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三地理上册月考试卷23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题文】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发展势头的是()2、【题文】我国南方季风区,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3、可以提高海水盐度的因素是()A.洋流流经B.高气压带控制C.河流注入D.积雪融化4、读我国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地地貌的形成,主要和下图(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哪个作用有关()A.①B.②C.③D.④5、2015年11月我国宣布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图1示意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2示意1980~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数;据此完成6-8题。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生育政策B.城市化C.育龄人口D.资源状况6、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D.在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太阳光垂直7、【题文】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从高纬到低纬依次排列的是A.内蒙古、冀、赣、豫B.晋、豫、湘、鄂C.陕、鄂、湘、粤D.冀、黔、苏、浙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8、【题文】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气候的四个地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1)~(2)题。

(1)关于四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终年高温多雨B.②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③地是美国的小麦带D.④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A.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B.都是粗放经营。

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D.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9、【题文】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已故中年科学家吴文斌培养的“吴氏早稻”能在缺水山区的低产田上获高产,起主要作用的是()A.山区修梯田B.山区的向阳坡水热条件好C.科技育种研究的成果D.农业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10、36.关于城市的起源,正确的是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

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城市起源的重要影响因素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1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A.正确B.错误12、在“伏季休渔”期间,我国渔业可以主要发展()A.海水养殖业B.远洋捕捞业C.水产品加工业D.近海捕捞业13、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巴基斯坦②日本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14、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是()A.3月B.6月C.9月D.12月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南京未来发展的思路是由目前的“一城三区”发展为“一主城;三副城”的格局.图为南京市总体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工业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____部与____部,其中化工集中区①的主要有利区位因素有____.

(2)紫金山风景区是城区难得的大面积绿地,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有____.

(3)南京“多中心”城市格局的设计,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的哪些问题?16、(2014•城厢区校级模拟)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材料二:科罗拉多谷某地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2691317222624211482降水量(mm)71024305557747734211212材料三: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

(1)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的主要类型为____;分析说明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描述峡谷内某地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

(3)图示地区于20世纪30年代修建了胡佛水坝,试分析修建胡佛水坝遇到的困难.17、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引起地球上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判断对错)18、如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沿图中的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示拟建一火情瞭望台;最佳位置应在何处?同学们为什么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分别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简述理由.

(3)突临的一场暴雨;使位于B处的营员小刘迷了路.请给他一个独自走出深山密林的最佳办法.

(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____.

A.①B.②C.③D.④1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为1:____,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千米.

(2)甲山在乙山的____方向.

(3)用直尺量算一下,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____厘米,而实地距离是____米;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____高度,表示高出____的垂直距离.甲山顶对乙山顶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

(5)图中山坡E和山坡F的坡度相比,坡度陡的是____.

(6)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

A.____;B.____;C.____;D.____.评卷人得分四、单项填空(共3题,共6分)20、读我国四大地区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1.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入量最大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动量最小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3.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环境状况的变化D.交通条件的改善21、下图是“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读图完成:1.下列说法与上图所反映的能源消费构成变化一致的是A.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煤炭时代B.从1890始,煤炭的比重不断下降C.世界能源利用多样化时代结束于1950年D.图中的五类能源均由太阳能转化而来2.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原因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各类能源蕴藏量的变化C.消费方式的变化D.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22、读我国四大地区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1.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入量最大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动量最小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3.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环境状况的变化D.交通条件的改善评卷人得分五、材料题(共1题,共6分)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故城市的市场需求量扩大,故城郊地区种植蔬菜的规模扩大,则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缩小,故选B项。【解析】【答案】B2、A【分析】【解析】我国南方地区地貌上是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气候上高温多雨,发育了红壤;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众多,水量丰富。这是南方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答案】A3、B【分析】【分析】A洋流分为寒流与暖流;影响不同;C河流注入淡水,盐度下降;D积雪融化也为淡水,盐度下降;故选B。

【点评】考查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高压带控制下,降水较少,盐度较高。4、B【分析】【分析】根据图形信息可知为额斯特地貌,主要形成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结合右图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d岩浆。因此可推②为外力作用。5、B【分析】解:由题中信息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但城市人口生育率较低,导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则今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

故选:B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人口的增长模式,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解析】B6、D【分析】【分析】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零;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左右摆动,春秋分时与地轴重合,夏至和冬至时与地轴夹角最大且为23°26′,在这个过程中晨昏线始终始终平分地球,与太阳关系始终垂直;晨昏线相对于地球而言,自东往西运动.【解析】【解答】解:A;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该选项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晨昏线始终平分地球;该选项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零,该选项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在夏至日时;晨昏线应该与地轴形成夹角是23°26′,该选项叙述错误,故正确.

故选:D.7、C【分析】【解析】主要考查了我国的行政区划。A选项中豫的纬度比赣高,所以是错误的;B选项中鄂的纬度比湘高,所以是错误的;D选项中黔的纬度最低,所以是错误的;答案应选C。【解析】【答案】C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8、DC【分析】【解析】

①地位于赤道地区;且位于马来群岛,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大,属于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②地位于亚洲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地位于美国东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美国的棉花带和亚热带作物带;④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商品粮基地。

美国农业属于家庭经营,但中国东北属于国家经营的农场,两地都是集中的集约性经营,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高。【解析】【答案】

D

C9、CD【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技术因素可以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吴氏早稻”能在缺水山区的低产田上获高产,就属于利用技术手段对自然条件改造或充分利用。所以本题应选择CD选项。【解析】【答案】CD10、C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起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城市起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只有农业发达了,才能有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活动,转而从事非农业生产,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CD对。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是从乡村发展来的,但不是所有的乡村扩大都会形成城市,A错。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B错。故选CD。【解析】【答案】CD11、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题目说法正确,故选A。【解析】【答案】A12、A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伏季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有利于渔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渔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促进渔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伏季休渔”期间,我国渔业可以主要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近海捕捞业。AD对,BC错。故选AD。【解析】【答案】AD13、BC【分析】【分析】主要考查了人口年龄结构.①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反映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判断为发展中国家;②国家的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而老年人口比重大,判断为发达国家.【解析】【解答】解:根据图中人口结构可以判断;①是发展中国家,②是发达国家.符合的是①巴基斯坦②日本或①肯尼亚②法国.

