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三年考情(2022-2024)命题趋势考点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5年27考)2024北京、黑/吉/辽、广西、湖南、浙江、湖北、安徽、甘肃;2023江苏、河北、广东、福建;2022天重庆、河北、湖北: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以整体性的思维入点,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地理现象和原理的成因、过程及影响。并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考察属于热门考向。以差异性的思维入点,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过程。尤其是针对垂直地带性的考察相对较为常见,而且难度相对较大,对考生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重点关注。植被与土壤的考察是新高考新内容下考察的热门趋势。尤其是以植被和土壤做为切口,考察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生在复习本讲内容时,一定要具有综合思维,结合前期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与植被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考点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5年12考)2024北京、湖南、湖北、浙江;2023江苏、湖北、北京、浙江;2022黑/吉/辽、海南: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植被与土壤(5年30考)2024全国、甘肃、广西、黑/吉/辽;2023全国、广东、湖南、浙江、山东、黑/吉/辽、重庆;2022北京、山东、湖北、湖南、浙江黑/吉/辽:影响植被和土壤的因素。考点0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吉林·高考真题)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如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谷地貌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A.河漫滩草甸 B.洪积扇灌丛 C.沟谷沼泽林 D.分水岭疏林【答案】1.D2.B【解析】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谷演变过程中,沟谷地区属于水分输入区,湿润度较高,因此其植被大多为湿润的草本植物等,因此乙和丙属于草本植物或灌丛植物类,故BC错误;河谷地区坡度较大的坡地(丁)属于水分输出区,植被大多发于成森林植被,图中显示区域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此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D正确;图中显示甲区域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因此其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较大,故A错误。故选D。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若整体构造抬升,将导致河谷与坡度的差异逐渐减小,水分输入和输出差异也逐渐减小,因此从河谷至坡上距离越近越早演替成为地带性植被,图中显示丙为冲积扇灌丛,距离丁坡地较近,构造抬升后,丙最早演替成为图中显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故B正确;河漫滩草甸区位于河流区域,构造抬升后,其湿润度依然较高,演变速度较慢,故A错误;沟谷沼泽林区域湿润度较高,且构造抬升后易发育成集水区,不易演替成落叶林,故C错误;分水岭疏林海拔高度不变,输出水分依然较多,且气温较低,演替成为地带性落叶林的时间更长,故D错误。故选B。【点睛】典型的地带性植被是与气候相适应的,由于坡面有水分输出,目前坡面植被是“近似的”地带性植被,耐旱树种比例略高于地带性植被,而河谷有水分输入,喜湿的植物较多,只有消除了区域间水分的输入、输出,才能真正发育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在大尺度地理空间规律的形成中,区域间水分迁移与大气一下垫面水分迁移相比,数量较少,可以不加考虑。(2024·湖南·高考真题)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A.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 B.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C.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 D.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4.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
)A.常受干热风影响 B.土壤养分流失 C.曾被沉积物掩埋 D.遭受低温冻害5.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 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 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答案】3.A4.C5.D【解析】3.由图可知,甲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说明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长缓慢;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快;BD错误;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Ⅱ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正确;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误。故选A。4.由图可知,谷底冲沟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积物Ⅱ,在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条容易被沉积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条枯落,进入沉积物,沉积物受侵蚀而出现冲沟,C正确;受干热风影响、土壤养分流失、遭受低温冻害,会影响品尼松树整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可能造成品尼松树干枯死亡,而不是仅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ABD错误。故选C。5.由图可知,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谷坡与其相反,说明谷坡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可推测谷坡品尼松生长较慢;结合图中乙时期出现冲沟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测谷坡受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导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影响了其生长,D正确;若考虑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则AB项均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品尼松生长较快,AB错误;谷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主要影响谷底植被生长,谷坡植被受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点睛】年轮指的是树木由于周期性季节生长速度不同,而在木质部横切面上形成肉眼可分辨的层层同心轮状结构。气象学上,可通过年轮的宽窄了解各年的气候状况,利用年轮上的信息可推测出几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情况。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如果某地气候优劣有一定的周期性,反映在年轮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宽窄周期性变化。(2024·广西·高考真题)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7.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8.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答案】6.C7.A8.D【解析】6.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7.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8.根据材料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说明近30年,随着数导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变,故B错误;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故选D。【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24·北京·高考真题)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采摘红花时,临近(
)A.雨水 B.小满 C.小暑 D.处暑11.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
