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1页
各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2页
各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3页
各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4页
各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D2.C3.B4.D5.D6.D7.B8.A9.B10.A11.B12.B13.A二、多项选择题1.ADE2.CD3.AD4.BCDE5.ABCDE6.CDE7.ABCE三、简答题1.统计一词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汁学。2.标志与指标的主要区别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例如,一个工人的工资是数量标志,全体工人的工资总额是统计指标。第二,标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则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标志与指标的主要联系第一,统计指标的数值多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汇总而来的。例如工资总额是各个职工的工资之和,工业总产值是各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由于指标与标志的这种综合汇总关系,有些统计指标的名称与标志是一样的,如上例中的工业总产值。第二,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如果由于统计研究目的的变化,原来的统计总体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了数量标志。反过来,如果原来的总体单位变成总体了,则相对应的数量标志也就变成了统计指标。3.统计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4.首先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单位可以是总体也可以是总体单位。5.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首先,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一方面,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其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只有当统计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独立的统计学。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发展又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研究大大促进了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统计科学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总之,三者中最基本的是统计工作,没有统计工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生统计科学。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直接观察法、询问法、报告法、问卷法、网络调查法2.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3.明确调查目的4.重点单位、非全面调查5.表头、表体、表脚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单项选择题1.B2.D3.B4.B5.B6.A7.A8.A9.C10.B11.B12.D13.C14.A15.B四、多项选择题1.ABCDE2.AD3.ACD4.ABD5.DE6.AD7.ACE8.AC9.AC10.CD五、简答题1.统计数据的具体搜集方法有哪些?答:统计数据的具体搜集方法有以下五种:(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调查者亲临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实际观察发生的经过和结果,并进行计量、清点、记录,以获得资料的方法。(2)询问法。询问法是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通过访谈、询问等方式获得资料的方法。可以通过面谈询问、邮寄、留置问卷、电话等方法进行。调查者可根据统计调研的目的和实际情况选用。(3)报告法。报告法是利用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凭证为依据,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4)问卷法。问卷法是调查者利用问卷这种工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采集资料。在统计研究活动中,问卷法或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方法,诸如采访法、直接观察法同时使用。(5)网络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是指利用互联网来收集统计资料的方法,主要是调查者在网上直接发布调查问卷或调查表,被调查者在网上递交调查信息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调查对象,就是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现象总体,它由性质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确定调查对象就是要明确规定该总体的范围或统计的界限。(2)调查单位,就是在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承担者。调查单位的确定取决于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件产品。(3)填报单位(或称登记单位、报告单位),就是负责报告调查内容,提交报表的单位。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在工业普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是一致的,都是具体的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在科技人员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就不一致,前者是指每一个科技人员,而后者则是科技人员所在的工作单位。3.重点调查中,怎么选择重点单位?答:重点调查的关键在于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单位,是指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单位,这些单位虽然数目不多,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它们在总体中却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通过对这些单位的调查,能够反映出整个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因此,当调查任务只要求对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而部分重点单位又能集中反映所研究问题时,便可采用重点调查的方式。选取重点单位,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一般来讲,要求重点单位应尽可能少,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应尽可能大,以保证有足够的代表性;二是要注意选取那些管理比较健全、业务力量较强、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承前启后,继续和深化、基础和前提、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定量、定性2、逻辑检查、计算检查3、分、合4、同一性、互斥性、穷举性5、6、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组上限-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组下限-7、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划分各组界限、品质标志、数量标志8、复合分组、简单分组9、离散变量、连续变量、重叠式组限10、组名、次数、频数、频率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单选1、D;2、B;3、A;4、C;5、A;6、D;7、C;8、B;9、A;10、B四、多选1、BDE2、ABC3、BCD4、BCD5、ACE6、AB7、ABCD8、ACE9、BD10、BCE五、简答题1、答: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经过统计调查所取得的统计资料,仅仅说明统计总体单位的具体情况,比较分散、零碎,也不系统,不能深刻说明事物的本质。