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全真模拟冲刺卷(二)-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1页
专题十-全真模拟冲刺卷(二)-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2页
专题十-全真模拟冲刺卷(二)-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3页
专题十-全真模拟冲刺卷(二)-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4页
专题十-全真模拟冲刺卷(二)-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专题十全真模拟冲刺(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怀疑、追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推动研究的关键。《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或笑而不答,或提供机缘让学生辩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体会,这些问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老子》更重视的是否定性思维的智慧。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换言之,真正的问题意识,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孔子与老子不同的提问方式、问题意识,也恰恰构成互补的关系。宋代理学发达,形成了突出的理性精神,它主张不宗经、不唯圣,独立自断,反对学术权威和学术专制,不盲目崇拜和附会前人的学问观点。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内部具有叩问、反思、怀疑、批判的兴趣与能力。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辩论,这便构成了哲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哲学史就是问题史。然而在当下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连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进行碎片化的阐释。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是对自己时代精神的呼应。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首先应以钱穆所说“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地对待哲学史上的思潮、流派、人物与典籍。其次,应重视经典诠释中的追问与创新,不应忽视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中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解释学思想的分析与提炼,这些思想也可以给西方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总之,学者们应自觉培养“问题意识”,以此引导研究不断深入,开创出中国哲学的新问题、新传统。(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性》)材料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科学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是物质性的,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一般性,即使存在差异性,差异形成的因素大都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确定或排除。弗·培根就提出观察在科学方法论中至关重要,并强调科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这对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包罗万象的宇宙,要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必然首先产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的问题,才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进而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循序渐进地继承前人知识,特别是学习基础知识,对进入创造非常必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继承与创造是对立的,学习和创造不能一脉相承。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反复指出,18~19世纪的科学家们以为理论只是单纯归纳经验的结果,只是对以前理论的简单继承和推广,那是错误的。他认为科学家必须从粘附在一些传统观念身上的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发扬这种发自内心的“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创造。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教授谈到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也提到:“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因为创造并不是学习的必然结果,观察、继承并不必然地导致科学的发现,而问题的有无的确是本质性的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摘编自卢太宏《科学发现的起点是问题——卡尔·波普尔科学观中的一个重要论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启发弟子思考问题,老子认为去除表象才能寻其真理,这表明先秦的思想家们已显现出可贵的问题意识。B.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因而在当下哲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且有时代意识。C.爱因斯坦认为要想有所创造,必须具有批判性精神,那种只是简单归纳、继承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D.创造不是学习得来的,在观察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找寻新的可能性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本质性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谈到了在哲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是推动研究的关键。B.