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大通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探源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其间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籍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域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摘编自智春丽《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材料二:生活中,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但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摘编自何冠军《语言的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语言资源库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这引起了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B.中国语言资源库使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丰厚了文化资源,也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资源库。C.甲骨、金石等上面的古文字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融合,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有机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D.语言和行动相辅相成,知行合一、言行并举离不开我们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以及行动上的“有恒”“有格”“有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见解提示我们可以从古文字里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B.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它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可以使人们感知语言文化的多样性。C.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中可以了解各地的方言、房屋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特色。D.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都会导致语言的力量被轻视、沟通的艺术被忽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及其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结尾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语言于整齐有序中见变化,严谨深刻中显生动。B.材料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逻辑严密,具体有力,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二、三两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语言为核心论题展开论述,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4)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保存与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的演讲是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2023秋•大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三下枪声海明威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他父亲和叔叔吃过晚饭就走了,带着盏篝灯过湖去钓鱼。他们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亲吩咐他,万一他们不在时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只要开三下枪,他们就马上赶回来。尼克从湖边穿过林子回到营地。他听得见黑暗中的船桨声。他父亲在划桨,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饵钓鱼。他父亲把小船推下水时,他叔叔已经早拿着钓竿坐好了。尼克留神听他们在湖面上的动静,到再也听不见桨声才罢。尼克一路穿过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来了。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悄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蓦地他怕起死来了。才两三个礼拜前,他们在家乡的教堂里,刚唱过一首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他们唱这首赞美诗时尼克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必定会死。这使他感到非常难受。这是他头一回明白自己迟早难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过道夜明灯下看《鲁滨孙历险记》,想借此忘却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这一事实。保姆看见他在过道上,吓唬他说要是他不去睡觉,就要去告诉他父亲了。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昨晚,他在帐篷里就有过同样的恐惧。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这种恐惧。开头倒不算是恐惧,而更像是一种体会。但总是处在恐惧的边缘,而且一旦开了头,一下子就害怕起来。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这混小子,”他们往回划时,乔治叔叔说,“你干吗吩咐他叫我们回去啊?他没准儿被什么弄得大惊小怪了。”乔治叔叔是他父亲的弟弟,一个钓鱼迷。“啊,得了。他还小呢。”他父亲说。“这可不是带他跟我们一起到林子里来的理由啊。”“我知道他胆子特小,”他父亲说,“可我们在他那年龄胆子都小。”“我真受不了他,”乔治说,“他鬼话特多。”“啊,得了,别提了。反正今后你钓鱼的机会多的是。”他们走进帐篷,乔治叔叔拿手电直照着尼克的眼睛。“怎么啦,尼克?”他父亲说。尼克在床上坐起身。“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他没准儿听到了猫头鹰啼叫吧。”乔治叔叔说。早上,他父亲发现有两棵大椴树长得彼此靠拢,在风中会摩擦发声。“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从来没有?”尼克问。“我从没听说过。”他父亲说。“哎呀,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尼克说。……这会儿他又在帐篷里脱衣服了。虽然他没在看他们,可是他觉察到帐篷上有两个人影。随即他听到小船被拖上湖滩,两个人影便没了。他听见父亲跟什么人在说话。接下来他父亲大喝一声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赶快穿好衣服。他父亲走进帐篷,在圆筒形行李袋里翻来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亲说。选自《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陈良廷译材料二:作者所塑造的这些硬汉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经历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写尼克•亚当斯的小说,介绍了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时隐时现的成长过程,以及硬汉形象诞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力普•杨所说:“小说集中半数的故事都是为了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一个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长……他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男孩,而后成为一个名叫尼克•亚当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汉精神和硬汉品质特征已具雏形。