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就可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资料。统计整理实现了从个别单位的数量特征向总体的数量特征过渡,为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因此,他在统计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答:只有将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才能正确区分现象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反映事物内部各种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深化对总体的认识。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关系到统计工作的成败。3、答:采用等距数列还是异距数列,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特点来决定。等距数列中的标志变量在各组保持相等的组距,能清楚地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在标志值变化比较均匀、现象性质是由数量变化逐步积累起来时,适宜编制等距数列;异距数列中各组的组距并不都相等,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异,凡现象性质的差异不是以它的数量均匀变化为基础,而是急剧增长或下降时,应按事物变化的性质进行异距分组,编制异距数列。4、答:事物性质的区分也可以通过事物数量的差异来表现,其关键在于正确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分组界限。为此,应当注意:(1)要依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先确定在已选定的数量标志下,可以分为多少个性质不同的组,然后确定各组成部分的数量界限。(2)确定分组界限时,要考虑在不影响统计分析准确性的前提下,组限应当尽可能取整齐数值。5、答:组距和组数相互制约。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在异距数列中,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特点来确定组距和组数。在等距数列中,既可以先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确定出组距I或组数K,然后再利用k=R/I的公式计算组数或组距;也可以根据斯德吉斯组数公式K=1+3.322lgn求出组数,再利用I=R/K求出组距。六、实训题解答:要对原始资料编制组距数列首先对原始数据按大小排序88、89、93、96、98、103、104、105、105、105106、108、108、109、109、111、114、114、115、116117、118、119、120、120、121、121、121、122、124125、128、129、129、130、137、138、144、147、1482)计算全距:R=150-80=703)确定组距和组数组距选为10,则组数为70/10=7组4)确定组限,每组组名分别为: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1505)编制次数分布数列销售收入(万元)公司个数比重(%)80-9025.0090-10037.50100-1101025.00110-120820.00120-1301127.50130-14037.50140-15037.50合计40100.00做直方图、折线图略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2、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3、有名数、无名数、无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倍数或系数4、比例、结构5、正指标、负指标6、97.93%7、结构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8、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单位9、标准差、平均数、10、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比重11、比较相对指标12、总量指标13、一般水平、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14、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15、不变、不变16、全距、最大值、最小值、最高组的上限、最低组的下限17、标志总量、单位总量、平均数18、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19、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0、标志值、标志值、次数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三、单选1、B2、B3、B4、C5、B6、A7、C8、B9、B10、A11、C12、B13、D14、D15、D16、B17、B18、B19、A20、A21、A22、B23、B24、B25、C四、多选1、AC2、CE3、BC4、BDE5、AB6、ABCE7、CD8、BCE9、BCDE10、BCE11、BCE12、BD13、CD14、BCD15、ABC五、简答题1、答:实物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但其综合性能比较差,不能反映非同类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价值指标代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却又脱离了具体的物质内容,比较抽象。2、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都是总量指标,均表示现象的总量。两者的区别是:(1)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数量,时点指标表示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状态;(2)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而时点指标不能;(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计算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3、答:(1)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而平均指标则用来反映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2)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表明现象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则表明同类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3)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来自不同的总体,一般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且有的强度相对指标分子、分母可以对换,即强度相对指标可以计算正指标或逆指标;而平均指标的分子是总体标志总量,分母则是同一总体内的总体单位总量,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总体单位总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总体标志总量的变化,平均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不能互换。(4)计量单位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一般是复名数,有时为无名数;平均指标则为单名数。4、答:是从绝对数的角度分别反映分配数列中变量值的集中程度和离中趋势,而是从相对数的角度反映分配数列中变量值的相对离中趋势。5、答: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时应用。六、实训题1、解:计划完成程度=因为从第四年第三季度开始到第五年第二季度这一年的实际完成量为40+44+42+44=170,恰好与计划任务量相等,因此提前半年完成任务。