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将校名、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综合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的限定,排除。故选A。2.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身份家庭成分社会出身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绅士商人学生军界工人务农数量7174126915102253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3.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4.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是廉政建设,“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B项正确;材料与表达抗战决心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属性,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南北农作物种植相互交流,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长安张家坡93173820长安客省庄6921610扶风云塘18870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3191540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 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 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主要是石器、蚌器、骨器,没有金属工具,说明当时农具制造较为原始落后,生产力水平低,B项正确;“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当时青铜农具极少,排除A项;仅凭部分遗址无法说明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排除D项。故选B项。7.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劳动者认真的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性价比,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到了农民的劳动观念,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性价比,和工厂制度无关,排除C项;“自主性增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8.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律令呈现伦理色彩 D.法律的实用性增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长幼尊卑,容忍包庇家庭成员的部分罪行等,反映出汉代法律具有伦理色彩,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治理成效无关﹐排除A项;汉代法律中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律令注重血缘伦理不能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9.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开的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物种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反映”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693年的中国。从原产自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这反映了洲际物种交流,D项正确;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社会遭到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10.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各大冷链物流企业纷纷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监控物流车辆的温度,还能防止配送员不及时配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中国现代科技完善了企业管理 B.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C.我国食物储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冷链物流解决了食品供需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年(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政府提出配备GPS“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据所学可知,冷链物流体系和食品相关,涉及运输、冷藏等环节,冷链物流体系中加入GPS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材料涉及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做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我国食物储备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影响食品供需的因素很多,冷链物流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统计,古风时期的希腊共有大大小小的城邦1000多个,大多数城邦实行寡头政治,也有少数实行君主政体,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以雅典卫代表,所占比例并不大。据此说明这一时期的希腊A.属于君主专制国家 B.直接民主的盛行C.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D.政体具有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风时期的希腊,1000多个城邦实行多种政体,这说明政体具有多样性特点,D项正确;希腊并未建立君主专制体制,排除A项;直接民主是政体多样化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希腊并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2.美国《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统称,其中第一条修正案是关于“保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的权利和请愿的权利”。这表明美国法律具有的特点是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权力制衡三权分立C.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D.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保护公民言论、信仰、出版、集会、请愿等权利,这表明美国注重保护个人权利,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法律的阶级属性,A项错误;三权分立是宪法的内容,不是修正案的内容,B项错误;公平公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汇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成大变局。下列属于秦“大一统”体制表现的是A.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B.原始民主制约君主权力C.内外服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D.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大一统”体制的表现,D项正确;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周代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秦朝不推行原始民主,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代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如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人物言论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重要因素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可知,三位历史人物均认为社会状况变化,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也要相应变化,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阻碍变法的因素,排除A项;“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说法绝对,且三位杰出人物倡导的变法有成功也有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明改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改革过程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5.1950年初,发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近两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工,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1955年,武钢开工,粟裕总参谋长派13架军用飞机为武钢运输物资,铁道部为运输直径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专门改造了火车车皮。这些做法A.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B.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要 D.体现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1950年”“支援鞍钢”“1955年,武钢开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全国积极支援鞍钢和武钢的建设,适应了当时国家积极发展工业的战略需要,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经济完成恢复是在1952年底,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排除D项。16.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时间表现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1982年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答案】B【解析】198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强调完善宪法,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1982年宪法突出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现象反映出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B项正确;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摘编自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唐代开元、天宝之际,人口数量为6000万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时起,户口即超过1200万……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这个时期,出现了船户、挑夫和舵工等职业劳动者,他们把产品运转到全国各地,使各地互通有无……据《通典》记载,当时全国有耕地620万顷,以1唐亩合今0.786市亩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宋徽宗时垦田面积达到1000万顷,耕作技术进步和水利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摘编自欧阳峣《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答案】(1)原因: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②农村剩余劳动产品交换的需要;③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④小农追求富裕思想的驱动。18.因素:①政府政策;②生产力水平;③交通条件;④思想观念。【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得出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根据“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得出农村剩余劳动产品交换的需要;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根据材料一“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得出是小农追求富裕思想的驱动。