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美文欣赏6专题:名人·文化白露导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华夏多少名人、伟人,在诗书中汲取豪气、灵气、平凡之气与浩然正气,用自己的胆魄与精血,书写缔造着中华一部部经典传世的文化传奇。翻开浩瀚的文化史册,“上下求索”的屈子向我们走来,他以自己的胆剑,书写着亦真亦幻的楚巫文化;飘着酒香的太白向我们走来,他浪漫地挥舞衣袖,开口就是一个盛唐;斜骑驴背的工部郎,在沉郁顿挫的叹息中,抨击着乱世的罪恶。我们领略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枕陆游的风雨入梦,叹姜夔的黍离之悲,伤李煜的亡国之痛,沐孔子的儒家文化,辩老庄的无为思想,论荀孟的善恶之说。文以人而生,人以文而名,人与文化如同磁铁的两极相互共生,共同成为中华、世界文明的瑰宝,成为民族文化的脊梁。用心品读他们,你便可以领略到他们的博大与精深、悲天与悯人、超凡与旷达……祭屈原文李铁城屈原先生,明天是您的忌日。2282年前,你受奸佞小人的排挤谗害,两度被昏庸的楚王贬谪放逐,远离朝廷国都,披发行吟,流浪于湘水两岸,开始了你泣血呼号的旅程。2282年前的今日,你长发散乱,裙裾破损,满脸憔悴,形容枯槁,在前一晚的汨罗江边上,伴随着呜咽的流水,沐浴着凄冷的夜风,你该是经过一整夜的踉跄踯躅,经过一整夜的煎熬思索,在黑夜行将逝去的时刻,你拒绝接受黎明,回首再看一眼遥远的郢都,你看到的是在冲天大火中次第崩塌的宫殿和秦兵耀眼的戈矛,你听到的是奸臣们阵阵狞笑和父老姊妹撕心裂肺的哭喊,你彻底绝望了,以必死之心怀抱起石块纵身向江面跃出,进行了千古的一跳!汨罗江惊悚了,容纳不下您崇高的身躯!三湘大地震栗了,承载不了你沉重的人格!从此在华夏的江河湖海里,无处不寄寓着你贞洁的灵魂;在长城南北广袤的原野上,无处不矗立着你伟岸的身影。我曾想先生何其愚啊,你为什么不向楚王表示些许忏悔,求得他的宽恕;你为什么不向奸人哪怕假装出一幅笑脸,与他们沆瀣一气、同流合污?那只不过是几句话语、一副笑容而已;那只不过是让腰身略微弯曲几厘米,也不过是几分钟就可了结的事情。那样的话,高车驷马、一呼百诺的尊荣便可接踵而至;灯红酒绿、钟鸣鼎食的优裕也可唾手而得。退而求其次,与渔父为伴,弄一叶扁舟荡漾于烟波之上,也可落个诗酒吟咏、逍遥终生;我也曾想为什么对那样一个昏愦无情的国君,你却反复眷顾、恋恋不舍?在举世皆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泥污涂身反而独自保持芳洁?在众人皆醉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沉沉睡去反而独自保持清醒?屈原啊,先生,你的死给千载的后人留下无尽的沉重与困惑:为什么社会容纳不了冰清玉洁,正道直行的人品?!为什么世间疏远直言敢谏、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什么世俗总是冷淡坚守信念、生死以之的执著?!为什么正直的人总是遭遇坎坷、结局悲惨?!为什么使你发出“抑郁其谁语”“国无人莫我知兮”的慨叹?!……先生啊,先生,你的死使我们走出了肤浅,更深地了解你的心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多灾多难的父老你爱得是如此淋漓尽致、专一深沉;对疮痍满目的故土你爱得又是那样生死不移、深情执著!“帝高阳之苗裔兮”“恐修名之不立”,你维护着你的高贵和尊严,像孔雀爱惜自己的羽毛,像麒麟珍护自己的四足,你保重的是你的名声,你使我们明白了邪恶因正直而原形毕露,污浊因洁净而秽形毕现,昏庸因睿智而丑态尽出,叛卖因忠贞而千夫所指,因此他们容不得你的存在,必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而你“虽九死而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操守更决定了你必死的归宿。你的死永远昭示着是非、正邪、善恶、洁污是永远相斥相守的孪体,“善恶自古同冰炭,是非从来不相容”,而正义与和谐却是永恒的追求。2282年了,你离我们已相当遥远,但却又十分切近。你凝结自己鲜血的诗篇扬起了一面宏伟灿烂的大旗,哗啦啦飘扬在历史的长空,一代代人从那里汲取着精神的营养。你以生命为代价铸就了完美无瑕人格的丰碑,你的精神哺育着一代代后世子孙的成长。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有你鲜红的血液,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着你那颗正直无私的心脏,中华儿女自尊自爱的人格里有着你的因子,为此,你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感激和怀念。这就是为什么在两千年来每年的今日,人们以龙舟的喧闹吓走鼋鼍,并向水中投掷粽食,以免鱼虾对你造成损害,并点起千盏河灯,引导你的英灵归来。今天,我们向你起誓:我们要世世代代守望这块祖先开辟耕耘的故土,恪尽职守,匡扶一切正义,呵护一切良善,荡涤一切污浊,建树一切谐和,实现你“国富强而法立”、“明法度之嫌疑”的理想,再不能让正直的人因正直而遭受苦难;再不能让纯洁的人因纯洁而受到孤立;再不能让优秀的人因优秀而怀才不遇!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你还有什么遗憾呢,那么,请来接受对你的祭奠吧,屈原先生!误解陶渊明叶空蝉天气还好,有雨有风。我在复习我的魏晋文学,又看到了久违的老陶。我就是喜欢他老人家的那份冲和与平静,仿佛生老病死都只不过是他田里种的豆子,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遥远的南方,一抹青山的秀色,还有脚下篱边不知何时瑟瑟开出花来的野菊,就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心里的一面旗帜,支撑着无数在纷乱尘世中拼命挣扎着的敏感而纤弱的心!许多年前,朱光潜先生说过,“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后来引发了鲁迅先生对此的批评,指出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不管是与否,老陶整个风格或者也可以说整个人格当中,最主要的还是他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潇洒与开阔。我想到他的那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忍不住凄凉得想掉眼泪,这样一个炎凉世态,有多少人在遮着掩着瞒着骗着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明白,只有我们的老陶,一句话道破天机,鲜血淋漓地把这个天下最显而易见又最让人不情愿承认的真理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于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这样生生地让这个几千年前种地兼写诗的老农民陶渊明给上了真实得近乎残忍的一课。那个时候我其他的同学们还在忙着背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还在志向宏远地设计20年后社会上又一名精英分子的伟大生活,还在为了飘渺的大学为了飘渺的人生挥汗如雨始志不渝大熬通宵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地不幸,我正远离了正常的大部队,一个人趴在刻满了公式和概念的课桌上苦苦地思索,甚至是穷尽了一个初中低年级孩子所有的心智,去计算这“悲”者与“歌”者的比例。在我曾经亲眼目睹过的人生之中,我可以体会到这句诗的全部含义,我业已亲身经历过甚至连亲戚都不来“余悲”的日子,于是漫漫的人生好像忽然就走到了尽头,我还没有行至终点,但是已经看到了末世的凄凉!这就是我所最初认识和知道的陶渊明,也算是教会我看这世界的一个哲学老师。在这个“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尘世中,好像一切都那么地脆弱和不定,究竟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牢牢抓住的呢?也许老陶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罢?!老陶微笑着去种地了,他满不在乎地挂印归田,满不在乎地耕种他“草盛豆苗稀”的几亩薄地,满不在乎地流连于村头的酒肆,满不在乎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看尽了人生最大的残酷之后,他到达了另外一个彼岸,用一种宁静淡泊的眼光来注视这个世界,用一种从容澄明的态度来走完自己的人生,就像秋天树上落下的叶子一样,纷纷扬扬而又舒舒缓缓地完成了从树顶到地面的过程。我听课时,那位老教授说,这——就是洒落!