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4.1(测试时间:75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31年鲁僖公参加了有周卿士王子虎、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等参加的盟会,《春秋》记载了此事,但是不书这些卿士之名,《左传》阐释其意蕴谓,“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体制得到强化 B.诸侯国君权威加强C.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D.礼乐文化仍被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春秋》之所以不书参加这次盟会的卿士之名,是责备他们违背了礼制,即鲁僖公作为公、侯级别的诸侯国君主不应当与卿士一起参加盟会,D项正确;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等级差异,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排除A项;材料与诸侯国君权威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等级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宣、元之世,遂备蕃臣,关徽不闭,羽檄不行”,“王莽篡位……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东汉“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这表明两汉时期()A.中央王朝强弱影响民族关系状况 B.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关系发展C.民族关系平等原则初步得到实施 D.经济文化交流消除民族差别【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中央王朝稳定和强大的西汉汉武帝、汉宣帝与汉元帝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中央王朝动荡的王莽时期、东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状况则受到制约。这表明民族关系的状况、发展与当时中央王朝的强弱有很大关系,A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的结果是民族融合,B项因果逻辑颠倒,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民族关系平等原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民族差别客观存在,经济文化交流可淡化民族差别,但不可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是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情况统计,表中所示的变化反映了()时期士族官员占比东晋前期(317—344年)65.9%东晋后期(371—396年)80.8%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江南士族擅权日甚C.豪强势力逐步膨胀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日益提高,这反映出士族把持政权的程度加深和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导致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士族官员占比”,未必特指江南士族,且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排除B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士族对皇权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指出,两税法的出现是均田制破坏以后,“唐政府对赋役征派制度逐步进行调整,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这说明两税法()A.使土地兼并现象受到抑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说明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丁身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扩大了税源,B项正确;两税法实行之后,土地兼并仍然存在,排除A项;两税法出现之前,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度,C项因果逻辑错误,排除;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至于社会成员身份是否趋于平等,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文献是后世研究明代法律建设的重要依据。表中明代文献所示的言论,反映了明代()文献言论文献出处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明太祖说,“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明太祖宝训·恤刑》吴元年(1367年)十月,明太祖说,“立法贵在简当,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晓……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明太祖宝训·恤刑》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明太祖说,“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刘基回答,“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通鉴》卷4A.立法思想成为君臣共识 B.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吏治C.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 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吴元年(1367年)十月,明太祖为了适应与群雄逐鹿、争取民众支持的需要,立法“宽”“简”。而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明太祖在立国之后为了确保君主专制制度,其立法思想由宽而简转向严而密。说明的是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C项正确;根据刘基的回答,得出君臣之间在立法思想上存在重大分歧,说明立法思想没有成为君臣共识,排除A项;明代法律建设的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整顿吏治”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立法思想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6.胡绳在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说:“这次运动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走上政治舞台为特征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他评价的是()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项正确;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改革运动,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运动,排除C项;在辛亥革命前的维新变法运动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即已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7.清末,显微镜传入中国,透过显微镜可从病人吐泄物中清楚地发现霍乱弧菌,一部分华人精英开始接受这种科学的结论,不再相信疫鬼之说。这表明()A.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B.科技发展影响民众卫生观念C.疫病传播得到控制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科学技术和实验仪器的引进,导致中国传统的疫鬼致病与驱鬼避邪的迷信传说开始逐渐被打破,从而使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得以传播,B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即已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疫病传播得到控制的说法,排除C项;瘟疫流行与人们不讲公共卫生致使病菌广泛传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应对公共卫生采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指出:“新约法内容,一言以蔽之,袁氏己之约法也。其病与南京约法同。南京约法困袁,新约法便袁,皆非为国为民之约法也。”据此推知()A.南京约法缺乏近代民主精神 B.南京约法符合国家长远利益C.新约法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 D.新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约法指的是1914年袁世凯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通过《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D项正确;南京约法指的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近代民主精神,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付诸实施后,革命派控制的立法部门与袁的行政部门冲突不断,导致政局动荡,与“非为国为民之约法”相符合,排除B项;“南京约法困袁”意指《中华民国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带有限制袁世凯专权的明显意图,“新约法便袁”意指新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排除C项。故选D项。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上述论点()A.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意在巩固解放区的人民政权C.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可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说明该文是新中国建立准备过程中带有纲领性意义的文献,从理论上指导了新中国建立的准备工作,C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30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与巩固解放区的人民政权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说明要团结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10.200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势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恢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转机()A.缘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努力 B.使我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C.反映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完成 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A项正确;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完成”夸大史实,排除C项;袁隆平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11.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将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巨大的灯塔,吞吐着欧亚非的货物;进口货物中,以中国的丝绸最为名贵,将之转运到希腊和其他地方,把希腊历史推向巅峰,也把希腊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扩大到东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拜占庭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B.