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言恭达先生在《艺归本真》一文中说:“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朴素,旷达,不为声名所累。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言先生认为“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这是给予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指出朴素原本是人生的底色。《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辛美。”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朴”引中指事物的原初状态,“素”引中指本色、自然状态。以朴素为美则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朴素之美来自朴素之人,喜欢朴素的人大多崇尚自然、平和、简静、真实、淡泊、质朴的生活,并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为事、为学、为艺,从而去求真、向善、寻美,以坚守人性中的本真。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朴素为美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最大。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言先生认为“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现在提倡书画家要创作出“含文抱质”“文质兼美”“文墨同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园归到“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上来。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如庄子曾将音乐分为天赖、人籁、地籁三类,并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它“顺之以天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原初状态,这就是朴素。所以,朴素是表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几乎都能够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如言先生认为“书贵虚静”明星受到老子“致虚静”“守静笃”思想的影响。朴素是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是不拘形式,重在内容,它是蕴藉含营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佛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或为人,或为艺,息虑凝心为定,定后方能提得起、放得下,想去浮华,还以本真;合去的烂,守护平淡,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起于心、归于心,从而达于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朴素是自然的、真实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呈现出来的趣味是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古人在文艺创作中很是注重自然、顺性自然,视作品中具有自然、朴素美为最高美的境界。南北朝时期,跑照以“初发芙蓉”,汤惠休以“笑蓉出水”的超几脱俗之美作为诗歌的理想。至唐代,司空图认为“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从浓淡转化的角度来提倡本色美;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标注了他时特定诗美的追求,这也是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美学境界。至宋代,朴素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艺术风格,广受关注和推崇,发展为崇尚以“平淡”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苏轼所言“大几为文当使气象峰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经幼烂而后归于平波,这时的“液”而有味,标志着更高的境界。(摘编自《江南时报《扑素之美》)材料二: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三家思想虽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朴素”的文论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文论观的提倡,不仅扭正了不良的文艺倾向,也对畸形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警示作用。由于文论家的一再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且日渐趋向于通俗晓畅。“朴素”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讲究传神和写意,非常钟爱以形写神和点睛之笔。尤其是山水画,万千河山,往往淡淡几点笔墨便勾勒出其神韵与气势;音乐上并不求得用复杂的音响注染,而是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琴,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境界的乐器。轻轻拨动,悠悠琴音,醇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垃。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频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现代作家可以学习其以文明道、有所寄托的精神,关注现实,以悲悯的心怀关注人类命运,承担起文人的使命。(摘编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艺术大师,言恭达先生认为艺术的成功不是依赖于技巧,而是要依赖于朴素、旷达的生活的心态。B.庄子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因为他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C.以朴素为美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上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D.诗佛王维以虚灵胸襟体悟山水以达物我冥合的无我境界,与佛学“定生智慧”“一切放下”有相通之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前两段都提及了庄子的思想,前者言先生是为证明朴素心态的重要,后者作者是为说明朴素的意义,进而引出朴素的定义。B.朴素的人崇尚朴素的生活,并以朴素的方式去为人处世,从而求真、向善、寻美,坚守人性中的本真,展现出了朴素之美。C.中国音乐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点深受“朴素”文论,尤其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D.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朴素”思想及其对艺术方面的影响,只是侧重点各不相同,材料二中还提及了反观当下的借鉴意义。(3)下面观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苏轼的“朴素美”审美趣味的一项是()A.元好问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B.王世贞的“浓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自然”(《书谢灵运集后》)。C.袁枚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随园诗话》卷五)。D.时雍的“汉人朴而古……朴之至,妙若天成”(《诗镜总论》)。