……美国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创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创作者一样,尼克是一个乐于接受经验、敢于冒险、爱好体育运动、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节选自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尼克的人物形象与海明威本人有颇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B.小说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惧的深层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C.小说中的父亲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帮尼克一点点克服恐惧。D.海明威写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尼克逐渐成长为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尼克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发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态的对比突出了小说“成长”的主题。B.小说第三段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刻画了黑夜丛林的静谧,如暗处的船桨声、狐狸叫和猫头鹰啼,这加剧了尼克的恐惧。C.小说对乔治叔叔着墨不多,他主要作为父亲的对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换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D.小说以开放的方式结尾,读者可以想象父亲会以怎样的方式进一步考验和训练尼克,加速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3)同学们准备以“成长中的小小硬汉”为题写一组文学短评。请结合材料和读过的海明威的作品,简要列出你的评论提纲。(4)用精练的对话写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画波浪线的对话如何体现尼克是一个“小大人儿”。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阳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王安石青嵩碧洛曾游地,墨绶铜章忽在身。拥马尚多畿甸雪,随衣无复禁城尘。古来学问须行己,此去风流定慰人。更忆少陵①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②。【注】①少陵:杜甫。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②巩梅春:语出杜甫诗句“夜雪巩梅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诗人回顾过去与吴殿丞在嵩洛之间交游的美好情形,表明两人友谊的深厚。B.次句中表明吴殿丞忽然接到担任巩县长官的调令,“墨绶铜章”运用了借代手法。C.颔联写吴殿丞在初春时节离开京城赴任的情景,颈联写吴殿丞求学修身及行事。D.颈联中“风流”指风度潇洒,与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风流”意思不同。(2)诗的尾联提到杜甫的诗句,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合江县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语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也用“,”两句从反面说明自大自夸之人难以取得长远成就。(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写词人与妻子梦中相见,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将感情推向高潮。(3)“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着笔对方,婉曲含蓄地表达情感,在思想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大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武等十一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材料二: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是时,乌孙公主①上书言:“匈奴发骑畋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昆弥②因惠言于汉曰:“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乌汉,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惠与吏士五百人至乌孙,发诸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三面攻龟兹。还,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节选自《汉书•常惠传》注:①乌孙公主:汉武帝以宗室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世称乌孙公主。②昆弥:乌孙国王的名号。(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匈奴A发骑畋B车师C车师与匈奴D为一E共侵乌孙F唯天子G救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祭祀牛羊猪具备为太牢,缺少牛为少牢,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一少牢告庙”。B.股肱,本义为大腿和上臂,常用来比喻处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与重任之人。C.“见拘留”中的“见”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字意义相同。D.薨,古代帝王死称“崩”,王侯重臣死称“薨”,常惠被封侯爵,所以用“薨”。(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人中,最终和他一起回国的只有九人,常惠、徐圣、赵终根被任命为中郎,其余六人也得到了相应奖励。B.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汉朝。汉宣帝下令为苏武等十一人画像,连同他们的官爵、姓名,悬挂在麒麟阁中,以示对他们功绩的表彰。C.匈奴联合车师国发兵攻打乌孙;乌孙昆弥和公主通过常惠向汉宣帝请求救援。汉朝发兵十五万与乌孙协同作战,重创匈奴。常惠因功封侯。D.常惠借奉命赏赐乌孙有功贵族的机会,率领汉朝大军惩戒了曾经杀害汉朝官员的龟兹国,彰显了汉朝威势,巩固了此次大战的成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乌汉,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②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5)常惠随苏武被囚匈奴的经历,和他后半生建立赫赫功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惊蛰时节,华北大地①,麦苗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垂柳有了朦胧的绿意。五年来,曾经的一片荒芜悄然发生着变化。走进这片依然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平凡与奇迹。雄安新区辽阔而宏大,四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建筑正②,一条条道路正通向未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它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已经建成的规划展示中心是一座具有汉唐风格的新中式建筑,它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坚持开放、包容、创新,面向未来。