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10_第1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10_第2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10_第3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10_第4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压轴训练10一.现代文阅读(共5小题)1.(2024•荣昌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读《中国不高兴》,令我想起了一件事,几年前,一位在南京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对我说,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到了非采取行动不可的程度,他想编一本给大学生用的写作课本,帮助训练他们基本的逻辑说理能力,力求避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巡回论证,无凭据推理、谩骂、粗口、唱衰等说理方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育,不只是训练读写的技能,更是通过学习使用文字语言,养成公共说理的理性思考习惯。只有说理的社会才是正派、宽容的社会,需要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说理对方。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辩时应该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心平气和,不要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这些都是《中国不高兴》作者们需要补的功课。许多读者受蛊惑而浑然不觉,他们虽受过教育,但缺乏基本的理性辨析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教育中有了严重的疏忽和失败?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不是如《中国不高兴》作者们所说的那样,要“刺激”什么人或者要出什么气。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吵架是一种恶性激化人际意见对立的话语行为,而说理的目的恰恰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是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提高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摘编自徐贲《“不高兴”先生要学会说理》)材料二: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禁开始怀念起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环境。曾经人们期待互联网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结果是攻击性的争论取代公共说理,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徐贲:也不能说互联网完全没有新公共空间的作用,人们今天好歹还能得到一些真实消息,许多消息不都是来自互联网吗?但互联网确实不尽如人意,有许多恶劣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恶劣的东西。如何看待恶在人世间的存在。这并不是今天的互联网才有的问题,在希伯来神学里,这被称为“约伯问题”:约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天创造了这么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偏偏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这么多的恶。同样,我们可以问,起于人类美好理念的互联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肮脏和丑恶?要想清零这些肮脏和丑恶是不可能的,不愿意与它们共存,除非毁灭互联网。千百年来,对“约伯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种最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那就是,邪恶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在善和恶之间进行选择的可能,没有这样的选择,人的灵魂便得不到塑造。当然,灵魂塑造的前提是人有自由意志。如今,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真假混杂,那不正好是我们学习善恶判断和是非分辨的一个机会吗?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网络暴言者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说话声音大的人都是恶声恶气的,好好说话的人不再说话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暴言者?徐贲:这看上去是网络时代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2000多年前的所罗门智慧箴言里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并有这样的教诲:“鞭子是为打马,辔头是为勒驴;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对愚妄话不要与它一般见识,能躲就躲;第二,实在要回答,就不真不假地用高级黑的办法应对或敷衍一下,也许他能因此意识到自己的愚蠢,箴言经常运用“反义平行”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交媒体上的冲突现在很普遍,但其实并不新鲜。在刚开始有网络论坛的时候,参与者之间的激烈交锋被称为“火焰战争”。无论哪一方是“愚妄”的一方,双方对骂,绝无胜者。所以,中国人的智慧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爱惜羽毛,远离小人,以免惹上腥膻。双方争辩,评判对错的是旁观者,但旁观者未必能“清”,所以,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据说对此有一句智慧名言:“永远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论,旁观者可能无法分辨。”这句话衍生出一些类似的说法,如“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论,否则听者会说你们是一对”“永远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论;但如果你必须这样做,最安全的方法是与自己进行辩论”“永远不要在公共场合与傻瓜争论,以免公众辨不清谁是傻瓜”。(摘编自张星云《徐贲:互联网上的人群为何越来越极端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了,因此提高中国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B.《中国不高兴》作者们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的语气,蛊惑了许多读者,作者认为这种说理方式缺乏理性思考。C.互联网是有新公共空间的作用的,如何看待互联网攻击性的争论取代公共说理这种现象实际是怎么看待恶在人世间的存在,D.社交媒体上双方争辩的现象现在很普遍,但评判对错的旁观者未必能“清”,因此,君子应爱惜羽毛,远离小人,以免惹上腥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中国不高兴》作者们说理如吵架的问题,强调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的重要性。B.材料二是访谈录,针对互联网上恶声恶气地说话这一现象,徐贲提出了可以运用箴言经常运用的“反义平行”的表达方式这一办法。C.徐贲认为,网络暴言者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好好说话的人不再说话了,而2000多年前的所罗门智慧箴言里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D.