(4)《(老子》四章》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思想,请试分析所给两则材料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指出来并具体说明。(5)根据材料一的论述,分析孟浩然的“朴素”体现在哪些方面。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归隐终身,寄情山水。出现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即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其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比王维的田园诗更接近陶诗神韵。例如《过故人庄》将恬静优美的多村景色和宾主间淳朴真诚的情谊表现得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海明威父亲说:“你知道你这篇东西写得有多好吗?”“那可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你还写过些什么呢?”“就这一篇,真的,那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可小说一得了奖”“她要我辅导辅导你。你既然写得这么好,就不用别人辅导了,只要写下去就可以了。你写它花了多少时间?”“没花很多时间。”“你从哪儿听说有这种海鸥的?”“大概是在巴哈马。”“你从来没去过块尔鲍基,在凯特基和比美尼都没有海鸱做窝住。在基韦斯特也只能见到些燕鸥做窝。”“对,就是那种燕鸥,窝都做在珊期磁上。”“是做在浅滩上,”父亲说,“可小说里说的那种海鸥,你哪儿见得到呢?”“可能是你告诉我的吧。”“这篇小说的确写得非常好。使我想起了好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小说。”“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孩子说。那年夏天,父亲在藏书宝里找了些书给孩子看,孩子就看这些书,要是不去练射击的话,总会来房子这吃午饭,来时往往说他一直在写作“你要想给我看看,只管拿来,有什么问题只管问,”父亲说,“你要写你熟悉的东西。”“我是这样。”孩子说。“我不想来监督你,”父亲说,“不过,假如你想的话,我找些我们都熟悉的题材,给你出几个题目来练习练习,这样很有好处。”“我觉得我干得倒还算顺利。”“我说到出题目,是这意思:我们可以一起去遮一次市场,或者去看一次斗鸡,把所见记下来,只把印象深刻的东西如实记下就可以。比如,在斗鸡的两个回合之间,鸡主人给鸡灌点酒。就记此类的小事,看看我们各自看到了些什么。”孩子点点头,随即就垂下眼来,望着面前的盘子。“我们也可以去咖啡馆,就写你听到人家都谈了些什么,不全写出来,只把有意思的写出来就行。”“按这个办法写怕还不行呢,苍爸,我还是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吧。”“那就照你的老办法写吧。我不干预你,本来我倒很愿意陪你练习练习。”“我恐怕还是服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的好。”“也好。”父亲想:我在他这样年纪还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呢,认识的人里也没有一个有这本事,也没有才十岁就有那么好的枪法的。他不只参加射击表演,还跟大人、职业选手一块儿比试枪法。他射击姿势优美,出枪恰到好处,准确非凡。逢到比赛打活码时,他一上场,那班职业选手以及满场观众就都鸦雀无声。他把枪架在肩上,回头看看枪托抵在肩膀的部位,一些职业选手见了微微一笑,好像发现了私密似的。然后脸贴在腮上,左手老远伸出在前头。枪口拾起来又低下去,往左移了移又往右移了移,最后园到正中。右脚的后跟轻轻一提,浑身力气都集中到弹膛里的两发弹药上。“预备!”他说这两个字时噪音低沉,不像是小孩子的说话。“预备!”管鸽笼的人应了一声。“放!”那沙哑的嗓子话音一落,五个笼子不如哪个笼中就冲出一只灰鸽来,贴着草地箭一般一掠而过,向着白色的栅栏飞去。第一颗子弹一下就打中了它,第二颗子弹也随之打中。鸽子朝前一冲,栽了下来,只有那些射击的行家才看出第二颗子弹也打中了鹤子,尽管这时鸽子早已中弹死在空中。孩子四到休息室,脸上不带一点表情,对喝彩声只当没有听见一样,要是碰到哪个职业选手赞他一声:“好样的,斯蒂维。”他就会说声“谢谢”。父亲打罢,爷儿俩坐在一起。“真遗憾,我刚才动作太慢了,让那只鸽子送了强。”“那鸽子冲劲足,飞得又低。”“要不是我动作慢,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他打第二只鸠子时,鸽子刚一飞起就被打死在空中。大家都看清了鸽子是在空中中了第二枪以后才落地的,只飞了不到一码远。……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孩子说:“我真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这话可千万不能对人家说啊。”父亲说。“我不说,可这是我心里话。打不中是说什么也不应该的。我总共只失败过一次,可也是两枪都中,只是死鸽子载下来掉在界外了。”“可这样你还是失败了。”“我明白。不过我弄不懂,真要是个够格的射手怎么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也许过了二十年体就懂了,”父亲说。……他是在对那篇小说、对孩子的写作捉摸不透时想到这些的。孩子虽天赋惊人,但能成为高手并非全靠自己,他不是不经点拨、培养就自己成材的。可他早已把锻炼的过程忘了。他忘了起初打不中飞禽,父亲扒开他的衬衫,叫他看他枪托抵错了地方。教给他纠正毛病的办法就是每次举枪一定要回头看一看肩膀,看枪确实架妥了,再招呼放鸽子。那第二篇小说他始终没拿出来给父亲看,直到暑假结束,他说他要磨到完美才能拿出来。他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是少有的愉快,而且还有这么些好书看,他感谢爸爸在写作问题上对他没有遇得太紧。过了七年,父亲又看到了那篇得奖的小说。那是他在孩子当年住过的房间里查阅几本书时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他一看见这本书就立刻意识到那篇小说是怎么来的了。他记起了当年的那种似曾相识之感,一翻书,果然有这么一篇,一字未动,连题目都一样。父亲心想:从小说得奖的那年夏天到他无意发现这本书相隔已有七年,这七年中的后五年,孩子简直把一切坏事、蠢事都干绝了。可父亲本来还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孩子病了,以为他是得了病才变坏的,以为他原先一直还是不错的,是部最后一个暑假后一两年才开始变的。如今他明白了,孩子从来就不是个好孩子。回想往事,他总有这样的感觉。悲哀啊,原来射击是并不能促使人进步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你还写过些什么呢?”表明父亲对儿子的作品很满意,想看看儿子的其他作品,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B.父亲要求儿子写熟悉的东西,还想找一些两人都熟悉的题材进行练习,是想帮助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C.儿子反复强调要“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表明他对写作有自己的想法,已不需要父亲的干预和指导。D.“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表明儿子对射击结果不满意,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子二人关于海鸥的对话,写出儿子对自己作品中的海鸥并不熟悉,为下文埋下伏笔。B.儿子在打活鸽比赛上场时,职业选手和观众们都安静下来,侧面展示儿子的枪法高超。C.小说叙述儿子训练枪法的过程,是以父亲回忆的形式展开的,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D.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将写小说与练枪法巧妙的融合,使得本文内容丰富、意味深长。(3)文中写“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时有一段对话,其中父亲的话对儿子有何教育意义?谈谈你的理解。(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请结合此理论,谈谈文本前半部分以父子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公与楚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来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二:季孙①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故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高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三:宓子贱②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夹;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光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季孙:鲁国权臣。