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温伯格的观点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敢于质疑的精神。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列举事例、引用名言等方法,具体论证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重要性。D.“从这个意义上”“也许仅是”等表达很有分寸感,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学而不能无疑,则不可不问;未至于精而通之,则不可不思。B.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C.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D.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探寻石钟山得名缘由的做法,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吻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D2.C3.C4.材料一围绕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从历史源流方面对“问题意识”纵向展开,运用了举例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指出在先秦和宋代,中国哲学具有反思、怀疑、批判的能力。并结合当下哲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5.①苏轼对前人的说法提出疑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发现。②苏轼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可见观察、实践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创造不是学习得来的”错,原文为“创造并不是学习的必然结果”,选项表述绝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列举事例”错,材料一“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连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进行碎片化的阐释”为列举事例,第二则材料没有列举事例。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做学问要善于提出疑问。C.本句强调“心通”,即领悟、悟性的意义,和材料二的观点不符。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怀疑、追索的心理状态”“《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或笑而不答,或提供机缘让学生辩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体会,这些问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耐人寻”“《老子》更重视的是否定性思维的智慧”“老子说……”“宋代理学发达”“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内部具有叩问、反思、怀疑、批判的兴趣与能力”,围绕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从历史源流方面对“问题意识”纵向展开,运用了举例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指出在先秦和宋代,中国哲学具有反思、怀疑、批判的能力。第二段,“在当下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时宜的”“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首先应……其次,应重视经典诠释中的追问与创新……总之,学者们应自觉培养‘问题意识’,以此引导研究不断深入,开创出中国哲学的新问题、新传统”,结合当下哲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原文有“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这种发自内心的‘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创造”。苏轼对前人的说法提出疑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发现。原文有“弗·培根就提出观察在科学方法论中至关重要,并强调科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苏轼“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可见观察、实践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龟又来张炜很早以前,海边上常有一些孤寂的独居老人,这些人一般都是以海为生的人,上了年纪不能出海了,就专门留下来看守渔铺。这个营生年轻人做不了,因为他们熬不得这份孤寂。在春夏秋三个渔季,海边上热闹,吃的东西也多;到了漫长的冬天和初春这一段时间就不好过了,大雪封了海滩,这里除了个别禽鸟什么活物都没有,守铺的老人就得学会自己打发时间了。他们要赶在入冬前准备大量的柴火和吃的东西,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因为大雪封地以后想出门都难。这些看渔铺的老人大多是独身,也有的其实有老伴有儿女,只是不愿和家里人掺和。他们都喜好海上生活,把耳根清净当成一种福气,他们在海边听着海浪,看着日出日落,这样一过就是几十年。彼此相隔不过十里左右的他们,并不轻易出来串门,一到冬天都爱缩在自己的火炉旁边。大概就为了保持一个完整的冬季吧,他们一个比一个更能熬得住。这些人都有一身翻毛大皮袄,脚上穿了生猪皮缝成的草窝鞋,它的名字很怪:只一个字,绑。穿了“绑”可以在冰天雪地里自由穿行,脚一点儿都不冷。大狗皮帽子护住头脸,哈着白汽去海边捡些海浪冲上的蛤和虾,那就是一顿好生活。有家口的老人家里人少不了常来关照他们,送些吃的东西,走时却带走了更多的东西,这都是老人平时积攒起来的。家里人一来,老人就驱赶,可是赶走了又来。他们不放心让年纪大的人独守在大海边上。可是那些没有家口的人就没有这些问题,他们仿佛不会生病也不会死,最后连多大年纪了也没人说得准。问一个守铺子的老人多大了,他会装模作样地掐掐手指头,说出的却似是二十年前的年龄。有个老人有家有口,年轻时打鱼,上了年纪不顾家里人劝阻,偏要留在海边守渔铺。当年的林子密、野物多,半夜里只要海边没有打鱼人亮起的火把,就会听到沿海传出的鬼哭狼嚎声。那其实不过是野狸之类追逐打闹,再加上林木呼鸣的声音,是天籁的一种。有人就演绎说,这儿有一代代海上淹死的人,他们的魂灵流连不去,到了夜里就此起彼伏地呼叫,一个个鬼都开始想念家乡了。这些恐怖的情景在看守渔铺的老人那儿简直不值一提。只有冬夜,情形才为之一变:大雪大霜一降,仿佛能杀百嘴,所有的声音都突然消失了。只要不是大风天,大海也会安安静静。老人说他们一辈子盼望的,就是这样的安静。这样的安静一年里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所以异常珍贵。老人喜爱下棋,冬天里没有对手,就一个人在棋盘上摆弄子儿。有一年秋末,几个年轻人在河口附近逮住了一只龟。这只龟中等大小,因为受了伤,前肢左上方有一道深的割痕,所以没有及时逃脱。就在他们要烹杀这只龟时,老人赶到了。