)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 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 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答案】9.D10.C11.A【解析】9.读图可知,图①为高寒山地地区,图②为草原地区,图③为沙漠地区,图④为山地森林区,图④所示地区水热条件好,组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红色染料植物资源应最丰富,D正确,故选D。10.采摘红花的时间在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11.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从4月初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至7月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其中夏至日那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太阳辐射最强,日落方位最偏北,正午影长最短。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理想的采样监测天气是(
)A.晴朗微风 B.逆温天气 C.阴雨少光 D.风向多变13.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A.细颗粒茂密植被 B.粗颗粒茂密植被 C.细颗粒稀疏植被 D.粗颗粒稀疏植被14.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A.从稀疏到茂密 B.从茂密到稀疏 C.均用稀疏植被 D.均用茂密植被【答案】12.A13.B14.A【解析】12.晴朗微风的天气,当地颗粒污染物受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监测不同区域污染物状况,分析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A正确;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会加重污染状况,B错误;阴雨天气产生的降水会吸附大气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C错误;风向多变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受到风的影响,不能反应植被类型对污染物扩散的拦截效果,D错误。所以选A。1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自行车道相比,人行道上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的比值较高,说明积累明显,B正确;与自行车道相比,人行道稀疏植被前的细颗粒、稀疏植被前的粗颗粒、茂密植被前的细颗粒比值较小或基本一致,说明积累不明显,ACD错误。所以选B。14.根据图示信息和上题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较好,应该在靠近居民区一侧种植茂密植被,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前粗颗粒污染物较多,对行人的影响较大,稀疏植被拦截的污染物较少,为了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应在靠近人行道种植稀疏植被。所以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从稀疏到茂密,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植被具有调节气候,吸收、拦截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具有自净功能的最大生态系统,可在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植被拦截颗粒物有叶面、单株、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尺度,每个尺度上都是一种跨介质、跨界面的复杂过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单叶尺度上测定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去评价植物的滞尘效果,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以及合理的树种配置和空间营林管理。(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15.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16.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答案】15.D16.D【解析】15.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16.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2023·江苏·高考真题)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 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 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18.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 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 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19.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人口扩散迁移 B.交通工具变化 C.文化语言交流 D.聚落规模扩大【答案】17.D18.B19.A【解析】17.由图可知,欧亚“草原之路”,沿线没有高大的山脉,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D正确;地广人稀,不利于东西方农牧业交流,A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的路线上,B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业为主,而东亚农牧业中心为以种植业为主,其生产条件并不相似,C错误。故选D。18.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使得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类型更加多样,模式更多,B正确;由图可知,“绿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较近,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与“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关系不大,A错误;中亚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种植业发展,适农生产区域受气候的影响不会向东移动,C错误;西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只是在绿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其规模较小,D错误。故选B。19.人口扩散迁移,是文化语言交流、聚落规模扩大的原因,所以“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扩散迁移,A正确CD错误;交通工具变化不是其主要驱动力,B错误。故选A。【点睛】通过对比古气候记录和农牧业扩张历史,发现农牧人群的扩散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力,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加速了生业模式空间格局的变化。(2022·重庆·高考真题)冰川是全球环境变化灵敏的响应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湾某濒海冰川同一区域1941年(左)和2004年(右)的不同景观。近几十年冰川消退后,当地出现幽深的峡湾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可出现的景观变化是(
)A.野生动物减少 B.裸岩面积减少 C.植被覆盖增加 D.平原面积增加21.峡湾形成后,冰川消退加快。峡湾对冰川消退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是(
)A.海浪顶托破冰 B.海水释热融冰 C.寒流加快运冰 D.海风强劲蚀冰22.1941—2004年当地下垫面的变化可导致(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温度下降 C.地面辐射增强 D.水面蒸发减弱【答案】20.C21.B22.C【解析】2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增加,野生动物增多,A错误,C正确;冰川消融,裸岩面积增加,B错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峡湾,平原面积减少,D错误。故选C。2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干可知,峡湾形成后加快了冰川消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海水释放出热量,促使冰川消融加快,B正确,C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峡湾地貌形成后,两侧山体较高,对风的摩擦力及阻挡作用较强,海风较弱,D错误;由于海风较弱,峡湾内海浪小,不足以顶托破冰,A错误。故选B。24.下垫面的变化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A错误;下垫面变化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变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升高,B错误,C正确;该地1941—2004年水面面积逐渐变大,水面蒸发增多,D错误。故选C。【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地貌、气候、生物等其他要素产生影响。(2022·河北·高考真题)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县的土壤侵蚀状况,研学小组收集了两种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基础数据。根据基于实地监测试验制定的土壤水蚀评价国家标准(表),应用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依据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低分辨率(小比例尺)两种数据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明显(图)。因高分辨率数据与制定国标所依据数据的分辨率更接近,故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