2、解:四个市场的平均价格3、解:(1)土地按自然条件分组甲村乙村播种面积总产量(吨)单产(吨)播种面积总产量(吨)单产(吨)绝对数(公顷)比重(%)绝对数(公顷)比重(%)山地100303003.001705054010.80丘陵地133.3406004.501193556016.00平原地100305255.25511528519.00合计333.310014254.2834010013854.07(2)由上表资料可知,因为在甲村,粮食产量高的平原占得比重最高,而粮食产量最低的山地占得比重最少。而乙村的情况与甲村恰好相反,甲村的玉米均产量是4.28吨/公顷,而乙村的玉米均产量是4.07吨/公顷,因此,甲村的玉米产量高于乙村。4、解:(1)所以甲单位工资高。(2)因为,所以,甲工资的代表性要高于乙的平均工资代表性。5、解:因为,所以,乙的平均成绩代表性更加好。6、解:计算中位数:(1)按确定中位数的位置代入数据:得到中位数所在的位置在第300位。(2)根据位置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按照向上累计法得知,中位数在275~300这一组中。(3)按照下限公式确定中位数的近似值。下限公式为:计算众数:通过观察,发现275~300这一组出现次数最多,因此,众数肯定出现在此组中。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随机的原则2、抽样误差3、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4、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5、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6、样本单位数的平方根、标准差7、提高、降低8、4、1/49、少10、样本方差二、单选题1、D2、D3、A4、A5、C6、C7、B8、B9、D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BE4、ABCE5、BCE6、AD7、ACD、8、AB9、ACE10、ABDE四、判断题1、×2、×3、×4、√5、×6、×7、√8、×、五、简答题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返校方法。其特点是(1)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2)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2、抽样误差是抽样中由于随机的原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2)样本单位数。(3)抽样方法。(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3、由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全及指标为参数。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样本指标为统计量。一个全及指标的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所以称为参数。统计量是不确定的,随着样本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称为随机变量,用来作为参数的估计值。4、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般水平的指标。它的实质含义是指抽样平均数(或抽样成数)的标准差。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误差的可允许的最大范围。抽样平均误差是一个平均数。而抽样极限误差是一个绝对数。所六、实训题1、2、每包重量包数组中值总重量离差离差平方乘权数148-14910148.51485-1.832.4149-15020149.52990-0.812.8150-15150150.575250.22151-15220151.530301.228.81001503076(1)平均每包重量=方差=因为概率为99.73%,所以,概率度为3。允许误差=3×0.08708=0.26154。这批食品平均重量每包不低于150克,达到规格要求。(2)P=70÷100=0.7方差=0.3×0.7=0.21因为概率为99.73%,所以,概率度为3。允许误差=3×0.0458=0.1374。这批食品的合格率范围在56.3—83.7%之间。3、考试成绩职工人数组中值总成绩离差离差平方乘权数60分以下355165-22145260-70665390-1286470-8015751125-26080-9012851020876890-100495380181296合计4030804440(1)平均成绩=方差=因为概率为95.45%,所以,概率度为2。允许误差=2×1.6658=3.3316(分)允许误差缩小一半为3.3316/2=1.6658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一半,需要抽取160人。4、合格率=195/200=0.975该批产品的合格率在94.9%--——100%之间。5、(1)极限误差为0.6小时(2)应抽取225只灯泡进行测试(3)应抽取900只灯泡进行测试(4)应抽取400只灯泡进行测试(5)略6、应以95%的概率才能保证平均每户每月书报费支出在41.08~48.92元之间。7、第六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2、动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3、时间、统计数值4、方程法、几何法5、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6、现象的个别差异、一般水平7、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8、分子、分母9、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0、期末发展水平、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合单项选择题ADCADBBBBB多项选择题1、BD2、CDE3、ABD4、ABD5、CD6、CDE7、ACE8、BCDE四、判断题TFTTTFT五、实训题1.27.8万元2.16元3.300.3辆4.5.4%5.42台6.120355.33万人7.1084.3元8.(1)年份产量(万台)累计增长量(万台)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20040100—20052501251252006250501002007287.587.5143.752008359.4159.4179.72009360180100.2(2)平均增长量=32万件(3)平均发展速度=112.5%(4)平均增长速度=12.5%9.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国内生产总值18547.921617.926638.134634.446759.458478.167884.674462.678345.281910.9增长量逐期累计-30705020.27996.31212511718.79406.565783882.63565.7-30708090.216086.528211.539930.249336.755914.759797.363363.0发展速度(%)环比-116.6123.2130.0135.0125.1116.1109.7105.2104.6定基-116.6143.6186.7252.1315.3366.0401.5422.4441.6增长速度(%)环比-16.623.230.035.025.116.19.75.24.6定基-16.643.686.7152.1215.3266.0301.5322.4341.6平均增长量:7040.3亿元;平均发展速度:117.9%10.(万吨)11.季节指数(%)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按季平均法趋势剔除法89.598.4102.198.8120.3121.588.181.312.月份机器台数(台)3项移动平均值5项移动平均值141――24245.00―35245.6744.644346.6746.654546.3348.865149.6746.475348.004884048.0048.895146.6749.8104952.0050115653.00―1254――13.yc=85.44+13.64ty2010=194.56第七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指数化指标、同度量因素2、产量、价格3、基期的质量指标报告期的数量指标4、个体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5、可变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6、乘积、等于、和7、个体指数、总指数8、102.9%9、25%10、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二、单项选择题1.(A)2.(D)3.(D)4.(B)5.(C)6.(C)7.(A)8.(D)9.(C)10.