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种植技术指导手册TOC\o"1-2"\h\u16494第1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4288011.1土壤类型识别与特性 431121.1.1土壤分类 4204151.1.2土壤特性 4129941.2土壤改良技术 5276661.2.1物理改良 556351.2.2化学改良 5245121.2.3生物改良 541741.3土壤肥力监测与调整 5266291.3.1土壤肥力监测 5114361.3.2土壤肥力调整 590901.4土壤病虫害防治 5143511.4.1土壤病虫害种类 5309551.4.2防治方法 515804第2章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641722.1种子质量鉴定与处理 6204812.1.1种子质量鉴定 6233972.1.2种子处理 6183372.2播种时间与播种方法 6199422.2.1播种时间 6142372.2.2播种方法 6114142.3种子处理剂的合理使用 7652.4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721163第3章灌溉与水分管理 79273.1灌溉水源选择与处理 717523.1.1水源选择 7201913.1.2水源处理 815043.2灌溉制度的制定 8263803.2.1灌溉制度设计 8221903.2.2灌溉制度实施 874913.3微灌与滴灌技术应用 8236203.3.1微灌技术 8116363.3.2滴灌技术 8317393.4节水灌溉技术 9174293.4.1节水灌溉方法 989363.4.2节水灌溉设备 910868第4章育苗技术 929294.1育苗基质选择与配制 957714.1.1基质材料选择 9277134.1.2基质配制 9170244.2育苗方法与操作要点 9174834.2.1播种育苗 10208044.2.2秧苗移植 10213724.3苗期管理关键技术 10288954.3.1水分管理 1036474.3.2肥料管理 10287874.3.3病虫害防治 1025774.4炼苗与移栽 10284074.4.1炼苗 1050384.4.2移栽 1012607第5章病虫害防治 11254995.1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11247795.1.1真菌性病害 11194875.1.2细菌性病害 11170025.1.3病毒性疾病 11214795.1.4虫害 11109465.2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1127955.2.1生物防治 11266735.2.2物理防治 1149395.3化学防治药物选择与使用 12216745.3.1药物选择 12261695.3.2使用方法 1260045.4综合防治策略 1223865第6章肥料选择与施用 1276766.1常用肥料种类与特性 1226056.1.1氮肥 12194796.1.2磷肥 13320196.1.3钾肥 13100826.1.4复合肥 13195496.1.5有机肥料 1378486.1.6生物肥料 1374896.2肥料施用原则与方法 13218786.2.1施肥原则 1349976.2.2施肥方法 13238746.3确定施肥量与施肥时期 1332026.3.1施肥量 13206856.3.2施肥时期 14264916.4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应用 14111856.4.1有机肥料的应用 14280316.4.2生物肥料的应用 1418228第7章田间管理与调控 14157177.1间作与套作技术 14283747.1.1间作技术 1411907.1.2套作技术 15210497.2中耕与除草 15215457.2.1中耕技术 1518697.2.2除草技术 1561977.3植株调整与整形 1599667.3.1摘心与整枝 16136057.3.2打顶与疏花疏果 1680147.4生育期监测与管理 1657817.4.1生育期监测 16294177.4.2生育期管理 1611553第8章果实采收与储藏 1640498.1采收时间与采收方法 16304428.1.1采收时间 1727038.1.2采收方法 17208658.2果实后处理与分级 1784388.2.1果实后处理 1720248.2.2果实分级 17196038.3储藏条件与保鲜技术 17260478.3.1储藏条件 17106598.3.2保鲜技术 1884248.4储藏期管理与运输 18242498.4.1储藏期管理 18135938.4.2运输 1821103第9章种植环境监测与调控 18269399.1气象因子监测与应对 18102089.1.1温度监测与调控 18134479.1.2降水监测与应对 18327039.1.3风速与风向监测 18106869.1.4光照监测与调控 19110719.1.5灾害性天气预警与应对 192409.2土壤环境监测与调控 19100309.2.1土壤温度监测 19237269.2.2土壤湿度监测 19104799.2.3土壤pH值监测与调整 1934859.2.4土壤养分监测与调控 1951719.2.5土壤盐分监测与改良 19286069.3植株生长状态监测 19101539.3.1植株生长高度监测 1958709.3.2叶面积指数监测 19245749.3.3植株生理指标监测 19277519.3.4植株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19194109.3.5植株生长周期监测与调控 19115969.4设施农业环境控制技术 1983549.4.1温室环境控制系统 19313609.4.2湿度调控技术 1981169.4.3光照调控技术 19277429.4.4CO2浓度调控技术 1949859.4.5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技术 1928942第10章种植模式与结构调整 191255910.1适宜种植模式选择 191292810.1.1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作物种类,优先考虑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 191811610.1.2结合土壤特性,选择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短、产量稳定的作物。 192697310.1.3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优先种植节水型作物。 201019210.1.4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02776110.2轮作与休闲制度 20168310.2.1实施轮作制度,合理搭配不同作物种类,减少连作带来的病虫害风险。 20212810.2.2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肥力状况,安排休闲期,让土壤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201488010.2.3推广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201876310.2.4利用休闲期进行土壤改良,如深翻、施用有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20432510.3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202917310.3.1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860810.3.2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202732110.3.3引导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宽收入来源。 202177510.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0700410.4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203019510.4.1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性。 202595610.4.