,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③,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责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⑤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节选自《左传》)【注】①黼黻:服饰上的花纹。②刑鼎:铸有刑法条文的鼎。③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维护了传统的“尊尊”秩序。④蒐;军事阅兵与演习。⑤赵孟:指赵鞅。孟,长也。(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过三处不给分。民是以能尊A其贵B贵是以能守C其业D贵贱E不愆F所谓G度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婚姻,文中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婚姻”意义相同。B.伐,文中是“侵犯”之意,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不相同。C.经纬,指准则,此处用作动词,与《<论语>十二章》“然后君子”的“君子”用法相同。D.其,表示估计、推测,与《五石之瓠》中“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的“其”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孔子认为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中,礼仪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礼那么将无法祭祀天地神灵。B.孔子指出贤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非常节俭,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C.孔子认为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并且以此作为百姓的准则,卿大夫按照位次来维护它。D.蔡史墨认为铸刑鼎的危害恐怕要牵涉到赵氏,但赵鞅如果修养德行,是能避免祸患的。(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5)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解答】(1)句意: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们的家业。贵贱的差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法度。“民是以能尊其贵”和“贵是以能守其业”句式对称,应在第一个“贵”和“业”后断开;“所谓度也”为判断句,应在“所”前断开。故选BDF。(2)A.“婚姻,文中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错。句意: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亲族之间交往的亲疏远近。这里“婚姻”指婚姻关系。故选A。(3)A.“如果没有礼那么将无法祭祀天地神灵”错。原文“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意思是“没有礼就不能有准则地侍奉天地神灵”。故选A。(4)①尊:重要;然后:认识到这以后;第二个以:用。译文:所以,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就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②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5)材料一说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孔子认为铸刑鼎会破坏传统礼制;材料二说到“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责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孔子认为铸刑鼎影响社会等级秩序;还说到“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孔子认为法律来源不合礼法。答案:(1)BDF(2)A(3)A(4)①所以,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就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②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5)①破坏传统礼制;②影响社会等级秩序;③法律来源不合礼法。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请教孔子说:“隆重的礼是怎样的呢?您说到礼,为什么那么重视呢?”孔子回答道:“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不能(详细准确地)说出隆重的礼。”鲁哀公说:“还是请您为我讲讲吧。”孔子回答道:“我听说,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准则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亲族之间交往的亲疏远近,因此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又修治那些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秩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猪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在祭祀时)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按照辈次亲疏排列)的次序。这之后,亲属在一起宴饮,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宫室,节俭地使用服饰、车马器用之类,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吃饭不用两道菜肴,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求礼的。”鲁哀公问:“如今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了呢?”孔子回答说:“如今的君子,贪爱财物永不满足,放纵自己(不合礼制的)行为不感到厌倦,放荡懈怠散漫不坚定,固执地搜刮尽人民的资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招致百姓的怨恨,违背众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国家。只求个人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而肆意刑杀,不设法使国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前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后面说的办法。这说明现在的君子不能修明礼。”材料二:冬季,晋国的赵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于是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刻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孔子说:“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完全失掉了法度了。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来规划治理百姓,卿大夫按照他们的位次来维护它,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们的家业。贵贱的差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法度。文公因此设立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制定被庐法律,以此成为盟主。现在废弃这个法令,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贵人还有什么家业可保守?贵贱没有次序,还怎么治理国家?而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是违犯晋国旧礼的乱法,怎么能把它当成法律呢?”蔡史墨说:“范氏、中行氏恐怕要灭亡了吧!中行寅是下卿,但冒犯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这是违犯国家法令。又加上范氏改变被庐之法,这就要灭亡了。恐怕还要牵涉到赵氏,因为赵孟参与了。但赵孟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是可以避免祸患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闻角韩琦古堞①连云暝霭收,呜呜清调起边楼。雍琴垂泪虚情恨,羌笛残梅未胜愁。数曲伴风吹戍垒,几番侵梦入宾邮②。听来便觉春心破,素发生多不待秋。[注]①堞:亦称“女墙”,城上齿状的矮墙。②宾邮:接待宾客的驿站或旅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还通过“呜呜清调”引出了全诗的描写对象——角声。B.颔联写到“雍琴”“羌笛”两类乐器,着意强调它们较于角声更能增添诗人的愁情。C.颈联通过描绘“伴风吹戍垒”和“侵梦人宾邮”,展现了号角声的穿透力与感染力。D.全诗内容扣着“闻角”展开,不仅体现出边关气象,而且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2)同样写听到军中号角声,本诗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解答】(1)B.“着意强调它们较于角声更能增添诗人愁情”错误。“雍琴垂泪”和“羌笛残梅”是诗人听到角声后联想到的意象,意在强调角声的悲凉。故选B。(2)本诗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呜呜清调”点出“角声”,引出下文对“角声”的描写。颔联写雍琴、羌笛,意在强调角声的悲凉,表达诗人内心的愁情。颈联写角声的穿透力,尾联写诗人听到角声的感受,“素发”指白发,“素发渐衰”言岁月流逝,“春心破”言内心凄凉。全诗围绕“角声”展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这是词人梦中听到的声音,“梦”是词人的想象,是虚写,“吹角连营”是曾经的经历,如今只能“梦回”,表达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答案:(1)B(2)①本诗表达的是诗人在边关听闻号角声的愁苦之情。诗人先以“呜呜清调”直接写角声,再通过雍琴、羌笛等意象渲染角声的悲凉,进而引发诗人的愁情。②辛词则表达词人梦回军营的激昂奋发的情感。词人先以“吹角连营”展现军营景象,再以“八百里”抒发豪情壮志,表达出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李老师使用《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话,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担起民族复兴大任。(2)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梦到妻子打扮场景的诗句是小轩窗,正梳妆”,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3)夜下漫步,见到广阔的水面之上一轮皎洁明月,同学们不禁吟咏起古人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2)小轩窗正梳妆(重点字:轩、梳)(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重点字:纤、皎)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18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如今,精神内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生活中,人在自我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消耗自身的心理资源,当这些宝贵的心理资源因过度使用或补充不足而逐渐枯竭时,人就会陷入一种被称之为内耗的状态之中。这种内耗状态如果长时间地持续存在,就会逐渐侵蚀人的精力与活力,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与无力。精神内耗通常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负面情绪、消极思维模式等等,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自我压力过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等问题,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一般认为,精神内耗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产生这种内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不能A____,而是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形,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①为杜绝减轻精神内耗,②相关人士也给出了建议,③阅读一些科普图书有助于缓解精神内耗。④通过科普阅读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和自我。有人言,“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本可以”,(甲),我们可以去体会科学历程的跌宕起伏,知道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乙),有时硕果累累,有时却田园荒芜。举例来说,阅读有关宇宙的科普书,能够让我们瞬间进入一个B____的世界,去经历辽阔宇宙的奇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餐厅窗口承包经营投资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旅游推广宣传品采购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版高端商务车买卖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物流运输与供应链金融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年新型土石方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增资协议保障责任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项目物业管理劳务派遣协议3篇
- 2025年企业独资股东增资协议
- 2025年培训费用结算协议样本
- 2025年培训服务质量检查协议
- 2025年工程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融媒体中心招聘全媒体采编播专业技术人员1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宜宾人才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KAT1-2023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
- 驾驶证学法减分(学法免分)题库及答案200题完整版
- 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清华经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 口腔科诊断证明书模板
- 管沟挖槽土方计算公式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住宅工程配电设计技术规定
- 烟花爆竹零售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