故选:BC.14、AD【分析】【分析】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每年的11月--次年3月,北半球是冬季,但南极地区正值夏季,该季节是南极大陆白天最长、气温最高的季节,是去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解析】【解答】解: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11月--次年3月.此时南极温度较高;并且还会有极昼现象,有利于考查.

故选:A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北部南部交通、水源、低价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休闲游览【分析】【分析】(1)化工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有污染大气的工厂要建在:1)盛行风的下风向.2)最小风频的上风向.3)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污染水源的工厂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2)绿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休闲游览.

(3)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解析】【解答】解:(1)从图中可知;工业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北部和南部.化工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化学工业区要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交通便利,河流的下游,低价低廉的地方.故化工集中区①的主要有利区位因素有:交通;水源、低价.

(2)绿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休闲游览.

(3)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有:人口过度集中;服务功能过于集中;交通拥堵.

故答案为:(1)北部南部交通;水源、地价。

(2)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休闲游览。

(3)人口过度集中;服务功能过于集中;交通拥堵.16、沉积岩【分析】【分析】此题考查科罗拉多大峡谷区域地理.

(1)此题考查大峡谷的形成过程.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所以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内外力作用的结果.

(2)此题考查峡谷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根据气候资料表格分析这个地点的气候特点,结合地形,纬度,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的成因.

(3)此题考查修建胡佛水坝遇到的困难.根据大坝的位置分析修建的困难.【解析】【解答】解:(1)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所以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所以该处的岩石是沉积岩,是外力作用下,固结成岩形成的.后经过地壳向上运动,出露地表.出露地表后,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现在的景观.所以该景观形成过程依次是:外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2)根据气候资料表格分析这个地点的气候特点;结合地形,纬度,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的成因.根据资料分析该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干燥;降水总量较少.根据地形,纬度,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的成因是:夏季凉爽是因为海拔高;冬季较为温和是因为纬度较低.受东、西两侧的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3)根据大坝的位置分析修建的困难.此地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交通不变,修筑难度大.

故答案为:

(1)沉积岩.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先是外力沉积;后地壳抬升,最后受流水侵蚀作用.

(2)气候特点: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干燥;降水总量较少.

成因:夏季凉爽是因为海拔高;冬季较为温和是因为纬度较低.受东;西两侧的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3)困难: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交通不变,修筑难度大.17、B【分析】【分析】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解析】【解答】解: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因此,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是引起地球上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故选:B18、B【分析】【分析】(1)可借鉴山地垂直地带性知识分析.

(2)注意从图中提取信息.瞭望台要能观测到绝大部分区域.鞍部地势平坦开阔;避免夏季洪水等的威胁.

(3)图中显示B处有河流与居民区相连。

(4)逃生路线应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向高海拔地区.【解析】【解答】解:(1)沿图中的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明显.

(2)瞭望台要能观测到绝大部分区域;分布的高度在550米山顶,海拔最高处,视眼覆盖范围最大.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的理由是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3)突临的一场暴雨;使位于B处的营员小刘迷了路,独自走出深山密林的最佳办法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4)逃生路线应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向高海拔地区;符合的是B.

故答案为:(1)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明显。

(2)550米山顶海拔最高处;视眼覆盖范围最大。

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3)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4)B19、500000.5西南1.5750海拔海平面4.8F鞍部山脊山谷陡崖【分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情况判断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陡缓,图中数值代表海拔高度.【解析】【解答】解:(1)图中的比例尺为线段式;它代表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0米.

(2)图中方向判读原则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4)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数值代表海拔高度;两地的相对高度是两地海拔高度的差值.

(5)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

(6)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的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地处凸起的为山脊;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之间,相对平坦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合的部位为陡崖.

故答案为:

(1)500000.5(2)西南(3)1.5750(4)海拔海平面4.8(5)F(6)鞍部山脊山谷陡崖四、单项填空(共3题,共6分)20、略

【分析】1.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量最大。2.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东北地区人口流动量最小。3.根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促使我国人口向东部地区大量涌入的主要原因是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解析】【答案】1.A2.D3.A21、略

【分析】1.读图可以看出,煤炭比重超过50%,于19世纪80年代。从1900年始,煤炭的比重下降。1950年进入世界能源多样化时代。能源中,地热能和核能则来源于地球内部。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使用的能源逐渐向清洁的新能源变化。【解析】【答案】1.A2.A22、略

【分析】1.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量最大。2.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东北地区人口流动量最小。3.根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促使我国人口向东部地区大量涌入的主要原因是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解析】【答案】1.A2.D3.A五、材料题(共1题,共6分)23、略

【分析】【分析】(1)根据图中引水渠分布判断河套平原地势高低.

(2)维持河套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