②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闻能以战A胜而安者惟圣人B若夫诈C胜之徒D未尝E不危F吾G是以忧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宓()A.闻,听到、听闻,与《<论语>十二章》“朝闻道”的“闻”意思相同。B.“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不同。C.贼,残杀、残害,与《兼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的“贼”意思不同。D.来,使动用法,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的“羞”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统一南夷之后,地位已经很尊贵,但勾践还明确要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错的做法,让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B.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两位贤臣,认为二人对自己帮助很大,齐桓公在朝堂上举行了盛大仪式,以示对二人的重视,这种做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C.季孙处理政务时严格依照法令,而子贡认为季孙实行的是暴政,子贡用子产的治国方法及民众对子产的态度来劝导季孙,季孙认可子贡的观点。D.密子贱治理单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主动向孔子报告自己的治理方法,他开头的报告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最后的报告才得到孔子的赞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②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5)子产和宓子贱的洽理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二人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①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②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②牛山:齐景公登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③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人们嘲笑他时,他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被认为是风流名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节当天,天空乌云密布,再加上凄凉的风雨,让词人的愁绪纷乱如织。B.词人登上高楼放眼远望,所见景色壮阔辽远,为后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C.上片结尾提到了往事,下片开头则写少年豪兴,上下衔接紧密,结构严谨。D.词人内心感伤,因此重阳之时不想赏花,是在担心花也会嘲笑自己太孤寂。(2)有人评价刘克庄词:“用典精到,议论风生。”大意是说刘克庄在使用典故时,能有独到观点,生出新意。请结合此词“牛山”“破帽”两个典故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张老师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话,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责任。(2)暑假时小刚去武汉游玩,晚上来到江边,恰逢明月当空,江面水波荡漾,不禁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3)古代诗人在抒发对时间的感悟时,常常借助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李白《将进酒》中“,”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此处,就是振南书院。此时,它安静地矗立。①这座书院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②其他古书院和古村落建筑与它相比,③只能说有些历史年代,④远远谈不上古老。目光锁定书院的外墙,荏苒光阴留下的粗粝和斑驳,与其他古书院何其相似。相同的是,它们A____都曾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文脉延续的重任,也都对当时和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应有或突出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手抚青砖,掌心透出湿润微凉。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古书院也不能例外,这里的每一块墙砖,都曾聆听过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见证过他们的成长。每一天的晨昏日落,每一日的风霜雨露,每一位师长和学子的气息言语,都会带着当时的温度加覆一层,而后慢慢淡去,在时光里凤化,变成历史纵深里殷切的遥思与凝望。但我坚信,(甲),只是它的生命很漫长,那些砖墙之上附着的昔日,都是恒久的精魂。不知道在过去的悠悠岁月里,是不是也有某位学子,会如此刻的我一样,用连接心灵的指尖去触摸这栋古建筑的脉动,感受它的心跳,和它交流心声。(乙)?我猜想,不外乎是,留住琅琅的读书声。毕竟作为一所书院,它全部的使命就是启迪心智、教化育人,就是B___、文明延续。因而,还会有什么,比学子的读书声更令它心醉和欣慰呢?古书院的存在,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还有人文价值,但更多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往昔如何沿袭下来,将来又要如何延续下去的时代命题。走出古书院,风雨已歌,四野景政依旧,置身于无边的寂静,仿佛刚穿越历史悠长深邃的甬道,如梦初醒。身后的院墙里响起整齐稚气的读书声,这声音,恍惚与千百年来千百所古书院里莘莘学子的诵读声重合,逐渐融为一体,愈发宏大磅礴…这是希望之声,是时间之匙,是文明之经纬,是恒久流传之中华文明!(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你觉得文中加点词“纵深”和“深邃”能否互换位置,请明确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请赏析材料最后一段句式上的特点。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频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提到:古书院的存在,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还有人文价值,但更多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往昔如何沿袭下来,将来又要如何延续下去的时代命题。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言恭达先生在《艺归本真》一文中说:“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朴素,旷达,不为声名所累。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言先生认为“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这是给予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指出朴素原本是人生的底色。《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辛美。”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朴”引中指事物的原初状态,“素”引中指本色、自然状态。