于是今天,阴雨如晦的夏季里,我复习着魏晋文学的课堂笔记,恍然地看着“蔼蔼停云,蒙蒙时雨”的天空,仿佛看见刚刚归自南山的老陶,带着田野的泥土芬芳,高声笑道“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我从前还很幼稚和无知的时候,是冤枉过老陶的。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曾体味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于是今天我写下这篇小文,谨以此为当时的偏激致歉,为了老陶,也是为了我自己读《出师表》聂作平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览。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然而,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果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都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的一条毒计。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安能不知道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刘备这一欲擒故纵的手法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是时,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卖给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上……设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思想所囿,择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蜀中之王,三分天下归谁之手,亦未可知也!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最终也只落得五丈原一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何也?只因他所从事的事业成功概率几近于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人格上是可敬的,在现实和历史中则是可悲的!历史是公正的,它让刘备之类任何想家天下万世一系者的美梦在其愚子身上便作了了结;历史却又是不公正的,它让本该做君主做父亲的人做了大臣、儿子……念给李白萧瑞有李唐的地方就有诗歌,有诗歌的地方就有李白。你站在平平仄仄的前方,从白帝城吟到了黄鹤楼!白帝城现在已经又是春天,两岸猿声又怎能留得住你?可你的千里江陵一日而还,已让猿声轻舟啼荡到如今!前川三千尺飞流直下,可是在为你而欢呼着?岸上踏歌正在声声响,可是汪伦在为你而唱?何须举头望月,只须低头眉间便是月的故乡。何须抽刀断水,只须把盏杯间就腾万千气象!有名山妙水的地方就有你的足迹,有诗歌的地方就有人把你给念起。从江南到北方从儿童到老人,你就生活在诗的平平仄仄里。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千年的情思——写给苏轼朱以鸿总惊异于你那峨冠之下是一颗怎样的头颅,竟然能把博大精深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调理得如此得心应手。长长的髯须迎风抖动,于是幽幽的气息鼓动滚滚的大江东去,淘尽风流。你褪色的官服里藏着清寒与窘迫,你磨损的官靴下踩着屈辱与坎坷。面对重重的包围,你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豁达与爽朗,伟岸如山。试问,谁能与你比肩而立?你也有徘徊和孤寂,你体验着高处不胜的寒意,清冷的泪滴濡湿单薄的青衫。但高杯一举,你又把清风明月化为铜琵琶上的铮铮之音,成为千古绝唱。你感受着月圆月缺,你沉醉于淡妆浓抹。你把清幽的月光温暖成甘霖,滋润撕裂的心田,千里万里。北国的风,南国的雨。天涯海角一回首,千古的美谈依然鲜活,千秋的佳酿芬芳依旧。梦苏轼归来王尔碑潮声渐远渐暗。九百年前的潮声……沙滩上——一壶酒,一个人。夕阳染红了他:默默问天的剪影。那人仙去何方?忽忽悄然走来。一树白云?一个莽汉?回望远时黄昏之我,恍如一梦。罢了!罢了!不如喝杯酒去。那人愁重如山,依旧从前沉沉步履。总是难忘:天涯风,断肠雨,渔人泪……黎家千杯热酒,点点滴滴,曾暖我冰寒墓石。今日重逢,也是黄昏。岛上新城,繁华闹市,有谁认得他,这位沉思默默的现代古人?惟有,椰子树椰子树……多少绿衣仙女,凝情伫立,同时打开记忆的折扇。椰林深深庭院深深——一弯新月,一群欢笑,一坛酒……喜庆先生归来,豪情义气美了人间。喝吧,喝吧,一如往日,和你同醉,同悲同笑同歌同舞,洗尽尘世忧伤。酒醒已是早晨。满窗花影,滴滴鸟音:“先生请起!看那天空嵌着你的锦绣诗文。”那人摇头,直打呵欠。忽又心血来潮,写了一行隶书:“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蓝艳艳的海,波浪飞天的海。那人站在沙滩上看海。有鸟飞来,梳着他那飘飘白发,他,没有感觉。嫁给苏轼还是李白昨日王侯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由两次机会决定,一是出生,二是升学及就业;若是女子,还有第三次机会,就是嫁人。出生是由上天决定的,生于豪门,就是大家闺秀;生于穷户,就是小家碧玉。升学及就业,也受种种因素牵制,不见得皆由人意,唯有嫁人,主动权基本操纵在自己手中。如果上苍给我一次完全自主的机会,让我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选择我要嫁的男人,那么,谁会是我最终的选择?近代女子为文而名声最盛者,非冰心莫属,她曾评述最佳男人应“情”“趣”“味”兼备,寻常男子,能具其中之一已是难得,三者兼备者,真是少之又少。冰心认为梁实秋先生就是有“情”有“趣”有“味”的男子,我们对梁先生也非常欣慕,但是,历史上有一位古人,跟他相比,梁先生不过是小情小趣小味,而他,是真正的大情大趣大味。他,就是苏轼。先说“情”。人若无情,不如草木,一个人之可爱与可敬,全在于其之真情,才高如顾城,却以利斧劈死相濡以沫的妻子,这样的男人,为他心寒都来不及,想说爱他,确实不容易。中国古代的男人,把忠孝节义看得重于一切,与妻子的情谊,看得最淡,如《三国》《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以同性的眼光看去,确实值得钦敬,以异性的眼光看去,未免心中酸涩。所幸,苏轼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这样有义无情的英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写下的悼亡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我而去,从此幽冥隔世,轩窗凄然一面,醒来却是幽梦一场,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无尽的悲痛。天不假年,苏轼先后三位王姓妻子,却都弃他而去,没有一人伴他走完生命的旅程。“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据说这是苏轼怀念最后一位妻子兼红颜知已王朝云而作,晚年丧妻,形只影单,潇潇暮雨,多少落寞与孤独,只向琴中倾诉。自古男儿多薄情,多少男子老婆还活着,就巴不得她赶快死去,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再说苏轼之趣。据传,丞相王安石曾大发宏论:“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苏轼问:“鸠字九鸟,可知有故?”王安石欣然请教,苏轼答:“《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爷带娘,共是九个。”这样妙答,真让人不由大笑。据说苏轼有一妹,聪明才智不亚其兄。苏轼大胡须,长下颏,妹妹高额头,深眼窝。兄妹互相取笑嘻戏。妹妹笑哥哥:“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哥哥笑妹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边。”“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兄妹对诗,何其有趣,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苏轼制的妙谜,撰的趣联,巧答、逸闻。民间流传的东西虽夸张,却最见人的真性情,这些故事不见得件件真实,苏轼之机敏与幽默,由此却可窥一斑。