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生态友好技术手册TOC\o"1-2"\h\u29945第一章农业生态友好基础理论 2154711.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205571.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意义 3239751.2.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39361.2.2保护生态环境 3278151.2.3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 343731.2.4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297511.2.5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19838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476382.1土壤健康管理 4111892.1.1土壤健康状况评价 428372.1.2土壤健康管理措施 42342.2土壤改良与修复 458262.2.1土壤改良技术 455402.2.2土壤修复技术 493232.3土壤保护与利用 4122202.3.1土壤保护措施 564052.3.2土壤利用策略 525832第三章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5117033.1农业水资源概述 5171073.2节水灌溉技术 556593.3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6220第四章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 6321214.1农药化肥减量背景 6207254.2生物防治技术 7150344.3绿色施肥技术 720528第五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7228305.1农业废弃物概述 8238065.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8175055.2.1物理处理技术 820975.2.2化学处理技术 860185.2.3生物处理技术 8161895.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218125.3.1秸秆资源化利用 83315.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8129945.3.3农业塑料薄膜资源化利用 9158995.3.4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14855第六章农业生态种植模式 9135166.1生态种植模式概述 9244646.2转基因技术与生态种植 966536.3间作套种技术 1022201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0184107.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0317067.1.1概述 1042047.1.2保护措施 11114597.2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11184407.2.1概述 11271497.2.2主要修复技术 1167727.3生态农业建设 12123047.3.1概述 12317977.3.2主要建设内容 1211397第八章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研究与推广 12272098.1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研究 12240808.1.1研究背景 12286628.1.2研究内容 12218338.1.3研究方法 13276978.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推广 13192088.2.1推广策略 1369818.2.2推广途径 1376698.3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培训 14201258.3.1培训目标 1465728.3.2培训内容 14194178.3.3培训方式 1415351第九章农业生态友好政策与法规 14219139.1农业生态友好政策概述 1443359.2农业生态友好法规制定 15132249.2.1法规制定的原则 15176629.2.2法规制定的内容 15321039.3农业生态友好政策实施 15174349.3.1政策宣传与培训 15165559.3.2政策扶持与激励 15142569.3.3政策监管与考核 16123919.3.4政策协同与配合 162839.3.5政策动态调整与完善 168673第十章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案例分析 163190010.1国内外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案例 16517910.1.1国内案例 163100810.1.2国际案例 16757410.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实施效果评价 162955110.3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17第一章农业生态友好基础理论1.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以农作物为主体,包括土壤、气候、水资源、生物群落等多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连,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意义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态友好技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壤、水资源、光热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值。1.2.2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2.3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农业生态友好技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1.2.4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它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1.2.5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粮食稳定供应。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2.1土壤健康管理2.1.1土壤健康状况评价土壤健康管理的基础是对土壤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评价。评价方法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检测。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及重金属污染程度;生物性质则涉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指标。2.1.2土壤健康管理措施(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2)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切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深翻改土:适时进行深翻,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4)轮作与间作: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施轮作与间作,降低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壤肥力。2.2土壤改良与修复2.2.1土壤改良技术(1)土壤改良剂:使用石灰、石膏等土壤改良剂,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化学性质。(2)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3)物理方法:采用土地平整、深翻、镇压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2.2.2土壤修复技术(1)土壤污染修复:针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土壤污染,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进行治理。(2)土壤侵蚀修复: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壤侵蚀进行治理,提高土壤保持能力。2.3土壤保护与利用2.3.1土壤保护措施(1)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2)保护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功能不退化。(3)生态建设:加强生态防护林、湿地等生态建设,提高土壤保持能力。2.3.2土壤利用策略(1)优化作物布局:根据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作物,提高土地产出效益。(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发展设施农业: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章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3.1农业水资源概述农业水资源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等。在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不均:受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2)季节性变化:农业水资源受降水和蒸发等自然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雨季水资源较为丰富,旱季水资源较为紧张。(3)质量问题:农业水资源质量受到污染、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水资源已不适宜农业利用。(4)可再生性:农业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通过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可以不断更新和补给。3.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改进灌溉方法、提高灌溉效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1)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将水通过微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以滴灌、喷灌等形式进行灌溉。该技术具有节水、节能、减少病虫害等优点。(2)喷灌技术:喷灌技术是将水通过喷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降落到作物表面。喷灌具有节水、节能、提高土壤肥力等优点。