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咚咚咚”的鼓点响起,就像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声音浑浊而低沉。若是配上“乌拉乌拉”的歌谣,就如同置身于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这是植物干涸时发出的声音。21世纪最初十年,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用一种特殊的仪器,从一截干瘪的树干上收集到这样的声音。仪器具有和这种声音传播频率相似的频率,因此可以录制到普通人无法听到的天籁。克劳斯将这段频率以原频率的七分之一进行播放,制作出了这段音频。原来,树木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对植物的新陈代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产生渗压,这样树木才能源源不断地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就开始“说话”甚至“唱歌”。昆虫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因为它们喜欢吸食树木的汁液。同时,鸟儿也会被吸引过来。“这是微生态环境独有的平衡。”克劳斯解释说。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当时无法解释植物为何能发出表达自己意愿的特殊声音。而这种微小的声音,一度让伐木场的工人以为是神灵在谴责他们滥砍树木,让伐木工人恐慌。几年后,一个叫作米切尔的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茎部,倾听它是否发出声音。经过长期监听,他并没有找到证据来表明植物确实存在语言。不过,米切尔坚持认为,遇到特殊情况,植物会和人一样,发出不同的声音。植物生长的电信号一度被认为是它的语言。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等人,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安装了遥感装置,用于监听植物生长时是否会发出声音。结果,他们发现,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养分转换成生长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无法确定这种信号是否能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电报的密码,只要翻译出这些信号,我们就能了解植物的生存状况。”金斯勒在日记里写道。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超越。直到2002年,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合作,设计出一款别具一格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部机器由放大器、合成器和录音器组成。通过翻译机,人们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如果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的照射,它能发出类似“哎呀”之类惊讶的声音。而当刮风时,它们则会轻轻地呻吟,声音低沉而混乱,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有的热带植物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就像希腊神话里唱腔妖娆的海妖。有的却像是久病的老妇人,发出长长的喘息声。而原来一些叫声难听的植物,只要获得适宜的阳光或者接受充足的水分后,声音就会变得优雅、婉转。这一发现被后来的植物学家用于对植物健康状况的诊断。他们还试图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测试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不过,科学界一直对“植物语言”的存在莫衷一是。很多科学家甚至拒绝承认植物的这一特性。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植物世界里存在着某种语言或声音系统,而且这种特有的波段一直伴随着它们的生长。不过,当伐木工人们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背上大大的电锯,植物们只有一种选择——忍受并且接受。“植物也是会骂街的。”克劳斯提醒人们。他深信,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通过干瘪的年轮、枯萎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摘编自《植物们也会“窃窃私语”》)材料二:你知道吗,除了人类和动物,植物也能够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听到”声音。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在试验向植物播放声音,在此期间,他们使用了从贝多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各种音乐。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给植物听音乐会产生影响。201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一种被称为电报植物的亚洲灌木在接受56天的佛教诵经后,长出了更大的叶片,但如果接受的是西方流行音乐的熏陶,就不会长出更大的叶片。另一篇论文发现,暴露在繁忙高速公路的交通噪音中的万寿菊和鼠尾草植物会出现生长受阻的情况,并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化合物。2023年早些时候,特拉维夫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细胞》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报告称,几种植物在不同压力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尽管不是人类能听到的那种频率。