幽默之人,往往是最体贴与富有理解力之人,也唯有这种人,方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出无尽乐趣,一本正经的道学先生,与无情有义的英雄一样,是供外人钦敬的,不是值得自家人喜欢的。一个人有情有趣,已是难得,但若无味,日日相守,终嫌其浅薄。我们且看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豪迈;“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多么俏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是多么空濛清幽。苏轼还是两宋第一位大书法家,其行书笔墨浓郁,不似王羲之行书的空灵优雅,不似颜真卿楷书的端正森严,也不似张旭草书的狂放飞舞。苏轼之书法有筋有骨,厚重洒脱,一如他的词句。苏轼不仅词文书法尽佳,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肘子,更不知让多少人垂涎欲滴。词句好,是文学品味高;书法好,是艺术品味高;饮食讲究,是生活品味高。这样三味俱高的男人,请问世间有几?若能嫁于苏轼,花前月下,与他品诗论词,此乐何及!敛袖研墨,看他潇潇洒洒地写字,此乐何及!待他离去,仿他字迹,狗尾续貂,拊掌而笑,此乐何及!闲来无事,与他闲敲棋子,探讨食谱,此乐何及!羡慕朝云,嫉妒朝云,十二岁到苏轼身边,一守二十余年,不知朝云作何想,我们却总觉得,她是世间第一幸福的女子。苏轼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相陪伴的男人,而李白,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去等待的男人。有个词“高山仰止”,在我心里,李白就是一座“仰止”的“高山”。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坛群星灿烂,到唐代,更是群山巍峨,高峰迭起,每一座山,都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在我们心里,却总觉得只要努力,是可以爬上去的,爬不到山顶,也可爬到山腰或山脚,或者我们爬不上去,别人中总有可以爬上去的。李白不是一座这样的山,你站在他的脚下极目仰望,只见绝壁千仞,上接云天,飞鸟不可度,猱猿愁攀援,他俯瞰万物,傲视苍生。那种感觉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绝望。你最崇敬的诗人是谁?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从未犹豫过:李白。你对李白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绝望。”很多人都奇怪我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但是只有这个词才可以表达我的真实感觉。专制的重压与伦理的束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背几乎都被压弯,他们忍辱含耻,成了“仕”,也有人矫枉过正,故意将胸部挺起,挺得背部向后弯去,这就是所谓的“狂士。”一直到今日,诗人多病态。古代的文人中,李白腰杆是最直的,人格最独立,洒洒脱脱,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世态炎凉,岁月增长,都不曾让他迷失本性。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爱,不矫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爱就磊磊落落地爱,恨就不加掩饰得恨,他热情地拥抱自然,拥抱生活。流行到山中隐居,他就到山中隐居,皇帝闻名招他出山,他既不自命清高,作不屑状;也不受宠若惊,连夜写皇恩浩如荡的颂歌。而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看来,皇帝招他,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感激涕零;从此可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他是高兴的,于是他就“仰天大笑”,让周围的人尽被他的快乐所感染。千载之后,每读此诗,都感受到他孩童一般纯真的感情。他曾千金散尽,官至翰林,在他的诗歌中,对过去的富贵与荣华,却从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留恋,他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地享受生命的欢乐,绝不回顾与彷徨。他是唐人的骄傲,世间的奇品。嫁给李白的缺点是,你不可能将他留在你身边,哪个女子的魅力再大,也不会大过皇帝的权力,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尘世间就没有东西可以束缚他、羁绊他。他是鸿鹄,不会因为一只雀而留在哪个树桠的巢里;他是游云,不会因为一株禾苗的招手就停顿下来,“谪仙”这个称谓最适合于他。也许,他本就不是尘世间的人,他是天地精华育成的种子,远古时,某位仙人的脚步从大地上迈过,将他遗失尘世的泥土里,千千万万年过去,遇到合适的阳光与雨露,他在尘世的土里开起花来,但他是仙品,尘世间的人、尘世间的事、尘世间的情,都会感动他,却都留不住他。他“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酒酣挥洒翻河笔,险句能令鬼神泣,至今光焰照尘寰,一字堪赏双白璧。”鬼神夜泣,况我凡人。杜甫对李白念念不忘,恐怕不仅仅是友谊,更对是李白浪漫才华的敬仰。站在李白的面前,谁会不感到绝望!那种绝望啊,绝望得让人想缩到石头的缝隙里,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让泪水滋育起一朵花来,岁岁年年在路边招摇,只为诗人经过时,能往这里瞥一眼。瞥我一眼啊,我就化为漫天花雨,纷纷扬扬地落,盖满江河山川,瞬息灰飞烟灭,归于永恒的泥土。我写不出气吞山河的诗句,也没有生在一个能出诗人的时代,这让我对他更加倍地热爱与崇敬。因为这种热爱与崇敬,我理解二十三岁的柳如是浮舟造访年近六十的钱谦益,红颜伴白发,二十余年痴心不变。我理解,郑板桥愿为“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念头,理解齐白石“恨不早生三百年,为青滕磨墨理纸”的想法。那是对自己偶像的热爱与崇敬,至无以复加,能留在自己的偶像身侧,不做人,做狗亦心甘。郑板桥愿为徐青滕之狗,我何不可做李青莲之狗?以青莲之个性,必不会喜欢哈巴狗,那我就做一只狼狗,他仗剑远游时,默默跟在他身后,他对月吟诗时,我遥望他,绝不打扰他的兴致,有人敢于侵犯他时,我愿以死保卫他。齐白石愿为徐青藤磨铺理纸,我也愿为李青莲之奴仆,为他背负行囊,伴着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累死绝无怨言。但我是一女子,我渴望经过世世轮回,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遇上他,我将穿一袭红衣,出现在他面前,亲眼看着我久仰的容颜。哪怕次日他就离去,留给我的又是永生永世的等待。自知留不住,我会含泪送他去,看他衣袂飘飘,消失于天地的尽头,我将如幽居燕子楼的关盼盼,掩上小扉,任外面车马喧哗,秋月春花,任窗上蛛网横结,朱漆斑驳,任年华老去,华发如雪。崇敬到极至,宁愿做无私无畏的牺牲。重读欧阳修曾卫维滁州,这个在中国地图上不易找到的地方,却在中国文人的眼里凸现为一块高地,只因欧阳修。欧阳修的诗文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欧阳修其人是读欧阳修其文开始的,他的《泷冈阡表》、《秋声赋》,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感人的力量。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去滁州引起的。去年去滁州,看到许多地方皆由欧阳修成全了滁州,还是滁州成全了欧阳修。只因为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将一个大师和一个偏僻的小县连到一起,无意的摄合既给中国文学留下了灿烂的辉煌的篇章,也给滁州带来了傲视后人的资本。这方水土的秀美风景和那充满文化底蕴的人文精神吸引我穿越这历经千年风雨的历史长廊……当欧阳修登上文坛和仕途的时候,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都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斗争异常激烈,欧阳修坚决地站在范仲淹一边,关切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指责那些“先荣而饱”的人不知为天下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而能忧天下的人“又皆远贱”。