千年大计,使命荣光。雄安新区正向世人徐徐展开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时代的奇迹,历史的奇迹。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③、深谋远虑,更凝聚着数以十万计的平凡建设者的汗水、智慧和情感。雄安,一座未来之城。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开放创新、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水平城市。(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有人把文中画横线句子改成“这必将是民族的、时代的和历史的奇迹”,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简述理由。(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大通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探源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其间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籍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域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摘编自智春丽《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材料二:生活中,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但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摘编自何冠军《语言的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语言资源库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这引起了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B.中国语言资源库使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丰厚了文化资源,也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资源库。C.甲骨、金石等上面的古文字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融合,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有机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D.语言和行动相辅相成,知行合一、言行并举离不开我们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以及行动上的“有恒”“有格”“有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见解提示我们可以从古文字里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B.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它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可以使人们感知语言文化的多样性。C.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中可以了解各地的方言、房屋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特色。D.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都会导致语言的力量被轻视、沟通的艺术被忽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及其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结尾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语言于整齐有序中见变化,严谨深刻中显生动。B.材料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逻辑严密,具体有力,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二、三两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语言为核心论题展开论述,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4)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保存与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的演讲是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这引起了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可知,应是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视之后,中国资源库才建成。B.“也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资源库”错,已然变未然。根据原文“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可知,中国语言资源库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C.“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有机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不是“有机会”。D.正确。故选D。(2)D.“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都会导致语言的力量被轻视、沟通的艺术被忽视”错,因果倒置。原文为“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应该是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导致语言成为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故选D。(3)C.“第二、三两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材料二第二段“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是从正面阐述语言的力量所在;第三段“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则从反面论述语言缺乏力量的表现及原因,两段文字采用的是对照式论证结构。故选C。(4)结合“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可概括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结合“探源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可概括出,语言文字蕴含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我们探源中华文明。结合“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可概括出,语言文字能够记录地方文化特色,留住文化乡愁。结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可概括出,语言文字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有利于我们当下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动。结合“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可概括出,语言文字有助于彰显文化自信,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结合“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可知,演讲内容言之有理,具有说服力。“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演讲先说明此次会议召开的原因,即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再以事实简要概括战争情况并说明取得基本胜利的原因。