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5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内容索引时空统整考情考向回眸聚焦探究研习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辉煌与落后,发展与迟滞,承古与萌新。时空统整(一)时间主线(二)空间定位1观察图一和图二,指出南宋和晚明时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图一

南宋海外贸易路线图变化:贸易的范围方面,从区域到全球;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方面,由以广州、泉州、明州为主到以澳门为主。图二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图2观察下列地图,为什么说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通过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考情考向年份全国卷江苏卷甲卷乙卷新课标卷2024年①(选·26)明朝平民文化②(选·27)清朝小说

①(选·28)清朝农业中租佃关系②(非选·42)明清农业发展①(选·4)明朝基层社会的治理②(选·5)唐朝至清朝扬州城的变迁年份全国卷江苏卷甲卷乙卷新课标卷2023年(选·27)明代儒家思想①(选·27)明朝基层治理②(开放性试题·42)明清儒家思想(选·28)明朝白银流入①(选·5)清朝前期江南经济发展②(非选·18)明初恤商政策2022年①(选·27)清朝承续华夏传统②(非选·41)明朝海军的发展③(非选·47)明朝医学家:李时珍(选·27)明朝江南市镇工商业的发展

①(选·5)明朝中后期经济社会多元发展②(非选·17)明清思想:黄宗羲年份全国卷江苏卷甲卷乙卷新课标卷考向分析(1)考查内容:明清政治围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展开;同时注意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视;此外,要多关注开放性试题的考查。明清经济是历年必考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同时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并注意思考中西启蒙思想的差异。(2)考查方式: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灵活运用,培养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凸显一定的家国情怀。(3)价值立意:制度创新;国家治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文化自信;文明互鉴回眸聚焦主干回眸一:政治——专制强化

明朝清朝领土怎么管地方①_____________三级行政制度废行中书省,设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司体制)→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③_______治理边疆(1)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司。(2)黑龙江:设立④____________。(3)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4)西北:设卫。(5)西南:设⑤_______(1)青海、西藏:设办事大臣,后派遣⑥_________。(2)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进行“⑦_________”。(3)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机构礼部、鸿胪寺、四夷馆⑧_________省、府、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总督奴儿干都司土司驻藏大臣改土归流理藩院

明朝清朝权力怎么揽君权皇帝制内阁制度;⑨___________(宦官干政)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⑩_________;奏折制度相权⑪___________,权分六部

官员怎么选⑫_________(乡试、会试与殿试)厂卫制度军机处废除宰相科举制

明朝清朝官员怎么管理考核考满、考察⑬___________(京察和大计)监察“⑭_______”(都察院、六科)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将六科并入都察院考课制度科道

明朝清朝秩序怎么建思想程朱理学僵化;⑮___________兴起思想活跃法律《大明律》《⑯___________》教化朱元璋的“⑰_______”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⑱___________》户籍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建立“⑲_______”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⑳___________陆王心学大清律例六谕圣谕广训黄册永停编审

明朝清朝秩序怎么建基层里甲制;㉑___________里甲制→㉒_________赋役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金花银”→明朝后期,㉓___________(雍正帝)㉔___________对外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㉕_______________;宗藩关系——平等外交;短暂开放——闭关锁国十家牌法保甲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开始缓慢转型要点聚焦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异化无论外戚、宦官还是权臣,其权力均依托于专制皇权,是专制皇权的延伸和变异,都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伴生物,都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1)外戚干政: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2)宦官专权:明朝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的大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达到臣子的最高峰,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权,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压重臣,对皇权也有制约。要点聚焦

古代中国边疆的治理(1)方略:建政控边方略、强军固边方略、互市兴边方略、文教融边方略、屯垦戍边方略、交通连边方略等。(2)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治理方式与措施多元化;注重维护中央权威;重视陆疆轻视海疆;治理方式前后相承,不断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行政区划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行省制、郡县制)。(3)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促进了边疆的开发,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丰富了中原与边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便利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4)对现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启示:注重边疆开发与建设;陆疆与海疆并重;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规范和加强国界工作,保障国界及边境的安全稳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平等协商;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主干回眸二:经济——发展与停滞农业发展作物品种传统农作物品种改良;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①_____________的推广和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种植结构(1)粮食作物品种繁多,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②_________程度不断加深。(2)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经营方式多种经营方式,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玉米、甘薯商品化手工业进步经营形态③_____________相对衰落;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经营模式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④_______,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贸易与生活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⑤___________地位;商业资本活跃城市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⑥_____________;专业分工明显;老城市商业更加繁荣商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⑦_______兴盛(如晋商、徽商)官营手工业工场法定货币工商业市镇商帮商业贸易与生活信贷明朝中期以后,⑧_______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⑨_______市场(1)国内:明朝后期起,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⑩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国际:对外贸易繁荣,长期处于⑪_______民居(1)明朝时,⑫___________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2)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⑬_________,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盛行⑭___________;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钱铺庄票长途和大额贸易顺差砖木结构四合院朝贡贸易要点聚焦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出现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西周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一般不在市场流通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经营形态出现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民间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家庭的副业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稳定了小农经济;近代逐渐破产要点聚焦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新农作物品种输入;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商品性农业发展。(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等著名专业性手工业中心;部分手工业部门开设工场,并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明朝中后期,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市场活跃,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5)市镇大量兴起:城市经济功能上升;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要点聚焦