他指出王朝诱民、兼并、徭役等大弊,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范仲淹以言事触怒吕夷简,贬饶州。欧阳修为此大不平,写了《与高司谏书》,责备高若讷身为司谏而不能仗义执言,骂他“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于朝廷,欧阳修因此得罪,贬夷陵令。欧阳修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当时正处于壮年的欧阳修自然愤懑不平。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而是泰然处之。庆历五年,也就是公元45年,满身疲倦,伤痕累累的欧阳修来到了滁州,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贬生活和精神的升华。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欧阳修贬滁州后尽其能为民办事,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在文学上提倡诗文革新,既反对浮华,也排斥“险怪奇涩之文”,强调“切于事实”。欧阳修既立德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为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一般“迁客”要么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要么逆来顺受,牢骚满腹,而欧阳修则不然,他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以苍生为念,以天下为怀,尽力去为。而只这一点,他比屈原、陶渊明就要更进一步,没有只停留在江畔长息,南山种菊上。他去滁州,为政以宽,与民同乐,面对年岁丰稔,四时山水,写下了这卓绝千古的篇章《醉翁亭记》。欧阳修以自己的豁达、乐观,给滁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新的活力。《醉翁亭记》的诞生,既宣告了滁州名垂青史,也宣告了欧阳修进入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欧阳修发现和构建了滁州的自然美,滁州的自然美也诠释了欧阳修的人格和抱负。欧阳修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人生的历程,用酒浇尽心中的块垒,以娱情山水排遣抑郁,而化作珠玑般美丽的篇章。近千年来,欧阳修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抱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再读欧阳修时,别忘了滁州。再去滁州时,也当然忘不了欧阳修。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暗恋李清照杨献平我常常在梦里,想起或者梦到一个女子,她的叹息从窗外的花枝和露珠上传来,在现代的玻璃窗上,像麻雀啄食。那时候,宋朝的北方是繁华的,到处都是酒肆、丝绸、驻扎山头的禁军。那个时候,我该是什么呢?清照的一根长发,或者她用过的一张宣纸或者一只毛笔。在她那里,我是无意的,她攥住或者铺展,在她内心的墨迹和皱褶的抒写当中,我是没有意识的,我只是一个物质,没有灵性也没有多少生命。而我仍旧是沉醉的。一个旷古的女子那里——在这个尘世上,我再也不会找到比李清照的身边更为合适和幸福的地方了。我依稀记得,赵明诚迎娶她的那天,早上下了一阵小雨。房檐的雨滴一下一下的,打在青色的石头上。或许是天长日久的缘故,那些石头上都被雨滴砸出了深深浅浅的凹槽。有一些蚂蚁死在里面,有一些尘土落下又被洗净。不一会儿,乌云散开,太阳出来了。锣鼓和花轿,唢呐和长笛,在李家深深的院落和外面的青色巷道里,吹动了整个宋朝的清晨,也吹动了整个宋朝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我就站在她家门前的台阶上,任由迎娶她的脚步踩来踩去。在明诚那里,是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了。然而幸福却随着宋朝的崩塌而消失了。在金兵的铁蹄下,宋朝的半壁江山风雨飘摇。明诚死了,对清照来说,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疼和绝望。我知道从此以后,清照再也不是从前的清照了。一个幸福中的女人,什么都可以瞬间消失乃至强行剥夺,而最不可失去的就是她一生依傍和珍爱的男人。清水洋溢、花枝招展的李清照一下子枯了。她最不可或缺的不是那些为她赢得万世声名的文字,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和绝望。后来那个娶她的男人,我始终没有记住他的名字——直到现在,对于清照和后世的人们来说,那个男人的名字和意义已经随着肉体的腐烂而腐烂了。在杭州的那些年,南宋的光景就是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也是她内心的形式和颜色。日复一日,彻骨悲凉。她总是一个人在旧漆剥落的门楣前,望着北回的大雁,珠泪婆娑,寸断肝肠。她把酒黄昏,把宋朝的所有阑干拍遍,或者登高望远,而回过身来,偌大的尘世之上,到处都是繁华烟柳,而晚年的李清照却通体冰凉,连一颗曾经蓬勃的心脏,也冻疮斑斑。孤独的门楣之前,行人匆匆,车马冷落,回忆的昨日欢笑都如一阵轻浮的岚烟。在孤独的酒杯之中,雨疏风骤,清照浑然不知今夕何年,只是一人独坐夕阳,只道“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么多年,清照竟然浑然不觉,她使用过的那些朱笔和宣纸竟然暗恋她那么多年。而物质只是物质,怎么能生出人类的躯体和情感呢?有一年冬天,我随着一阵持续的大风,从烟雨江南回到北方,在清照和明诚的旧居前,我以一只朽烂了的朱笔,一张破碎的纸张的模样,站在旧朝的废墟上,在倒塌的墙垣和石砾之间,仿佛嗅到了清照当年的体香。在夜晚的唧唧虫鸣之中,听到了她的呻吟和欢笑。李清照死的那年,我站在北方的高岗之上,遥望烟柳江南,猛然觉得内心锥疼——我知道,它是不灭的,它必将要持续千年。而千年——又似乎转眼之间,迅即之中,李清照以自己的那些传世华章,打败了总在泯灭一切的时间。她本人的一副香骨玉魂,也总在尘世和人类的内心隐秘的高贵部位斗折留恋。而今,我百转千回,终于脱胎成人。这么多年来,在偌大的土地之上,在匆匆的行走中,我一次又一次看见了众多似曾相识的面孔,而唯独不见当年的李清照。文天祥千秋祭(节选)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著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身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我看鲁迅(节选)王朔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了。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大有抚慰。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份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再后来,阅读的经验增加了,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简单地用明白流畅情节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我觉得鲁迅写得最另类的三篇小说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和《伤逝》。《一件小事》从立意到行文都很容易被小学生模仿,这篇东西也确实作为范文收入过小学课本,像小说结尾那句“他的背影高大起来”,我那个不学无术的女儿在她的作文中就写过。写《狂人日记》时鲁迅充满文学青年似的热情,文字尚嫌欧化,透着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吃惊,那种激烈决绝的态度则和今天的“愤青”有共通之处,搁今天,也许能改编成摇滚。《伤逝》大概是最不像鲁迅后来风格的一部小说,男女过日子的事儿,他老人家实在是生疏,由此可见,大师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认识多么犀利也别想包打天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很好的散文,有每个人回忆童年往事的那份亲切和感伤,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那也不在作家的经验、才华,在于不同人生本身的差距。