)A.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 B.土地分类数据差异明显C.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明显 D.降水强度数据差异明显24.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可能途径是(
)①调整主要影响因素②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③建立新的评价标准④采用新的评价技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3.A24.C【解析】23.据材料结合图像信息可判读,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A正确;土地分类为坡耕地、非耕地,分类数据差异不大,B错误;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不明显,C错误;同一个区域降水强度数据差异小,D错误。故选A。24.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可以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状况,②③正确;调整主要影响因素不符合探究的目的、采用新的评价技术不符合实际,①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2022·湖北·高考真题)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26.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27.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5.B26.C27.B【解析】25.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26.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27.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点睛】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的现象,也就是海水异常偏暖。与这一现象相反的,该海域海温异常偏低,即异常偏冷,则称为拉尼娜现象。28.(2024·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1)简述甲区域演变为淡水湿地的过程。(2)推测从现在到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类型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原因。(3)为减缓该湿地变成沼泽的速度,请提出可行的措施。【答案】(1)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发生沉积,后经流水的搬运作用逐渐发育成水下沙坝;随着水下沙坝逐渐抬高,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随着河水不断注入,湖水盐度逐渐下降,泥沙不断淤积,最终形成淡水湿地。(2)变化: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理由: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导致湿地中水量不断减少。(3)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分析】本题以里海区域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读图可知,甲区域南侧有众多河流注入湖泊,这些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发生沉积,后经流水的搬运作用逐渐发育成水下沙坝;随着沙坝泥沙堆积量的不断增多,水下沙坝逐渐抬高,直至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形成湖泊;随着河水不断注入,甲区域湖水盐度逐渐被稀释,且甲区域湖水与里海有狭窄水道沟通,盐分可以流出,湖泊盐度逐渐下降,再加上河流挟带的泥沙不断在甲区域堆积,使甲区域湖泊湖床逐渐抬高,湖水变浅,最终形成淡水湿地。(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成沼泽,因此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湖泊水量支出增多,水位下降,盐分累积,湖水变咸;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量增多,加大了对河流水的消耗,使注入湿地的水量减少,湖水变浅,逐渐成为沼泽,因此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3)该湿地变成沼泽与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变浅有关,因此可以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流域水量的消耗,增加入湖径流量;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的水资源,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保证植被覆盖度;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调节湖泊水量;湖泊淤积会导致湖泊萎缩,湖水变浅,可以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29.(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2)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储水。(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高岗面积减少,海拔变低,坡度变缓;进一步被侵蚀可能形成沟谷或洼地。【分析】本题以乌波卢岛为材料,涉及地貌形成过程、陆地水体补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可知,该地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在该地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断裂发育,且毗邻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蚀较强,地势降低,中间地势较高,脊线形成。(2)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该岛屿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水量较多;岛屿东部Q1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大,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差,在外力作用侵蚀下,容易形成洼地,洼地汇水,地表水量较多。(3)根据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乌波卢岛西部高岗是Q1火山岩形成的,在地质史上,Q1时期岩浆喷发,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经过漫长的风化、侵蚀等作用,大部分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只有局部地方残留Q1火山岩;后期Q2、Q4火山岩形成时期,新的喷出型岩浆岩将残留Q1火山岩覆盖,因为残留Q1火山岩土层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蚀下,残留Q1火山岩上覆的土层出露之后,植被发育,减少外力作用侵蚀,导致残留的Q1火山岩留存下来,周围新形成的火山岩被侵蚀掉,形成顶平身陡的高岗。高岗为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在外力作用侵蚀下,高岗面积减小,海拔降低,高岗的坡度变缓;进一步遭受侵蚀,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可能形成沟谷或者洼地。30.(2024·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答案】(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分析】