结合“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可知,演讲人的德行高尚,值得我们信赖,具有说服力。此次的演讲人是带领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革命领导人——毛泽东,他舍身为国,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结合“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可知,演讲内容真情充沛,逻辑严密,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演讲中的“战胜了”“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等词语的运用,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能够引起人们的共情,且演讲内容环环相扣。答案:(1)D(2)D(3)C(4)①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②语言文字蕴含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我们探源中华文明。③语言文字能够记录地方文化特色,留住文化乡愁。④语言文字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有利于我们当下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动。⑤语言文字有助于彰显文化自信,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①演讲内容言之有理,具有说服力。演讲先说明此次会议召开的原因,即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再以事实简要概括战争情况并说明取得基本胜利的原因。②演讲人的德行高尚,值得我们信赖,具有说服力。此次的演讲人是带领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革命领导人——毛泽东,他舍身为国,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③演讲内容真情充沛,逻辑严密,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演讲中的“战胜了”“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等词语的运用,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能够引起人们的共情,且演讲内容环环相扣。2.(2023秋•大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三下枪声海明威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他父亲和叔叔吃过晚饭就走了,带着盏篝灯过湖去钓鱼。他们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亲吩咐他,万一他们不在时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只要开三下枪,他们就马上赶回来。尼克从湖边穿过林子回到营地。他听得见黑暗中的船桨声。他父亲在划桨,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饵钓鱼。他父亲把小船推下水时,他叔叔已经早拿着钓竿坐好了。尼克留神听他们在湖面上的动静,到再也听不见桨声才罢。尼克一路穿过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来了。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悄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蓦地他怕起死来了。才两三个礼拜前,他们在家乡的教堂里,刚唱过一首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他们唱这首赞美诗时尼克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必定会死。这使他感到非常难受。这是他头一回明白自己迟早难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过道夜明灯下看《鲁滨孙历险记》,想借此忘却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这一事实。保姆看见他在过道上,吓唬他说要是他不去睡觉,就要去告诉他父亲了。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昨晚,他在帐篷里就有过同样的恐惧。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这种恐惧。开头倒不算是恐惧,而更像是一种体会。但总是处在恐惧的边缘,而且一旦开了头,一下子就害怕起来。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这混小子,”他们往回划时,乔治叔叔说,“你干吗吩咐他叫我们回去啊?他没准儿被什么弄得大惊小怪了。”乔治叔叔是他父亲的弟弟,一个钓鱼迷。“啊,得了。他还小呢。”他父亲说。“这可不是带他跟我们一起到林子里来的理由啊。”“我知道他胆子特小,”他父亲说,“可我们在他那年龄胆子都小。”“我真受不了他,”乔治说,“他鬼话特多。”“啊,得了,别提了。反正今后你钓鱼的机会多的是。”他们走进帐篷,乔治叔叔拿手电直照着尼克的眼睛。“怎么啦,尼克?”他父亲说。尼克在床上坐起身。“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他没准儿听到了猫头鹰啼叫吧。”乔治叔叔说。早上,他父亲发现有两棵大椴树长得彼此靠拢,在风中会摩擦发声。“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从来没有?”尼克问。“我从没听说过。”他父亲说。“哎呀,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尼克说。……这会儿他又在帐篷里脱衣服了。虽然他没在看他们,可是他觉察到帐篷上有两个人影。随即他听到小船被拖上湖滩,两个人影便没了。他听见父亲跟什么人在说话。接下来他父亲大喝一声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赶快穿好衣服。他父亲走进帐篷,在圆筒形行李袋里翻来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亲说。选自《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陈良廷译材料二:作者所塑造的这些硬汉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经历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写尼克•亚当斯的小说,介绍了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时隐时现的成长过程,以及硬汉形象诞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力普•杨所说:“小说集中半数的故事都是为了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一个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长……他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男孩,而后成为一个名叫尼克•亚当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汉精神和硬汉品质特征已具雏形。……美国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创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创作者一样,尼克是一个乐于接受经验、敢于冒险、爱好体育运动、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节选自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尼克的人物形象与海明威本人有颇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B.小说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惧的深层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C.小说中的父亲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帮尼克一点点克服恐惧。D.海明威写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尼克逐渐成长为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以尼克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发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态的对比突出了小说“成长”的主题。