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卷•能力提升卷)(解析版)_第1页
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卷•能力提升卷)(解析版)_第2页
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卷•能力提升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卷•能力提升卷)(解析版)_第4页
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卷•能力提升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卷·能力提升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

(1—20题20*2.5分=50分,21—25题5*2分=10分,共60分)

卷Ⅰ(选择题共60分)

1.下面是中国古代四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是宗法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北宋行省制,加强了北宋的统治D.图四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君主

集权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四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在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

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

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因此图四解读是正确的。选项D符合

第1页共14页.

题意;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A排除;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郡县制,

B排除;图三是元朝的行省制,C排除。故选D。

2.有学者说: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越族B.(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

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可知反映的是加强统治权力,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结合

课本所学,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

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

了皇帝手里。C正确;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越族,A排除;

唐太宗统治时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属于用人方面,B排除;康熙帝为为巩固边疆,收

复台湾,设台湾府,D排除;故选C。

3.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下列属于“保障

民生”内容的有()

①秦国变法中奖励生产

②唐太宗注重轻徭薄赋

③元世祖下令劝课农桑

④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保障民生措施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民

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等。秦朝商鞅变法时,在经济上奖励

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唐太宗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

励发展农业生产。元世祖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意农桑。故A项

符合题意;明太祖为监视官民,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

官民。由此得知④与保障民生无关,含有④的BCD项应排除;故选A。

4.15世纪初郑和船队把一些生产工具和技术、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受到当地人欢迎:

至今索马里等地仍然把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友好的象征。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A.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B.加深了对沿途风土人情的了解

C.打破了与世界隔绝状态D.增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友谊

【答案】D

【解析】依据“15世纪初郑和船队把一些生产工具和技术、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受到

第2页共14页.

当地人欢迎:至今索马里等地仍然把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友好的象征”可见,郑和远

航促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郑和远航

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郑和远航促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友好

交往,没有体现加深对沿途风土人情的了解,也没有体现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排除BC

项。故选D项。

5.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①说明郑和航海建立起欧亚直接的商业联系B.①属于历史结论

C.②赞扬了郑和航海推行的和平友好文化政策D.②属于历史史实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不穷兵,不疲民……”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对其和平友好文化政策的赞扬,C

项正确;从材料①中并不能看出有直接的商业联系,排除A项;①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

项;②中记载的并不是史实,而是评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比较下列三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答案】C

【解析】西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

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宋代制瓷业发达,宋代瓷器畅销海内外,因此宋代的海外

贸易之路也称为“宋代海上瓷器之路”,促进了宋代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明代郑和下

西洋,促进了同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联系。因此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

交流,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

除;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是和平交往,不是殖民扩张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第3页共14页.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戚继光郑成功

A.中国古代改革家B.对外友好交往C.抗击外来侵略D.发展民族经济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康熙帝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抗击沙

俄所用的大炮;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

英雄;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成功了收复了台湾。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

择C。

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

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

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印刷技术的进步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D.科举制度的完善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叙述了古代中国重要的药学典籍的颁布发行情况。可见,历朝统治者

对于药学的发展都较为重视,支持药学典籍的出版。因而可见古代药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

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药学发展与国家力量支持的关系,不是因为

印刷术的进步,排除A;商品经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均与材料中国家支持药学发展的信息

不符合,排除C和D。故选B。

9.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

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

B.《史记》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C.《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D.《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历史评价,因此

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史记》是汉代著名史

第4页共14页.