他劝说他们把龟放掉,却没有一个人听。没有办法,老人就从铺子里取出了一大笔积蓄,将受伤的龟买下来,然后用大背篓把龟背回去。一连几天老人都照料它的饮食,还取了自制的草药给它疗伤。一个星期之后,这只龟完全康复了。它离开时,朝老人深深地磕了几个头。从那年冬天开始,无论是多么大的风雪,总会有一个黑衣老人赶来与他下棋。这个黑衣老人看样子有七十多岁,长了一口细小坚硬的牙齿,能咬碎核桃壳。黑衣老人的棋艺一般,但也足以陪他玩儿了。他们闲了就扯一些海上事情,守渔铺的老人常常被对方异常丰富的海洋知识、五花八门的水上见闻所吸引。他们就这样成了好友。黑衣老人对自己的来路遮遮掩掩,他也就不再打听。有一天黑衣老人打起了瞌睡,不小心露出了左边肩膀,让他一眼看到了一处不小的伤疤。他马上想起了那只老龟。一连七八年,那个黑衣老人都来和守铺的老人一起过冬……这一年,守铺老人的身体出了点儿毛病,从春天开始就剧烈咳喘,有人就通知了他的家里人。家里人要把老人接回村子,可是老人一定要坚持过了冬再说。家里人明白,他这样的境况,能不能过去这个冬天还是一个问题呢。他们差不多要抬上老人走了,老人硬是不同意。可是这一年冬天的雪太大了。也许就是因为大雪的阻隔,那个黑衣老人第一次失约了,没有按时出现在渔铺里。老人病得不行了,他的老伴只好陪在这儿,为他端水端药。老人常常让老伴为他去门口张望一下,问有没有一个黑衣老头正往这边走。就这样整个冬天都过去了,那个黑衣老人却一直未出现……老人再也挺不下去了,刚刚开春,老人就闭上了眼睛……这一天老伴正哭着,一个黑衣老人一边大咳一边推开了铺门,然后一下跪在了地上,大声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我这个冬天害了一场大病,没能来陪你下棋啊……”(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海滩的这些老人在入冬前需要准备大量生活用品,尤其是大雪纷飞时,冬天显得更漫长。B.看渔铺的老人,喜欢并享受海上生活,把清净当作福气,愿听海浪拍打,愿看日出日落。C.有家口的老人,时有家人看望;没家口的老人,无家人烦扰,可见他们比有家口的老人更幸福。D.几个年轻人抓住海龟,准备烹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拿出积蓄,救下了海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前面交代海边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冬天或是守在火炉旁,或是去海边捡蛤和虾,都描写得细腻具体,叙述节奏张弛有度。B.老人花积蓄买下受伤的龟并精心医治,龟离开时朝老人深深地磕了几个头,为小说之后的情节叙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C.“他马上想起了那只老龟”可谓神来一笔,此处暗示了黑衣老人的身份,并照应前文写黑衣老人海洋知识异常丰富等情节。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却注重前后勾连,小说结尾巧借黑衣老人的话语,揭示了他“第一次失约”的原因。8.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本文标题取《老人与龟》比《龟又来》更好,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答案】6.C7.A8.①表层义是龟化作黑衣老人,又来到守铺老人跟前;②深层义是指龟善解人意,他知道守铺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陪伴而非物质给予,他选择报恩的方式是化作黑衣老人真情陪伴;③作者意在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老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即情感义。9.(示例一)《龟又来》更好。理由:①概括了小说主要情节。这一标题概括了老人买下并医治龟到结尾的情节,整个故事完整。②标题新颖,富有韵味。“又”字蕴含时间和离奇的双重意味,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老人与龟》过于直白。(示例二)《老人与龟》更好。理由:①交代小说的写作对象。小说主要写了老人与龟之间的故事。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小说由老人买龟、医龟、放龟到与黑衣老人下棋、死前等黑衣老人等情节构成,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老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③《龟又来》显得有神奇色彩,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可见他们比有家口的老人更幸福”于文无据,文中对两类老人并未做对比。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都描写得细腻具体”错误,原文对“守在火炉旁”的情景写得很简略。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表层含义看,题目“龟又来”指的是龟化作黑衣老人,又来到守铺老人跟前,如文中写道“这一天老伴正哭着,一个黑衣老人一边大咳一边推开了铺门,然后一下跪在了地上,大声说……”;从深层含义看,题目“龟又来”是指龟善解人意,他知道守铺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而非物质上的给予,因此,他选择报恩的方式是化作黑衣老人在守铺老人病得不行了的时候,来真情陪伴;从文章主旨上看,作者意在通过老人与龟的故事,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老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突出文章的教育与感化的意义,即文章的情感义。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如果认为《龟又来》更好,可从情节和手法效果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老人买龟、医龟、放龟,龟以真情陪伴的方式回来报恩,龟在老人去世后又回来,故以《龟又来》为题,概括了小说主要情节。手法效果上,《龟又来》语言简洁但富有韵味,一个“又”字更是引人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老人与龟》则过于直白,也不够新颖。如果认为《老人与龟》更好,可从小说的写作对象和主旨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写作对象方面,小说主要写了老人与龟之间的故事,以《老人与龟》为标题,点明了小说的写作对象。主旨方面,《老人与龟》多了对“老人”的强调,老人不愿和家人待在一起,却愿意和“志同道合”的龟相伴,寓意含蓄,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老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龟又来》使文章显得有神奇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与主题的批判性不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①,五曰讽谏。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顾昧死御。”