《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吃血馒头的那个《药》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和他同时代的郁达夫、沈从文和四川那位写《死水微澜》的李劼人有一拚,在当时就算是力透纸背的。中国普通人民的真实形象和难堪的命运被毫不留情地端了出来。这些人物至今刺激着我们,使我们一想到他们就毫无乐观的理由。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人民不再是鲁迅那个时代完全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很需要被同情的那伙人了。从鲁迅第一声呐喊起,他们也折腾了几十年,再提到人民二字,只怕要警惕一点了,有些事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可是他们自个乐意的,甚至还有不少诗意的发挥。仅有唤醒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那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些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予以解剖。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中尤为明显。小时候我也觉得那是好文章,写绝了,活画出中国人的揍性,视其为揭露中国人国民性的扛鼎之作,凭这一篇就把所有忧国忧民的中国作家甩得远远的,就配去得诺贝尔奖。这个印象在很长时间内抵消了我对他其他作品的怀疑,直到有一次看严顺开演的同名电影,给我腻着了。严顺开按说是好演员,演别的都好,偏这阿Q怎么这么讨厌,主要是假,没走人物,走的是观念,总觉得是在宣传什么否定什么昭示什么。在严顺开身上我没有看到阿Q这个人,而是看到了高高踞于云端的编导们。回去重读原作,发现鲁迅是当杂文写的这个小说,意在针砭时弊,讥讽他那时代一帮装孙子的主儿,什么“精神胜利法”、“不许革命”、“假洋鬼子”,这都是现成的概念,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丑陋现象,谁也看得到,很直接就化在阿Q身上了,形成了这么一个典型人物,跟马三立那个“马大哈”的相声起点差不多。当然,他这信手一拈也是大师风范,为一般俗辈所不及,可说是时代的巨眼那一刻长在他脸上,但我还是得说,这个阿Q是概念的产物,不用和别人比,和他自己的祥林嫂比就立见高下。概念形成的人物当作认识的武器,针对社会陋习自有他便发发火力指哪儿打哪儿的好处,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他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就极为有限了。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规律,干预性针对性越强的作品,审美性可感性就越低?尤其是改编为影视这种直接出形象艺术形式,这类人物就很吃亏,演员也很难从生活中找依据。鲁迅有一批小说游戏成分很大,我指的是他那本《故事新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批作品。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再加上一条就是他深厚的旧学知识。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的,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真够姚雪垠凌解放包括陈家林学半年的。若说鲁迅依旧令我尊敬,就是他对什么样公认的伟大人物也没露出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更没有用死无对证的方法大肆弘扬民族正气,编织盛世神话。他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怀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第一笔中。唯一叫人败兴的是编者在这批小说下面加的注释,告诉今人这话指什么,那段是讽刺当时的什么现象,那就变得小气了,纯粹是意气用事,借古讽今。有些话我本不想说,但话赶到这儿了,我还是说了吧。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跟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鲁迅的个性在他的创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他的文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候潮流的影响和摆布。写作导语:名人,是指某一方面很有成就或名气的人。文学大师、英雄好汉、科学家、影视歌星都可是名人,在名人身上,我们多看到他们璀璨闪光夺人眼目的一面,阅读他们的文字,诉说他们传奇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研究成果带给我们的幸福,欣赏他们精彩的演出,这就使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他们神圣化,从而忽略了他们的真实性。还是把他们还原成真实的人,在赞美、羡慕他们成就的同时,关注他们为成功所辛勤的付出,在全面了解名人的基础上,把笔锋的触角深入到他们成名以前,挖掘出他们成功背后的东西,用典型而具体的事例去展示名人的真实历程。作文参考题:1.人总是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座山峰,甚至一种精神……只要能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激起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还有那难以磨灭的记忆就会从心底涌起……请以“仰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2.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3.清晰的面孔附学生练笔:苏东坡的宽容林慧敏如果在一个颁奖典礼上,有一个“从古至今,最大宽容奖”的奖项,那么,我想,得奖者非宋朝的苏东坡莫属了。不是吗?在面对自己的政敌——章敦,一个曾一再将自己往死里整的人,被贬至雷州半岛时,他没有打落水狗,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托人捎信安慰他。又如在苏东坡遭受政治上的失意时,他千辛万苦地把自己写给朋友们的信带出黄州,昔日的朋友却没有一个给他回信,而苏东坡只是说了一句话:“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一个人,能做到像苏东坡这样宽容,已经不枉此生了。再看看那些心胸狭隘的小人,比如沈括,一个曾经是苏东坡的好友的人,只因为皇帝在他面前说过赞扬苏东坡的话,就把苏东坡送给他的一首诗当作证物,检举揭发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最后,还不是给苏东坡的政敌,曾经重视过他的王安石下了这个结论:“这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要是当时沈括不那么心胸狭窄,有苏东坡的宽容的十分之一,最终也不会落了个这样的结论。可是,事实还是事实,在我们心里,他,沈括,无论在人品,或是文化地位上,都不如苏东坡。也许大家会笑苏东坡傻,但正因为他的宽容,换来了百姓的爱戴,换来了世人的尊重,换来了他的一颗纯朴的童心,换来了他那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换来了在逆境中的创作高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苏东坡说的话。由此可见,苏东坡的宽容,已经超越了天地,超越了世间万物,超越了人心,超越了彼此,超越了自我!苏东坡的宽容,是人类永远的学习典范。走不出的圆初三(2)班冯微炜人们总以为人生是一张白纸,可以用五彩缤纷的水彩任意涂画;人们总以为人生是一款跑车,可以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四处畅游;却没人思考人生是命运画出来的圆,一辈子也走不出的圆。就连苏轼也没能走出。苏轼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聚集着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矛盾之人。