古代希腊文明出现高度发展C.国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全球贸易联系已经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欧洲)。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把希腊历史推向巅峰,也把希腊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扩大到东方”,说明国际贸易互通有无,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巨大的灯塔,吞吐着欧亚非的货物”,说明亚历山大港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代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排除B项;古代商业贸易以区域性贸易为主,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联系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西欧封建社会,行会通过市政当局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产品规格、原料的质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不许在行会内部进行分工,也不轻易同意由于分工而建立新行会。这反映了()A.城市手工业者热衷于竞争 B.中世纪行会成为主要的基层单位C.城市手工业生产难以为继 D.行会部分地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行会通过市政当局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产品规格、原料的质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可知,行会通过市政当局对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活动进行管理,说明的是行会部分地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D项正确;在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下,扩展商业联系、扩大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害怕竞争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限制竞争,于是出现了行会这一同行业手工业者的组织,排除A项;在西欧封建社会,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排除B项;材料表明,城市手工业采取限制竞争和充分利用本地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他们产品的销售问题,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13.地理大发现后的300年间,西欧的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大洲,把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同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与机器大工业后形成的世界市场相比,其突出特点是()A.贸易仍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 B.商品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C.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 D.工业资本在市场上已居支配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与机器大工业后形成的世界市场相比,还没有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贸易仍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A项正确,排除C项;此时交换的商品还未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排除B项;此时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商业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排除D项。故选A项。14.1815年,英国商船吨位达到220万吨;1850年接近36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47%;1870年上升到569万吨,超过关、德、荷、法、俄等国商船吨位的总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A.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B.成为世界工业中心C.垄断世界工业技术 D.加强海外殖民掠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了强大的海运业,这是因为英国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B项正确;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技术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船驶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因此加强海外殖民掠夺的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15.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A.乡村社会彻底转向城市社会 B.国际大都市的作用不断增强C.工业化生产开始向城市集中 D.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材料表明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增加迅速,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增加日益迅速,D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际大都市的作用,排除B项;工业化生产开始向城市集中,始于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全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上述措施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B.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C.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973年(世界美国)。据材料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国不愿意也无力继续履行它原先在货币、贸易方面承诺的义务,拒绝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并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频繁采取材料中的措施,正是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应,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利于刺激美国产品出口,改善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出现于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中后期,“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其富与王侯同也”。扬州商人因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商贾们的美衣服风俗很快就蔓延到了整个社会,“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有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首饰则滥用金宝,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约,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僭用之俗自如”,使得原本民风非常淳朴的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晚明服饰的变化中,以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服饰最为新潮,引起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关注,遂成为时代风尚播布的策源地。时人谓苏州“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以至于有“吴俗奢靡为天下之最”的说法。——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服饰变化趋向及其影响。【答案】(1)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和拜金主义之风的盛行;人们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趋变;商贾仕宦名流的示范效应;(2)趋向:服饰穿戴追求标新立异;经济发达的地域中心引领服饰新潮。影响: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打破了呆滞不变的社会生活,冲击了尊卑等级的传统观念;服饰呈现地域性扩散,对服饰变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扬州商人因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可得出工商业的发展和拜金主义之风的盛行;据材料“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有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可得出人们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趋变;据材料“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有华”可得出商贾仕宦名流的示范效应。(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服饰最为新潮”可得出服饰穿戴追求标新立异;据材料“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可得出经济发达的地域中心引领服饰新潮。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约,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可得出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打破了呆滞不变的社会生活,冲击了尊卑等级的传统观念;据材料“引起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关注,遂成为时代风尚播布的策源地”可得出服饰呈现地域性扩散,对服饰变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有了很大发展。经过5年建设,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达9300多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22%;海拔高、工程极其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1倍:内河通航里程由1952年的9.5万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14.41万公里,增加了0.5倍;民航航线里程1957年则比1952年增加1倍。——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材料二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谏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械至2012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7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34.7%;公路里程达到423.8万公里,增长1.4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达到328.0万公里,增长1.0倍。