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②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③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榖知诎强国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节选自《说苑·正谏》)[注]①戆谏:迂愚而刚直地劝谏。②侏儒:身材短小供奉宫廷的杂技艺人。③椒举:即春秋时楚国大夫伍举,为伍子胥祖父。因封于椒邑(在今安徽阜南),以邑为姓,故又称椒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B.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C.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D.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身而身不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B.“乃屏钟鼓”与“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中的“钟鼓”含义不同。C.“除竽瑟”与“扶辇下除”(《苏武传》)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D.“敢有谏者死”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敢”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平公下令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晋人咎犯说自己想凭借乐技拜见晋平公。咎犯坐到殿上,随即拿出钟磐竽瑟,但最终也没有演奏。B.晋平公喜好声乐,不修整城邑,咎犯列举多点理由进行劝说。晋平公听后觉得有理,就废除声乐,与咎犯一起治理国政。C.少孺子利用蝉、螳螂、黄雀见前不见后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王自悟其中的奥秘,达到说服吴王罢兵的目的。D.椒举指出楚庄王打了许多猎物的原因是他的马好,使楚庄王领悟到自己兴兵对老百姓是没用的,应当善待百姓,于是楚庄王选择罢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2)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14.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文中咎犯、少孺子、椒举在讽谏君主时,采用的讽谏方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A13.①明智的人揣测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危及君主,向下不危及自身。②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晋平公向隐官问道:“猜猜这是什么意思?”14.①咎犯:先投其所好,转而用隐语(或谜语)方式巧妙讽谏。②少孺子:用比喻(以物喻人)方式讽谏。③椒举:采用类比方式讽谏。【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平公喜好音乐,在国内征收赋税多,却不修整城邑,还说:“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都城的人都为此担忧。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求见守宫门的门大夫说:“我听说主君喜好音乐,因此以乐技求见。”在“多”前断,“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都是动宾结构,主语均是晋平公;且与其后“不治城郭”“曰”的主语一脉相承。如果在“多”后断,“其赋敛”独立成句,做不了后文的主语,排除AC。在“见”前断,“……者”固定句式,咎犯做下文“见”“曰”的主语,所言内容符合下文内容;如果在“见”后断,“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变为“门大夫”之言,与下文不符,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危险/表揣测,意为大概。句意: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B.乐器/指击钟敲鼓,代指富贵生活。句意:于是撤去钟鼓声乐。/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C.动词,意为“清除、去掉”/名词,是“门与屏之间的通道”。句意:去掉(撤去)竽瑟。/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D.“含义相同”错误,“敢有谏者死。”中的“敢”是助动词,表示“有胆量做某件事情”;“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句意: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冒昧地用这种方式来麻烦您。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咎犯坐到殿上,随即拿出钟磐竽瑟”错误,“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中,“则出钟磬竽瑟”的主语承前省略,应为“晋平公”。另外,“钟磬竽瑟”泛指各种打击与管弦乐器,咎犯不可能随身携带这么多乐器入殿,故应为“晋平公就摆出钟磬竽瑟等乐器”。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度君”,揣测君主的心理;“权时”,权衡时势;“处”,处置;“宜”,适宜;“危”,危及。②“申”,伸出;“诎”,弯曲;“占”,猜。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论述方法的能力。咎犯:结合“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可知,先投其所好;结合“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可知,转而用隐语方式巧妙讽谏。少孺子:结合“……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可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实比喻攻楚是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有祸患,用比喻(以物喻人)方式讽谏。椒举:结合“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可知,用亡国则不得马来类比久战失民心,采用类比方式讽谏。参考译文:进谏的方式有五种:一叫正谏,二叫降谏,三叫忠谏,四叫戆谏,五叫讽谏。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还要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揣测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危及君主,向下不危及自身。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晋平公喜好音乐,他增加赋税征收,却不修整城邑,并且说:“有敢劝谏的人处死刑。”都城的人都为此而忧虑。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求见宫城的守门长官,说:“我听说国君喜好音乐,所以凭借乐技求见君王。”"