在徐贲看来,互联网的确存在很多恶劣现象,但要想清零互联网的肮脏和丑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学习判断善恶,分辨是非。(3)材料一中说“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下列社交媒体上不合理的说理最接近吵架的一项是A.对于美国贸易赤字,有人说,美国人消费得太多,生产得太少,形成了缺口。这个缺口怎么补?一是抢,二是骗。B.说到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政治表演,有人说,他是有着明显生物性的,他的翻云覆雨,看起来有滑稽性的特点。C.对于开放,有人说,中国人以最大的热情拥抱西方,意图以最亲善的姿态告诉西方:“我们在向你们靠拢”D.说到读书人行为的时候,有人说,你看他们(读书人)或一头扎入当权者怀里,或歪坐在资本家腿上(4)下列对材料二两次提到“约伯问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提到“约伯问题”,主要目的是表明上天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许多的恶。B.第二次提到“约伯问题”,是为了说明互联网上良莠不齐,正好给我们学习善恶判断和是非分辨提供了一个机会。C.两次提到“约伯问题”都是为了回答“互联网有许多恶劣的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恶劣的东西”。D.从第一次提出“约伯问题”到第二次解释“约伯问题”,徐贲层层递进地引出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思路清晰。(5)人们在谈网络暴力成因时说到了人群的极化问题,观点的极化、沟通的弱化、对待分歧时情绪表达取代公共讨论。对于上述问题应如何解决呢?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说理思路、说理目的、面对争辩时三个方面给出合理的建议。2.(2024•鼓楼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或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材料二: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摘编自林艳、雷嘉祺《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B.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严谨。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3.(2024•金安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艺术学而言,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积累和学科建设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从而区别于其他西方舶来学科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纵向取法”。所谓“纵向取法”,就是指在同一门学科内部向西方借鉴、取经。所谓“横向取法”,就是指这门学科中国有、西方没有,或者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程度相差不大,或同样为新兴学科,或西方国家虽有这门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点发展,造成同样弱小的局面,此时便不适用向西方借鉴的“纵向取法”,而需要转向其他成熟的兄弟学科吸收养分。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哲学社会科学所说的“话语”,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国际传播话语四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国际传播话语截然分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在很多领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体现了新中国的制度创新,(摘编自祝帅《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建构》)材料二: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以“神、妙、能、具”表达对于艺术品级的认识,以“雄浑”等语言传递对文本风格的认识,以“胆、识、力”等形容创作之体的才能,以“淡、清、逸”等指称人的体态气质之美。中国人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观点、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对艺术功用与价值、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入剖析,对艺术家的身份、使命与人品、艺品关联性的解读,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的审美认知、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在具体的推理演绎中,中国艺术学理论追求一种圆融通达视域下的彼此交往和亲密接触,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亲缘性”的结构书写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体系的表达则往往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理性意旨与感性形象之间并非单一的链接关系、二者并不完全契合。感性形象常以其丰富性、生长性跃出抽象意旨的框定,幻化成不同的理性之蝶,令人激赏、流连。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对于这种体系的发掘、梳理与剖析,既是一种古今对话,又是一种中外交流。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独特贡献。(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彰显中国特征的艺术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已提上日程,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目标。B.从学科体系来看,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C.中国为艺术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颇具特色的观念,有利于构建并丰富艺术学理论。D.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艺术学理论建构的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强和提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明确了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B.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采用“横向取法”的路径,摒弃西方舶来的学科门类,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C.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样不可低估。D.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之思涉及与艺术相关的很多方面,这种体系的表达往往借助诗性之语来传递理性之思。(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关于诗性表达观点的一项是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B.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C.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D.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如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艺术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并列始于2022年。