这一切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也许并不奇怪。毕竟,声音携带着关于生物环境的有用信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动物才会利用这些信息。亿万年来,植物一直在与为其授粉并以其为食的昆虫共同进化。有鉴于此,休斯敦大学的植物学家海蒂·阿佩尔和密苏里大学的昆虫学家雷金纳德·科克罗夫特想知道,植物是否会对经常与它们打交道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敏感。研究人员记录了某些种类的毛虫咀嚼叶子时,植物发出的振动。这些振动的力量不足以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但是,它们能够穿过树叶和树枝,如果与相邻植物的叶子相碰,甚至能够传到相邻的植物上。然后,研究人员将塔勒水芹(植物生物学家眼中的实验室小白鼠)暴露在记录的振动中,而实际上并没有毛虫出现。之后,他们把真正的毛虫放在植物上,看暴露是否会导致它们准备好迎接昆虫的攻击。结果令人震惊。暴露过的叶片中葡萄糖苷酸盐和花青素等防御性化学物质的含量明显更高,使毛虫更难啃食叶片。而对照植物没有接受暴露的叶片则没有这种反应。其他类型的振动(例如由风或其他不吃叶子的昆虫引起的振动)则没有任何影响。(摘编自《植物也能“听到”声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会发出声音,这曾让伐木工人恐慌,以为是滥砍树木的行为遭到了神灵的谴责,伐木工人的恐慌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B.声音能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听佛教诵读之声,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听贝多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则不会产生积极影响。C.声音携带着关于生物环境的有用信息,因此高速公路噪音会阻碍植物万寿菊和鼠尾草的生长,并使其产生一系列应激化合物。D.植物与为其授粉并以其为食的昆虫共同进化亿万年,从进化的角度看,植物可能对经常与它们打交道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敏感。2.下列有关材料一科学家们研究“植物语言”的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70年代,一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植物在某种情况下能发出某些特殊的声音。B.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等人通过遥感装置证实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声音。C.2002年,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通过翻译机发现植物会发出奇怪的声音。D.21世纪最初十年,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用特殊仪器证实了植物会“说话”或“唱歌”。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到科学家使用特殊仪器、遥感装置和“植物活性翻译机”等科学工具来收集和翻译植物的声音,这增强了材料的科学性和可信度。B.材料一通过写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揭示了植物声音的一些秘密;材料二通过引用论文和实验等方式,让我们对于声音对植物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C.材料一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文字解释前文的“选择”;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D.材料二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毛虫在吃某些植物时,植物会产生细微的振动,这种振动会被其他植物上的毛虫感知到,其他植物会释放某种物质。4.植物们会“窃窃私语”,请结合材料一说明植物发出了哪些声音。5.材料一属于科普文章,但其语言生动形象,请举三处例子,简要分析。【答案】1.D2.B3.D4.①植物在干涸时会发出浑浊而低沉的声音;②植物在受到惊扰或侵害时会发出表达惊讶或呻吟的声音;③植物在阳光适宜和水分充足时就会发出优雅、婉转的声音。5.①将植物发出的声音比作“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以及“乌拉乌拉”的歌谣与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的联想,都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②“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就开始‘说话’甚至‘唱歌””赋予细胞人类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植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植物细胞的活动状态。③“昆虫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运用拟人等手法,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想象到昆虫兴奋地飞向植物的画面。④“惊讶的声音”“轻轻地呻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植物以人类的情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耳听到植物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发出的不同声音。