守门长官进去报告:“晋国人咎犯打算凭借乐技拜见君上。”平公说:“请他进来。”咎犯坐到殿上,平公就拿出钟磬竽瑟,让咎犯演奏。咎犯坐了一会儿,平公说:“你倒是奏乐啊?”咎犯答道:“我不会奏乐,我善于猜谜。”平公召来十二个善于隐语的官员。(隐官:专说隐语度辞以供皇帝取乐的人。)咎犯说:“我情愿冒死侍奉主君。”平公说:“好的。”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平公向隐官问道:“猜猜这是什么意思?”隐官们都说:“不知道。”平公说:“你们都下去吧。”咎犯就依次伸出手指说:“第一点,君王所游之处雕梁画栋,但城池却年久失修。第二点,君王宫殿里梁柱上都裏着绣制布料,而士民连麻布衣服都没得穿。第三点,为君王取乐的侏儒都有喝不完的酒,而敢死之士反而忍受饥渴。第四点,老百姓忍饥挨饿,而君王的马反而有粮食吃。第五点,亲近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平公说:“说得好。”于是撤去钟鼓声乐,去掉(撤去)竽瑟,便和咎犯一同治理国家。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左右的人说:“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舍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就怀揣弹丸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走。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有三个早上。吴王问他:“你过来,何苦把衣服打湿成这样?少孺子回答说:“园中有棵树,那树上有只蝉。蝉在高处唱哀歌饮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在树枝上想要捕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取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边。这三种动物,都想要努力获取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后有祸患。”吴王说:“讲得好啊!”于是就罢兵停止进攻楚国。楚庄王攻打阳夏,出师很久而不罢兵,群臣想要劝谏却没人敢。楚庄王在云梦打猎,伍举上前劝谏说:“大王之所以能多猎获禽兽,是因为有马。如果大王的国家灭亡了,大王又怎么能得到马呢?”楚庄王说:“好。我知道降服强国可以称霸诸侯,知道获得土地可以成为富国,却忘记了我的百姓不愿为此效力。”第二天,楚庄王请众大夫饮酒,并让伍举作上座之客,撤回了进攻阳夏的军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①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他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15.正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尽”“迥”“开”直接刻画出岳阳楼的雄伟和洞庭湖的壮阔,也暗寓登临之事。B.颔联对仗工整,“愁心”被雁带走,“好月”相伴左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传达内心感情。C.尾联写楼高风起,诗人的衣袖也随之飘舞起来,也可以体现出诗人潇洒自如的形象。D.“醉后凉风起”“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们常常以酒寓怀,俱“酒”中情怀各异。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了洞庭湖,请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写的不同用意。【答案】15.A16.李诗:用洞庭湖的开阔烘托岳阳楼的雄伟,表达诗人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杜诗:用洞庭湖的雄浑开阔反衬个体的渺小和孤独,表达诗人的流离漂泊之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直接刻画”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用洞庭湖的开阔烘托岳阳楼的雄伟,表达诗人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因为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杜诗: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诗人自己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用洞庭湖的雄浑开阔反衬个体的渺小和孤独,表达诗人的流离漂泊之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忧国伤时,生活窘迫和护病断饮,仕途落魄。(2)《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盛大军容。(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艰、潦、浊、舳舻、旌、蔽、迢、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典籍里的中国》在万众期盼中“上新”。作为一档具有独特切口和创作模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它巧用典籍为线索,每期选取“一部典籍、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用追根溯源的方式上下五千年,带领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典籍里的中国》对于内容和选题的打磨始终秉持着①的态度。第一季识读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等十一部经典,第二季以《永乐大典》作为开篇,了解其背后②的故事。紧接着第二期节目首度以女性视角切入,以中国第一位女史家班昭为主线,串联起班家两代人围绕《汉书》跌宕起伏的命运故事。由此,《典籍里的中国》也开创出一条文化类节目的新路径,让观众得以透过典籍去触摸历史脉搏,浸润文化之光,感受中华文化的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根据文意概述“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名称的含义。不超过70个字。【答案】18.①精益求精②鲜为人知③生生不息/薪火相传19.以典籍为线索,用追根溯源的方式,带领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是说《典籍里的中国》对于内容和选题的打磨追求完美,可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第②空,既然是“背后的故事”,那么应是少有人知的,可用“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第③空,当代观众“历史脉搏,浸润文化之光”强调文化的传承,可用“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等。生生不息:孳生繁衍而不停止。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流传,也泛指传延不绝。