B.美术学、设计学都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C.艺术管理学和管理学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D.我国在艺术学理论方面已取得骄人成绩。(5)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哪些独特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2024•麒麟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阿舒茹志鹃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的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是伯伯!”阿舒眼睛尖。“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4)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5.(2024•藁城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为美味,让人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把知晓过往的人送走,隐藏起秘密,又能通过鞭打冲刷的力量使得秘密重见天日。B.洞开的大门、可见的摆设,神秘尽失,使人觉得没有必要进去,而紧闭的大门、门板的裂缝则能吸引人去窥探一番。C.弘一关注藤条缝隙里的虫蚁,所以坐前都要摇晃藤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可见弘一的悲悯情怀。D.桃胶源自桃树的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却难言风雅,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捕鱼者把秘密传达给太守的不满。B.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C.文中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与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大尺幅的对比等,褒贬分明,道理昭然若揭,让读者易于接受。D.文章引用朱熹评价陶渊明的话,又化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增添了书卷气,表现出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4)题目“缝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多重寓意。二.诗歌阅读(共2小题)6.(2024•莲湖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南山田中行李贺秋野明,秋风白①,塘水漻漻虫啧啧②。云根苔藓③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④。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注释】①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②漻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③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④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用古代民间歌谣形式,在诗歌的开头三句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B.四、五句描写了山中的苔藓和花,山间云绕雾漫,似有轻纱笼罩;六、七句描绘了秋天稻子成熟的特点和萤火虫在田埂低飞的热闹情景。C.诗歌的最后两句,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如“鬼灯如漆”令人毛骨悚然,不过,“点松花”三字又带有生命的光彩。D.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清新、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独特风格和意境。(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2024•威远县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钱起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不知凤沼霖初霁,但觉尧天日转明。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爽气”开端,既描画出秋天万里晴空、清爽明朗的自然景色,又带给读者轻松爽朗的感受。B.颔联两句,用“凤沼”“尧天”称颂太平盛世、用“不知”“但觉”表露出诗人现实的处境和感受。C.颈联“砧杵”意象的使用,沿袭唐代以前哀怨凄凉的悲剧性体验,将游子思乡、寂寞怀友之情融于景物中。D.全诗前六句的写景与第八句的抒情本不相干,但有了第七句的过渡,结句的抒情就显得水到渠成,非常自然。(2)有人说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实则是一首投赠诗,依据是什么?三.默写(共3小题)8.(2024•琼海校级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乡愁在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而用叠字来表达乡愁亦是常见的现象,如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是“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而《涉江采芙蓉》中“,”也蕴含着浓烈的思乡之情。(2)吊古伤今,古今常情。《赤壁赋》中,苏子与客遥想曹操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洒脱,不禁发出“,”的人生无常的慨叹。(3)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代文人有登山喜好,登上山顶在他们心里自有其精神上的象征,如“,”。9.(2024•岳麓区校级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借酒浇愁,结果愁上加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华山、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3)古人的夜晚星星满天,他们的诗文中常常出现“二十八星宿”,诸如“,”。10.(2024•4月份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乐曲演奏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两句也描写了类似的情景。(3)《红楼梦》描写大观园美景时,有“清溪润雪”之句,写出了水的清澈洁净。以雪喻水,此写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11.(2024•浑南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迟明,承矩列陈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选自《宋史•何承矩传》,有删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承矩A任边有功B当优假之C第D诏自今E朝旨未便者F奏禀进G止(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囹圄,这里指监狱。常用来表监狱意思的文言字词还有“缧绁”和“桎梏”。B.董,指督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相同。C.俾,指“使”,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意思相同。D.防,指“防范”,与熟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防”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B.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C.