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2)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②与古代中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③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④崇尚睦邻友好。⑤政府垄断、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3)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4)影响:①对中国来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但是,封建等级思想明显;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使中国逐渐丧失海上贸易优势。②对朝贡国:能够获得经济支持和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本国的社会和文化水平。③总体: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友好往来;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5)瓦解: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真题互动:(2023全国新课标卷T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C【解析】

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主干回眸三:文化——承古萌新思想变化陆王心学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①_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1)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②_____________色彩明清进步思想(1)明朝后期:李贽的③_________思想。(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④___________,出现思想活跃局面致良知平等和叛逆反传统经世致用科技文艺科技(明朝后期)(1)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⑤_________的科技巨著问世。(2)西学东渐:⑥_________等人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文艺小说、传奇、京剧、昆曲等文化繁荣,具有⑦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总结性利玛窦世俗化、平民化文化传承(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⑧___________。(3)16—18世纪,⑨_______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⑩_____________成为风尚。(4)明清两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中华文化孔子园林和建筑要点聚焦

明清统治危机的出现——盛世下的忧患(1)政治危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经济危机: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3)文化危机: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程朱理学日益僵化,严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4)外交危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5)社会危机:人口急剧增长引发资源危机,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屡屡爆发。(6)外部危机: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扩张。(7)思想危机: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方:

明清时期的中国对比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政治封建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统治黑暗腐败,人民没有自由和民主专制—民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虽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业—工业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的中国对比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禁锢—自由文艺复兴,近代科学兴起;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文学艺术繁荣,思想活跃,科技世界领先对外政策盲目自大,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开放开辟新航路,发展海外贸易,拓宽资本主义发展和活动空间,进行殖民扩张综合国力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轨道上继续滑行,综合国力日趋衰弱衰弱—强大在工业文明的近代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日益强大对比结论近代中国落伍,19世纪以后面临巨大挑战;西方国家日益强大要点聚焦

袭常与新变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视角从人性角度从政治角度从治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关注现实,经世致用;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超出儒学范围。(继承:先秦民本思想;继承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儒学传统)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评价(1)积极性: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②冲击封建专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③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2)局限性: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主流地位;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影响有限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客观原因:(1)缺乏政治基础: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2)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3)缺乏思想基础: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4)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束缚,难以接受新思想主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探究研习探究1:从诏书看古代君主的形象材料

按明朝体制,嗣君登极后,辑先朝实录。《明实录》史料来源于《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以及皇帝诏令、官员上疏、文集等资料。《明实录》史官们对于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既有原文照录,也有删减增进,还有改写润色。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宣布开设科举考试,这份诏书被称为《开科举诏》,《明太祖实录》载有这份诏书。这份诏书出自儒士王祎之手,所以其文集《王忠文集》也收录了这份诏书。下表所示的内容为两份诏书的节录对比(下划线是主要不同之处)。《王忠文集》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为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明太祖实录》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自今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摘编自刘小龙《〈明实录〉科举史料价值探析——基于文献学和史学史双重视角的考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份史料下划线处的不同之处予以解释说明。【答案】

一是《王忠文集》中的“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与《明太祖实录》中的“今朕统一华夷”。前者更多的是强调统治“中国”(即华夏),带有“华”与“夷”的区分,后者则直接将明太祖塑造成“华”和“夷”共同的君主。二是《王忠文集》中的“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与《明太祖实录》中的“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前者体现了明太祖用严刑峻法惩治“游食奔竞之徒”,后者则是“游食奔竞之徒”受到皇恩感召自行改变不当行为,有君主“德化”治民的意味。由此可见,诏书中的两处改动不是简单的文字增删润色,而是蕴含着史官的主体意识,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塑造明太祖的正面光辉形象。探究2:从名帖看明清商业的新发展(2024黑吉辽卷T17)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用事时,“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1)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答案】

变化:形质奢侈化;由小到大;红帖出现并流行;谦卑化、复杂化、多样化。(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答案】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场风气奢侈腐化;人际交往活跃;利益驱动。探究3:从人·书·命运看明清中外文化交流(2024湖南卷T17)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