本题以北极育空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暖、水循环、冻土变化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详解】【小问1】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影响很大,可推测夏季气温更高,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可推测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变薄。【小问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小问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31.(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1)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下泄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随着卡河水量变大,侵蚀能力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成为主要河道。(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分析】本题以南美洲河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沉积地貌、河道演变、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详解】【小问1】堆积体的形成需要有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能够沉积。由图文材料可推测,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为堆积体形成提供泥沙来源;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速度减慢,其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堆积体。【小问2】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由此可推测,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成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可推测其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随着卡河水量变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侧蚀会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从而成为主要河道。【小问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岩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会统一演化。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河流水文特征先发生变化,随之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地貌发生变化;河流水量增大会导致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从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河流下游地势低平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水面扩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内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32.(2024·甘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2)解释凯尔盖朗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的原因。(3)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答案】(1)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2)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为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突破铁元素限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周边海域因铁元素匮乏,浮游生物较少,叶绿素浓度较低。(3)气候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气候变暖。【分析】本题以环南极海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影响生物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该岛屿位于50°S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纬度较高,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地处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由于受西风影响大,多风暴;周围是海洋,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故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2)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形成离岸流,海水离岸流走导致近岸海水缺失,形成上升补偿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地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岛屿东侧海域位于下风向和西风漂流流经海域,铁元素含量增加,有利于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除了东侧的周边海域因缺乏铁元素,浮游生物数量少,生长慢,叶绿素浓度较低。(3)环南极海域的叶绿素水平代表了该区域浮游植物(如藻类)的生物量;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繁殖加快,叶绿素水平提高;随着叶绿素水平的增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貌长波辐射的吸收,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33.(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局部地形图及景观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在该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说明在该地开展科考活动的主要困难。该地多年冻土层含丰富的有机质。有研究认为,气候变暖造成多年冻土层融化,进而加剧气候变暖。(3)推断多年冻土层融化加剧气候变暖的过程。【答案】(1)改善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科研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监测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环境原始,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补给困难;基础设施缺乏。(3)冻土融化导致有机碳降解,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加剧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增多,沼泽逐渐变为草原,对气候调节作用减弱,加剧气候变暖。【分析】本题以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态保护与环境安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冻土与全球变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详解】(1)建立自然保护区一般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稳定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科研、环保意识及国家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其意义。通过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积极保护了该区域生态平衡,进而改善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为研究合理的生态平衡和对人类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保障。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科学实验基地,为科研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监测环境。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保护了生态系统,维持了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的活的“天然博物馆”,可以向人们进行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起到一定作用。(2)该地区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纬度高,气温低,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比较恶劣。其次,根据图片海拔和地貌分析,该区域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另外,此地人迹罕至,环境原始,缺乏基础设施,补给比较困难。(3)从材料可知,该地多年冻土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冻土融化导政有机质中碳降解加速,从而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大气逆辐射效应凸显,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趋势。