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时,他母亲去世,在丧守期未满时又让他应召赴任,表明了对他的认可。(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②迟明,承矩列陈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5)何承矩生前深受百姓爱戴,身后备受君王敬重。这直接体现在了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2024•五莲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乎柯之盟也。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刿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刿,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②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5)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13.(2024•黄州区校级四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吴人入楚昭王出奔济于成臼见蓝尹亹戴其孥。王曰:“载予。”对曰:“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遂去王。王归,又求见,王欲执之,子西曰:“请听其辞,夫其有故。”王使谓之曰:“成臼之役,而弃不縠,今而敢来,何也?”对曰:“昔尹囊瓦唯长旧怨,以败于柏举,故君及此。今又效之,无乃不可乎?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今之敢见,观君之德也,曰:庶忆惧而鉴前恶乎?君若不鉴而长之,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子西曰:“使复其位,以无忘前败。”王乃见之。昭王奔郧,郧公之弟怀将弑王,郧公辛止之。怀曰:“平王①杀吾父,在国则君,在外则仇也。见仇弗杀,非人也。”郧公曰:“夫事君者,苟君之,尊卑一也。下虐上为弑,上虐下为讨,而况君乎!君而讨臣,何仇之为?若皆仇君,则何上下之有乎?”怀弗听,曰:“吾思父,不能顾矣。”郧公以王奔随。王归而赏及郧、怀,子西谏曰:“君有二臣,或可赏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惧矣。”王曰:“夫子旗②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节选自《国语・楚语》,有删改)材料二: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③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般不有大过,天其天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禁。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摘自《容斋随笔》)【注】①平王:楚昭王的父亲。②子旗:斗成然的字,为郧公及其弟的父亲。③禜(yíng):古代一种对于水灾和旱灾的祭祀。(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吴人入楚A昭王出B奔C济D于成臼E见F蓝尹亹G载H其孥(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鉴,指以……为鉴,与“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中的“舞”用法不同。B.乃,文中指于是,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中的“乃”意思相同。C.相与,文中指共同,与“夫人之相与”(《兰亭集序》)中的“相与”意思不同。D.季,可表示排行最后的,也可指一个朝代的末了,文中的“季年”即为末年。(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蓝尹亹之前拒载楚昭王渡河,后来又在他回国后冒死谒见,目的在于劝谏楚昭王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囊瓦助长过去的怨恨而被打败的覆辙。B.子西沉着冷静,在楚昭王想逮捕前来求见的蓝尹亹时,他劝楚昭王不要因过去的事情而意气用事,并在弄清原委后又建议让蓝尹亹官复原职。C.郧公兄弟的“忠孝”观念不同,郧公主张以“忠君”为要,认为不能以下犯上;而其弟斗怀则把“孝亲”摆在首位,认为不报父仇枉为人。D.楚昭王曾被吴王阖庐打得狼狈出逃,楚国也惨遭灭国,但他深得民心,百姓认为他很贤明,跟随他逃到秦国寻求帮助,楚昭王最终得以复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又效之,无乃不可乎?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②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榖不有大过,天其夭诸?(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楚昭王奉行“大道”体现在何处。14.(2024•江岸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①,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②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斫,因攒③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船骥之绝江致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注]①伛剖背,像驼背人那样受无辜的刑罚。②表,做标记的木桩之物。③攒,通“钻”,指锥孔。④小臣,是伊尹的氏。(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涂黑。则上无私A威之毒B而下无C愚拙之诛D故上E居明F而少怒G下尽忠而H少罪(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指不才,不贤。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的“不肖”同义。B.下,指臣下,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字的含义不同。C.举,指举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而不足以举一羽”中“举”字同义。D.疏,指疏远,与《谏太宗十思疏》题目中“疏”字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明君主设立臣民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奖赏,设立百姓可以避免的惩罚。像这样,君主和臣下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B.臣下遵循法制来处理政事,看着标记而行动,随着绳墨来砍削,根据锥孔而上针缝线,君主就能够做到没有私心。C.赵襄子越过考察而直接任命胆胥己为中大夫,是因为他了解任登的为人、品格,所以对其推荐的人才也深信不疑。D.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才,厨师伊尹和钓鱼者吕尚都是身份卑微却有才能的人,君王任用他们从而建功立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②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5)两则材料在“用人”方面的主张各有何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15.(2024•船营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文本二: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蝶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床,乃晏子之遗行也。”注:①踊:刖足的人穿的鞋子。②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章A自吾B失晏子C于今D十有E七年F未尝闻G吾过H不善(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责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过”含义不同。