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_第1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_第2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_第3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_第4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素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

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

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

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

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

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

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

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

细细品味。

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理清记叙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事件,并引导学生

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三个板块,这

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探讨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

集的方法;“展示个人风采”意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策划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气相求,广寻良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观,引导学生选择能共同成长的益友。

【教学建议】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5.秋天的怀念2

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

6.散步22.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握

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阅读3.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激发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

7.散文诗二首2

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4.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素,

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

8.《世说新语》二则2

5.学习文言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感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

及古代敬辞、谦辞。

写作学会记事26.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交

流习惯。

专题学

有朋自远方来2

习活动

5秋天的怀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

上的生活信念。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重音和停连的

1

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

[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难点)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

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

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一一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板书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

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

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

但他一直在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

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2.明背景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

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

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

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

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一一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

亲。

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

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

了他终生,所以他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

3.理脉络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2):“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3-6):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2

第三部分(7):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

“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梳

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

三、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课件出示:

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

(3)方法指导。

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

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

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预设深沉含蓄。

3.给例子,学方法

生齐读第1段,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小心翼翼的情

景)

(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

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我”痛苦时的语言、动

作(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来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

(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

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痛苦),

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

坚忍、心痛)。

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感

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

4.选段落,用方法

(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

(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预设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

疚。

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微轻松愉快。

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语气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

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

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

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

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

3

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朗读技巧的指导、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朗

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

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删减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课件出示:

(1)读下面的话,比较删掉“悄悄地”后的句子与原句有什么不一样。

原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

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2)三处“悄悄地”表达了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它是什

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删减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人

物的内心感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

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预设(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

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

达效果。

(2)共同之处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为文中的母亲那伟大的母爱而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人,这体现在"

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

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

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双腿绝望地喊时,忍住

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

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

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喜出望外、兴奋难抑的动作语言中。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4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2.理解词句含义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两个不同段落,这两个不同段落的“好好儿活”的

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预设第1段中母亲说的两次“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劝慰儿子对生活

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第7段中“我”说“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

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勇于面对

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生活

中的苦难,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

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

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又是秋天,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

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预设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1.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

课件出示: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

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

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预设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

向命运低头。

师补充:虽然史铁生双腿瘫痪,常年坐轮椅,但他依然平静淡然地看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

“好好儿活”。瘫痪的是身体,健全的是精神,他最终成功用笔写出自己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所以推荐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预设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一一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在报纸

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

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

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曾和你

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带给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补句训练和相关文字的延伸阅读,深刻领悟“好好儿活”

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学会珍惜生命。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

(1)《妈妈,我想对您说》

(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训练与阅读

5

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板书设计】

慈爱爱绝望活什么劲儿

坚忍一秋天的忧伤的回忆

母亲怀念儿子

细心深切的悔恨

睿智怀念布望要好好儿活

【教学后记】

6散步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珍惜亲情、珍爱生命,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有感情地诵读,把

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

[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词句,感受作品中的亲情美;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文章中展现的亲情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家是温暖的港湾,当我们疲惫时,让我们可以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沮丧时,

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

(板书文题及作者)

1.初识作者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明确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本文写于1985年。那时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标,

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

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他的好友一一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中国人的敬老

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而此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便产

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与陪伴相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思

考。

[设计意图]以比喻导入新课,自然而贴切。资料助读,既能让学生了解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

又能让他们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6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预设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探究学习

比较: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课件出示: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预设第(1)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出“我”在家

庭中的重要,二是突出“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

师小结:开头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而且从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

到了这一家四口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3.思考:请简要地说说散步的过程

预设散步的起因一一散步的快乐一一产生分歧一一分歧圆满解决。

4.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

比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预设

《秋天的怀念》一一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一一愉悦、温馨、舒缓。

[设计意图]将朗读技巧的指导与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了朗读

教学与文章感情基调之间的联系。

三、品读明情,感受亲情

1.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读“亲情”

师: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作者

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散步的过程体现

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谈论阅读中的发现。

(小组讨论后,从人物关系角度,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预设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和谐、

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通过分组品读赏析,体会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于细

小之处见真情。

2.赏析课文第2、3段

学生默读第2、3段。

(1)小组讨论: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预设①第2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