以朴素为美则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朴素之美来自朴素之人,喜欢朴素的人大多崇尚自然、平和、简静、真实、淡泊、质朴的生活,并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为事、为学、为艺,从而去求真、向善、寻美,以坚守人性中的本真。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朴素为美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最大。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言先生认为“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现在提倡书画家要创作出“含文抱质”“文质兼美”“文墨同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园归到“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上来。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如庄子曾将音乐分为天赖、人籁、地籁三类,并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它“顺之以天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原初状态,这就是朴素。所以,朴素是表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几乎都能够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如言先生认为“书贵虚静”明星受到老子“致虚静”“守静笃”思想的影响。朴素是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是不拘形式,重在内容,它是蕴藉含营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佛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或为人,或为艺,息虑凝心为定,定后方能提得起、放得下,想去浮华,还以本真;合去的烂,守护平淡,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起于心、归于心,从而达于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朴素是自然的、真实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呈现出来的趣味是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古人在文艺创作中很是注重自然、顺性自然,视作品中具有自然、朴素美为最高美的境界。南北朝时期,跑照以“初发芙蓉”,汤惠休以“笑蓉出水”的超几脱俗之美作为诗歌的理想。至唐代,司空图认为“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从浓淡转化的角度来提倡本色美;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标注了他时特定诗美的追求,这也是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美学境界。至宋代,朴素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艺术风格,广受关注和推崇,发展为崇尚以“平淡”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苏轼所言“大几为文当使气象峰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经幼烂而后归于平波,这时的“液”而有味,标志着更高的境界。(摘编自《江南时报《扑素之美》)材料二: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三家思想虽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朴素”的文论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文论观的提倡,不仅扭正了不良的文艺倾向,也对畸形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警示作用。由于文论家的一再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且日渐趋向于通俗晓畅。“朴素”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讲究传神和写意,非常钟爱以形写神和点睛之笔。尤其是山水画,万千河山,往往淡淡几点笔墨便勾勒出其神韵与气势;音乐上并不求得用复杂的音响注染,而是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琴,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境界的乐器。轻轻拨动,悠悠琴音,醇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垃。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频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现代作家可以学习其以文明道、有所寄托的精神,关注现实,以悲悯的心怀关注人类命运,承担起文人的使命。(摘编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为艺术大师,言恭达先生认为艺术的成功不是依赖于技巧,而是要依赖于朴素、旷达的生活的心态。B.庄子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因为他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C.以朴素为美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上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D.诗佛王维以虚灵胸襟体悟山水以达物我冥合的无我境界,与佛学“定生智慧”“一切放下”有相通之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前两段都提及了庄子的思想,前者言先生是为证明朴素心态的重要,后者作者是为说明朴素的意义,进而引出朴素的定义。B.朴素的人崇尚朴素的生活,并以朴素的方式去为人处世,从而求真、向善、寻美,坚守人性中的本真,展现出了朴素之美。C.中国音乐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点深受“朴素”文论,尤其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D.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朴素”思想及其对艺术方面的影响,只是侧重点各不相同,材料二中还提及了反观当下的借鉴意义。(3)下面观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苏轼的“朴素美”审美趣味的一项是(D)A.元好问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B.王世贞的“浓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自然”(《书谢灵运集后》)。C.袁枚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随园诗话》卷五)。D.时雍的“汉人朴而古……朴之至,妙若天成”(《诗镜总论》)。(4)《(老子》四章》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思想,请试分析所给两则材料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指出来并具体说明。(5)根据材料一的论述,分析孟浩然的“朴素”体现在哪些方面。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归隐终身,寄情山水。出现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即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其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比王维的田园诗更接近陶诗神韵。例如《过故人庄》将恬静优美的多村景色和宾主间淳朴真诚的情谊表现得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解答】(1)A.