冻土融化也导致地表水下渗增多,沼泽因缺水而逐渐演变为草地和草场,其生态效益大打折扣,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随之减弱,加剧了气候变暖。34.(2023·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下图阴影部分)绵延约500千米,最高峰为友谊峰,自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渐降低。晚更新世以来,受该山区雪线上升影响,第四纪不同时期冰川作用产生的冰斗、槽谷汇聚冰雪融水利大气降水,形成众多冰湖。在气候转暖、年降水量变幅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区域冰湖数量科面积均发生了变化(下表1和表2)。表1:流域区位年份冰湖个数IⅡⅢ西北部1992年700~8002013年800~900IVVVI东南部1992年100~2002013年200~300表2区域流域年份冰湖数量(个)冰湖面积(km2)西北部Ⅰ哈巴河1992201378284588.6290.20Ⅱ布尔津河Ⅲ克兰河东南部Ⅳ喀拉额尔齐斯河1992201327629710.3811.00Ⅴ喀依尔特河Ⅵ青格里河(1)概括该山区冰湖分布及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影响因素(2)阐释冰湖变化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征:西北部的数量和面积均大于东南部;两地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增加,西北部数量增加率大于东南部,面积增加率小于东南部。因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东南部。降水:西北部受来自西风带带来水汽影响大,降水多;距海距离:西北部距海距离近;冰川:西北部冰川面积和数量多。(2)有利影响:延缓了本地区水资源的亏损,增加了当地工农业用水量,有利于区域的发展。不利影响:冰湖水量增加加剧了溃坝的风险(造成本地水资源流失),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影响本地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分析】本题以阿尔泰山冰湖数量和面积变化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特征:流域西北部的冰湖数量和冰湖面积均大于东南部;两地区的冰湖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增加,西北部冰湖数量由782个增加至845个,东南部冰湖数量由276个增加到297个,西北部增加率大于东南部。西北部冰湖面积由88.62km2增加至90.2km2,东南部冰湖面积由10.38km2增加至11km2,西北部面积增加率小于东南部。影响因素: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东南部,因此气温较低,利于冰川分布。②降水:西北部受来自西风带带来水汽影响更大,降水(雪)多;距海距离:西风主要从大西洋带来水汽,西北部距大西洋更近,降水(雪)多;冰川:由于西北部冰川面积和数量多,冰川作用产生的冰斗、槽谷汇聚冰雪融水多。(2)冰湖变化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应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该地区总图气候较为干旱,冰湖数量和面积增多,因此该地区水资源增大,延缓了本地区水资源的亏损,增加了当地工农业用水量,有利于区域的发展。但冰湖水量增加,随湖岸的压力加大,加剧了溃坝的风险,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同时溃坝后湖水随地表径流流走,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流失,影响本地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35.(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分析】本大题以巴音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详解】(1)沙丘发育原因类问题需要从沙丘的沙源、动力因素、阻挡因素三方面考虑。结合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可以看出,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提供沙源;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最后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携带沉积物过程中不断减速堆积在山前。(2)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1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36.(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养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拟降雨法两种方法测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适用于满足枯落物长时间浸泡和含水量饱和的环境;后者模拟当地降雨特点,将水降到枯落物后测算。福建某研学小组在当地考察时发现B处枯落物层比A处厚(下图)。为更准确测算冬季A处枯落物的实际吸水量,该小组选择模拟降雨法。分析浸泡法不适用于准确测算冬季A处枯落物实际吸水量的自然原因。【答案】①气候: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西北风影响)降水少;②️地形:A地坡度大,雨水流失严重;️③土壤:A地土壤为砂土,下渗快;④植被:A地枯落层薄(少),保水量少;⑤总结:A地的浸泡时间和含水量不满足浸泡法条件【分析】本题以地理实验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从气候看,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从地形看,当地坡度陡,地表径发达,水土流失严重;从土壤来看,A地土壤为沙土,雨水易下渗;从植被看,坡度陡,植被覆盖率,枯枝落叶少,保水能力弱;由以上分析可知,A地的浸泡时间和含水量都不满足浸泡法浸泡条件。37.(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分析】本题以我国某村寨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温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水资源的补给较为便利,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来源充足。(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3)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考点0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2024·湖北·高考真题)“看樱花,到武大”。每年三月,成千上万游客的浪漫约定,就是到樱顶赏珞樱。#武大樱花开了吗#这一关于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樱花盛开时节,樱花大道洁白如雪,灿若云霞,珞樱缤纷,美不胜收。根据物候学理论,气候条件对植物开花早晚有重要影响。下表反映1947~2022年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变化情况。如图示意武汉大学樱花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平均十年开花日期平均十年落花日期1947~19563月22日4月2日1957~19663月21日4月2日1967~19763月23日4月5日1977~19863月18日4月1日1987~19963月13日4月1日1997~20063月13日3月31日2007~20163月12日3月28日2017~20223月9日3月25日1.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
)A.显著提前,但花期更短 B.显著提前,但花期更长C.明显推迟,但花期更短 D.明显推迟,但花期更长2.推测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是(
)A.气温 B.气压 C.降水 D.日照3.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