(3)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将水通过滴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灌溉。该技术具有节水、节能、减少土壤侵蚀等优点。(4)渠道防渗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是通过改进渠道结构、采用防渗材料等方法,降低渠道渗漏损失,提高输水效率。(5)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通过管道将水肥混合液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水肥同步供应。3.3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是保障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几个方面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1)水资源规划:根据水资源分布、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保证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2)水资源监测与评估:建立水资源监测体系,对水资源质量、水量、开发利用状况等进行监测与评估,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义务和措施,保证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4)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5)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6)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第四章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4.1农药化肥减量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和农残超标等问题。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农药化肥减量使用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4.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以自然界生物因子为手段,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敌昆虫的利用:通过人工繁育和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对靶标害虫进行控制。(2)病原微生物的利用: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对植物病原体进行防治。(3)昆虫信息素的利用:通过释放昆虫信息素,调控害虫行为,降低其繁殖和侵害能力。(4)生物农药的应用:利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替代化学农药,降低环境污染。4.3绿色施肥技术绿色施肥技术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化肥、有机肥等肥料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施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搭配化肥和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有机肥替代化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资源,发酵制成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3)缓释肥料的应用:使用缓释肥料,降低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4)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精确施肥,减少肥料浪费。(5)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切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五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5.1农业废弃物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农业塑料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如不经过有效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5.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5.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筛选、破碎、干燥、焚烧等。筛选和破碎技术主要用于处理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大块状废弃物,以减小其体积,便于后续处理。干燥技术用于降低废弃物的水分,便于储存和运输。焚烧技术是将废弃物进行高温燃烧,以减少其体积和消除有害物质。5.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絮凝等。这些技术通过改变废弃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变得稳定、无害。例如,氧化技术可以降解有机物,中和技术可以中和废弃物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絮凝技术可以使悬浮颗粒凝聚沉淀。5.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生物滤池等。好氧堆肥是将废弃物与微生物、水分、氧气等混合,使其分解为肥料;厌氧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菌分解废弃物,产生沼气;生物滤池则是利用微生物将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5.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3.1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生物质能源等。秸秆还田是将秸秆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秸秆饲料是将秸秆经过处理后,作为动物饲料;秸秆生物质能源是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作为燃料。5.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粪便还田、粪便发酵、粪便生物质能源等。粪便还田是将粪便作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粪便发酵是将粪便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粪便生物质能源是将粪便转化为生物质颗粒,作为燃料。5.3.3农业塑料薄膜资源化利用农业塑料薄膜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回收利用、裂解制油、改性塑料等。回收利用是将废弃塑料薄膜进行清洗、破碎、造粒,重新制造成塑料制品;裂解制油是将塑料薄膜裂解为燃料油;改性塑料是将塑料薄膜进行化学改性,提高其功能。5.3.4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降解等。回收利用是将废弃农药包装进行清洗、破碎、造粒,重新制造成塑料制品;焚烧发电是将废弃农药包装进行焚烧,产生电能;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将废弃农药包装分解为无害物质。第六章农业生态种植模式6.1生态种植模式概述生态种植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依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种植模式强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旨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生态种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作物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实现作物之间的优势互补。(2)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水、肥、光、热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植被建设,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6.2转基因技术与生态种植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种植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作物抗病、抗虫、抗逆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基因引入作物,提高作物的适应性,降低农药使用量。(2)提高营养成分:通过转基因技术,增加作物中的营养成分,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3)节省资源:转基因作物具有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是转基因技术在生态种植模式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另,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推广转基因技术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伦理等因素。6.3间作套种技术间作套种技术是一种传统的生态种植模式,是指在农田中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以实现作物之间的互补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间作套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土壤结构:不同作物根系深度和分布不同,间作套种可以促进土壤松动,改善土壤结构。(3)减少病虫害:间作套种可以降低单一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轻农药使用压力。(4)提高经济效益:通过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经济效益。(5)保持生态平衡:间作套种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间作套种模式,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7.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7.1.1概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等要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1.2保护措施(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2)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水资源的污染。