由原文“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可知,“生命与艺术的融通”与“艺术的成功”不同。故选A。(2)C.根据原文“朴素’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知,受“朴素”文论影响是对的,受道家“天籁”思想影响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3)D.苏轼强调“先经绚烂而后归于平淡”,D项只强调朴素美要求呈现事物的本然状态,要本色纯真。故选D。(4)论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和朴素观形成的关系时体现了辩证统一思想。统一:结合“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佛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可知,儒、释、道三家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很大。对立:儒、释、道三家的朴素观体现角度大不相同。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佛学主张‘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5)结合“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归隐终身,寄情山水”可知,孟浩然是个朴素之人,仕途失意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崇尚真实的生活,坚守人性中的本真。结合“出现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即头而发,不假雕琢”可知,孟浩然的诗歌取材朴素,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结合“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其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比王维的田园诗更接近陶诗神韵”可知,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朴素,在文艺创作中注重自然、顺性自然,体现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孟浩然的诗歌情感表现朴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情味深厚,蕴藉含蓄,最有力量。答案:(1)A(2)C(3)D(4)论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和朴素观形成的关系时体现了辩证统一思想。统一:儒、释、道三家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很大。对立:儒、释、道三家的朴素观体现角度大不相同。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佛学主张‘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5)①孟浩然是个朴素之人,仕途失意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崇尚真实的生活,坚守人性中的本真。②孟浩然的诗歌取材朴素,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③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朴素,在文艺创作中注重自然、顺性自然,体现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④孟浩然的诗歌情感表现朴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情味深厚,蕴藉含蓄,最有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海明威父亲说:“你知道你这篇东西写得有多好吗?”“那可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你还写过些什么呢?”“就这一篇,真的,那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可小说一得了奖”“她要我辅导辅导你。你既然写得这么好,就不用别人辅导了,只要写下去就可以了。你写它花了多少时间?”“没花很多时间。”“你从哪儿听说有这种海鸥的?”“大概是在巴哈马。”“你从来没去过块尔鲍基,在凯特基和比美尼都没有海鸱做窝住。在基韦斯特也只能见到些燕鸥做窝。”“对,就是那种燕鸥,窝都做在珊期磁上。”“是做在浅滩上,”父亲说,“可小说里说的那种海鸥,你哪儿见得到呢?”“可能是你告诉我的吧。”“这篇小说的确写得非常好。使我想起了好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小说。”“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孩子说。那年夏天,父亲在藏书宝里找了些书给孩子看,孩子就看这些书,要是不去练射击的话,总会来房子这吃午饭,来时往往说他一直在写作“你要想给我看看,只管拿来,有什么问题只管问,”父亲说,“你要写你熟悉的东西。”“我是这样。”孩子说。“我不想来监督你,”父亲说,“不过,假如你想的话,我找些我们都熟悉的题材,给你出几个题目来练习练习,这样很有好处。”“我觉得我干得倒还算顺利。”“我说到出题目,是这意思:我们可以一起去遮一次市场,或者去看一次斗鸡,把所见记下来,只把印象深刻的东西如实记下就可以。比如,在斗鸡的两个回合之间,鸡主人给鸡灌点酒。就记此类的小事,看看我们各自看到了些什么。”孩子点点头,随即就垂下眼来,望着面前的盘子。“我们也可以去咖啡馆,就写你听到人家都谈了些什么,不全写出来,只把有意思的写出来就行。”“按这个办法写怕还不行呢,苍爸,我还是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吧。”“那就照你的老办法写吧。我不干预你,本来我倒很愿意陪你练习练习。”“我恐怕还是服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的好。”“也好。”父亲想:我在他这样年纪还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呢,认识的人里也没有一个有这本事,也没有才十岁就有那么好的枪法的。他不只参加射击表演,还跟大人、职业选手一块儿比试枪法。他射击姿势优美,出枪恰到好处,准确非凡。逢到比赛打活码时,他一上场,那班职业选手以及满场观众就都鸦雀无声。他把枪架在肩上,回头看看枪托抵在肩膀的部位,一些职业选手见了微微一笑,好像发现了私密似的。然后脸贴在腮上,左手老远伸出在前头。枪口拾起来又低下去,往左移了移又往右移了移,最后园到正中。右脚的后跟轻轻一提,浑身力气都集中到弹膛里的两发弹药上。“预备!”他说这两个字时噪音低沉,不像是小孩子的说话。“预备!”管鸽笼的人应了一声。“放!”那沙哑的嗓子话音一落,五个笼子不如哪个笼中就冲出一只灰鸽来,贴着草地箭一般一掠而过,向着白色的栅栏飞去。第一颗子弹一下就打中了它,第二颗子弹也随之打中。鸽子朝前一冲,栽了下来,只有那些射击的行家才看出第二颗子弹也打中了鹤子,尽管这时鸽子早已中弹死在空中。孩子四到休息室,脸上不带一点表情,对喝彩声只当没有听见一样,要是碰到哪个职业选手赞他一声:“好样的,斯蒂维。”他就会说声“谢谢”。父亲打罢,爷儿俩坐在一起。“真遗憾,我刚才动作太慢了,让那只鸽子送了强。”“那鸽子冲劲足,飞得又低。”“要不是我动作慢,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他打第二只鸠子时,鸽子刚一飞起就被打死在空中。大家都看清了鸽子是在空中中了第二枪以后才落地的,只飞了不到一码远。……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孩子说:“我真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这话可千万不能对人家说啊。”父亲说。“我不说,可这是我心里话。打不中是说什么也不应该的。我总共只失败过一次,可也是两枪都中,只是死鸽子载下来掉在界外了。”“可这样你还是失败了。”“我明白。不过我弄不懂,真要是个够格的射手怎么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也许过了二十年体就懂了,”父亲说。……他是在对那篇小说、对孩子的写作捉摸不透时想到这些的。孩子虽天赋惊人,但能成为高手并非全靠自己,他不是不经点拨、培养就自己成材的。可他早已把锻炼的过程忘了。他忘了起初打不中飞禽,父亲扒开他的衬衫,叫他看他枪托抵错了地方。教给他纠正毛病的办法就是每次举枪一定要回头看一看肩膀,看枪确实架妥了,再招呼放鸽子。那第二篇小说他始终没拿出来给父亲看,直到暑假结束,他说他要磨到完美才能拿出来。他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是少有的愉快,而且还有这么些好书看,他感谢爸爸在写作问题上对他没有遇得太紧。