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3800字(论文)_第1页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3800字(论文)_第2页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3800字(论文)_第3页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3800字(论文)_第4页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3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目录TOC\o"1-2"\h\u19634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分析 128882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差异 18454一、跨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貌的态度及其文化解读 233二、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3855(一)跨文化背景下恭维语与称赞语的差异 32319(二)面对恭维语、称赞语的回答方式 314092三、跨文化交际中告别语的差异 326650(特殊情景下的告别)旅途愉快、保重 431374四、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差异 43655参考文献 5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学者徐一平在《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迁移》中认为,礼貌是社会现象之一,既表现为言语行为,也表现为非言语行为,更多地体现出深厚的民族底蕴与特色。有鉴于此,本研究先从中西方民众对礼貌所持之态度及文化解读入手,接着分析了礼貌用语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语用差异、告别语不同、不同问候语分析。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差异从跨文化交际文献的一般状况看,跨文化交际研究比较匮乏,而其中之一的倾向就是问题交际(miscommunication)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之间没有区别。早在20多年前,学者们便发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少,Dascal(1985:441)这样评论到:就语言学家、哲学家而言,有关认识的论述不少,但是关于误解的讨论并不多见。有人推测,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恐怕是因为有人把误解看作不过是一种不正确或者分歧性认识罢了,因此,容易使用理解这一定义来说明误解或在理解中加上定义。最后一个否认。人们假定,只需要寻找一个认识的定义就行,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地用来说明误解。但是,近二十余年,跨文化问题交际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只是数量增加了,并在质的方面,深的方面也都得到了加强。WILLIAMFH(1996)说礼貌用语建立在长期以来人们共同遵守的礼貌原则之上,它不仅是维持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粮食,它还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文明素质。在礼貌用语研究的基础上,有助于理解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人的心理特征,对于现实的言语交际活动来说、圆满完成是有积极意义的,由此看来,人的交际能力是可以逐渐提高的。在他看来,等级观念和平等观念、隐性的和显性的文化、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等等,都是文化迁移对礼貌用语的影响要素。此外,礼貌用语还凝结着民族的活力,它体现着一个民族风俗历史,思维方式和生活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境中对礼貌用语进行比较研究,有提高交际质量与效率的作用、避免语用失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孙静、肖建安(2010)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一文中同样指出了: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抉择、采用不同礼貌用语,因此,鉴于它们之间存在着语用差异,这就有了相当深刻的文化根源。在他们看来,在这样的形势下,应采取相应战略,保证跨文化交际开展过程中。礼貌语言是民族文化修养和品质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跨文化的语境中,我们无意识地使用礼貌语言来表达,因此,真正知道怎样学语言者,不只是学语言知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深刻体会到它背后的文化。特别是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而言,探究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和礼貌用语运用情况,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跨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貌的态度及其文化解读当代版牛津字典对于“Polite”的定义如下:1.havingorshowinggoodmannersandrespect.2.sociallycorrectbutnotalwayssincere.西方语言学家PeixotoR(2014)把“礼貌”看作是人在交往中能让别人感到舒适的行为,旨在构建和保持一种融洽的沟通氛围。《说文解字》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在古代祭祀祈福中是一种行为规范。《曲礼上》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近代顾曰国提出,礼貌是“贬己尊人”的意思,它的作用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由上述研究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你与别人意见上的分歧,在西方文化中,它很客气;西方人把礼貌视为一种战略,也许会以损害他人利益作为代价,言语中流露出彬彬有礼。以及我国汉文化积极追求和谐一致的精神,就是内外统一,彬彬有礼。此外,受个体主义价值观影响的西方,勇于承认真相,用事实说话。同时在交际中更多地关注对话的内涵与本质,没有重视外化,说得很直。两人情绪很暴露,表达方式也是朴素而直接的,但在含蓄的中国人眼里,我们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甚至好的东西都只是轻描淡写的划过。