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699410.4.3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病虫害风险。 202833010.4.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多元化种植模式。 20第1章土壤管理与改良1.1土壤类型识别与特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1.1土壤分类按照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砂土:质地较轻,排水功能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2)壤土:质地适中,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宜农作物生长。(3)粘土:质地较重,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排水功能差。1.1.2土壤特性(1)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湿度等。(2)化学性质:包括土壤酸碱度(pH值)、有机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3)生物性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动物及植物残体等。1.2土壤改良技术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质量,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1.2.1物理改良(1)深翻松土: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2)添加有机物料:如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2.2化学改良(1)调整酸碱度:采用石灰、草木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2)施用土壤调理剂:如硅钙镁肥、微量元素肥料等,改善土壤化学性质。1.2.3生物改良(1)接种微生物:如根瘤菌、菌肥等,提高土壤生物活性。(2)种植绿肥:翻压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1.3土壤肥力监测与调整1.3.1土壤肥力监测(1)土壤样品采集:按照标准方法进行采样,保证样品的代表性。(2)土壤肥力指标测定: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1.3.2土壤肥力调整(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监测结果,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等。(2)轮作: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减少土壤养分消耗,提高土壤肥力。1.4土壤病虫害防治1.4.1土壤病虫害种类(1)土传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等。(2)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等。1.4.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深翻松土、清除田间杂草等。(2)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第2章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2.1种子质量鉴定与处理种子质量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和丰产的基础。在进行播种前,必须对种子进行严格的质量鉴定和处理。2.1.1种子质量鉴定种子质量鉴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纯度:检查种子是否混有其他品种或杂草种子,保证种子的纯度。(2)净度:检查种子中杂质含量,如泥土、砂粒、瘪粒等,保证种子净度。(3)发芽率:通过发芽试验,检测种子发芽率,保证种子具有较高发芽能力。(4)含水量:测定种子含水量,保证种子在安全含水量范围内。2.1.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种:选用成熟、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2)晒种:将种子在阳光下晒干,提高种子活力。(3)消毒:用适当的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如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4)浸种:根据作物需求,选用适当浓度的药剂或微量元素溶液进行浸种,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抗逆性。2.2播种时间与播种方法播种时间和播种方法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2.2.1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来确定。一般原则如下:(1)春播:气温回升,土壤温度适宜时进行春播。(2)夏播:在夏季高温多雨时期进行。(3)秋播:在气温逐渐降低,土壤湿度适宜的时期进行。(4)冬播:在冬季低温时期进行,适用于耐寒性强的作物。2.2.2播种方法播种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适用于密植作物。(2)点播:按照一定行距和株距,将种子点在土壤中,适用于稀植作物。(3)条播:在土壤中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在沟内,适用于多数作物。(4)穴播:在土壤中挖穴,将种子放入穴内,适用于部分蔬菜和花卉。2.3种子处理剂的合理使用种子处理剂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逆性等。合理使用种子处理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种子处理剂: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2)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按照种子处理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3)注意种子处理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种子处理剂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应避免混用。(4)种子处理后的晾干: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应将种子晾干,避免影响种子发芽。2.4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提高种子发芽率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基础,以下方法有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1)选用高发芽率的种子。(2)进行种子消毒,杀死病原菌。(3)适当浸种,提高种子活力。(4)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温度和光照条件。(5)避免播种过深,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6)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对种子的损害。