【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可得,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根据材料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可得,农工产品生产情况;根据材料二“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可得,交通条件;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还包含思想观念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4世纪以来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历史史实得出论题: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其次,结合16世纪之前人类的交流情况和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后的情况对比分析阐述,如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人类食物发展的变化实质,即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也可根据材料“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等信息得出,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其次,论述工业革命后食品加工工业的变化。如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19.【中西社会基层治理】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是单一制和大一统国家,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人们对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存在误解,认为历史上的基层治理脱离皇权。事实上,这句话是指古代的官僚机构比较简约,只在县一级才有正式官员,但这并不意味着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治理依靠非正式工作人员,包括乡里的胥吏、地方精英和传统农村行业协会(青苗会、水利会)等。这些人员辅助地方治理,受地方官员节制,并不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而恰恰是国家治理建构的结果。”材料二“中西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有组织的,而西方是个体化的。西方的政权体系不会到达最基层,典型例证是一般西方国家都没有居委会。相比之下,中国的基层社会和基层治理体系合二为一,尤值一提的是作为细胞党的性质,与西方政党形成区别。在中国,党组织成为社会有效运行的细胞,是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不外在于社会。党员和党组织分布在社会每个角落,关键时刻号召党员,社会就可以自我循环。面对新冠疫情,中国之所以采取全政府—全社会的疫情防控模式,是因为中国有条件做。事实上,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科学原则是把病毒隔离,这需要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许多西方国家通过宵禁之类的法律命令试图隔离病毒,却缺乏有效的基层社会组织协调个体遵守防疫规定。”——材料均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6月5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专访(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西社会基层治理的差异及当今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突出优势。【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或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作用:有利于国家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任意两点即可)。(2)差异:中:有组织;国家权力深入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西:无组织、自发性;国家权力不能到达基层;缺乏有效的基层社会组织。优势: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在历史上是单一制和大一统国家,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可以得出,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县以下的治理依靠非正式工作人员,包括乡里的胥吏、地方精英……这些人员辅助地方治理,受地方官员节制,并不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而恰恰是国家治理建构的结果”可以得出,传统国家一直利用半正式行政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问题,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实则抓住了基层治理的精髓。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基层社会治理既强调官方力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以保证赋役征发,有利于国家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又强调民间力量辅助实施社会救济,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传统农村行业协会(青苗会、水利会)”等信息可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差异:根据材料可知,中西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有组织的,中国的基层社会和基层治理体系合二为一,尤值一提的是作为细胞党的性质,与西方政党形成区别。在中国,党组织成为社会有效运行的细胞,是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不外在于社会,中国的基层具有双重内涵,既包括基层社会治理,即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又包括基层政权治理,两者相辅相成。可概括出中国:有组织;国家权力深入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而西方是个体化的,西方的政权体系不会到达最基层,典型例证是一般西方国家都没有居委会,西方国家对社会层面的治理是不干预的,国家直接对接个体,很难对接组织,可概括出西方:无组织、自发性;国家权力不能到达基层;缺乏有效的基层社会组织。根据材料“党员和党组织分布在社会每个角落,关键时刻号召党员,社会就可以自我循环”并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中国的突出优势是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作用。【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任答三点)影响: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任答三点)(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任答两点)(3)作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任答三点)【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根据材料“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可知,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根据材料“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外来物种的广泛种植使得时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粮食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可知,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2)影响:根据材料“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可知,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材料“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可知,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材料“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可知,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口迁移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外来物种传播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将校名、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综合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的限定,排除。故选A。2.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身份家庭成分社会出身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绅士商人学生军界工人务农数量7174126915102253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3.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4.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是廉政建设,“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B项正确;材料与表达抗战决心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属性,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南北农作物种植相互交流,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长安张家坡93173820长安客省庄6921610扶风云塘18870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3191540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 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 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主要是石器、蚌器、骨器,没有金属工具,说明当时农具制造较为原始落后,生产力水平低,B项正确;“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当时青铜农具极少,排除A项;仅凭部分遗址无法说明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排除D项。故选B项。7.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劳动者认真的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性价比,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到了农民的劳动观念,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性价比,和工厂制度无关,排除C项;“自主性增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8.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律令呈现伦理色彩 D.法律的实用性增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长幼尊卑,容忍包庇家庭成员的部分罪行等,反映出汉代法律具有伦理色彩,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治理成效无关﹐排除A项;汉代法律中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律令注重血缘伦理不能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9.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开的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物种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反映”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693年的中国。从原产自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这反映了洲际物种交流,D项正确;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社会遭到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10.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各大冷链物流企业纷纷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监控物流车辆的温度,还能防止配送员不及时配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中国现代科技完善了企业管理 B.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C.