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手册_第1页
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手册_第2页
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手册_第3页
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手册_第4页
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手册TOC\o"1-2"\h\u6309第一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概述 2283901.1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意义 218321.1.1引言 267201.1.2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性 216811.1.3现状概述 3259201.1.4存在问题 324833第二章三农人才需求规划 4241341.1.5调查目的 4115341.1.6调查内容 4256971.1.7调查方法 4115421.1.8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 5148071.1.9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 51574第三章三农人才引进政策与措施 551131.1.10政策制定的原则 5294211.1.11政策制定的内容 6232201.1.12引进措施的实施 6316531.1.13引进措施的监督 77541第四章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7168451.1.14基本原则 7123771.1.15培养体系架构 7100261.1.16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8153021.1.17专业技能培训 844671.1.18综合素质培养 866221.1.19创新创业教育 8226551.1.20实践锻炼 830821第五章三农人才培训与考核 869171.1.21培训计划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8110351.1.22培训计划制定的原则 8220541.1.23培训计划制定的内容 9147401.1.24培训计划的实施 9159481.1.25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 9197271.1.26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931241.1.27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 1015101.1.28培训考核的实施 1018205第六章三农人才激励与保障 10157471.1.29概述 1075231.1.30激励内容 1084491.1.31激励方式 11100081.1.32概述 11127781.1.33政策保障 1126581.1.34制度保障 11260191.1.35物质保障 1130614第七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协同创新 1285881.1.36政策引导与支持 12254551.1.37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 122271.1.38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 12224921.1.39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12314591.1.40政策激励机制 13143761.1.41人才培养机制 13293701.1.42科技创新机制 13316371.1.43人才流动机制 1318501第八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区域差异 13147501.1.44东部地区 14306571.1.45中部地区 14321271.1.46西部地区 1419881.1.47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15170681.1.48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5164441.1.49促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15190441.1.50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15149311.1.51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1514983第九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 1562321.1.52国际经验背景 15144121.1.53国际经验特点 15282021.1.54政策支持 1614291.1.55教育培训 16260331.1.56产学研结合 1676651.1.57激励机制 16185391.1.58社会参与 1630851第十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实施策略 16第一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概述1.1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意义1.1.1引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才,因此,三农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意义,以期提高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1.1.2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性(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农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高素质的农业人才能够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进与培养三农人才,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些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3)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农人才在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他们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4)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进与培养三农人才,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些人才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农民拓宽收入渠道。第二节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现状分析1.1.3现状概述当前,我国三农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状进行分析:(1)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和生活。这些政策在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涵盖农业、农村、农民等各类人才培养的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专业技能培训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3)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引进与培养政策的实施,三农人才队伍结构逐渐优化。一批具备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民经纪人等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1.1.4存在问题(1)人才总量不足尽管我国三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2)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当前,三农人才队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素质差距。部分人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3)人才流失问题突出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4)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目前我国三农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人才培养项目与实际需求不符,导致人才资源浪费。第二章三农人才需求规划第一节三农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1.1.5调查目的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三农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提高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开展本次三农人才需求调查。调查旨在明确三农领域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为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依据。1.1.6调查内容(1)三农人才需求总量:调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总量,包括现有人才数量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需求的人才数量。(2)人才需求结构: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包括专业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3)人才需求分布: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4)人才需求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三农领域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1.1.7调查方法(1)文献调研:收集国内外关于三农人才需求的相关研究资料,总结经验教训。(2)实地调查:走访农业企业、农村社区、部门等,了解一线人才需求状况。(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人才需求规律。第二节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1.8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1)确定引进目标: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明确引进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目标。(2)制定引进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策略,包括优惠政策、待遇保障等。(3)制定实施步骤:明确人才引进的流程,包括人才选拔、培训、考核等环节。(4)制定保障措施:保证人才引进计划的顺利进行,如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1.1.9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1)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2)人才选拔:按照引进目标,选拔符合条件的人才,保证人才质量。(3)培训考核: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同时加强考核,保证人才适应岗位需求。(4)跟踪管理: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跟踪管理,了解其在岗位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政策,保证人才引进效果。(5)持续优化: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优化人才引进计划,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三章三农人才引进政策与措施第一节引进政策的制定与完善1.1.10政策制定的原则为保证三农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政策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引进政策。(2)目标导向原则:明确引进人才的目标,保证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整体规划原则:统筹考虑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4)政策创新原则:在继承和发扬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1.11政策制定的内容(1)引进范围:明确引进人才的专业、学历、技能等要求,保证引进人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2)引进条件:设定引进人才的年龄、工作经历、政治素质等条件,保证引进人才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3)引进程序:规范人才引进的申报、审核、审批等程序,保证引进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4)政策优惠: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薪酬待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村经济发展。(5)政策评估与完善:定期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评估,根据实施效果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第二节引进措施的实施与监督1.1.12引进措施的实施(1)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吸引力。(2)招聘选拔:按照引进政策的要求,组织开展招聘活动,保证选拔到具备相应素质和技能的人才。(3)培训提升:对引进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4)交流互动:组织引进人才参与各类交流活动,促进其与本地人才的融合与互动。(5)激励保障:落实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1.1.13引进措施的监督(1)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的监督机制,保证引进工作的合规性。(2)质量评估:对引进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估,保证引进人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3)反馈调整:及时收集引进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对引进措施进行反馈和调整。(4)责任追究:对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保证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章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第一节培养体系的构建1.1.14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关注农民的需求和特点,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2)坚持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环境。(3)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4)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1.1.15培养体系架构(1)建立多元化的培养主体。充分发挥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等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农民主体的多元化培养格局。(2)构建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根据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建立初、中、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3)优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三农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培训。(4)加强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农民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二节培养内容的设置1.1.16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2)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1.1.17专业技能培训(1)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2)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1.1.18综合素质培养(1)开展农民文化、科技、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2)加强农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心态。1.1.19创新创业教育(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2)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1.1.20实践锻炼(1)组织农民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农民的实践能力。