第3章灌溉与水分管理3.1灌溉水源选择与处理3.1.1水源选择在选择灌溉水源时,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水源稳定性:选择具有稳定供水能力的水源,以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需求;(2)水源质量:保证水源无污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3)水源距离:尽量选择距离农田较近的水源,降低输水能耗。3.1.2水源处理对于所选水源,应进行以下处理:(1)过滤:采用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等设备,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2)消毒:使用氯化物、臭氧等消毒剂,消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3)调节: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调整水源的pH值和电导率。3.2灌溉制度的制定3.2.1灌溉制度设计灌溉制度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设计:(1)作物需水量: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作物需水量;(2)土壤特性:考虑土壤类型、质地和田间持水量,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3)水源供应:结合水源供应情况,确定灌溉时间和频率。3.2.2灌溉制度实施(1)灌溉方式: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2)灌溉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水量;(3)灌溉时间: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3.3微灌与滴灌技术应用3.3.1微灌技术微灌是一种通过微灌设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灌溉方式。其主要优点包括:(1)节水:微灌可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表面径流,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节能:降低输水压力,减少能耗;(3)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3.3.2滴灌技术滴灌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以滴状形式供给作物。其主要优点有:(1)节水: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表面径流,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减少病虫害:降低作物叶片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3)提高作物品质:根据作物需水规律供水,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3.4节水灌溉技术3.4.1节水灌溉方法(1)间歇灌溉:在灌溉过程中,适当缩短灌溉时间,增加灌溉次数,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干湿交替状态;(2)分阶段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时间;(3)循环灌溉:将水引入农田后,通过排水沟回收部分水,实现循环利用。3.4.2节水灌溉设备(1)喷灌设备:包括喷头、管道、泵站等,用于实现喷灌灌溉;(2)滴灌设备:包括滴头、管道、过滤器等,用于实现滴灌灌溉;(3)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第4章育苗技术4.1育苗基质选择与配制育苗基质是培育优质种苗的基础,其质量和配制方法对种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影响。在选择与配制育苗基质时,应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合理选择。4.1.1基质材料选择(1)有机物料:如腐熟的农家肥、草炭、椰糠、树皮等,具有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2)无机物料:如河沙、珍珠岩、蛭石等,具有透气、排水好的特点。(3)添加物:如微生物菌剂、缓释肥等,可提高基质肥力和促进种苗生长。4.1.2基质配制(1)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基质的配比。(2)将有机物料、无机物料和添加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3)保证基质排水良好、透气性强、肥力适中。4.2育苗方法与操作要点4.2.1播种育苗(1)选择优质种子,进行消毒处理。(2)按照适宜的播种密度,将种子均匀撒在育苗盘或苗床上。(3)覆盖细沙或蛭石,厚度以盖住种子为宜。(4)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促进种子发芽。4.2.2秧苗移植(1)选择健壮的秧苗,剪去部分叶片,以减少蒸腾作用。(2)在移植前,对秧苗进行生根剂处理。(3)按照预定的行株距,将秧苗移植到育苗盘或苗床上。(4)移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4.3苗期管理关键技术4.3.1水分管理(1)根据作物生长需求,保持基质湿润。(2)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病害。(3)适时进行叶面喷水,以满足作物蒸腾需求。4.3.2肥料管理(1)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施用肥料。(2)采用薄肥勤施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施肥过多。(3)注重微量元素的补充,促进作物健康生长。4.3.3病虫害防治(1)及时清除病弱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3)合理轮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4.4炼苗与移栽4.4.1炼苗(1)在移栽前710天,逐渐降低基质湿度,增加光照。(2)进行适度修剪,提高植株的抗逆性。(3)控制病虫害,保证植株健康。4.4.2移栽(1)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避开高温、阴雨天气。(2)按照预定的行株距,挖好定植穴。(3)将炼好的苗轻轻放入定植穴,覆土后及时浇水。(4)加强移栽后管理,保证作物快速适应新环境。第5章病虫害防治5.1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是保证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及诊断方法:5.1.1真菌性病害(1)症状: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病部常有霉层、粉末状或丝状物质。(2)诊断:观察病部特征,结合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诊断。5.1.2细菌性病害(1)症状:病斑多呈水浸状、腐烂状,病部有脓液或粘液。(2)诊断:观察病部特征,结合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诊断。5.1.3病毒性疾病(1)症状:植株矮化、变形,叶片皱缩、黄化,花器变形,果实畸形。(2)诊断:观察植株整体症状,结合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5.1.4虫害(1)症状: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出现食痕、钻孔、啃食痕迹等。(2)诊断:观察虫害痕迹,捕捉害虫成虫、幼虫或卵进行鉴别。5.2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5.2.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等生物制剂和生物技术方法防治病虫害。