诚恳、孝敬,跃然纸上。②第2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

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

其中。

(2)重点研读,体会第2、3段中字词句的韵味。

①“熬”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预设好。“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很艰难,暗示“我”能与母

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

②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预设“我”。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

候去世了”。

③第3段中,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预设担忧:“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欣慰:“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总算”体现出

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

7

④第3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

预设“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是很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因为在

父亲离开人世后,母亲最需要儿女陪伴。这个时候,莫怀戚与家人决定轮流陪伴母亲度过这段艰

难的时光。孝心可见,感人至深。

师小结:文章在朴实亲切的叙述中,在如话家常般的语言中表现出作者十分关心母亲,珍惜

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刻。这就是文章举轻若重的体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大家可以再朗读这两

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短句、回环句进行研读赏析,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加深感

悟,融情于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章中体现的亲情美。

2.品味重点词句,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及以小见大的手法。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社会责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在平常的散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亲情、感人的孝心。

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明情,明确主题

1.读出“生命”

(1)快速读课文第4至8段,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

预设第4、7段。

(2)指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4、7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

(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预设生命。

(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大地的生命感慨,还表现

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的幸福心情。

2.读出“责任”

师:幸福的一家人也难免在生活中产生分歧,这次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了怎样

的一家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7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分歧,这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预设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改

变了主意走小路。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了她“要走大路”。儿子顺从了她,她又“变了主意”。这

是因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预设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对孙子十分疼爱,还因为走小路可以看到

美丽的景色。

(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预设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

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4)分组研读并讨论: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我”孝顺稳重;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5)齐读第6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

师小结:面对生活中的分歧,这一家四口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很好。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情感,

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一一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设计意图]从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如何解决分歧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明理,多角度理解

8

文章内涵,突出重点。

三、品析语言,积累学习

师: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

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选好品析的角度

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

2.学生交流展示

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

等句式。

预设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

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照应了上文的“小路有

意思”,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

3.师引导、点拨并展示重点句子分析

课件出示:

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

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预设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

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

的心情。

课件出示: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

塘。

预设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

疼爱,烘托出一家人的愉快心情。

课件出示:

对称的句式

(1)有的浓,有的淡。

(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

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预设作用: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总结语言特点

师;餐£言些有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①语言朴素亲切,多用短句,如话家常;②用写景烘托渲染;③使用对称句与回环句

增强语言的诗意美。

输茶结:晟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

[设计意图]选择合作探究的方法,赏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在交流展

示和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美。

四、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下面课件出示的最后一段的几句话,说说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出示:

9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

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预设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给“我”以生命,

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

前启后的责任。“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

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婴孩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

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理解“大词小用”

不少名家评论这篇散文时都提到了“大词小用”一词。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预设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是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是把自己的话说成是“决定”;一处是“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表现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意,作者是在借散步这件

事强调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对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的思考。

师小结:中年一代责任重大,他们既要赡养老去的一辈,又要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

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环节在之前对于生命和责任的解

读基础上,紧扣主旨句讨论学习,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传承担当

师:看着下面课件出示的广告语,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感悟。

课件出示:

广告语:尊老爱幼,从我做起。

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给老人多一些关爱,给孩子多一些呵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承担起责任,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珍惜亲情,

珍爱生命,这样每个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让我们齐读下面这首小诗,体会爱是什么。

课件出示:

爱,就是陪父母

在华灯初上的长街漫步

爱,就是为爱人

在阳光和煦的午后端上清茶

爱,就是给孩子

在晨鸟初啼的早上做好餐饭

爱,就是给予、陪伴

[设计意图]选用尊老爱幼的公益广告和爱的小诗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品读中得到熏陶感染。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情境作文: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

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

们分享你的做法、想法。

【板书设计】

散步

小家

穹亲“我"妻子儿子

(慈爱)(孝顺)(贤惠)(懂事)

尊老爱幼孝热爱生命责任

世界

【教学后记】

10

7散文诗二首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传承感恩父母的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难点)

[审美温造]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重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金色花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大都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

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带来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

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dn)迦(jia)禾U》《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

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

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抓关键和重点的

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学生自由诵读,老师点评并明确)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

11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

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

母亲的依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课件出示: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A”和“I”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一”表示音调拉长。

【示例】假如A我变成了一朵金自蒋一,3奉八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

A在风中播罩,又在薪叶上A哪舞,妈妈/,你会/识我吗?