学家司马迁所著,《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是对

史实的陈述,不是历史评价,排除。故选D。

10.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

“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

据此可知,当时()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B.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C.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D.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同清廷议

和,请求与高丽一样,对清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如诚心归诚方

可招抚,并指示施琅抓住机会进剿台湾,这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内

政问题,不能与外国问题相提并论,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D项正确;材料

反映了康熙帝认为如果不能和平招抚台湾,就以武力解决,排除A项;当时台湾处于郑氏

集团统治之下,不是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施琅建议武力统一

台湾”,而是康熙帝指示施琅可以抓住机会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1.康熙五十七年,闽浙总督满保奏陈:“各省凡往来台湾之人,必令地方官给照,方许渡

载。单身游民无照者,不许偷渡。如有犯者,官兵民人,分别严加治罪,船只入官。如有哨

船私载者,将该管官一体参奏处分。”此奏经兵部等衙门议覆,得到清廷允准。这一举措()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理

B.说明赴台移民开始出现

C.妨碍了两岸居民正常往来交流

D.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各省凡往来台湾之人,必令地方官给照,方许渡载。单身游民无照者,不许

偷渡。如有犯者,官兵民人,分别严加治罪,船只入官。如有哨船私载者,将该管官一体参

奏处分。”可得出对于台湾地区的人员往来,中央政府须严格控制审查,发放“给照”,这有

利于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控制,A项正确;“开始”错误,排除B项;这并不会妨碍两岸

居民正常往来交流,排除C项;闭关政策针对的是外国人员,而不是本国的台湾省,排除D

项。故选A项。

12.如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人物事件结果

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第5页共14页.

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康熙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B.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C.民族英雄抗击入侵D.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答案】D

【解析】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外族

入侵的新危机,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的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并非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排

除A项;倭患、荷兰殖民者、沙俄的侵略,不属于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排除B项;郑成

功收复台湾,不属于民族英雄抗击入侵,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下图所示内容的共同主题是

A.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B.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表格中的举措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正确;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与题干“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

排除A;清军打败噶尔丹叛军、打败大小和卓叛乱不属于对西藏的管辖,排除B;只有郑成

功收复台湾符合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排除C。故选D。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课后绘制的图示。▲处应填入的是()

第6页共14页.

A.设置驻藏大臣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A

【解析】▲处对应的是我国西南地区,据此分析,清朝雍正年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代表

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西藏属于我国西南地区,A项正确;康熙年间通过雅克萨

之战击退沙俄入侵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排除B项;清朝

前期平定噶尔丹叛乱,有利于稳定西北边疆,排除C项;明清之际,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

收复台湾,台湾属于我国东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5.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

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

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

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

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与蒙古、索伦、

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朝时期东北地区语

言的变化,由接近于满语、蒙古语,到后来“其中间杂汉语",嘉庆时期已能用汉语与晋商问

答入流,体现了汉语日益广泛的认同,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也没有涉及东北地区自然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

AC项;清王朝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故选D项。

16.瓷器,是古代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同时代的瓷器艺术也各具特色,也凸显了制瓷工

匠们的精神追求。某校历史爱好小组举办瓷器鉴赏比赛,下列图片是其中一组,这组图片最

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

第7页共14页.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B.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C.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D.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得出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为提高技术,手工业者不断探索,精益

求精,因此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A项正确;注重修养的人

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在题干中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7.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枫泾、南翔诸镇投重资开设棉布字号,

收购棉布。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材料反映商帮的经营活动

A.促进了投资方式的改变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产生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

即资本主义萌芽,因此反映出商帮的经营活动促进了投资方式的改变,A项正确;B项是在

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这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工商业

市镇,排除D项。故选A项。

18.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氏

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联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

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

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止皇帝持此观点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小农经济的现实存在

C.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D.商业发展阻碍农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

国家的统治,因此雍正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项

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材料的表现,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无关,排除C项;商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排除D项。故选B项。

第8页共14页.

19.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

观点。下表最能说明()

设立时间认可的历史依据不认可的主要理由

为了用兵西北,设立“军需房”,参赞临时性军务机构,无专职官

1726年

军务。员、无官衙。

。只有兼职官员,皇帝随时

正式更名“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

1729年召唤,在理政务。皇宫内设

务。

值房。

全称“办理军机处”直至清亡;专设军

军机处名称、职能等业已具

1732年机大臣、章京等职;“军国大计,罔

备。

不总揽”。

A.历史解释往往有随意性B.主观阐释难以还原历史真实

C.史学研究决定历史发展D.不同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处

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可知,军机处的设置经历了“临时性军务机构,无专职官员”到有

“兼职官员”再到“名称、职能等业已具备”的过程,因此影响了对军机处年代的确定,这说明

研究的视角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不一样,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A项表述违

背史实,排除A项;B项主观阐释受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及社会环境的制约,难以还原历史真

实,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20.美国的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

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

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顺势而为,与时俱进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主权完整,闭关锁国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答案】C

【解析】依据“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

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只允许广

州一口通商,但是此时的中国也是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C项正确;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与

外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闭目塞听、落后挨打,因此不能体现与时俱进或对外开放或

学习西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

第9页共14页.