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苏轼具有可贵的政治热情,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他有着豪放爱国的心。“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证明苏轼经第二次贬官到密州,还是不甘心的,是想有所作为。这时的苏轼是年轻的,是胸怀大志的,是意气风发的。贬官对他来说是小小的挫折,丝毫不能浇灭他心中的理想的火焰。苏轼一次又一次地被贬,贬到徐州,贬到湖州,又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渐渐的,苏轼心中锐利的宝剑被磨钝了,苏轼发现不论自己的理想有多么远大,都不能如愿以偿。渐渐的,苏轼有了道家和佛家的风骨,无为无争,顺其自然,万事皆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本来是不想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可无奈于朝廷,无奈于社会,更无奈于命运。这时的苏轼一生已剩下不多,他无力与命运抗争。所以他学着放下,学着舍去,学着无欲则刚。苏轼的晚年又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地。最后死在了常州。我不能说苏轼的一生这么有阶段性,因为在他每个人生阶段都夹杂着太多的思想和矛盾。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他年轻时没有走出意气风发的圆;中年时没有走出欲隐还出的圆;老年时更没有走出看破红尘的圆。这不像只是苏轼的一生,这好像是我们的一生。年轻时喜欢闯荡,希望惊天动地;中年发现争名逐利是场空,却还放不下;到了老年才明白知足是福。所有的人都要经历这种思想和物质上的斗争,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我昨日作客于一个得了肝癌的叔叔的家,他是爸爸的朋友。从他的交谈中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所说的怪圆。他说什么都是空的,千百年后,谁还记得谁?我说他太消极。他说:“那是!消极得很!不过这话不是说给你听的。你要积极,我和你爸爸都是过来人,当年谁没有大志于心?消极是有前提的,是有资本的。你还没有到我们的程度就没资本消极。到的我们这个年纪,身体是最重要的。”是啊,当年谁没有大志于心啊?到头来还是要追求无欲无求。这是不是一个怪圆?金庸的武侠境界就是沿着这个怪圆画出的。他的境界分三层:一,年轻时用一把锋利的轻剑,到处比武,争强好胜。二,中年时用一把迟钝的重剑,收敛锋芒,举重若轻。三,最高境界时不用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举物皆剑。从无剑到有剑,再到无剑。就像人生的过程,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怪圆。生命不是自由的,不是可以潇洒泼墨的白纸,也不是可以随意狂飙的跑车,生命是一个画好的圆。生命给每个人都定好了这一份套餐,给每个人都写好了一份历程,给每个人都画好了圆!没有人走得出!性情张爱玲黄珏张爱玲在八十年代才真正引起注意,持久地拥有一批读者。有人喜欢她健全的女性视角,有人喜欢她能表现沪港大都会市民的生存状态,有人喜欢她文字中透出的灵性。胡兰成说:“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这话听起来虽大,但却不无道理。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除了文字的华美隽永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爱情那种赤裸裸的、冷漠的、尖锐的认识。“出嫁前,女人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爱不爱他;出嫁后,考虑最多的却是自己是不是被爱。”不知道的还以为作者不定饱尝了多少生活甘苦呢!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她在《天才梦》中说,自己三岁背诗词,七岁开始写关于家庭悲剧和失恋少女自杀的小说。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不太信。张爱玲从来不悲天悯人,慈悲布施她全无。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是夸张的,亦没有一个是委屈的。她极惊艳,又壮阔,她的人就像她的小说,寻常里又有别样的情愫。但是,张爱玲小说里惯有的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于她本人却一点也不沾染。她从不牵愁惹恨,要么就是声情地笑,要么就是通彻地哭,性格明明亮亮的,就像大地里的春阳。“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用这句西方言语来评价张爱玲的性情,或许最为合适。喜欢刺激的颜色,喝浓茶,吃油腻熟烂的食物,爱闻油腻和汽油的气味,从她这些简单而分明的嗜好里,也略见张爱玲性情里的一种轩豁。与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张爱玲不喜欢学校生活,不怀恋童年,甚至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中国人惯有的人伦五常,在她身上都没有踪影,在别人是应当的感情,在她却都没有这样的应当。以新写旧,张爱玲的文学价值很大一部分在于此。所以中国近代的旧家族生活场景,及官宦世家的幼年记忆,成了她的写作源泉。以现代的意识去理解、去表现一切经过沉淀了的生活材料,使张爱玲的文学生命得以延伸。张爱玲是使人初看诸百般的不顺眼,她绝不迎合你,也绝不会留机会让你迎合她。这样的女子,无论在做什么,她也仍旧只是她自己,不致与人同哀同乐。难怪,胡兰成说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也不落情缘的一个人。和张爱玲相处,人人总会觉得她是贵族,这并不是说她的血统高贵,而是因为她性情里有一种贵族的气质。贵族的气质是排他的,然而在她确实慈悲的。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人,就像她的懂得和慈悲,有一种基督教里弥撒式的博爱,大得无边无际。所以,张爱玲的小说人看人爱,就如同看花灯,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在张爱玲的笔下,惯常描写小人物。因此,人人看了,大都可以找得见自己的一份性情。在送给胡兰成的相片背后,张爱玲写道:“见了他,她变得低低的,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房门外,悄悄看见胡兰成在房里,她写道:“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所以,看张爱玲的爱情,能见得到日月山川的光明,就像初熟的桃子,即时摘下来供在堂前,也有六月的阳光。但凡做什么事,都好像在承担一件大事,不肯有一点迁就。因此,张爱玲更显倔强,她的倔强是在卑微与委屈中成就的,而这使她的倔强成为了庄严。丰富却又变换,短暂里也恒久,自己的性情,张爱玲都不敢承认,也许她自己一辈子,都不曾通脱明白地知晓。好的东西原来不是叫人安的,却是要叫人稍稍不安。解读一个苍凉的手势黄珏在千姿百态的散文世界里,有黄钟大吕之音,也有低吟浅唱之调;有浓墨重彩之笔,也有清淡远致之画。一大才女张爱玲在这多姿多彩的散文世界里,以其特有的风格奏出别一样的调子。胡兰成说:“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这位“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通常以一袭桃红配葱绿或红绸镶黑色滚边宽袖长袍示人,正是这样一个驳杂而生动的女子,浑然透出冷峻与灵异之气。她说:“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而对于张爱玲,谁又敢说她已透析出其作品在喧闹的色彩背后,隐伏着怎样冷艳的心绪——苍凉抑或灵动?张爱玲从不讳言,她始终追求的是“短暂的炫目”。炫目,就造成观望者瞬间的盲视;又因其短暂,就更难于被把握。在几年匆忙的辉煌过后神秘地淡出,也许正是张爱玲所追求的生命效果——“生命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多少读者渴望看清她的眉眼,却不得其门。至于时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个世界是苍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经历了太多变数的张爱玲对人类文明、生存意义有着伤感的估价。