B.小说第三段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刻画了黑夜丛林的静谧,如暗处的船桨声、狐狸叫和猫头鹰啼,这加剧了尼克的恐惧。C.小说对乔治叔叔着墨不多,他主要作为父亲的对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换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D.小说以开放的方式结尾,读者可以想象父亲会以怎样的方式进一步考验和训练尼克,加速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3)同学们准备以“成长中的小小硬汉”为题写一组文学短评。请结合材料和读过的海明威的作品,简要列出你的评论提纲。(4)用精练的对话写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画波浪线的对话如何体现尼克是一个“小大人儿”。【答案】(1)A(2)B(3)评论有“成长”和“硬汉”两个关键点。硬汉角度:恐惧是天性,是否是硬汉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和挑战恐惧。①尼克对于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说明他渴望成为一名硬汉。②尼克敢于脱离大人的照顾,说明他在挑战恐惧。成长角度:硬汉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长的过程。①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时,彻夜读书不敢睡。②此次在湖边,他可以尝试独自面对恐惧。(4)①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特点。②用“兴许是吧”来塘塞父亲,不想再提昨晚让他难堪的一幕,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强,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③父亲说没有东西能伤害他时,他马上想到“闪电也伤不了”,体现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进行短评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根据题干的提示,选择一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从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把握。【解答】(1)A.“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错误,由原文“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可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不能和自传混为一谈,材料二说的是“鲜明的自传色彩”。故选:A。(2)B.“狐狸叫和猫头鹰啼”在原文是这样表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这些声音并不存在,当然不是以动衬静。故选:B。(3)硬汉角度:恐惧是天性,是否是硬汉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和挑战恐惧。①结合“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分析,第二天,他不想再与父亲讨论昨晚的事情,说明他对昨天恐惧的表现心存羞愧,尼克对于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说明他渴望成为一名硬汉。②结合“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消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推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分析,尼克知道自己胆小,但是还是敢于脱离父亲的照顾,独自返回营地,尼克敢于脱离大人的照顾,说明他在挑战恐惧。成长角度:硬汉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长的过程。①结合“……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可知,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时,彻夜读书不敢睡。②结合“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只要一开了枪就没事了。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分析,尼克并没有一感到恐惧就开枪,而是忍耐和感受一段后才开枪,尼克开完枪并没有等到父亲和叔叔回来就睡着了,此次在湖边,他可以尝试独自面对恐惧。(4)结合“‘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可知,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特点;结合“‘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可知,用“兴许是吧”来塘塞父亲,不想再提昨晚让他难堪的一幕,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强,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结合“‘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可知,父亲说没有东西能伤害他时,他马上想到“闪电也伤不了”,体现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答案:(1)A(2)B(3)评论有“成长”和“硬汉”两个关键点。硬汉角度:恐惧是天性,是否是硬汉关键在于能否正视和挑战恐惧。①尼克对于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说明他渴望成为一名硬汉。②尼克敢于脱离大人的照顾,说明他在挑战恐惧。成长角度:硬汉并非一跋而就,需要有成长的过程。①尼克在初次感到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时,彻夜读书不敢睡。②此次在湖边,他可以尝试独自面对恐惧。(4)①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就用上,抓住了小孩子善于模仿和学习的特点。②用“兴许是吧”来塘塞父亲,不想再提昨晚让他难堪的一幕,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强,这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③父亲说没有东西能伤害他时,他马上想到“闪电也伤不了”,体现了他天真童趣的一面。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阳明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王安石青嵩碧洛曾游地,墨绶铜章忽在身。拥马尚多畿甸雪,随衣无复禁城尘。古来学问须行己,此去风流定慰人。更忆少陵①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②。【注】①少陵:杜甫。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②巩梅春:语出杜甫诗句“夜雪巩梅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诗人回顾过去与吴殿丞在嵩洛之间交游的美好情形,表明两人友谊的深厚。B.次句中表明吴殿丞忽然接到担任巩县长官的调令,“墨绶铜章”运用了借代手法。C.颔联写吴殿丞在初春时节离开京城赴任的情景,颈联写吴殿丞求学修身及行事。D.颈联中“风流”指风度潇洒,与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风流”意思不同。(2)诗的尾联提到杜甫的诗句,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用典,赞扬吴殿丞像杜甫一样有才华和品性;②双关,祝愿并坚信吴殿丞在巩县能做出业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颈联中‘风流’指风度潇洒”错误。应该指“才华、政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特指古代英雄,显赫人物,句意: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故选D。