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1.4万亿人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3万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5.1万亿吨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17.4万亿吨公里,沿海规模以上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16.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66.5亿吨。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建设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案】(1)意义:适应了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推动了交通运输布局的改变;有利于加强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同全国的联系;促进了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建设;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加强各民族团结。(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和体制保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国际机遇。【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中国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运输网建设适应了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根据材料一“经过5年建设,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达9300多公里”可知推动了交通运输布局的改变;根据材料一“海拔高、工程极其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可知促进了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同全国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原因:考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根据国情和时代特征制定出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和方案,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0世纪90年代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和体制保障;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更加融入世界大家庭,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国际机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之间权力和利益冲突的结果,最终以资产阶级的妥协、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而告终。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不是在彻底推翻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继承和改造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法律一方面继承了封建法的形式和诉讼程序,保留了财产法、契约法、侵权行为法的结构体系;沿用封建法中的一些具体诉讼制度和司法原则,如陪审制度巡回审判制度、遵循先例制度等。另一方面对封建法律体系也进行了许多改造,大批法官和法学家在总结16世纪以前法律的基础上,对部分法律原理和原则重新作出解释,使之逐步适合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发展,并撰写了大量普通法著作和案例汇编。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废止法律,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或维持常备军,不得对臣民使用酷刑,不得对臣民征收超额的捐税和罚款,不得设立宗教法院和特别法院,议员在议会中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臣民享有包括不受法律追究地向国王请愿、自由选举议员等一系列权利。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规定,一切法律非经议会通过、国王批准均属无效。——摘编自何勤华等主编《西方法律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的意义。【答案】(1)特点: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对封建法律体系的充实和改造;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保守性、妥协性以及渐进性。(2)意义: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使得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议会获得至高无上的立法权;宣布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权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特点:根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不是在彻底推翻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根据材料“而是在继承和改造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可知,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对封建法律体系的充实和改造;根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法律一方面继承了封建法的形式和诉讼程序,保留了财产法、契约法、侵权行为法的结构体系”和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保守性、妥协性以及渐进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意义:根据材料“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废止法律,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或维持常备军,不得对臣民使用酷刑”“一切法律非经议会通过、国王批准均属无效”和所学可知,可从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议会主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传统农本世界转向现代工业世界,大概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次社会转型。这一大转变的起点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各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以16世纪作为大转变起点的说法较为普遍。历史学家克拉潘称:“历史是一件无缝的天衣……可是,16世纪初所能追溯的那些变化却并不能忽略,这些变化几乎暗示出一道接缝和一块新的材料。”于是,他索性将大转变的起始时间定于1500年。此种观点及时代分界线的确定似乎未尝不可,因为资本主义在16世纪确立,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观点。——摘编自侯建新著《资本主义起源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世界大转变的起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阐述: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在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互相隔绝的,只有到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创绕非洲的新航路、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进行直接的接触,这是人类将全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欧洲贸易走出地中海的狭小范围而扩大到全世界。这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综上所述,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预示着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从传统农本世界转向现代工业世界,大概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次社会转型”“他索性将大转变的起始时间定于1500年”和所学可知,材料强调1500年是世界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关于阐释可从1500年以前的世界状态、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联系、对外扩张、欧洲社会的转型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4.1(测试时间:75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31年鲁僖公参加了有周卿士王子虎、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等参加的盟会,《春秋》记载了此事,但是不书这些卿士之名,《左传》阐释其意蕴谓,“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体制得到强化 B.诸侯国君权威加强C.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D.礼乐文化仍被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春秋》之所以不书参加这次盟会的卿士之名,是责备他们违背了礼制,即鲁僖公作为公、侯级别的诸侯国君主不应当与卿士一起参加盟会,D项正确;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等级差异,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排除A项;材料与诸侯国君权威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等级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宣、元之世,遂备蕃臣,关徽不闭,羽檄不行”,“王莽篡位……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东汉“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这表明两汉时期()A.中央王朝强弱影响民族关系状况 B.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关系发展C.民族关系平等原则初步得到实施 D.经济文化交流消除民族差别【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中央王朝稳定和强大的西汉汉武帝、汉宣帝与汉元帝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中央王朝动荡的王莽时期、东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状况则受到制约。这表明民族关系的状况、发展与当时中央王朝的强弱有很大关系,A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的结果是民族融合,B项因果逻辑颠倒,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民族关系平等原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民族差别客观存在,经济文化交流可淡化民族差别,但不可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是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情况统计,表中所示的变化反映了()时期士族官员占比东晋前期(317—344年)65.9%东晋后期(371—396年)80.8%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江南士族擅权日甚C.