跟着张爱玲小说的步迹行走,如看到眼前浮现的旧上海的风景。坐着人力黄包车,打着一把葡萄紫的油纸伞,应着咿咿呀呀的胡琴,脸上翻飞出一个只有自己才懂的嫣然。张爱玲的作品就像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吸引人的就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熟巧的张爱玲用被世态扭曲了的心灵在自己的笔下描绘了一幅沧桑多变、阴雾缭绕的人间烟火。用她敏锐的双眼,透过笼罩在社会上空的阴暗,演绎着岁月余留下的悲哀之外,正是以她苍凉而隽永的人性笔触,描画出人生许多难堪的小折磨,生死攸关的场面,时代巨轮轰隆隆地前进,而她留给我们的是面目清晰又精美的艺术品。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是常人不及的,但也因为过分精致,没有悲壮和博大的品格,只是苍凉幽深的美。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全在这才情不凡的奇女子随手轻轻一揭,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苍凉的人生荒漠。作为读者,我们能触摸到的只是这苍凉况味的一部分,有许多言说不到的生命把缄默的灵魂孤单地遗留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里焦急地朝外探望……后来的事邱睿三毛的文章是浅白的,有一点灰灰的味道,但还是让人产生读三毛对“生”的深深眷恋。三毛的文章很容易读,但她似乎有个怪癖:不喜欢交待后来的事。但正因为她的不交待,她身上的谜也一圈一圈地扩大。例如她《闹学记》中写“我先走了”,她一时兴起要回中国,留在美国的朋友为她送行都哭得不成样子,在飞机上,她说:“听见声音在问我:‘你会再来吗?’我听见自己在回答:‘这已是永恒,再来不来,重要吗?”她没有交待“后来的事”。后来,三毛是回去美国与朋友相逢,还是跑到更远的国度去结识新朋友?荷西死后的事三毛也是不交待的。仿佛死的是邻居家的花花草草,死了就死了。三毛反而是疯狂的写与荷西的相遇相知相爱,写到荷西死,便收笔了,唯恐读者再找出一点点荷西死的蛛丝马迹,吝啬得很。后来的事,谁都不知道,也许三毛也在回避荷西的死,于她,荷西是全世界,已没有“后来的事”了。几个月后的中考是我们的“后来的事”,谁又知道呢?上天没有交待什么,但我们每走一步便注定了中考的成败——或者说,中考根本不存在什么成败,中考于我们只是一个结果,一个分数,是三年的总结和劳苦的回赠,这,又有什么成败可言?后来的事,就不追究了。沙漠过客三毛邱睿三毛,原名陈平,中国台湾人,一生流浪,无甚作为,心有余闲,涉笔成趣,书写半生,读者无数,痛失所爱,一绢丝袜,了结余生。三毛是随兴的人。她一时兴起,对荷西说要去北非的腹地——撒哈拉沙漠看看,结果在那里住了七年,直到荷西与世长辞。连写文章这种事,都是因为名编辑美言而动笔,才歪打正着,成就了这位流浪作家,想必她能想到用丝袜自杀,也是深受抑郁后,一时兴起吧!三毛的随兴,更表现在她字里行间,读三毛的文章是找不到华丽词藻的修饰的,通篇读来,皆通俗浅白,竟如读友人来信中细细叙述她自己的沙漠之旅。我的流浪梦是由三毛激发的,并一发不可收拾。从读三毛的书开始,我便爱上“流浪”一词,对千山万水有了热切的渴望,对远方的未知有了强烈的欲望。有人说:旅游得远了,就是流浪。流浪的代名词是孤独,三毛的流浪却不孤独,她有一身才气,有一位大胡子荷西,所以三毛是流浪者,而不是孤独者,她的流浪是一个简单背囊,带着两袖清风起行,每经一处,一生怀念。三毛的穿衣可说无风格无路线,她的照片中无非是牛仔裤白衬衫,有时会穿一件从西藏或欧洲某无名小镇买来的大红裙子,更多时候,是一袭长裙和破破烂烂的波希米亚风格的外套,寂寞的沙漠做背景,拍一幅作留念。波希米亚有“颓废”的意思,但三毛即使远在沙漠,还是对“生”有无限激情——没有激情的人是不能够在沙漠上呆七年的。陶渊明的退居山林是逃避,是出世,但我认为三毛一生流浪恰恰是因为她希望面对,好居沙漠中,悬壶济世,赠医施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沙漠中,有时候,她可以提供的,可能只是一片阿斯匹林或一包板蓝根,但这些小小的举动,却是她人格的见证。很多时候,别人写到三毛都会不自觉地很哀伤,令人错觉三毛忧伤,其实不然,我所读到的三毛,是一位善笑的女子,她会对一只捣乱的山羊下毒手——狠甩一耳光,她会骗荷西中国的粉丝叫做“雨”,肉松是“木屑”,紫菜是“复印纸”。死了的人如果不能活在别人的心中,那她就真的死了,三毛恰能永生不死,她的荷西也是。印象中,三毛最经典的照片是一袭大红裙,手上脖上尽是民族首饰,目光含笑看在别处。那时候,她已经是荷西的“未亡人”了,另一张是她在船上向别人挥手,那时候,她也没有感叹“这些兰叶舟,怎载如许愁。”漫天黄沙吟唱着一位匆匆过客,风沙过后,深深埋着一位奇女子和她的爱情,歌者默然,惟有不变的辰光,见证着如此往事。想必有一天,我会继续三毛走过的路,继续询问沙漠的灵魂,走访沙漠深处所承载的三毛的才气,或许可激发些许灵感,领悟到沙丘这种流动的深情。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曹规闲暇时分,好读易安的词,常读常新。常人眼中,易安是个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纤纤女子,充其量不过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而已。尽管文学史上,因她不崇拜权贵名流,敢于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但也仅尊她为“婉约之宗”。在我看来,易安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千古奇才,爱国女性。易安词最独有的特点便是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笔触去感知人生、抒写感情了。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她绘出这样一幅安逸活泼的画:“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憨态可掬、俏皮天真的少女柔美形象,呼之欲出。词意虽浅,却无不流露出易安内心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追求。自唐以来,多有男子揣测、模仿深闺女子的情感,创作出一种“男子而作闺音”的文学,多写女子的貌美与多情,而身为女子的易安把自身的女性的阴柔美化作诗词,一跃八尺宣纸上,淋漓尽致,较那些不爱武装爱红装的男子们,似乎有天壤之别的感觉。易安也是一个能把愁写活的人,上下五千年,无人能比。凄凄惨惨的境遇更是令人感怀不已:靖康之变、金兵入据、流寓南蛮、明诚病死、孤苦悲凉……易安是一个敢爱得天昏地暗的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满满地溢出她的思君之苦,可见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久而久之,她面临的是国破家亡、颠簸流配的遭遇。她能不愁吗?易安愁、愁、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易安瘦、瘦、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易安的词集,似乎是在欣赏一卷传神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的白描画,其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轻倩灵动的韵律神调,也正是东方女性深沉含蓄而典雅气质的映照。借论坛网友的一段话:“易安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中华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的脉脉柔情点染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鲁迅的寂寞朱宣烨在杭州湾南岸,美国富饶的江南水乡,有一个古老的城市。城里,除了粉墙青瓦的高楼大厦,还有许多老旧的民房鳞次栉比地错杂其间,这就是绍兴——鲁迅先生的故乡。先生已去了六十年。我们一直在赞叹先生的文章,一直在背诵先生的名篇,一直在怀念先生的事迹。先生是空前的。纵观中国文学的漫漫长路,他是最耀眼、最璀璨的一颗星。他个性的为人,个性的文笔,文坛中为数寥寥。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带给他深深的创伤,使他的文章充满了愤怒的火焰和抗争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就像在旷野里,听一匹受伤的狼在孤独悲哀地嗥叫!先生是绝后的。他只属于三十年代。先生为中国文学杀出了一条血路,路上却再没人走了。书架上有戴望舒的诗,梁实秋的小说,郁达夫的散文,而鲁迅去哪儿了?