我国食物储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冷链物流解决了食品供需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年(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政府提出配备GPS“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据所学可知,冷链物流体系和食品相关,涉及运输、冷藏等环节,冷链物流体系中加入GPS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材料涉及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做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我国食物储备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影响食品供需的因素很多,冷链物流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统计,古风时期的希腊共有大大小小的城邦1000多个,大多数城邦实行寡头政治,也有少数实行君主政体,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以雅典卫代表,所占比例并不大。据此说明这一时期的希腊A.属于君主专制国家 B.直接民主的盛行C.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D.政体具有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风时期的希腊,1000多个城邦实行多种政体,这说明政体具有多样性特点,D项正确;希腊并未建立君主专制体制,排除A项;直接民主是政体多样化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希腊并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2.美国《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统称,其中第一条修正案是关于“保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的权利和请愿的权利”。这表明美国法律具有的特点是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权力制衡三权分立C.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D.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保护公民言论、信仰、出版、集会、请愿等权利,这表明美国注重保护个人权利,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法律的阶级属性,A项错误;三权分立是宪法的内容,不是修正案的内容,B项错误;公平公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汇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成大变局。下列属于秦“大一统”体制表现的是A.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B.原始民主制约君主权力C.内外服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D.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大一统”体制的表现,D项正确;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周代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秦朝不推行原始民主,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代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如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人物言论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重要因素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可知,三位历史人物均认为社会状况变化,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也要相应变化,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阻碍变法的因素,排除A项;“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说法绝对,且三位杰出人物倡导的变法有成功也有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明改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改革过程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5.1950年初,发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近两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工,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1955年,武钢开工,粟裕总参谋长派13架军用飞机为武钢运输物资,铁道部为运输直径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专门改造了火车车皮。这些做法A.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B.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要 D.体现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1950年”“支援鞍钢”“1955年,武钢开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全国积极支援鞍钢和武钢的建设,适应了当时国家积极发展工业的战略需要,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经济完成恢复是在1952年底,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排除D项。16.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时间表现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1982年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答案】B【解析】198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强调完善宪法,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1982年宪法突出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现象反映出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B项正确;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摘编自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唐代开元、天宝之际,人口数量为6000万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时起,户口即超过1200万……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这个时期,出现了船户、挑夫和舵工等职业劳动者,他们把产品运转到全国各地,使各地互通有无……据《通典》记载,当时全国有耕地620万顷,以1唐亩合今0.786市亩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宋徽宗时垦田面积达到1000万顷,耕作技术进步和水利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摘编自欧阳峣《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答案】(1)原因: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②农村剩余劳动产品交换的需要;③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④小农追求富裕思想的驱动。18.因素:①政府政策;②生产力水平;③交通条件;④思想观念。【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得出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根据“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得出农村剩余劳动产品交换的需要;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根据材料一“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得出是小农追求富裕思想的驱动。【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可得,影响“市”发展程度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根据材料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可得,农工产品生产情况;根据材料二“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可得,交通条件;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还包含思想观念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4世纪以来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历史史实得出论题: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其次,结合16世纪之前人类的交流情况和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后的情况对比分析阐述,如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人类食物发展的变化实质,即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也可根据材料“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等信息得出,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其次,论述工业革命后食品加工工业的变化。如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19.【中西社会基层治理】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是单一制和大一统国家,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人们对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存在误解,认为历史上的基层治理脱离皇权。事实上,这句话是指古代的官僚机构比较简约,只在县一级才有正式官员,但这并不意味着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治理依靠非正式工作人员,包括乡里的胥吏、地方精英和传统农村行业协会(青苗会、水利会)等。这些人员辅助地方治理,受地方官员节制,并不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而恰恰是国家治理建构的结果。”材料二“中西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有组织的,而西方是个体化的。西方的政权体系不会到达最基层,典型例证是一般西方国家都没有居委会。相比之下,中国的基层社会和基层治理体系合二为一,尤值一提的是作为细胞党的性质,与西方政党形成区别。在中国,党组织成为社会有效运行的细胞,是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不外在于社会。党员和党组织分布在社会每个角落,关键时刻号召党员,社会就可以自我循环。面对新冠疫情,中国之所以采取全政府—全社会的疫情防控模式,是因为中国有条件做。事实上,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科学原则是把病毒隔离,这需要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许多西方国家通过宵禁之类的法律命令试图隔离病毒,却缺乏有效的基层社会组织协调个体遵守防疫规定。”——材料均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6月5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专访(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西社会基层治理的差异及当今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突出优势。【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或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作用:有利于国家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任意两点即可)。(2)差异:中:有组织;国家权力深入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西:无组织、自发性;国家权力不能到达基层;缺乏有效的基层社会组织。优势: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在历史上是单一制和大一统国家,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可以得出,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县以下的治理依靠非正式工作人员,包括乡里的胥吏、地方精英……这些人员辅助地方治理,受地方官员节制,并不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而恰恰是国家治理建构的结果”可以得出,传统国家一直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