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1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3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4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另一个仪器不适合作声源的理由是(2)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响度较响较响弱3(3)实验过程中应将声源响度(选填“调大”或“调小”),因为铃声响度越大时,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选填大或小),导致实验在教室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铃声响度应(选填“变”),这种物理方法叫(4)小红从家中也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5)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材料报纸羽绒服塑料袋泡沫板人听不到声8475【答案】机械闹钟音叉发出的声音不稳定,不能持续发声B泡沫塑料调小大保持不变控制变量法没有控制材料厚度相同羽绒服不稳定,不能持续发声,所以不选用音叉。(2)[3]A方案中,由于人耳听到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在B方案中,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因为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地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故选B。[4]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泡沫塑料作为填充物时,在很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所以大,所以要实验在教室中进行需要适当调小声源响度。[7]比较不同材料时,铃声响度应当控制不变,通过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反映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8]在探究不同材料隔音性能时,控制铃声响度不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5)[10]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用羽绒服做隔音材料时,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因此,羽绒服的隔音性能最好。2.吉他演奏会上,小组同学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找到如下表所列的6种规格的琴弦,以及专门测量声音频率的仪器.(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3,请在表中填入所缺数据_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²)A铜B铜C铜D铜E铜F尼龙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研究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所以应选(2)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应选C、E选项;(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尼龙和钢的数据相同,即100、1.1.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A、B;(2)C、E;((3)100;1.1.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横截面积/mm²AB铜C铜D铜E铜F铜G钢HI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你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有关,为了验证这(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④猜想假设⑤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华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是(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答案】ABCADF801.02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振动的频率,进行分析比较③④②①⑤控制变量法.(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琴弦的横截面积,故选A.B.C;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面积相同,改变琴弦的材料不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G、H相同的数据,即80和1.02;积和长度不变.——(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这说明(2)图乙是探究""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ON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能折叠的纸板的作◎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定的位置(选填“铁【答案】(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铁圈”;缩短试验时间或节省时间.【解析】试题分析:(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得真空不能传声。(2)把纸板ON的右半边向前或向后折时,如果入射光线、法线、反射(3)若先固定铁夹,温度计的位置相对固定,铁圈上下调整的空间有限,难以保证用酒精考点: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实验装置的合理安装5.请按要求回答:(1)图甲: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的关系;乒乓(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3)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拨动钢尺的力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填“高”或“低”).(4)图丁: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丁【答案】振幅;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低;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解析】【分析】(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说明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4)用硬卡片拨动木梳齿时,木梳的齿振动发声,木梳的齿振动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1)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2)图2: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4)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卡片由于振动会发出声音;当用相同的力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故答案为(1)振幅;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低;(4)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时学习中不要忽略这部分内容.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小勇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时,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并将其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与蜡烛A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观察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3)在实验中,小勇将蜡烛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了3cm,再次将蜡烛B移到蜡烛A像的位置,经测量,蜡烛A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化了cm,同时观察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大小相等6不变(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3)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3)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远离3cm,蜡烛A的像也向玻璃板远离3cm;因此,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6cm;平面镜所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6(4).不变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用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重复实验。(4)实验时,他应该站在(选填“A棋子”或“B棋子”)侧观察棋子的像,移动 (选填“A棋子”或“B棋子”),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不变”)。(7)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而小华却选择了两支蜡烛,请你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0(8)若将显示时间为12:01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棋子A的位置A棋子B棋子不能虚不变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4)观察像时,眼睛要在棋子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5)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7)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而两只棋子,大小严格相同,方便比较大小;(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详解】(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的两棋子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棋子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棋子A一侧观察,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不变。(7)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8)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2:01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51。【点睛】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8.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乙乙;(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竖直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A.硬币成像在a处B.硬币成像在b处 :若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则反射光线(选填“靠近”或“远离”)镜面;若察到反射光线。【答案】确定像的位置不点燃虚A30°靠近不能【解析】【分析】【详解】选用透明的玻璃板完成实验。(3)[3]光屏能够承接的是实像,承接不到的是虚像。处,故选A。(5)[5]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如图甲所示反射角的大小是30°。靠近镜面。(1)小东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因为这样;实验时,小东在玻璃板平面镜视力表平面镜视力表(2)实验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如果无论怎样沿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3)小东在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后,用图乙所示方法测视力时,镜中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m.他用到的规律是【答案】便于确定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4.6像到【解析】(1)平面镜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平后面的物体,所以实验时不采用不透明的平面镜。