先生的文章似乎缺了点什么。悠闲?温和?明淡?感性?如果历史和我们没有忘记,六十年前先生曾批判过这些“漂亮、雍容、缜密”的文章,说这些是使人麻醉的。但如今先生所批判的华丽却成了最流行、最大众的了。是历史嘲弄了鲁迅,还是鲁迅调侃了历史?我们在绞尽脑汁理解先生的文章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不要当第二个鲁迅”的教诲。相比之下,新新人类比先生更富有“个性”。他们讨厌孔乙己、闰土呆头呆脑的形象,宁愿喜欢“小丸子”那样无知者无畏的社会小人物;他们讨厌阿Q的穷酸相,却宁愿喜欢哈日族们更穷酸的奇装异服。他们讨厌涓生和子君那样反封建的呐喊,却宁愿生活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的封建意识。在充满着个性的多元化社会中,惟独先生的“个性”显得如此寂寞。于是,那个天寒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的祝福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化为一个小黑点,随着时光的流逝,被记忆封尘。我最欣赏的人——赵云李林蔚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涌现了许多英雄好汉,而我最欣赏的则是——赵云。赵云,字子龙,性别男,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出场通常身披银白色盔甲。据我所知,在他年轻时期,未尝一败,真乃虎将也。欣赏之一:知恩图报赵云出山之初,为北平太守公孙瓒所欣赏,故忠心为其效力。在与袁绍军战斗时,赵云主动请缨,为报赏识之恩,在袁绍军中左右冲杀,击退敌军大将文丑。后来他发现公孙瓒并不是明君时,他也没有毅然离去,而是留下来效力。直到公孙瓒兵败后,才离开去投靠他认为仁义无双的明君刘备,且日后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欣赏之二:浑身是胆赵云在长阪坡七出七入,单骑救少主之事应该是最能体现他的勇猛与胆量的了。他一人一骑,在长阪坡寻找少主刘禅,多次遇到曹军大将,但都被他一一斩于马下。他找到少主后,把他藏在怀里,冲杀出去,似战神附体,如入无人之境。当他把阿斗送回刘备处时,他已筋疲力尽。于此一役,他斩杀曹将五十多员,并夺得青虹剑。有首诗称赞他:“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少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欣赏之三:有勇有谋赵子龙名列五虎大将第三位,但我觉得其他几人比不上他。关羽,义字排头,但过了头,有点骄傲,致使他义释曹操,大意失荆州。张飞,生性鲁莽,好酒,致使后来被人在醉后谋杀。马超,有勇无谋,屡中曹操计谋。黄忠,年事已高,不能饭否。只有赵云,有勇有谋,行事谨慎,所以他能在每场战役中都立下大功。这就是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赵云,他的忠心、胆量和智慧就是我最佩服的地方。感悟唐诗黄珏没有人敢否定唐诗的伟大,她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块丰碑,不朽的经典。对于经典的任何一种分析都会显得单调乏味,因为在传统中经典已被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以一种整体的姿态矗立在那里,似乎后人只能顶礼膜拜,似乎那些东西已经成为鬼斧神工。但也正是因为它们是经典,才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解读去分析,因为后人不可能再选择其它末流或不入流的东西。我首先想到的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诗。单从诗词的辞藻、结构甚至由此伴生的风景语境看,在技术层面后人不是不可以达到,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绅的《悯农》,千古相传,却平白如话。在唐诗中这样的诗作不在少数,从艺术或人的思维成熟的角度说,她更多倚重的只是一种童真与天籁,如果这时有人追问所谓深刻反而索然无味了。证明后人没落的原因倒更多是他们的先入为主,虽说艺无止境,但艺术恰恰却又是最忌讳重复的,即使是赞美同样的景色,即使词句完全不同,但只要境界稍逊一筹就不会得到认同。就是在唐朝诗仙李白在黄鹤楼遭遇这样的困境时也不得不念叨:“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诗题上头。”当然李白毕竟给后人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佳句。平心而论,李崔二人的这两诗在遣词和意境上各擅胜场,但在与黄鹤楼情景交融方面,崔诗仿佛就是为黄鹤楼定制的,与之浑然一体。更何况后人还有先入为主的审美眼光呢,重复唐诗只能说是一种艺术的冒险,同样聪明的后代文人也不想费力干这种傻事。在唐诗里也充斥着文人之间的唱和之作,并无多少现实意义。由于古代教育落后,八股之外,吟诗作赋成了上流阶层的专利。尽管为文本身从古至今一般被看成是件穷事,但从事的人未必穷困,而唐朝社会的普遍富足这一点便被忽略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正是仕途没落之人,但他们并不想在仕途以外再没落下去,于是好文好诗便成了一种极体面的事。再者社会节奏的缓慢,一种文体便能够被固定数百年而不变,这样就得以使他们能够精雕细刻地去推敲每一个字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出一些杰作简直是天理难容了。于是他们人以文贵,文也以人贵了,而那样的闲适是当代文人所望尘莫及叹为观止的,所以后代文人更多强调了文章的钢性和深入现实的力度,毕竟在任何时代文字总是要和时代合拍才能够被时代接受的。难怪有人说唐诗是以其气魄宏大让后人止步的,毕竟后人在格律诗的创新方面很难企及那样的高度了,所以才有了宋词、元曲的流变。唐诗的确是不朽的经典,但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唐诗是那个时代多少诗人在几百年的沉溺中覆盖给后人的一座巨大的冰山呢?对这种在庞杂的闲情中蕴生的伟大,我们除了倾慕,实在已无力重返。灯影中的草堂黄珏(一)听秋轩前雨惊风怎么也想不到,拜偈草堂,会在这样一个雨后的黄昏。我的脚步过于匆忙,在落叶堆积的绿茵深处,空剩下茫然四顾的身影,落在飞红之后,瓣瓣至香。他们至今还伴随着草堂的那盏灯,那墙角的一厝影,依旧怅惘着一缕诗情,依旧鬓间插花无老态,青灯老殿未黄昏。听秋轩前,人迹间消,无限秋声该是几多萧瑟几多肃杀。月门斜依处,绵竹葱葱郁郁,沐浴习习凉风,张眼看遍地衰陨的叶子卷着叶边,想一片熟稔的秋色之后,无尽的荒芜与残败。是大唐辉煌后的麦地吗?在诗人的行吟中饱含沉淀的诗情。是那阵秋风吗?在你第四十九个秋季的当口,吹破茅屋之际,吹涨你悲悯黎元的情愫,绣口一吐,当歌不是醉酒时,你惊风颤雨的笔势,坎坷潦倒,担忧世人的万千广厦,惟独涂抹不去乾坤一腐儒的寒酸与坚韧。在喧嚣中,在高雅清闲时,不得不哀叹,不得不提刀握笔,凿石于诗史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057-2024再生钛锭
- 2024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公对公信用贷款合同3篇
- 美食广场食品安全检测制度
- 交通运输设备采购招投标流程
- 网络安全防护指南
- 填筑土方施工合同
- 仓储物流中心续租合同
- 2024年水电设备安全认证与检测服务合同3篇
- 金融行业总监理合同模板
- 房屋共同使用权保险合同
- 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2024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息系统适配改造成本度量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零模)英语 含解析
-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上半年招聘87人和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程序员个人年终总结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蔚来用户运营分析报告-数字化
- 南京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及答案
- 《供应链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古代文学论文论陈寅恪文史互证对《莺莺传》文本解读的价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