二、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一)跨文化背景下恭维语与称赞语的差异西方社会恭维语话题有别于中国,比如衣着打扮、财务、宠物、小孩、成绩和容貌上的改变,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家常便饭般的收入一样、年龄这样的题目,通常反而成为不便于公开探讨的问题。曾玲玲(2018)指出,西方社会中普遍恭维的对象就是妇女的容貌、发型、服饰及其他褒奖,言语使用既直观,又具体,并受到恭维方的年龄、身份及相互熟悉程度不限等。以及中国社会中,直夸某人相貌不妥,这种恭维是忌讳。若异性恭维老年女性容貌,会让对方有一种得罪的感觉。这是由于国人恭维偏于个人德才,精神所致、性格这样的内在品质。但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今天,一般人都在追求快节奏,“美女”“帅哥”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现在已很常见了。(二)面对恭维语、称赞语的回答方式1)A:你的业绩做得不错,跟上个月比较有很大的提高。B:您过奖了,我差的还远呢。2)A:Ilikeyournewhat.B:Really?Ifyoudoso,I’llgiveittoyouasapresent.中西方人在面对称赞语时答案存在很大差异。案例一环境为外企,西方A的赞美语言简洁直接。SahniT(2016)认为,鼓励是不可或缺的艺术,不管是家长还是自己、上下级之间,要体察周围人之变,并且马上采用鼓励策略,借此来维持对方的良好关系。但B的回答显然是东方式的,看起来很自卑,而且很怪异的转移了话题。第二个例子,A表达了他对B戴帽子的热爱,这让B产生误解。B显然是汉字文化圈的典型代表。事实上,这种恭维是西方社会打开主题的一种常见手段,没有“想要”、“想得到”等含义,面对如此恭维,答一句“谢谢”,足矣。三、跨文化交际中告别语的差异1)在中国:(主人送客人)慢走、走好、没事常来、外面冷,请留步(一般的告别)再见、改天见、下次见、拜拜、走了啊(特殊情景下的告别)旅途愉快、保重2)在西方:(一般的告别)Seeyou./Bye-bye/Good-byeHopeyouhaveaniceday!Haveagoodtrip!/GoodLuck!大家都知道象“慢走”、“走好”、“留步”的意思,这一表达方式已成为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告别语,表达主人担心之情。并且在英语国家人眼里,“Walkslowly”这句话说得很古怪,我走得慢还是慢,又能怎样?在中国,我是不是得放慢脚步?Thankyouforsuchawonderfuldinner.I’mreallyenjoyitwithyou,butI’mafraidIhadtogo.王欣怡(2019)总结道,当西方宾客告辞时,还会讲几个道理,但是一切从本身出发,很少有推诿现象。但根据中国人的惯例,宾客与主人道别的时候,爱讲些和师傅有关的道理,从表面来看,就是替主人着想,费心。比如,“今天麻烦你了,不叨扰了,我们回去了”、“你一定累坏了,我得走了”、“明天你还要上班,我就先走了”。其实就是拖拖拉拉地找借口准备出发,奉行尽可能少受他人伤害的礼貌准则。四、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常用来传达说话者对彼此的良好愿望,在中西问候语的文化里,特别是在英语中,祝愿类问候语的表达形式均基本一致。例如,你好,MerryChristmas,问候语,无论用中文或英文表达,其含义只是简单地打招呼或祝节日愉快。郭丽(2020)认为,由于中英文语言的差异、文化习俗等等,亦不尽相同,问候语在各种语言里表达的含义也有些不一样,比如,在英文里就是GoodMorning,主要指代的时段为晨起至中午饭点这段时间,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而我们汉语中的“早上好”单指从起床至早餐这一相对较短的时问,次为,为关心式问候语,这种问候语多涉及对方本人的特定情况,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说话人对彼此的关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问候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在中国:吃过了吗?/去哪儿?/干什么去?/去买菜吗?/去上班吗?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在西方: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areyou?/Howarethingswithyou?/Howiseverythinggoing?“Howareyou?”、“Howiseverythinggoing?”,交际双方也一样不认为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过是类似“麻烦你了”之类的客套话罢了。在中国,最常见、最有礼貌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你去哪了?”、“你吃饭了吗?”,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讲话者的用意只是单纯地问候,听话人“吃过”或者“没有吃”并未得到听话人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因此,一般来说,中国人的答案是“吃过了”。“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在中国大地上盛行了几百年,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农耕时代,生产力低,生产工具更新慢、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人就算是辛苦了,还有为数不少的百姓生活难以维持。粮食的紧缺,使古代先民们一见面,总要打招呼:“吃了吗?”所以,“吃了吗?”不只是提出了食不果腹这个时代,温饱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也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深切关注,包含着丰富的人情意识。参考文献[1]Hill,J.H..(1997).Languageandcommunicativepractices.AmericanEthnologist.[2]孙静,&肖建安.(2010).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4),4.[3]曾玲玲.(2018).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现代农业研究.[4]Sahni,T..(2016).TheRoleofPatientandPhysicianinEstablishingPatient-PhysicianCommunicationintheIn-PatientEnvironment.[5]王欣怡.(201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以拜访待客为例.青年文学家(24),1.[6]吴娅.(2022).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分析.海外文摘(6),3.[7]齐琳.(2020).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与对策研究——基于行为的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033(016),111-112.[8]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