(1)天敌:引入或繁殖天敌昆虫、蜘蛛等,捕食害虫。(2)病原微生物:使用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3)昆虫信息素: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干扰害虫交配,降低害虫种群密度。5.2.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降低化学防治压力。(1)诱杀:使用灯光、色板、性信息素等诱杀害虫。(2)隔离:利用防虫网、塑料膜等隔离材料,阻止害虫侵入。(3)高温处理:利用高温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5.3化学防治药物选择与使用化学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5.3.1药物选择根据病虫害种类、作物种类和生长期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1)真菌性病害:选择内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2)细菌性病害:选择抗生素类农药,如链霉素、中生菌素等。(3)病毒性疾病:选择病毒抑制剂,如宁南霉素、病毒A等。(4)虫害:选择具有触杀、胃毒、内吸等作用的杀虫剂,如敌敌畏、氧化乐果等。5.3.2使用方法(1)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按照推荐的剂量、次数和间隔期使用。(2)注意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3)合理混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抗药性风险。(4)选择合适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时机,保证药效。5.4综合防治策略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1)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降低化学防治依赖。(3)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抗药性风险。(4)加强农业栽培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5)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第6章肥料选择与施用6.1常用肥料种类与特性6.1.1氮肥氮肥主要包括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等。它们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促进叶片生长,提高产量。6.1.2磷肥磷肥主要包括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增强植物的抗旱、抗寒能力,提高果实品质。6.1.3钾肥钾肥主要包括硫酸钾、氯化钾等。钾肥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增强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改善作物品质。6.1.4复合肥复合肥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元素,能同时满足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使用复合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6.1.5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包括堆肥、绿肥、畜禽粪便等,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优点。6.1.6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含有有益微生物,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促进植物生长。6.2肥料施用原则与方法6.2.1施肥原则(1)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施肥。(2)坚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平衡施肥。(3)适时、适量施用肥料,避免过量或不足。6.2.2施肥方法(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施入土壤,提供植物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分次施用,补充土壤养分。(3)叶面肥:通过叶面喷施,快速补充植物所需养分。(4)灌溉施肥: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随水施入土壤。6.3确定施肥量与施肥时期6.3.1施肥量(1)参考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施肥量。(2)考虑肥料种类、土壤质地等因素,调整施肥量。6.3.2施肥时期(1)基肥:播种或移栽前施用。(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施用。(3)叶面肥: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施用,如苗期、开花期等。6.4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应用6.4.1有机肥料的应用(1)增加有机肥料在施肥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土壤肥力。(2)结合土壤改良,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3)利用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促进土壤生物活性。6.4.2生物肥料的应用(1)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的生物肥料品种。(2)结合土壤调理,提高生物肥料的效果。(3)适当减少化学肥料用量,增加生物肥料比例,实现可持续发展。第7章田间管理与调控7.1间作与套作技术间作与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合理运用间作与套作技术,可以有效调节田间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7.1.1间作技术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周期相近的作物。实施间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间作组合: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选择相互兼容的作物进行间作。(2)合理配置行距和株距:根据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占地面积,合理调整行距和株距,保证作物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3)调控水肥管理:针对间作作物的需水需肥特点,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保证作物生长所需。7.1.2套作技术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先种植一种作物,再在已种植作物的基础上,种植另一种作物。实施套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套作组合: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耐阴性,选择适宜的套作组合。(2)把握套作时机:掌握作物的生育进程,保证套作作物在适宜的生育阶段进行种植。