你要是口.U道:“孩子c你在岬里呀/?”我隋晴地A在那里写冬A却二事儿不响。

[设计意图]对于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深情诵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结合诵读练习标画朗读

符号、学习写旁批又能加深学生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想象感知,感受美好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

嬉戏的呢?

(1)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说一说,并写写批注。

预设①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批注:让妈妈可以闻到花香。

②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批注: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妈妈的视力。

③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又成了她的孩子,求她讲个故事。批注:妈妈给“我”知识与智

慧。

师小结:孩子三次与妈妈捉迷藏,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的奇思妙想,以虚拟的情境,表

现出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也表现出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和一个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①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②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

③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个勤劳美丽的妈妈。

④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

智舞、爱孩子的妈妈。

5[设计意图]自读课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这个环节通过两个仿句练习,帮助学生自

主阅读。

4.探疑解惑,理解主旨

师: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预设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中国人喜欢用花朵比喻孩子,印度人同样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孩子。

泰戈尔借美丽的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那花儿金黄的色彩,恰似母爱的光辉。人们

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总想每时每刻都关注妈妈,所以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

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

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

三次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亲昵之举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孩童活泼顽皮的天

12

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利用课文旁批,探疑解惑,突破难点。

五、布置作业

试一试将《金色花》改成小诗。

【板书设计】

金色花

金色花一想象——母爱、童真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在赏析画面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悟读课文,在理解探究中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泰戈尔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孩子对

母亲的爱和依恋。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让我们

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

[设计意图]前后勾连,在复习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以致用

1.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阅读学习《荷叶•母亲》。

(1)直接朗读。

(2)看旁批读。

2.自主完成下面表格

预设

课件出示:

现实环境红莲与荷叶“我”的心情

红莲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

中间立着

红莲被雨打得左右被斜,大

雷声作了、大雨愈下愈大荷叶倾侧了来,覆盖在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上面

红莲却不动摇了,荷叶勇敢

雨势并不减退深深地受了感动

慈怜

以花喻人:母亲是荷叶,“我”感激赞美:母亲是“我”在

联想:心中的雨点来了

是红莲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在自读的基础上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预设(1)“荷叶”比喻“母亲”。

(2)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

13

“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3)以“风雨中的红莲”为喻,用荷叶保护红莲,赞颂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守护。

(4)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依恋和赞颂之情。“心中的

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

师小结:文章通过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少女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荷叶”比喻母亲,由“荷叶覆盖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表

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之情。

[设计意图]将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表格的设计能更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破解难点。

三、诵读感悟

1.根据要求自读《荷叶•母亲》

课件出示:

要求:(1)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语气、节奏等。说明这样处

理朗读的理由。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生朗读片段,师点评并指导

仍是|不道意、!一一徘徊了A一会子,窗外A雷声作了,大雨A谈着就来,擎下擎木一。那

朵红莲,被那零零的雨点,打得左营脑斜。在不遵蔽的天空之下,我不取下阶去也无法'可

想、。

3.深情诵读,感受魅力

学生再次诵读,读出美好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清新典雅。

[设计意图]学习朗读是第一单元和本单元的重点,需在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感受

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四、读写结合

1.仿写句子

课件出示:

仿“荷”抒情,以“母亲是,我是"写一句话。

2.点评指导

预设示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

树上的果儿。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既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母爱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积累和运

用语言的能力。

五、对比拓展

1.小组合作,对比阅读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

不同点

相同点

《金色花》《荷叶•母亲》

思想内容表达母爱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与亲昵表达少女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激

喜悦、温馨、明朗,带有儿童开篇深沉、压抑,结尾则变为

感情基调—

调皮的口吻明朗、IWJ昂

象征手法、

艺术手法缘情造景触景生情

托物言情

成年人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

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构思角度—

营造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

爱和童真

14

语言风格清新雅致活泼、口语化典雅、书面化

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母亲未正面出场,只是用荷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