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C.不肖,不才,不贤。与《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不肖”含义相同。D.固,坚决,坚持。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固”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借齐景公询问市场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的时机,让齐景公明白了自己刑罚用得太多,于是齐景公减去了五种刑罚。B.韩非子认为刑罚恰当不嫌多,不当少也无益。他认为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恰当,而以用刑太多来劝说齐景公,是不懂法术。C.齐景公延请各位大夫饮酒并以射箭助兴,景公射出一箭中靶,臣子齐声称好。齐景公索然无味,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D.齐景公欣赏弦章之言,赐鱼五十车。弦章认为自己对君王的辅助没有在众人中见到成效,他秉承晏子流传下来的好品行,拒绝了赏赐。(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②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5)古人认为弦章有晏子遗风,从这两则材料来看,弦章的“晏子遗风”表现在哪些方面?16.(2024•郫都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遗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周瑜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选自《智囊•识断卷》,有删改)材料二: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注]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有删改)[注]刘豫州,指刘备,其曾任豫州牧。(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将军割据A江东B兵精C粮足D当为E汉家F除残去秽G况操自送死而可H迎之耶?(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顺着江水东下,写信给孙权,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B.在听了周瑜的分析之后,孙权对曹操的进犯心里有了主意,他用砍断桌子角的方式表明了坚决抵抗的态度,禁止归顺曹操的言论。C.面对诸葛亮的激将法,孙权以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来进行回击,后来表明了要和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但也关注了刘备新近战败的情况。D.诸葛亮向孙权提出了联合抗曹的建议,并且预计到曹操战败后将形成三方鼎足而立的局势,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其部属商议。(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得复而为之下乎!(5)周瑜和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17.(2024•让胡路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①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齐②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②魏齐:魏国相国。(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若阴合A而阳绝B于齐C使D人随E张仪F苟与吾地G绝齐H未晚。(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中指喜悦,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意思不同。B.故,文中指缘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的“故”意思相同。C.致,文中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C.虞卿甘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却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说,世传《虞氏春秋》。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向秦国恭敬卑微地谢罪再乞求援助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②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5)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18.(2024•靖远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①。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②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盘庚毅③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以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材料二:盘庾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中、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茑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徽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微焉。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注]①刘:杀害。②矧:shěn,况且。③斅:xiào,教导,使觉悟。(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齐迁A临菑B晋迁C于绛D皆其E盛时F非G有所H畏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C.果,文中指最终的意思,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D.徽,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百姓对迁都于殷的抱怨,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众人听从了盘庚规劝,在大臣的带领下来到朝廷。B.在盘庚看来,由于国民不长期住在老地方,所以商朝国都至今已迁徙了五次;盘庚还认为,要想继承先王的伟业,就必须继承古代传统。C.蒍贾反对因发生叛乱而想迁都到阪高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楚国人能到阪高,贼寇也能去;后来楚国依靠秦人、巴人灭掉庸国,最终得以强大。D.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和考烈王都是因为害怕对手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而这样的迁都不仅没有让国家强大,反而让国家有了灭亡的征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②不然,虽乐土为墟矣。(5)苏轼反对盘庚迁都于殷的理由是什么?19.(2024•东西湖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取材于阮籍《乐论》)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遂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定天地B八方之音C以迎阴阳D八风之声E均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