(2)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推动农民在实践中成长。第五章三农人才培训与考核第一节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1.21培训计划制定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三农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三农人才的整体素质,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具有重要意义。1.1.22培训计划制定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培训计划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注重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2)系统性原则:培训计划要全面考虑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3)动态性原则:培训计划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4)可行性原则:培训计划要充分考虑培训资源、培训时间等因素,保证计划的实施。1.1.23培训计划制定的内容(1)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计划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如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面等。(2)培训对象:确定培训计划的适用范围,如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等。(3)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4)培训方式: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网络培训等。(5)培训时间:合理确定培训周期,保证培训效果。(6)培训师资:选拔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师资,保证培训质量。1.1.24培训计划的实施(1)做好培训宣传,提高参训人员的积极性。(2)制定详细的培训日程,保证培训内容有序进行。(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4)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过程和成果。(5)落实培训考核,保证培训效果。第二节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考核1.1.25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成果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优化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发觉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培训工作提供依据。1.1.26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方式、师资等方面的满意度。(2)实践考核法:对参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评价其技能水平。(3)成果展示法:组织参训人员进行成果展示,评价其培训效果。(4)数据分析法:对培训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培训效果。1.1.27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1)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参训人员是否达到培训计划设定的目标。(2)培训内容的适应性:评估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参训人员的需求。(3)培训方式的有效性:评估培训方式是否有助于参训人员的学习。(4)培训师资的满意度:评估参训人员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1.1.28培训考核的实施(1)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培训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2)考核方式:采用书面考试、实践操作、成果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3)考核时间:在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考核。(4)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人才选拔、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依据。(5)持续改进:根据考核结果,对培训计划进行修订,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第六章三农人才激励与保障第一节激励机制的建立1.1.29概述激励机制是推动三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旨在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应遵循公平、竞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在三农领域的积极作用。1.1.30激励内容(1)经济激励: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绩效奖金、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2)职业发展激励:为人才提供晋升通道、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机会,使其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3)荣誉激励:对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三农人才进行表彰和宣传,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荣誉感。(4)情感激励:关注人才的心理需求,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关心人才的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1.1.31激励方式(1)制定明确的激励政策:根据人才类别和岗位特点,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保证政策落地生根。(2)实施动态激励:根据人才的表现和贡献,适时调整激励措施,保证激励效果的持续发挥。(3)搭建激励平台:通过举办各类竞赛、论坛、培训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平台。第二节保障措施的落实1.1.32概述保障措施是保证三农人才队伍稳定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等方面。落实保障措施,有助于提高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1.33政策保障(1)制定完善的三农人才政策:明确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3)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保证人才选拔和使用公平公正。1.1.34制度保障(1)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监督: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保证政策落实到位。(3)完善人才退出机制:对不适宜继续从事三农工作的人才,及时调整岗位或退出队伍,保持人才队伍的活力。1.1.35物质保障(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保证其正常开展工作。(2)解决人才住房问题:通过提供人才公寓、住房补贴等方式,解决人才住房困难。(3)关心人才生活:关注人才的生活需求,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如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提高人才的幸福感。第七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协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和创新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三农人才的协同创新。第一节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1.1.36政策引导与支持在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参与三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2)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三农人才培养;(3)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1.1.37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是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主体。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和引进人才。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2)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3)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1.38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三农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3)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1.39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社会力量是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补充。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为三农人才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支持。具体措施包括:(1)成立专业性的人才中介机构,提供人才引进和培养服务;(2)开展公益活动,宣传三农政策,提高社会对三农人才的认识和关注;(3)建立人才数据库,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才信息。第二节创新机制的构建1.1.40政策激励机制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各方参与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人才引进与培养奖励基金,表彰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2)实施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3)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创新创业。1.1.41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2)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能力培养;(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1.1.42科技创新机制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3)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1.1.43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具体措施包括:(1)完善人才流动政策,保障人才合法权益;(2)建立人才数据库,提供人才信息查询服务;(3)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流动效率。第八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区域差异第一节区域差异分析在我国,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区域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在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1.44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对三农人才的吸引力较大。这些地区在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人才引进政策优惠。东部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以吸引高层次三农人才。(2)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东部地区拥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为三农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3)人才需求旺盛。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高,对三农人才的需求较大。1.1.45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中,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人才引进政策较为宽松。中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人才引进的条件,以吸引更多三农人才。(2)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为三农人才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3)人才需求增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对三农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1.1.46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面临以下挑战:(1)人才引进政策力度不足。西部地区在三农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力度较小,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3)人才需求较大。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对三农人才的需求较大。第二节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针对我国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区域差异,以下策略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1.47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各级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既要吸引高层次人才,也要关注本土人才的培养。1.1.48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三农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1.1.49促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三农人才的流动和培养。1.1.50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加对三农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在各地区的合理分布。1.1.51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更多人才投身三农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第九章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第一节国际经验概述1.1.52国际经验背景在全球范围内,三农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三农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成为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许多国家在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1.53国际经验特点(1)政策支持:各国普遍重视三农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为农业人才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2)教育培训:国际上将教育培训作为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手段,注重提高农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3)产学研结合:国际经验表明,产学研结合是推动三农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4)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农业人才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是国际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5)社会参与:国际经验显示,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三农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和培养体系。第二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