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烛在桌面上,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4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4m=4.6m,即人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点睛: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10.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0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3)如图丙是由两个平面镜组成的直角镜前,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SB射到镜面1上,经镜面1反射后恰好经过P点,再经镜面2射出光线为CD,画出完整的光路图.若将S发出的入射光线SB的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光线CD的反射角将A.增加5°B.增加10°C.减少5°D.减少10°【答案】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反射角与入CDCBSS【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可知,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涉及的注意事项及作图方法进行求解.【详解】(1)[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未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放置或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2)[2][3]取下纸板后,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4]先画出点光源S关于镜面1的对称点,连接SP并延长至镜面2,然后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经镜面2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CCDPBSS[5]若将S发出的入射光线SB的入射角增加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计算出射出光线CD的反射角减小了5°1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以下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填序号)①装水的烧杯②酒精灯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厚纸盖)④铁圈B和石棉网(2)下表是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时间/min01234567温度/℃请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解析】【详解】(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合理安装顺序为:②④①③;(2)由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温度/℃温度/℃(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沸腾所需的热量.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泥合液的沸点/?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沸点/℃沸点/℃102030405060708090防冻液含量/%(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答案】DB图略120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因为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D(2).B(3).图略(4).120(5).升高(6).水由于汽化而减(1)请你指出图1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2)图2(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3)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填物态变化名称);(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甲不变液化用温度较高的水实验(1)[1]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这样测量的温度不是液体的温度了,同时还容易损坏温度计。裂,故甲图表示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3)[4]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温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4)[5]水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用温度较高的水实验;也可能是水量太多,适当减少水的质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也可能是周围的环境温度过低。1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温度计被测的物质中,不要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探究海波熔化实验的关键是要保证海波受热;(3)小帅同学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请你写出他这样实验的一条主要缺点:【答案】玻璃泡全部浸入均匀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加热时间过长(1)在使用温度计测物体温度时一定要按它的使用方法进行,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填空;探究物质熔化规律时,要让物质均匀受热。(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分析。【详解】(1)[1]测量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容器底和容器[2]探究海波熔化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其目的是要保证海波受热均匀。(2)[3]根据图象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3)[4]小帅同学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由于外界的温度不高,冰吸收热量的过程缓慢,即加热时间会过长。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A氧气B水蒸气C二氧化碳行”或“不可行”).【答案】缩短加热时间98℃B不可行【解析】【分析】【详解】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8℃.(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故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16.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的实像,如果在凸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小丽需要向(填“左”或“右”)点,请在图中画出经过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F为凹透镜的虚焦点)【答案】等大右乙【解析】【分析】【详解】u=50cm-20cm=30cm=2f同理像距等于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2]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上一个近视镜,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延乙1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乙清晰的像,则物距u=cm,烛焰的像应为图乙中的,生活中的就是利用【答案】30C照相机凹透镜18.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甲(2)实验中将凸透镜从图甲处逐渐远离蜡烛,物距u随时图丙所示的图像中,像距v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f乙【解析】【分析】【详解】甲F丙D乙光源光源ABC丁(2)如图乙中,将透镜处于50cm刻度处,把光源向右移至35cm刻度处时,将光屏左右(3)在第(2)小题的情况下,如果用物理书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4)当光源F靠近凸透镜时,光源F的像将落在光屏的(选填“前”或“后”)(5)在第(4)小题的情况下,若用此实验模拟人眼的调节功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0A.换焦距更大的凸透镜B.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D.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故选D。故选D。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像,若只调节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只调节光屏,(上或下)调节;若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上或下)调节。(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清晰的实像,(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上的像变模糊了。 (左/右)移动。【解析】【详解】(2)[2]成像在光屏的上方,应向下调凸透镜[3]若要调节光屏,应向上调节(3)[4]当u=15cm时,2f>u>f此时成像为倒立、放大、实像[5]应用为幻灯机(4)[6]近视眼镜为凹透镜,有发散作用,当再次成清晰像时,成像延后,当拿走眼睛后像向左移动,所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承接到像[7]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应配戴凹透镜矫正,故选B(5)[8]小虫遮挡一部分光,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像不变[9]由于折射光线减少了,所像会变暗2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Ae/tec,他的做法正确吗?(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₁,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₂,则v₂=(用v、v₁).【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tBC=tAc-tAB=2.4s-1.则AB段的平均速度BC段的平均速度(3)由vBc>vAB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as会偏小。(5)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为0,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不为0,故两次从B到C的时间不同,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该做法错误。(6)AC段平均速度v,路程AB段的平均速度为vi,点睛:求v₂的表达式,推导过程较难,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22.如图所示,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中:最最刻良A8甲(1)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若想纸锥下落慢点,最好选择图甲中的(选填“大”或“小”)纸锥进行测量。(2)小明发现尽管选择了合适的纸锥,但下落还是太快,他想到频闪摄影能够每隔相等的时间记录一次物体在闪光时刻的位置。于是找来一款每隔0.5s拍摄一次的拍摄摄像机,拍摄了如图乙的频闪照片,纸锥从A到D的运动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3)若纸锥从E到F的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它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S。【来源】河南省新蔡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测试物理试题【答案】停表大变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0.375【解析】【分析】【详解】(1)[1]根据可知,需要测量下落的路程和时间,故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用秒表(停表)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2]大纸锥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下落较慢,故若想纸锥下落慢点,最好选择图甲中的大纸锥进行测量。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所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EF阶段的速度为:纸锥的长度为5.0cm,纸锥完全通过刻度尺上“70”到“80”段的路程为: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I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B(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进行测量的;(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