(2)“更忆少陵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意思是:更让人回忆起少陵的诗句,知道你不会辜负巩梅之春。结合注释可知,“巩梅春”,语出杜甫诗句“夜雪巩梅春”。运用典故,以杜甫来比吴殿丞,赞扬其才华和品性与杜甫一样。“知君不负巩梅春”,诗人表面写吴殿丞不会辜负巩梅之春,实际上是对吴殿丞在巩县能做出业绩的祝愿,语带双关。答案:(1)D(2)①用典,赞扬吴殿丞像杜甫一样有才华和品性;②双关,祝愿并坚信吴殿丞在巩县能做出业绩。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合江县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语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也用“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从反面说明自大自夸之人难以取得长远成就。(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写词人与妻子梦中相见,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将感情推向高潮。(3)“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着笔对方,婉曲含蓄地表达情感,在思想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伐、矜)(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点字:顾)(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点字:茱、萸)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大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武等十一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材料二: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是时,乌孙公主①上书言:“匈奴发骑畋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昆弥②因惠言于汉曰:“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乌汉,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惠与吏士五百人至乌孙,发诸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三面攻龟兹。还,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节选自《汉书•常惠传》注:①乌孙公主:汉武帝以宗室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世称乌孙公主。②昆弥:乌孙国王的名号。(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匈奴A发骑畋B车师C车师与匈奴D为一E共侵乌孙F唯天子G救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古代祭祀牛羊猪具备为太牢,缺少牛为少牢,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一少牢告庙”。B.股肱,本义为大腿和上臂,常用来比喻处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与重任之人。C.“见拘留”中的“见”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字意义相同。D.薨,古代帝王死称“崩”,王侯重臣死称“薨”,常惠被封侯爵,所以用“薨”。(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人中,最终和他一起回国的只有九人,常惠、徐圣、赵终根被任命为中郎,其余六人也得到了相应奖励。B.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汉朝。汉宣帝下令为苏武等十一人画像,连同他们的官爵、姓名,悬挂在麒麟阁中,以示对他们功绩的表彰。C.匈奴联合车师国发兵攻打乌孙;乌孙昆弥和公主通过常惠向汉宣帝请求救援。汉朝发兵十五万与乌孙协同作战,重创匈奴。常惠因功封侯。D.常惠借奉命赏赐乌孙有功贵族的机会,率领汉朝大军惩戒了曾经杀害汉朝官员的龟兹国,彰显了汉朝威势,巩固了此次大战的成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乌汉,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②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5)常惠随苏武被囚匈奴的经历,和他后半生建立赫赫功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答案】(1)CEF(2)B(3)D(4)①匈奴派遣使节,威胁乌孙国王交出公主,想要断绝乌孙和汉朝之间的联系,希望天子能出兵解救乌孙公主!②常惠借机上奏,龟兹国曾经杀害汉朝校尉赖丹,但还没有受到处罚,常惠请求顺便攻打龟兹。(5)通晓匈奴和西域各国的情况;艰苦生活的磨炼、苏武精神的感召,锤炼出他坚强的意志和对汉朝的忠诚。【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匈奴派骑兵以行围打猎为名前往车师国,车师国与匈奴串通一气,共同侵犯乌孙国,希望汉天子可以救我们!“发骑”的宾语为“车师”,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师”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为”的主语为“车师与匈奴”,宾语为“一”,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一”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侵”的宾语为“乌孙”,应在“孙”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救”的主语为“天子”,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CEF断开。(2)A.正确。B.“常用来比喻处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与重任之人”错误。“常用来比喻处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与重任之人”对应的词语是心腹。股肱常用来比喻辅佐君主的得力大臣。C.正确。均为“被”。句意:并一起被拘留;诚信而被怀疑。D.正确。故选B。(3)D.“率领汉朝大军”错误。由原文“惠与吏士五百人至乌孙至乌孙,发诸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三面攻龟兹”可知,常惠只带了五百汉军,执行此次战争任务的基本是西域诸国的军队。故选D。(4)①“使使”,派遣使节;“求公主”,要求乌孙交出公主;“隔绝乌汉”,断绝两国的联系;“唯”,希望。译文:匈奴派遣使节,威胁乌孙国王交出公主,想要断绝乌孙和汉朝之间的联系,希望天子能出兵解救乌孙公主!②“尝”,曾经;“伏诛”,被处死刑,这里为受到惩罚;“便道”,顺路、顺便。译文:常惠借机上奏,龟兹国曾经杀害汉朝校尉赖丹,但还没有受到处罚,常惠请求顺便攻打龟兹。(5)由原文“惠与吏士五百人至乌孙,发诸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三面攻龟兹”可知,常惠随苏武被囚匈奴的经历,让他通晓匈奴和西域各国的情况。由原文“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可知,常惠随苏武被囚匈奴时,艰苦生活的磨炼、苏武精神的感召,锤炼出他坚强的意志和对汉朝的忠诚。答案:(1)CEF(2)B(3)D(4)①匈奴派遣使节,威胁乌孙国王交出公主,想要断绝乌孙和汉朝之间的联系,希望天子能出兵解救乌孙公主!②常惠借机上奏,龟兹国曾经杀害汉朝校尉赖丹,但还没有受到处罚,常惠请求顺便攻打龟兹。(5)通晓匈奴和西域各国的情况;艰苦生活的磨炼、苏武精神的感召,锤炼出他坚强的意志和对汉朝的忠诚。参考译文:材料一: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进献一份祭品(一牛、一豕、一羊为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园。任命苏武做典属国,官吏俸禄的等级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及赋税。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另外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才入汉朝拜。皇帝回忆往昔辅佐有功的大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