(A)三、多项选择题1、(ABD)2、(BDE)3、(AD)4、(BC)5、(BD)6、(CE)7、(BE)8、(ACE)9、(CDE)10、(ACE四、判断题1、(√)2、(×)3、(×)4、(√)5、(×)6、(×)7、(√)8、(×)9、(×)10、(√)五、简答题1、指数的性质可概括为:(1)相对性,即指数是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反映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对变化;(2)综合性,即指数反映的是一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的综合变动水平;(3)平均性,即指数是总体水平的一个代表性量,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对变动水平是平均意义上的相对变动。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2、编制综合指数应掌握两个要点:一是要引入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二是要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在编制数量综合指数时,一般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在编制质量综合指数时,一般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3、区别:(1)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的思想不同。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的特点是先对比后综合。(2)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计算综合指数要求掌握总体的全面资料;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资料。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平均指数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加以使用,而且两者的经济意义和结果相同。4、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无论是数量指数还是质量指数,指数中分子分母的权数必须是同一时期的,因为只有将权数固定在同一时期(同是基期或报告期),权数保持相对不变,才能具体考察另一个因素的变动水平及其总量指标变动的影响。5、指数体系的作用有:(1)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2)对单个综合指数的编制有指导意义;(3)可用于对指数进行推算。6、可变构成指数可以分解为结构影响指数和固定构成指数。前者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后者是将总体构成(即各部分比重)固定在报告期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该指数消除了总体结构变动的影响,专门用以综合反映各部分(组)水平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六、实训题1、解:(1)~(2)答案见下表:产品名称单位成本个体指数(%)产品产量个体指数(%)总成本(万元)基期报告期假定期甲乙丙83.33100.00126.67150.00100.0060.00192010807502400108057028801080450合计--375040504410(3)总成本指数:(4)单位成本总指数:(5)产量总指数:(6)指数体系:108%=91.84%×117.6%300元=(-360元)+660元2、解:根据表中资料,计算三种食品的销售量总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形式,以基期销售额作为权数,即计算结果表明,三种食品的销售量总体上比基期增长了19.09%。由于销售量的增长,使得销售额增加了65500-55000=10500(元)3、解:三种商品物价总指数=销售量总指数=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4、解:产品产量总指数=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总成本单位成本总指数=总成本指数÷总产量指数5、解:四种商品价格平均下调了9.02%,少收入52.54万元。6、解:基本公式如下:,单位成本下降2.81%;,工资总额增长15.99%;,销售量应增长22.22%;,物价指数为111.11%。7、解:年薪等级年薪(万元)工人数工人年薪总额(万元)12344.05.06.07.04.65.46.88.020030016080400380180408001500960560184020521224320160019001080280合计--74010003820543648608、解:计算一些中间结果:=64800,=80000,=80800,=76160。相对数分析:117.53%=123.46%×101%×94.26%原材料费用总额指数:生产量指数:原材料单耗指数:原材料单价指数:绝对数分析:76160-64800=(80000-64800)+(80800-80000)+(76160-80800)11360=15200+800+(-4640)即分析数字表明: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原材料费用总额上升17.53%(增加11360元),是由于产量增加了23.46%(影响原材料费用总额增加15200元),单耗上升了1%(影响原材料费用总额增加800元),原材料单价降低了5.76%(影响原材料费用总额减少4640元)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可以这样说,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原材料费用总额增加了11360元,是由于产量增加影响原材料费用总额的绝对值是:;由于单耗上升影响原材料费用总额的绝对值是:;由于原材料单价上升影响原材料费用总额的绝对值是:。第八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相关关系2.单相关3.回归标准误差4.0.90815.y=22+3.2x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单项选择题1.A2.A3.C4.A5.D6.C7.B8.D9.A10.A四、多项选择题1.BDE2.ABCDE3.ABDE4.AD5.ACDE五、简答题1.什么是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有什么特点?答:变量之间的这种不稳定、不精确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反映出变量之间虽然相互影响,其特点表现为:第一,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一个变量发展数量上的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会相应地发生数量上的变化。如人的的身高和体重,一般而言,身高者体重也重。第二,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具体数值是不确定的,如具有同一身高的人,体重却有差异。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影响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不止一个,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人的体重除了与身高有关以外,还与胖瘦有关。2.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答: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分析,相关关系可以有多种分类。(1)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无相关。当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完全由另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所确定,这两种现象间的关系为完全相关。如果两个现象之间互不影响,其数量变化各自独立,我们称其为不相关现象。如果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介于不相关和完全相关之间,则称其为不完全相关。通常我们看到的相关现象都属于这种不完全相关。(2)根据变量值变动方向的趋势,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正相关是指一个变量数值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增加或减少,两个变量变化方向相同。负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化方向相反,即随着一个变量数值的增加,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反而减少;或随着一个变量数值的减少,另一个变量数值反而增加。(3)从相关关系的不同形式来看,相关关系可分为线性相关与非线性相关。线性相关也称为直线相关,它是指相关的变量中,如果自变量变动时,因变量大致地围绕一条直线发生变动。非线性相关也称为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