(3)大气环境保护控制农业排放,减少农业废弃物对大气的污染。推广生物质能源,降低农业能耗。(4)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防止生物入侵。7.2农业生态修复技术7.2.1概述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和修复,以恢复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7.2.2主要修复技术(1)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对污染土壤、水体等进行修复。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2)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深耕、客土置换、土地改良等,改善土壤质量,降低污染物含量。(3)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方法,如土壤稳定化、土壤淋洗等,降低污染物含量,恢复土壤功能。7.3生态农业建设7.3.1概述生态农业建设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技术,构建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旨在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7.3.2主要建设内容(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立体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2)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节能降耗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推广农业废弃物堆肥、生物质能源等技术。(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推广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第八章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研究与推广8.1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研究8.1.1研究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发展农业生态友好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8.1.2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友好技术体系构建:研究农业生态友好技术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技术筛选、集成、推广与应用等环节。(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评价:构建农业生态友好技术评价体系,对现有技术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技术。(3)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研发: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生态友好技术。(4)农业生态友好技术集成与示范:将筛选出的农业生态友好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并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示范。8.1.3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农业生态友好技术进行系统研究。8.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推广8.2.1推广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用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提高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应用水平。(2)技术培训:开展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3)示范引领:建立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技术的普及。(4)宣传普及: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提高农民的认识度和接受度。8.2.2推广途径(1)推广:主导,将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纳入农业推广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2)企业参与: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推广,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推广中的作用。(3)农民合作: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发挥合作社在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推广中的桥梁纽带作用。(4)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推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发展。8.3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培训8.3.1培训目标(1)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培养农业生态友好技术人才: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培养成为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推广人才。(3)促进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普及:通过培训,使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8.3.2培训内容(1)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基本原理:介绍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理论基础,使农民理解其科学性。(2)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操作方法:培训农民掌握农业生态友好技术的操作要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3)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农民了解农业生态友好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4)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政策法规:讲解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遵守意识。8.3.3培训方式(1)集中培训:组织农民参加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农业生态友好技术。(2)现场教学:结合实际生产,开展现场教学,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3)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方便农民随时学习。(4)实践锻炼:鼓励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农业生态友好技术,提高实践能力。第九章农业生态友好政策与法规9.1农业生态友好政策概述农业生态友好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制定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农业生态友好政策旨在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9.2农业生态友好法规制定9.2.1法规制定的原则农业生态友好法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法规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保证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系统性原则:法规制定应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重政策间的协调与配合。(3)公平性原则:法规制定应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动态性原则:法规制定应适应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和完善。9.2.2法规制定的内容农业生态友好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规定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如化肥、农药使用标准,农业废弃物处理等。(2)农业资源利用法规:规定农业资源利用的合理范围和标准,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法规: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监管。9.3农业生态友好政策实施9.3.1政策宣传与培训加强农业生态友好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生态友好型农业的认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房票协议书
- 资金入股协议书
- 签订结算协议书
- 找人办工作合同协议书
- 政府街道办调解协议书
- 电脑劳务协议书
- 贷款还款协议书
- 小防控单元联防协议书
- 现货代理协议书
- 租地续租协议书
- 2025-2030年辣椒素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58人三(本科及以上学历)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国工匠活动方案
- 《脑炎护理查房》课件
-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备赛策略与实践经验分享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与数据分析基础》形考任务1-5答案
- 动静脉内瘘评估护理课件
- 开展2025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
- Unit 5 Animals Lesson 2课件 人教精通版三年级英语下册
- DB3309T 106-202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分类分级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