⑤“植物也是会骂街的”“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这一拟人化的叙述,赋予植物以人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感性地理解植物在面对环境压力时的反应。(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伐木工人的恐慌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错,文中只是说植物发出的微小声音让伐木工人恐慌,以为是神灵谴责,没说伐木工人的恐慌引起科学家注意。B.“而听贝多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则不会产生积极影响”错,文中说电报植物听佛教诵经后长出更大叶片,但不能就此说植物听贝多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就不会产生积极影响。C.“因此高速公路噪音会阻碍植物万寿菊和鼠尾草的生长,并使其产生一系列应激化合物”错,声音携带着有用信息与高速公路噪音阻碍植物生长及使其产生应激化合物之间并非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会产生声音”错,从原文“他们无法确定这种信号是否能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可知,当时还无法明确这种信号就是植物的声音。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这种振动会被其他植物上的毛虫感知到”错,材料二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的是暴露在记录的振动中的植物会产生防御性化学物质使毛虫更难啃食叶片,并不是说植物产生的振动会被其他植物上的毛虫感知到。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植物在干涸时,发出的声音像手掌击打在兽皮小鼓上,浑浊而低沉,明确指出了植物在水分不足这一特定干涸状态下发出的此类声音表现。②借助“植物活性翻译机”发现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哎呀”之类惊讶的声音,刮风时则会轻轻呻吟,呈现出植物在受到外界惊扰、侵害等特殊刺激时发出相应表达状态的声音。③一些原本叫声难听的植物,在获得适宜阳光、充足水分后,声音会变得优雅、婉转,说明了植物在生长条件良好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情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①把植物发出的声音比作“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还联系“乌拉乌拉”的歌谣以及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和联想,将抽象、难以感知的植物声音具象化,让读者能凭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声音感受去想象植物声音的样子,仿佛置身其中,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和形象性。②“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就开始‘说话’甚至‘唱歌’”,赋予植物细胞“说话”“唱歌”等人的行为动作,把植物细胞的活动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原本晦涩难懂的植物生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读者理解其在水分不足时产生的反应。③“昆虫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将昆虫听到植物声音后的反应拟人化,仿佛昆虫像人一样兴奋激动,构建出一个鲜活的场景,让读者能够轻易想象出昆虫急切飞向植物的画面,使整个描述充满生机。④“惊讶的声音”“轻轻地呻吟”,给植物发出的声音赋予人类才有的情感和表达状态,把植物当作有情感的个体,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植物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声音的变化,好像能亲耳听到这些声音一样,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⑤“植物也是会骂街的”以及“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把植物人格化,赋予其“骂街”“抗议”“呐喊”等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读者能从情感角度去理解植物面对如被砍伐等环境压力时的反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植物命运的同情,让科普内容不再枯燥,更易引发读者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空觞白杏珏严霜九月,是寂静而寒冷的,这是陶渊明的饮酒佳节——重阳前后。通常,陶渊明会在逐渐延长的夜色中独酌,一个人,一觞酒,一支笔。陶渊明的后半生,都在为生与死做着准备,而当死亡来临时,他发现自己最怀念的,还是那泛着细小浮沫的春醪。现在,手中的酒杯终于是彻底地、永远地空了。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陶渊明不是一个习惯于远行的人,他喜欢留在浔阳。他屈指可数的几次离家远行,都与出仕经历有关,而那些旅途大多都不令人愉快。那时,陶渊明已经二十多岁,终于谋得江州祭酒这一职务。彼时,江州刺史是那位鼎鼎大名的王凝之。王凝之的身上,可谓是集中了名门子弟的缺点,沉迷道术,从来不管江州政务。陶渊明亲眼见证了江州政府的混乱与腐败,最终实在无法忍受,辞官离去。隆安三年,五斗米教头领孙恩向承平日久的三吴地区发动了一场全面攻击。当孙恩大军逼近时,时任会稽太史的王凝之拒绝了属下出兵的请求,转而作法祈求天兵天将降临,最终死于乱军之中。在极度的震惊中,陶渊明还没有意识到,王凝之的死,是此后一系列风暴的序章。陶渊明是一个不喜政务的人。可是,作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他不得不扛起自己的责任。而且,大丈夫无所作为,还是心有不安。隆安四年,在家赋闲多年的陶渊明,随着当时江州士人的大流来到江陵,入了桓玄幕府。