2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既禁之后,百货不

通,民生白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

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B.严重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C.导致许多农民和商人破产D.引发了民生和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在海禁政策前“闽广家给户足”,海禁政策实施后“百货不通,民生白蹇”“富者贫,

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说明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社

会动荡,D项正确;材料强调海禁政策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导致许多渔民和商人破产,不是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22.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

和《读史方舆纪要》;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D.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

史方舆纪要》”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著作都是对以往科技、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加之“文学名

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说明明清著作较多地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B项正

确;《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属于科技著作,体现不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

落,排除A项;大量巨著的出现,反映不出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

机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23.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廷提出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

三年起科(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清廷这一规定意在()

A.强化民众的“农本”意识B.激励垦荒和稳定社会秩序

C.缓解农业领域的满汉矛盾D.强调垦荒程序应循序渐进

【答案】B

【详解】根据从爱了“新荒者,三年起科(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

科”可知,清廷这一规定意在激励垦荒和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强化民众

的“农本”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缓解农业领域的满汉矛盾,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

现垦荒程序应循序渐进,排除D项。故选B项。

24.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示意图正确的是()

第10页共14页.

A.B.

C.D.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属于抵抗外来侵略,他们受到

人民尊重的原因是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A项正确;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属于农民

起义,排除B项;文字狱不属于巩固边疆,排除C项;闭关锁骨是对外政策,不是优秀传

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5.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

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

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A.文学范式更新B.南北文风融合C.城市经济繁荣D.审美观念改变

【答案】C

【解析】从隋唐到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文

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了适应市民阶层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需求,文学体裁、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接受者相应地发生变化。C项正确;文学范式更新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

除A项;南北文风融合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审美观念改变不是文学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6分,共40分)

26.中国古代一直在探索适宜的统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一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二唐朝政治制度示意图三元朝政治制度示意

材料二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

第11页共14页.

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三“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

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

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什么?图二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根据图三,

结合所学,将“A”处补充完整。(3分)

(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制度”诞生的标志。以及明朝时“这种制度”的演变。(5分)

(3)说明材料三中丞相制度变化的实质。(4分)

【答案】(1)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宣政院。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八股取士,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僵化为八股文。

(3)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1)根据图一“地方”“郡守”“县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

制;根据图二“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反映的是唐朝

的三省六部制;根据图三“管理西藏事务”得出“A”应为宣政院。

(2)根据“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得出

该制度是科举制,其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明朝时

演变为八股取士,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僵化为八股文。

(3)根据“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结

合所学知识,得出丞相制度变化的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明朝中期的中国,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28年间,郑和

船队秉持“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有

人这样评价,“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

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摘编自《中国水运报》等资料)

材料二义务教育统编《世界历史(九上)》: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

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榨和杀戮,以及致命的传

染病,殖民地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致使美洲劳动力极度缺乏。为此,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了。(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

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三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

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

第12页共14页.

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中国所遇

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航海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导致“晚明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出现的突出表现,并概

括这一危机出现的原因。(8分)

【答案】(1)特点:和平交往、厚往薄来、开放等。(任意写出两点)

(2)突出表现: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

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任意写出两点)

重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列强殖民扩张。

【解析】(1)特点:根据“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得出和平交往;

根据“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得出厚往薄来、开放等。

(2)突出表现:根据“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

侵略的历史。”得出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根据“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

秩序。”得出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根据“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

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

国的国家安全,”得出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要原因:根据“1519年,

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

人的残酷压榨和杀戮”得出新航路开辟、列强殖民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