过了七年,父亲又看到了那篇得奖的小说。那是他在孩子当年住过的房间里查阅几本书时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他一看见这本书就立刻意识到那篇小说是怎么来的了。他记起了当年的那种似曾相识之感,一翻书,果然有这么一篇,一字未动,连题目都一样。父亲心想:从小说得奖的那年夏天到他无意发现这本书相隔已有七年,这七年中的后五年,孩子简直把一切坏事、蠢事都干绝了。可父亲本来还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孩子病了,以为他是得了病才变坏的,以为他原先一直还是不错的,是部最后一个暑假后一两年才开始变的。如今他明白了,孩子从来就不是个好孩子。回想往事,他总有这样的感觉。悲哀啊,原来射击是并不能促使人进步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你还写过些什么呢?”表明父亲对儿子的作品很满意,想看看儿子的其他作品,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B.父亲要求儿子写熟悉的东西,还想找一些两人都熟悉的题材进行练习,是想帮助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C.儿子反复强调要“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表明他对写作有自己的想法,已不需要父亲的干预和指导。D.“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表明儿子对射击结果不满意,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父子二人关于海鸥的对话,写出儿子对自己作品中的海鸥并不熟悉,为下文埋下伏笔。B.儿子在打活鸽比赛上场时,职业选手和观众们都安静下来,侧面展示儿子的枪法高超。C.小说叙述儿子训练枪法的过程,是以父亲回忆的形式展开的,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D.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将写小说与练枪法巧妙的融合,使得本文内容丰富、意味深长。(3)文中写“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时有一段对话,其中父亲的话对儿子有何教育意义?谈谈你的理解。(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请结合此理论,谈谈文本前半部分以父子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效果。【解答】(1)B.“要求”错误,父亲是在建议儿子;C.结合后文来看,儿子的作品是抄袭,对写作没有任何想法。D.“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错误,他是嫌自己速度慢了,“让那只鸽子逞了强”。故选A。(2)D.文章不是双线结构。故选D。(3)①结合“这话可千万不能对人家说啊”可知,引导儿子不要骄傲,要尊重人,不要随意说伤害别人的话。②结合“可这样你还是失败了”可知,引导儿子正确认识自己,要正视不足,正视失败。③结合“也许过了二十年体就懂了”可知,引导儿子思考,时间是能让人成长、成熟的,明白有些事不易做到。(4)①结合“你知道你这篇东西写得有多好吗?”可知,通过对话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加快了文章叙事的节奏。②结合“她要我辅导辅导你。你既然写得这么好,就不用别人辅导了,只要写下去就可以了。你写它花了多少时间?”可知,父子的对话意蕴丰富,能充分彰显人物性格特点,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③结合“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可知,父子对话使小说产生大量留白,引人遐思。答案:(1)A(2)D(3)①引导儿子不要骄傲,要尊重人,不要随意说伤害别人的话。②引导儿子正确认识自己,要正视不足,正视失败。③引导儿子思考,时间是能让人成长、成熟的,明白有些事不易做到。(4)①通过对话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加快了文章叙事的节奏。②父子的对话意蕴丰富,能充分彰显人物性格特点,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③父子对话使小说产生大量留白,引人遐思。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公与楚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来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二:季孙①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故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高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三:宓子贱②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夹;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光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季孙:鲁国权臣。②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闻能以战A胜而安者惟圣人B若夫诈C胜之徒D未尝E不危F吾G是以忧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宓(B)A.闻,听到、听闻,与《<论语>十二章》“朝闻道”的“闻”意思相同。B.“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不同。C.贼,残杀、残害,与《兼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的“贼”意思不同。D.来,使动用法,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的“羞”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认为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统一南夷之后,地位已经很尊贵,但勾践还明确要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错的做法,让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B.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两位贤臣,认为二人对自己帮助很大,齐桓公在朝堂上举行了盛大仪式,以示对二人的重视,这种做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C.季孙处理政务时严格依照法令,而子贡认为季孙实行的是暴政,子贡用子产的治国方法及民众对子产的态度来劝导季孙,季孙认可子贡的观点。D.密子贱治理单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主动向孔子报告自己的治理方法,他开头的报告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最后的报告才得到孔子的赞赏。(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②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5)子产和宓子贱的洽理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二人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解答】(1)句意:我听说能凭借战争取得胜利并能安顿民众的是圣人啊,而以阴谋诡计得胜的,没有不危险的,所以我很担忧啊。“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是“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断在“圣人”后更合理;“诈胜”是手段,中间不能断开,做“徒”的定语,断在“徒”后;“未尝不”双重否定,中间不能断开,断在“危”后;“吾”是“忧”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DF。(2)A.正确。《<论语>十二章》“朝闻道”的“闻”意思是听到、听闻。B.“用法不同”错。两句中“而”都是表示转折。C.正确。“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的“贼”是名词,盗贼。