豪强势力逐步膨胀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东晋时期出身士族的官员比例日益提高,这反映出士族把持政权的程度加深和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导致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士族官员占比”,未必特指江南士族,且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排除B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士族对皇权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指出,两税法的出现是均田制破坏以后,“唐政府对赋役征派制度逐步进行调整,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这说明两税法()A.使土地兼并现象受到抑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说明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丁身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扩大了税源,B项正确;两税法实行之后,土地兼并仍然存在,排除A项;两税法出现之前,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度,C项因果逻辑错误,排除;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至于社会成员身份是否趋于平等,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文献是后世研究明代法律建设的重要依据。表中明代文献所示的言论,反映了明代()文献言论文献出处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明太祖说,“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明太祖宝训·恤刑》吴元年(1367年)十月,明太祖说,“立法贵在简当,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晓……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明太祖宝训·恤刑》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明太祖说,“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刘基回答,“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通鉴》卷4A.立法思想成为君臣共识 B.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吏治C.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 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吴元年(1367年)十月,明太祖为了适应与群雄逐鹿、争取民众支持的需要,立法“宽”“简”。而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明太祖在立国之后为了确保君主专制制度,其立法思想由宽而简转向严而密。说明的是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C项正确;根据刘基的回答,得出君臣之间在立法思想上存在重大分歧,说明立法思想没有成为君臣共识,排除A项;明代法律建设的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整顿吏治”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立法思想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时局变化影响立法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6.胡绳在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说:“这次运动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走上政治舞台为特征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他评价的是()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项正确;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改革运动,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运动,排除C项;在辛亥革命前的维新变法运动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即已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7.清末,显微镜传入中国,透过显微镜可从病人吐泄物中清楚地发现霍乱弧菌,一部分华人精英开始接受这种科学的结论,不再相信疫鬼之说。这表明()A.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B.科技发展影响民众卫生观念C.疫病传播得到控制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科学技术和实验仪器的引进,导致中国传统的疫鬼致病与驱鬼避邪的迷信传说开始逐渐被打破,从而使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得以传播,B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即已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疫病传播得到控制的说法,排除C项;瘟疫流行与人们不讲公共卫生致使病菌广泛传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应对公共卫生采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指出:“新约法内容,一言以蔽之,袁氏己之约法也。其病与南京约法同。南京约法困袁,新约法便袁,皆非为国为民之约法也。”据此推知()A.南京约法缺乏近代民主精神 B.南京约法符合国家长远利益C.新约法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 D.新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约法指的是1914年袁世凯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通过《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D项正确;南京约法指的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近代民主精神,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付诸实施后,革命派控制的立法部门与袁的行政部门冲突不断,导致政局动荡,与“非为国为民之约法”相符合,排除B项;“南京约法困袁”意指《中华民国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带有限制袁世凯专权的明显意图,“新约法便袁”意指新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排除C项。故选D项。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上述论点()A.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意在巩固解放区的人民政权C.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可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说明该文是新中国建立准备过程中带有纲领性意义的文献,从理论上指导了新中国建立的准备工作,C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30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与巩固解放区的人民政权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说明要团结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10.200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势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恢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转机()A.缘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努力 B.使我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C.反映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完成 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A项正确;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完成”夸大史实,排除C项;袁隆平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11.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将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巨大的灯塔,吞吐着欧亚非的货物;进口货物中,以中国的丝绸最为名贵,将之转运到希腊和其他地方,把希腊历史推向巅峰,也把希腊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扩大到东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拜占庭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B.古代希腊文明出现高度发展C.国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全球贸易联系已经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欧洲)。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把希腊历史推向巅峰,也把希腊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扩大到东方”,说明国际贸易互通有无,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巨大的灯塔,吞吐着欧亚非的货物”,说明亚历山大港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代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排除B项;古代商业贸易以区域性贸易为主,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联系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西欧封建社会,行会通过市政当局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产品规格、原料的质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不许在行会内部进行分工,也不轻易同意由于分工而建立新行会。这反映了()A.城市手工业者热衷于竞争 B.中世纪行会成为主要的基层单位C.城市手工业生产难以为继 D.行会部分地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行会通过市政当局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产品规格、原料的质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可知,行会通过市政当局对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活动进行管理,说明的是行会部分地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D项正确;在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下,扩展商业联系、扩大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害怕竞争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限制竞争,于是出现了行会这一同行业手工业者的组织,排除A项;在西欧封建社会,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排除B项;材料表明,城市手工业采取限制竞争和充分利用本地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他们产品的销售问题,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13.