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素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没有王莽篡汉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众所周知,西汉时期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外戚专政:从汉惠帝时吕后专权起先,到昭宣二朝霍光独揽大权,再到皇后王政君历元、成、哀、平四朝而呼风唤雨。外戚的地位可谓蒸蒸日上,而王政君所在的王氏家族更是独步朝野,王政君皇后的侄子王莽便利用外戚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起初,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随后又升为射声校尉。初入官场就顺风顺水的他更是依靠各类收买人心的手段,和姑姑王太后的权势升至大司马、大将军。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并不断将其他外戚斩尽杀绝,从而取得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公元5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便趁机摄政,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帝,取得实际大权的王莽并不满意,他的野心很快就按耐不住了,最终在3年后篡位,改国号为“新”。外戚身份是王莽大权独揽的保障王莽和他糟糕的新政篡位后的王莽一改旧制,大行新政,其中就有外交这一特别重要的政策变更。与之前对周边民族政权拉拢、合作的战略不同,王莽当政后,本着“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极端思想,对于周边的民族都抱着高高在上的高傲看法,认为这些国家的君主称王“违于古典,谬于一统”。因而王莽派遣五威将十二人,携其吩咐,将这些国王的称号统统改为侯。假如说王莽仅仅只做了这样一件自欺欺人的事倒也没什么,但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彻底把汉朝建立的国际秩序搅乱了。王莽先是不断挑衅匈奴,导致原来归于宁静的北部边塞重燃战火,又大举征伐不听从他高傲政策的西南诸夷;他还对西域诸国实行高压政策,将与汉官发生冲突而逃亡匈奴的车师后王姑句和婼羌王唐兜,当着西域诸国王的面斩杀;其后又不顾车师国民的感情和汉使对于西域小国的巨大压力,将因为胆怯 无法满意汉使物资须要,而想要逃亡匈奴的车师国王须置离斩杀。这些高压的行为,果不其然导致须置离之兄狐兰支率2000部众倒戈匈奴,又因为匈奴与新朝已经交恶,所以匈奴没有再次交出这些降人,而是在狐兰支的带领下胜利侵入车师国。由于匈奴入侵之势迅猛,西域戍己校尉麾下陈良等四位将领为保自己的性命而杀害戍己校尉刀护倒戈匈奴。新朝在西域的统治正式起先土崩瓦解。3年后,匈奴新单于继位,想要和新朝交好便交出了陈良等叛徒,但因为自己派往新朝作为人质的儿子死亡,于是双方再次交恶。匈奴复入寇,西域都护但钦因而被快速倒向匈奴的焉耆国击杀。此后新朝派遣新任都护和戍己校尉出兵西域,但收效甚微,至公元23年,中原对西域的统治宣告中断。出访西域的汉朝使者西域的断绝全是王莽的责任吗?从上文所述的历史发展来看,好像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王莽篡汉以后,糟糕的对外政策导致了新朝花费大量兵力应付周边的敌人,从而无力经略西域;非但如此,高傲而不理智的诸多作为,还更加促使西域的背叛,导致西域最终与中原断绝。继而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没有王莽篡汉,汉朝就不会丢失西域。事实果真如此吗?诚然,西域断绝与王莽的新政脱不了干系,但是也并非完全由王莽一人导致。外敌入侵西域并不是第一次,公元前45年,匈奴的郅支单于就联合康居国攻向西域,先是攻破了大国乌孙,又折服了很多西域国家;公元90年,贵霜国副王谢率7万大军入侵西域。面对这些紧急的入侵,公元前36年任西域副校尉的陈汤胜利的组织了当地屯兵和西域诸国部队将郅支单于击败并斩杀;公元90年的西域都护班超亦是如此,面对贵霜的攻势,班超临危不惧,以西域支持汉朝的各国援军和坚实的城市为依托,胜利将贵霜军击退。新朝面对的局面并不比上述两例更为紧急。入侵的匈奴没有取得全部西域国家的支持,南部的莎车等国仍旧站在匈奴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而且当地也有西域都护和戍己校尉镇守,假如可以有效集结西域反对匈奴的力气是不会让西域彻底断绝的,甚至还可能击退匈奴。然而这样的机会,驻守西域的新朝汉官却把握不住,戍己校尉刀护被畏战的属下谋害,都护但钦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便被焉耆国击杀。新朝在西域的防卫力气没有发挥任何该有的作用,后来王莽派来的继任者也同样战败而归。