D.正确。“无羞恶之心”的“羞”是意动用法。故选B。(3)D.“他主动向孔子报告自己的治理方法”错误,由“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等可知,是孔子询问之后,他才回答的。另外。“他开头的报告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也太绝对。故选D。(4)①居,处于;行,做;“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译文:而且我听说,处于上位的人(执政者)做这四件事而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过的。②惜,可惜;为,治理;参,相提并论。译文:可惜啊,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你治理的地方很大,功业就可以与尧、舜相提并论了。(5)态度上:由“爱之如孝子敬父母”“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可知,都真心关爱百姓。方法上:由“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等可知,子产不以刑罚治理,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和引导。由“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等可知,宓子贱注重救济百姓,赏罚分明,同时还注重孝悌之道,任用贤人,听取建议。答案:(1)BDF(2)B(3)D(4)①而且我听说,处于上位的人(执政者)做这四件事而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过的。②可惜啊,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你治理的地方很大,功业就可以与尧、舜相提并论了。(5)态度上:真心关爱百姓。方法上:子产不以刑罚治理,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和引导。宓子贱注重救济百姓,赏罚分明,同时还注重孝悌之道,任用贤人,听取建议。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有三件担忧的事情。一是处于尊贵的地位而担心听不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指正提醒,二是在志愿实现的时候而担心自己骄纵,三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担心自己不能去实行。过去越王勾践和吴国大战,大败吴国,兼并南方多个地区。在那个时候,勾践面向南方站立,对各位大夫们说:‘知道我有错误而不把它告诉我的用最重的刑罚处理他。’这就是害怕因自己处于尊贵的地位而担心得不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指正的事例。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大败楚国,烧了楚国的军营,大火三天三夜没有熄灭。晋文公回国后却面带担忧。近侍问他:‘大王大胜楚国却面带担忧,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能凭借战争取得胜利并能安顿民众的是圣人啊,而以阴谋诡计得胜的,没有不危险的,所以我很担忧啊。’这就是在志愿实现的时候而担心骄傲的事例。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的辅佐,为他增长辩才,解说道义,到正查月上朝,便命令准备牛、羊、豕三牲,供奉先王祖宗。齐桓公面向西站立,管仲、隰朋面向东站立。齐桓公祭告说:‘自从我得到这两个人,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担心不能实行的实例。从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事例来看,这三件担忧的事,是明君的要事。”材料二:季孙氏治理鲁国,杀了很多人,不过肯定是跟他们所犯的罪相当;处罚了很多人,肯定是跟他们所犯的过失相当。子贡说:“多么暴虐啊,季孙氏治理鲁国!”季孙氏听到子贡的话,说:“我杀人,一定跟他们所犯的罪相当;处罚人,总是跟他们所犯的过失相当,先生认为我暴虐,是为什么呢?”子贡说:“你为什么不像子产那样治理郑国?经过一年的时间,被处罚的人减少了,经过两年的时间,犯了过错受到惩罚的人没有了,经过三年的时间,监牢里没有被拘禁的人了。所以人民归顺他,好像水往下流,人民爱戴他,好像孝顺的儿子敬重父母一样。子产生病将要死了,全国人都叹息说:‘谁能够替代子产去死呢?’等到子产不免因病逝世了,士大夫在朝廷上痛哭,商人在集市中痛哭,农夫在田野里痛哭。为子产痛哭的人,都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现在我私下听说你生病的时候,全国人民都高兴,病好了,全国人民都害怕。因为你病得将要死去,人民就互相祝贺;因为你活过来了,人民就互相感到恐惧。不是因为你施行暴虐,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我听说,凭借着法令去治理国家,叫作暴戾;不告诫人民限期要他们完成任务,叫作虐待;不加以教导而加刑戮,叫作残杀;自身想胜过别人,叫作强求。强取的人会丧失德义,残杀的人会丧失他的臣子,虐害的人会丧失他的政权,暴戾的人会丧失他的人民。而且我听说,处于上位的人(执政者)做这四件事而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过的。”季孙氏一听完叩头拜谢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材料三:宓子贱治理单父,单父的人民都归附他。孔子说:“请告诉我你治理单父的方法。”宓子贱回答说:“我时常打开仓库,救济穷困的人,帮助粮食不足的人。”孔子说:“这样做一般老百姓是会归附你了,但还不能算很完善。”宓子贱回答说:“我赏赐有能力的人,招揽贤德的人,罢免品行不好的人。”孔子说:“这样做只是士人归附你了,还不能算很完善。”宓子贱回答说:“我有当作父亲一样侍奉的人三个,当作兄长一样侍奉的人五个,当作朋友结交的人十二个,尊崇为老师的人一个。”孔子说:“看成父亲般去侍奉的有三个人,足够用来教导人民孝敬父母。看成兄长般去侍奉的有五个人,足够用来教导人民尊敬兄长。结交为朋友的有十二个人,足够解除你的闭塞。尊崇为老师的有一个人,足够使你考虑问题不会失策,办事情不会失败。先前,尧、舜虚己谦下,来了解天下事务,致力于招揽贤才。推举贤才,那是百福的根源。可惜啊,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你治理的地方很大,功业就可以与尧、舜相提并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①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②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②牛山:齐景公登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③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人们嘲笑他时,他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被认为是风流名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重阳节当天,天空乌云密布,再加上凄凉的风雨,让词人的愁绪纷乱如织。B.词人登上高楼放眼远望,所见景色壮阔辽远,为后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C.上片结尾提到了往事,下片开头则写少年豪兴,上下衔接紧密,结构严谨。D.词人内心感伤,因此重阳之时不想赏花,是在担心花也会嘲笑自己太孤寂。(2)有人评价刘克庄词:“用典精到,议论风生。”大意是说刘克庄在使用典故时,能有独到观点,生出新意。请结合此词“牛山”“破帽”两个典故简要分析。【解答】(1)D.“词人内心感伤,因此重阳之时不想赏花,是在担心花也会嘲笑自己太孤寂”错误。“怕黄花也笑人岑寂”,词人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借“黄花”来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国事的感慨。故选D。(2)“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答案:(1)D(2)①词人借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本是感慨人生短暂,“不向”表示否定,引出议论,表明词人是为国家残破沉沦而伤心流泪,并不为个人生命短暂而悲伤。②词人借孟嘉登高落帽的典故,本是赞美人物潇洒,“常恨”表明心态,是在批判世人毫无新意,每年重阳都赞美孟嘉这样的风流名士,认为人们应以国事为重。译文: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高楼百尺。