地理大发现后的300年间,西欧的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大洲,把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同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与机器大工业后形成的世界市场相比,其突出特点是()A.贸易仍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 B.商品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C.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 D.工业资本在市场上已居支配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与机器大工业后形成的世界市场相比,还没有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贸易仍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A项正确,排除C项;此时交换的商品还未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排除B项;此时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商业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排除D项。故选A项。14.1815年,英国商船吨位达到220万吨;1850年接近36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47%;1870年上升到569万吨,超过关、德、荷、法、俄等国商船吨位的总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A.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B.成为世界工业中心C.垄断世界工业技术 D.加强海外殖民掠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了强大的海运业,这是因为英国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B项正确;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技术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船驶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因此加强海外殖民掠夺的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15.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A.乡村社会彻底转向城市社会 B.国际大都市的作用不断增强C.工业化生产开始向城市集中 D.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材料表明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增加迅速,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增加日益迅速,D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际大都市的作用,排除B项;工业化生产开始向城市集中,始于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全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上述措施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B.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C.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973年(世界美国)。据材料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国不愿意也无力继续履行它原先在货币、贸易方面承诺的义务,拒绝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并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频繁采取材料中的措施,正是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应,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利于刺激美国产品出口,改善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出现于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中后期,“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其富与王侯同也”。扬州商人因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商贾们的美衣服风俗很快就蔓延到了整个社会,“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有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首饰则滥用金宝,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约,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僭用之俗自如”,使得原本民风非常淳朴的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晚明服饰的变化中,以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服饰最为新潮,引起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关注,遂成为时代风尚播布的策源地。时人谓苏州“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以至于有“吴俗奢靡为天下之最”的说法。——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服饰变化趋向及其影响。【答案】(1)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和拜金主义之风的盛行;人们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趋变;商贾仕宦名流的示范效应;(2)趋向:服饰穿戴追求标新立异;经济发达的地域中心引领服饰新潮。影响: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打破了呆滞不变的社会生活,冲击了尊卑等级的传统观念;服饰呈现地域性扩散,对服饰变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扬州商人因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可得出工商业的发展和拜金主义之风的盛行;据材料“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有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可得出人们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趋变;据材料“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有华”可得出商贾仕宦名流的示范效应。(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服饰最为新潮”可得出服饰穿戴追求标新立异;据材料“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可得出经济发达的地域中心引领服饰新潮。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约,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可得出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打破了呆滞不变的社会生活,冲击了尊卑等级的传统观念;据材料“引起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关注,遂成为时代风尚播布的策源地”可得出服饰呈现地域性扩散,对服饰变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有了很大发展。经过5年建设,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达9300多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22%;海拔高、工程极其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1倍:内河通航里程由1952年的9.5万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14.41万公里,增加了0.5倍;民航航线里程1957年则比1952年增加1倍。——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材料二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谏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械至2012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7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34.7%;公路里程达到423.8万公里,增长1.4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达到328.0万公里,增长1.0倍。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1.4万亿人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3万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5.1万亿吨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17.4万亿吨公里,沿海规模以上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16.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66.5亿吨。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建设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案】(1)意义:适应了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推动了交通运输布局的改变;有利于加强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同全国的联系;促进了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建设;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加强各民族团结。(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和体制保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了国际机遇。【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中国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运输网建设适应了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根据材料一“经过5年建设,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达9300多公里”可知推动了交通运输布局的改变;根据材料一“海拔高、工程极其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可知促进了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同全国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原因:考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