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典籍里的中国”中既有“典籍”,又有“中国”,“中”是二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近日,《典籍里的中国》在万众期盼中‘上新’。作为一档具有独特切口和创作模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它巧用典籍为线索,每期选取‘一部典籍、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用追根溯源的方式上下五千年,带领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可知,“典籍”是凭借,即“以典籍为线索,用追根溯源的方式,带领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典籍”,“中国”是阅读典籍的目的,即“从典籍中品读中国,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所以这一节目名称的含义就是:以典籍为线索,用追根溯源的方式,带领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岩画,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充分体现,近6000幅引人入胜的岩画,被刻制在贺兰口峡谷两侧绵延800多米的山岩崖壁上,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原始先民放牧、祭祀、狩猎、征战、生产等生活场景,汇集成了一座A___________(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的“艺术画廊”。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不仅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也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作为我国北方岩画的代表之一,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有着B___________(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不可或缺)的地位。先民们创作的岩画内容丰富,可大致归为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和几何图案等几大类,可以说,先民创作的岩画与他们的生活C___________(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血脉相连)。虽然没有文字,但生动形象的岩画,仿佛是刻在石头上的“百科全书”。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看到雄浑壮阔、原始古朴的贺兰山岩画后,留下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感慨。的确,岩画穿越千年,用她沧桑的声音,在你我的耳畔轻轻吟唱。20.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所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从A、B、C三处选出恰当的成语(可多选)并填写在横线上。【答案】20.①拟人。②将贺兰山岩画拟人化,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岩画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特点。③表达了贺兰山岩画带给现代人内心的感动之情;表达现代人对贺兰山岩画的赞美之情。21.古代先民创作的贺兰山岩画,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为当今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或: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为当今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22.A.栩栩如生B.举足轻重

不可或缺C.息息相关【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中“失语”“能言”本是用来形容人,这里面分别用来形容“岁月”“石”,赋予了“岁月”和“石”以人的情态,使之人格化,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岁月流逝,而岩画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特点。表达了贺兰山岩画带给现代人内心的感动之情;表达现代人对贺兰山岩画的赞美之情。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三处语病:一、“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偷换主语,整句话的主语应是“贺兰山岩画”,所以应改为“古代先民创作的贺兰山岩画”;或改为“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它不仅……”。二、“不仅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也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应将“不仅”“而且”后面所带的内容调换一下。三、“为今天的人们”赘余,应改为“为当今”。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本处的主语是岩画,所以选用“栩栩如生”。B.“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本处强调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可填“举足轻重”“不可或缺”。C.“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血脉相连”,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本处是说先民创作的岩画与他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可用“息息相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品,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也指人的品质、品行,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品,体现出人们对周围生活的积极关注,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潜在诉求。请以“说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生活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例文】说品假若你是一只雄鹰,高贵的品质是助你展翅高飞腾空万里的翼;假若你是一棵参天大树,高贵的品质是助你身材伟岸坚韧挺拔的根;假若你是一艘巨轮,高贵的品质是助你远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