不难看出即便没有王莽和他糟糕的政策,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入侵,这些无能的西域汉官也无力阻挡。那么不管有没有王莽,西域丢失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西域断绝明显不是王莽一个人的责任。驻守西域的将士才是西域去留的关键因素西域的困难状况既然不是王莽一个人的责任,那么西域为何会断绝呢?让我们先抛开西域汉官本身的素养不谈,看一看客观条件,就能发觉西域的丢失绝非偶然。汉代西域的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地区,属于亚洲北面草原和中亚连接中原地区的重要节点,始终以来就是西、北各路敌人向中原入侵的必争之地,更是匈奴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这处抵抗入侵者兵锋的前线却距离汉朝特别遥远,汉首都长安离现新疆的边界光直线距离就有1500公里,这样的距离用“鞭长莫及”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因此,自汉武帝通西域以来,汉庭在西域的兵力就少的可怜。《汉书·西域传》明确记载了西域诸位汉官所领兵力,其中护西域副校尉有兵力300人,戍己校尉有500人,西域长史有500人,加起来不过1300人。新朝时期,倒戈匈奴的整个戍己校尉府各类人员加起来也就2000余人。这样稀有的人力,既无法完全掌控西域,也无法保卫西域,维护汉在西域统治所需的兵力归根结底要落到当地小国头上。但不幸的是,西域不但路途遥远,局势还特别困难。依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西域在汉武帝时分为36国,后分为50多个国家,这几十个国家由各种习俗不相同的民族组成,光大致的分类就有羌人、突厥人、蒙古人、雅利安人、印度人等,他们的风俗皆不相同,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有种田筑城的农耕民族,彼此之间经常爆发冲突,甚至刀兵相见。如康居就和乌孙就有着不小的冲突,在汉宣帝时期康居甚至引匈奴攻打乌孙;于阗国与莎车国也于东汉时相互功伐争夺南道霸主之位。这些本就冲突重重的国家,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或者其他入侵者,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动摇、选边、站队的状况。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以西域大国乌孙为例,在汉武帝时期,面对李广利对大宛的征伐,支援汉军的乌孙骑兵举步不前,畏战观望;而到了汉宣帝时期,因为和匈奴有着不行调和的冲突,一下调转看法帮助汉朝主动打击匈奴,还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东汉时期,班超出访西域,抵达鄯善国,国王对其予以礼遇,但当匈奴使者赶来时,他们便立即冷淡了下来。公元107年,鄯善国甚至趁着汉和帝刚死,继任者年幼而群起反叛,围攻西域都护,西域诸国摇摆不定的立场自不待言。要在这样的地区维持统治,汉朝就须要以自身国力作为依托,保证远征的军事威逼足以震慑西域诸国;汉朝的军事力气还要能在关键时刻,远道而来爱护或者镇压西域。这无疑给汉朝带来巨大的压力,也难怪东汉朝廷公卿提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汉武帝通西域之前的局势图汉朝的衰落与三绝三通对西域的统治困难就摆在眼前,因此东汉的统治者并没有不顾一切的争夺西域,而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外交结盟与军事征讨联合的手段限制西域,这也造就了西域在汉代的三绝三通。西域初次与中原断绝始于王莽新朝,后刘秀夺得大权称汉光武帝,但苦于国力空虚又有很多敌人急需解决,因此并未复原西域统治;直到公元73年,汉明帝四路大军北征匈奴才重新打通西域复原统治。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匈奴卷土重来,加之明帝病故,西域复叛。公元76年,7000援军赶赴西域挽救孤军奋战的汉军,但中原亦爆发旱灾和牛瘟,继任的汉章帝于是宣布撤回西域都护和戍己校尉等官军,西域其次次断绝。公元89年,汉和帝为了解决匈奴的边患,三路大军出击击败北匈奴,再次打通西域;公元107年,邓太后遵从朝廷决议确定罢西域都护,召回将士官员,西域第三次脱离汉朝统治。我们不难发觉,东汉之所以多次中断对西域的统治,归根结底是国力下降,无力再维持昂扬的统治成本;这样的逆境同样在西汉末期上演。西汉自元帝起先,外戚专政、吏治腐败,地方豪强与官府沆瀣一气,苛捐杂税,土地兼并严峻。本就困苦的人民,还要面对国家的增税和劳苦的徭役,如汉成帝修建昌陵而征伐的徭役就导致“死者连属,毒流众庶,海内怨望”。除开人祸,西汉末年频仍的天灾还使得饥荒大规模爆发;饥饿的灾民无以为食,甚至起先吃人,为了求生农夫纷纷背井离乡沦为流民;各地因此盗贼并起,袭杀官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