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
(2023新课标1,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A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
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每点3分,第①点阐明名言的含意,第②点结合魏了翁名言与林诗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2023新课标n,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第1页共44页
依稀渐近诛茅地产1,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答案C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
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
令人如入“蓬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022新高考口,15-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
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
第2页共44页
16.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
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2021新高考1,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瀚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禹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
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B
2.(示例1)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
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
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远""东林"来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惠远东林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
易产生逃避情绪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
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2021新高考11,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儿子
第3页共44页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⑶。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
分)
答案
1.C
2.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
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
踏实地。(每点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强,若只是翻译诗句,须酌情扣分)
(2022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哦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4页共44页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青,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
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
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2022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
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第5页共44页
(2022北京,11-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
病柏①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鹉鹃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第
鹃: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碘的一项是(3分)()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
蕴。(6分)
答案
第6页共44页
l.C
2.B
3.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骋鹃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
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推斥在外;骋鹃意满,象征了奸佞
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2022浙江,19-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8分)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久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
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
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和,寄寓鉴戒之意。(2分)
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
答案
1.勤政楼千秋节(每空1分)
2.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
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3分)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
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3分)
(2021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气
第7页共44页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
清:谓趣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
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每
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2020新高考1,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现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久
[注]①把:握,执。②蜿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
阳高士。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第8页共44页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幌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蝶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
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2020新高考口,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
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020课标全国1,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第9页共44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
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腕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
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DA(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
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
“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
外界不通音讯。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
感。首先,由注释①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
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
景的期待。
(2020课标全国口,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融勤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
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第10页共44页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案(1)B(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
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1)“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
最终交给何人评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真。
此诗说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
⑵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主旨。首联作者将贤人生前为功名付出的
“苦辛”与死后任“写史人”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无数贤人的悲哀。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
叙写贤人的悲哀。颈联侧重感叹史书的不客观,难现贤人的精神。尾联以沉痛的笔触状写
了贤人功业蒙尘纳垢却又无力辩说的凄凉结局。综观全诗,作者就读史有感而发,表达了
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此可知,诗人身上的怀
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2020课标全国叫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苦笋
陆游
藜麓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麓:藜和麓。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
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1)C(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
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
应该得到认可。
第11页共44页
解析(1)“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曲解诗意,诗人认为苦笋虽然味
苦,但就像魏征直言敢谏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诗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节,于
是管束儿童不要过多地采摘,应该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它经受风雨磨炼,蓬勃生长。
(2)本题要求找出魏征和苦笋之间的相似点。历史上的魏征直言敢谏,人多认为“言行无
礼”,难以接受,和苦笋的“苦”有相似之处。诗歌颔联“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指出苦笋的“苦节”是与生俱来的,它象征着耿介的性格,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苦笋品质的认
可和赞美。颈联中“我见魏征殊媚妩”引唐太宗的话表达唐太宗对魏征方正人格的认可和
欣赏。由此可知,苦笋的“苦节”所象征的耿介性格与魏征的方正人格相似,应得到认可。
(2020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答案(8分)(1)B
(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
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
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
氛围。
解析(1)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颔联写出了果实熟透、稻熟禽
肥的景象,为后面描写农家丰收时节的忙碌景象做铺垫。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应将颈联用现代汉语简
单地翻译出来,然后再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等进行赏析,写出其所描绘的乡村场景的特
点。人们酿酒迎接新一年的社日,祈求丰收,一直忙到夕阳落山才结束;暮色中传来了捣衣
的声音,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祥和、忙碌的乡村生活场景。
第12页共44页
⑶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这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
有理即可。“数声”与“一声”主要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关于是“一”好还是“数”好,考生可以
结合表现的乡村生活场景以及营造的氛围谈自己的观点。
(2020浙江,19-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8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⑴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
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答案(1)感伤达观
(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
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诗有“何况
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1)本题要求对两首诗的情感进行概括,由题目可知,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第一
首,“互相望,,即含分别意,虽然说仅仅一水之隔,但是内心却觉得,,山川是两乡,,了,即心里
感觉距离非常遥远,故不免生出“感伤”之意。第二首,虽然也是写分别,但诗人明确指出“不
觉有离伤”,后两句更是指明人虽分离,但青山同道,云雨同趣,一轮明月共照,何曾感到“两
乡”之别?暗含道相同、情相随,即使有空间的距离,也没有心理距离,显示出“达观”的情怀,
正如“海内”两句诗。
(2)解答本题可从意象运用、空间处理、抒情方式等角度思考。如前诗用“一水”“山川”,
后诗用“青山”“云雨”,前者含有“流逝”意,后者则有“同载”味。“青山”有常青意,“明月”有永
存味。王勃把意象置于句内,王昌龄则将意象置于句首,如此意境显得更为开阔。
(2019课标全国1,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⑴一⑵题。(9分)
题许道宁画闭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第13页共44页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D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
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
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
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
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
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
对画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2019课标全国口,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闰,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14页共44页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
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
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
达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
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⑵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
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
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2019课标全国111,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滕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填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B
第15页共44页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
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2019北京,13-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
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
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L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乏碉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
第16页共44页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
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2019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蜗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
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
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I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冻汉
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怆m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蜗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
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
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
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D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
面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
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
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
了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第17页共44页
⑶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
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
仍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
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
飘零之痛。
(2019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一(2)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⑴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⑴造访朱门
⑵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
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
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
书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
“朱门”。
(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
人)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修
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019江苏,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第18页共44页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触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
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
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
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务
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
意识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
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作者
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与刺
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2018课标全国1,14-15悯读下面这首唐诗浣成(1)一⑵题。(9分)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第19页共44页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
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
困难和坎坷。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
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
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鉴赏《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
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
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
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
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
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
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
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2018课标全国口,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一⑵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噪。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⑵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
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第20页共44页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
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
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诗歌鉴赏《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
熙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
来到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
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基因工程原理及实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式与政策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售楼处物业管理年度合同9篇
- 滨州学院《知识表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仪器仪表购销合同
- 2025版环保型压路机销售与节能改造合同3篇
- 不续签劳动合同通知函
- 混凝土浇筑劳务班组合同
- 2024至2030年A型门式起重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工人劳动合同范本
- 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设计
- 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讲座模板课件
- 中国和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 危险品运输车辆租赁合同
- 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40篇
- 装配式钢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说面面观(译文经典)
-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
- 中国联通动环监控系统C接口-0812
- 41.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 车间现场安全培训内容课件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