(3)合理调整作物间距:根据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占地面积,合理调整作物间距,防止互相遮挡。7.2中耕与除草中耕与除草是田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7.2.1中耕技术中耕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对土壤进行浅层翻耕,以达到松土、除草、保水、提高土壤温度等目的。中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中耕时期: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中耕时期。(2)掌握中耕深度:中耕深度以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为宜,一般为510厘米。(3)注意中耕频率: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安排中耕次数。7.2.2除草技术除草是指采取人工或机械方法,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杂草对水分、养分和光照的竞争。除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除草时期:杂草生长初期,根系较浅,易于清除。(2)采用合适的除草方法:根据杂草种类和生长状况,选择人工除草、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等方法。(3)注意除草剂的合理使用:化学除草时,要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7.3植株调整与整形植株调整与整形是保证作物生长正常、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摘心、整枝、打顶、疏花疏果等。7.3.1摘心与整枝摘心是指去除作物生长点的幼嫩部分,促使植株分枝,提高产量。整枝是对作物枝条进行修剪,调整枝条分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1)掌握摘心时机:根据作物品种和生长状况,选择适宜的摘心时期。(2)整枝方法的选用: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和栽培目的,选择适宜的整枝方法。7.3.2打顶与疏花疏果打顶是指去除作物顶部的生长点,促使植株养分集中供应果实生长。疏花疏果是指去除过多的花朵和果实,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果实品质。(1)打顶时机的选择: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需打顶的部位,选择适宜的打顶时期。(2)疏花疏果的方法:根据作物品种和栽培目标,合理进行疏花疏果。7.4生育期监测与管理生育期监测与管理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预防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7.4.1生育期监测(1)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定期观察作物的生长速度、叶色、茎秆粗细等,了解作物的生长状况。(2)监测土壤状况:定期检测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等,为水肥管理提供依据。7.4.2生育期管理(1)水分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合理调控灌溉时间和灌水量。(2)肥料管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3)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第8章果实采收与储藏8.1采收时间与采收方法果实采收是决定果实品质和储藏寿命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采收时间和方法对保证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8.1.1采收时间果实的采收时间应根据果实的种类、品种、成熟度及用途来确定。一般而言,果实在生理成熟期采收最为适宜。生理成熟期是指果实生长到一定程度,色泽、口感、风味等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具体采收时间可通过观察果实外观、硬度、糖度等指标来判断。8.1.2采收方法采收方法主要包括手工采收和机械采收两种。手工采收适用于果实珍贵、树形高大或地形复杂的果园;机械采收适用于果实产量高、树形低矮、成熟度相对一致的果园。采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在果实表面有露水或雨水时采收,以免影响果实品质。(2)采收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果实受损。(3)采收工具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8.2果实后处理与分级果实采收后,需进行及时的后处理和分级,以保证果实品质和延长储藏寿命。8.2.1果实后处理果实后处理主要包括清洁、消毒、晾干等环节。清洁可去除果实表面的灰尘、泥沙等杂质;消毒可杀死果实表面的病原菌;晾干可降低果实表面的湿度,防止果实腐烂。8.2.2果实分级果实分级是根据果实的品种、大小、色泽、成熟度等进行分类,以保证果实品质的一致性。分级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分级标准要明确,便于操作。(2)分级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果实受损。(3)分级后的果实要尽快进行储藏或销售,避免长时间堆放。8.3储藏条件与保鲜技术合理的储藏条件和先进的保鲜技术是保证果实品质和延长储藏寿命的关键。8.3.1储藏条件果实储藏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不同果实的最佳储藏条件如下:(1)温度:一般果实适宜的储藏温度为05℃,如苹果、梨等;部分热带水果适宜的储藏温度为510℃,如香蕉、芒果等。(2)湿度:果实储藏相对湿度以90%9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果实品质。(3)氧气浓度:适当降低氧气浓度,可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延长储藏寿命。8.3.2保鲜技术果实保鲜技术包括物理保鲜和化学保鲜。物理保鲜主要包括低温、气调、辐射等;化学保鲜主要包括使用保鲜剂、抑制剂等。应根据果实的种类和储藏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鲜技术。8.4储藏期管理与运输储藏期管理和运输是保证果实品质和减少损耗的重要环节。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书店设计投标文件范本
- 企业客户接待通勤车租赁合同
- 建筑施工安装分包合同:绿化景观
- 滑雪场钢丝网施工协议
- 水库大坝设备安装吊车租赁合同
- 基坑支护施工合同:公路工程篇
- 石油化工产品销售代理合同模板
- 2024年聘请家教涵盖教育咨询及心理辅导的合同书3篇
- 期货公司外来客户管理办法
- 清真寺砂石道路铺设合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秋+试题 答案 国开
- 《地震灾害及其防治》课件
- 2023年深圳市云端学校应届生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店铺三年规划
- 蜜雪冰城合同范例
- 2023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LPG液化气充装站介质分析操作规程 202412
- 养老院环境卫生保洁方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2024年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题及答案
- 药学专业论文3000字药学毕业论文(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