)A.自然环境优美 B.基础设施完善 C.人文底蕴深厚 D.学术大师云集【答案】1.B2.A3.C【解析】1.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日期从1947-1956年的3月2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9日提前了;落花日期从1947-1956年的4月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25日也提前了;所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都提前了,平均十年的花期更长,且在1987-1996年的平均十年花期达到最长,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长期的长短会影响樱花开花早晚,当积温达到一定温度即可开花,所以气温是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A正确;虽然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但表中数据显示,从1947-1956年的3月2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9日,日照时间减少,但开花日期提前,所以日照不是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D错误;气压对开花早晚的影响较小,B错误;降水少,湿度低,樱花生长慢,但可以通过灌溉增加湿度,所以降水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A。3.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樱花的结合,C正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利于观赏樱花,但不是其独特魅力所在,AB错误;学术大师云集与观赏樱花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作物生长期的因素:首先是气温。温度低当然生长的就慢,致使生长期延长。第二是光照,光照充足可以缩短生长期。第三是湿度,干旱的环境使生长速度变慢。第四是土壤,营养充足当然生长的就快,缩短生长期了。“气光湿土”决定了生长速度,影响了作物生长期。(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4.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5.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答案】4.D5.D【解析】4.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5.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2023·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7.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8.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答案】6.B7.A8.D【解析】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7.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9.(2023·北京·高考真题)我国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完成该保护区(
)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答案】A【详解】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mm,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500-1300米等高线之间,CD错误。故选A。(2023·浙江·高考真题)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11.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0.B11.C【解析】10.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据所学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路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旅游安全的内容:(1)交通安全;(2)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2023·湖北·高考真题)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冰川朝向2006年2015年数量(条)面积(km2)数量(条)面积(km2)西北1822.31921.9北1213.41212.9东北1389.61387.9东1264.51363.6东南59.459.1南572.9572.2西南68.068.2西1122.01121.812.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13.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14.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A.保持稳定不变 B.处于退缩状态 C.正向山麓延伸 D.处于扩张状态【答案】12.C13.D14.B【解析】12.2006年北朝向冰川面积为13.4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9km2,2015年北朝向冰川面积为12.9km2,南朝向冰川面积为72.2km2,北朝向冰川较小,南朝向冰川较大,AB错误;从退缩率来看,北朝向退缩率为3.7%,南朝向退缩率为0.9%,北朝向退缩率更大,C正确,D错误。故选C。13.西南朝向与其他朝向受全球变暖影响较为接近,A排除;此处位于羌塘高原,人类活动较少,且冰川增加与山地植被覆盖并无直接关联,BC错误;受西风影响,西南方向降水可能增多,冰川面积增加,D正确。故选D。14.从各个朝向来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增加外,其他朝向冰川面积均呈缩小趋势,说明冰川整体上呈现退缩态势,冰川向山上退缩,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点睛】羌塘高原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冈底斯山脉环抱之中(为青藏高原里的羌塘盆地),包括几乎整个那曲地区及阿里地区东北部。这片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新世以来气候旱化,湖泊退缩现象十分明显。湖盆周围湖成平原广布,山麓堆积发达。湖泊大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淡水湖极少。(2023·浙江·高考真题)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下面小题。15.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16.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A.B.C.D.【答案】15.B16.A【分析】本题以内陆盐土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15.本题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不符合材料情景,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影响的热量上的分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与材料不吻合,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与材料不符,D错误。16.材料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甲地盐土位于高处,受地下水影响最小,它是在矿化地表径流所盐渍化的洪积物基础上形成,因此,洪积盐土的积盐特点是盐分由下而上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上下盐分差异大,A正确。D选项中盐分上下盐分差异不大,不符合,D错误;C选项盐分随深度加深越来越高,不符合,C错误;残积盐土是在过去形成的各种类型盐土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面下切等原因,改变了原有导致土壤积盐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已不再参与现代积盐过程,但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过去积累下来的盐分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所致。残积盐土的现代积盐过程几乎停止,仅借助年内稀少的降水、泌盐植物和风力搬运方式,使可溶盐在表层有所增减和重新分配。其含盐量最高的聚积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亚表层或心土层,表现出盐度随深度加深,盐度先增后减少,符合B选项,但不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所以B错误。【点睛】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称之为地方性分异规律。(2022·辽宁·高考真题)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18.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答案】17.D18.B【解析】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分利用效率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个人果树买卖及采摘服务合同3篇
- 2024汽车销售公司与汽车修理厂汽车维修服务合同
- 丁菁离婚合同法律模板(隐私保护加强版)版B版
- 《离婚合同:女方出轨情况下的条款与条件》版B版
- 事故处理协议书范文
- 2024年股权转让及员工股权参与协议2篇
- 二手房上海交易法律提示协议(2024版)版B版
- 2024版个人果园承包协议书范本
- 2025便利店咖啡饮品店员聘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变压器租赁及节能效益分享合同3篇
- Unity3D游戏开发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玻璃安装应急预案
- 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总复习课件 课时8 走向未来的少年 (九下第三单元)
- 五十音图+あ行+课件【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初中日语人教版第一册
- 工程影像记录表
- 责任成本分析模板
- 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登记表
- 现场制氮作业方案及技术措施
- JJG(建材) 107-1999 透气法比表面积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员工入职登记表(标准模版)
- 柴油发电机施工方案337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