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赏析: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真是“满城风雨近重阳”,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下面四句说平生目空一切,他自称“一生枘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曾因泳《落梅》诗讥刺时政,“东君廖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致遭权臣忌恨,由此病废十年,但他并不因而畏怯,这在他病后仿梅绝句中可以看出,“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也即是“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赵以夫《龙山令》)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由于许汜只知求田问舍,营个人私事,因此陈元龙与许汜不多讲话,并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并且说,要是我的话,就自己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上。事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词中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在,他于送黄成父还朝时说:“时事祇今堪痛苦,未可徐徐俟驾。好着手、扶将宗社。”(《贺新郎》)个人受谤废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复神州,是他最大愿。面对千崖,联想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写下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古往今来只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他同意杜牧所云,感触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有的心情,因此也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但作者在此虽认为不必为个人得失计较,同时也突出“神州泪”之可贵。虽然往事一去无迹,却仍然不能在记忆中抹去,至此词意陡转,过渡到下片的回忆当年。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凌去笔”,用《史记•司马相如传》典故,“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到如今”两句写现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孟嘉于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吹帽落,他并不觉得。桓温命人写文章嘲笑他,他亦取笔作答,文辞超卓,四座极叹服。(《晋书•孟嘉传》)在作者看来,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所谓名士风流,不过是早已过时的狂客行径,不值得每年重九都要把它称扬一番。“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他们与前者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作者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际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但谁如果只是赏花而辜负了美酒(即不饮酒),恐怕连黄花也要笑人太孤寂了,言下之意是壮志未酬,只能借酒浇愁。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下如江淹《恨赋》所云:“白日西匿,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阒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张老师用《<论语>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话,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责任。(2)暑假时小刚去武汉游玩,晚上来到江边,恰逢明月当空,江面水波荡漾,不禁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3)古代诗人在抒发对时间的感悟时,常常借助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重点字:滟)(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重点字:回)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此处,就是振南书院。此时,它安静地矗立。①这座书院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②其他古书院和古村落建筑与它相比,③只能说有些历史年代,④远远谈不上古老。目光锁定书院的外墙,荏苒光阴留下的粗粝和斑驳,与其他古书院何其相似。相同的是,它们A____都曾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文脉延续的重任,也都对当时和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应有或突出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手抚青砖,掌心透出湿润微凉。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古书院也不能例外,这里的每一块墙砖,都曾聆听过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见证过他们的成长。每一天的晨昏日落,每一日的风霜雨露,每一位师长和学子的气息言语,都会带着当时的温度加覆一层,而后慢慢淡去,在时光里凤化,变成历史纵深里殷切的遥思与凝望。但我坚信,(甲),只是它的生命很漫长,那些砖墙之上附着的昔日,都是恒久的精魂。不知道在过去的悠悠岁月里,是不是也有某位学子,会如此刻的我一样,用连接心灵的指尖去触摸这栋古建筑的脉动,感受它的心跳,和它交流心声。(乙)?我猜想,不外乎是,留住琅琅的读书声。毕竟作为一所书院,它全部的使命就是启迪心智、教化育人,就是B___、文明延续。因而,还会有什么,比学子的读书声更令它心醉和欣慰呢?古书院的存在,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还有人文价值,但更多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往昔如何沿袭下来,将来又要如何延续下去的时代命题。走出古书院,风雨已歌,四野景政依旧,置身于无边的寂静,仿佛刚穿越历史悠长深邃的甬道,如梦初醒。身后的院墙里响起整齐稚气的读书声,这声音,恍惚与千百年来千百所古书院里莘莘学子的诵读声重合,逐渐融为一体,愈发宏大磅礴…这是希望之声,是时间之匙,是文明之经纬,是恒久流传之中华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清洁工劳动协议书
- 比亚迪合作办学协议书
- 约定入股协议书
- 粮食存放协议书
- 股票授予协议书
- 税费处理协议书
- 果树苗质量合同协议书
- 废旧船买卖合同协议书
- 节约水果协议书
- 砌体安全协议书
- 森林管护工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车棚维修协议书
- 2025年1-氯丁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精美课件
- 2025届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英语 (新高考Ⅱ卷02) 含解析
- 2024年西安曲江二小教师招聘真题
- 四川省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英语试卷+答案
- 2024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备赛试题库500(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贸易融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航空工装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