他很快接到了任务:出使京都建康。这些年,陶渊明没少见到饥贫与荒凉。等到了建康,他才愕然惊觉,都城还是如此繁华,几乎是另一番天地。好不容易完成使命,陶渊明一点也没有逗留的想法。他早就盘算好了,这一趟回去,途中会路过浔阳,自己便可以顺道回家看看。毕竟离开的时候,母亲的身体有点不舒服,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然而,船行到规林,忽而起了大风。陶渊明不得不就近靠岸,等着这番风雨过去。风声萧萧,怒涛翻涌,自己所乘的那艘小船正在浪间起起伏伏,若隐若现。它的命运,全系于那一根手腕粗的绳索,除此之外,便只能任凭风浪左右。陶渊明不禁想:属于我的绳索,到底系在哪里呢?浔阳,还是江陵?在风暴之中,他无法左右船的方向,只能等待。他想要彻底结束这场等待,然而脚步沉重,无法向前一步。由于在规林耽搁了些日子,陶渊明不得不改变原本的探亲计划,直接回去复命了。他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年的冬天,母亲孟氏就去世了。按照规定,父母去世,当服丧三年。这一次,他倒是有了一个漫长的假期。陶渊明居家服丧的两年期间,时局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兴元年,桓玄率军东下,顺利攻入建康。次年年底,桓玄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令浔阳人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们沾着新朝的光,战火又烧了过来。刘裕突然起兵讨伐桓玄,桓玄狼狈而逃。没过多久,桓玄的头颅被送到了建康。在这段时间里;人人只求保得一条性命。家人朋友也焦灼难安,一直催促陶渊明尽快寻得更稳定的职位。混乱的时节,一点地位和关系,将会带来常人难以企及的保障。义熙元年,陶渊明终于谋得了一个职位,来到建成将军刘敬宣麾下任参军。他接到了任务,又是出使建康。来到建康,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显示出萧条的疲态,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焦土味。接连不断的纷争,有人胜出,有人失败,但这种成败的轮回,只会将普通人碾压成碎末。此番前来,陶渊明是替刘敬宣提交辞呈的。虽然这次所见的建康城令人失望,但这次的任务却令陶渊明欣慰。这不仅是建成将军的辞呈,也是他的辞呈。离开建康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高高的城墙。数月前,桓玄的人头,就是挂在那里示众的吗?很多人将天下当作争夺的玩物,就像黄口小儿一样打得头破血流。等到他们死后有知,会怎么看待自己一生的闹剧呢?他已不想再参与到这样的闹剧中了。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陶渊明不畏惧变化。他畏惧的是,自己会随波逐流地漂向生命的终点。帝王、门阀、名士、将军……他们手握权力,翻云覆雨,但总是不断地被推翻,被击溃,总是以一种荒谬的结局,徒手打破自己创造的谎言与神话。战争,是直接的、残酷的、血与土混淆的,是真实而世俗的,充满了并不高贵的死亡与羞辱,以及随之而来的饥饿与抢夺。自从全心投入到田园生活后,陶渊明在自家的田园里度过了二十多个空旷而平静的秋天。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就是在许许多多个这样的夜晚,陶渊明开始认真地思索自己已经走过的、将要踏上的鸡㓌;“我只是这乱世间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要普普通通地活下去,有命在,有酒喝,才能写作,才能给生活带来意义。我要持续地劳动,过一种真正的生活,与自然保持一样的节奏。这才是一种真实的、有意义的生活。”转过身,陶渊明看着墙上那有些摇晃的影子,说:“这就是我的选择、我的答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内心充满矛盾,他不习惯远行,也不喜欢政务,但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身负家庭社会责任,不得不出仕。B.在担任江州祭酒期间,陶渊明见证了江州政府的混乱和腐败,加之王凝之对他的冷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逃离。C.完成桓玄交给他的出使使命后,陶渊明本想回家探亲,却因在规林遇到的风暴而耽误了行程,错过了与母亲的会面。D.陶渊明居家服丧的两年里,时局更加动荡,桓玄称帝,不久就被刘裕打败,政治局面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不断上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陶渊明生命的终结,再交代他的出仕经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就像黄口小儿一样打得头破血流”一句运用类比手法,把争夺天下的人物比作幼稚的孩童,以示不屑。C.小说首尾呼应,用几个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了陶渊明的一段人生;中间则叙写了他的几次远行经历。D.小说采用对比的手法交代了陶渊明两次出使建康的见闻,表达了陶渊明对往昔安定繁荣的建康的留恋。8.小说中,陶渊明经历了自然和社会的“风暴”,在这些风暴中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9.汪曾祺认为,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创新性小说——小说的某些特征被弱化,融入了一些散文元素。本文具备散文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面对自然界风暴,陶渊明有无力感和无奈感,敬畏而又顺应。②面对社会风暴,陶渊明选择回避与超脱,归隐田园,远离官场。9.①淡化情节,小说整体节奏舒缓平淡,散而有聚。运用特写的方式营造一个个画面,表现陶渊明对生命短暂、世间失序的无力感和对自由淡泊生活的向往。②虚化人物性格。小说对陶渊明这一主人公形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勾画,少有对其性格的细致刻画,将人物与小说的抒情氛围相融,表现对田园的深情。③语言的散文化。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加之王凝之对他的冷落”错,文中只是提到陶渊明见证江州政府混乱腐败,实在无法忍受辞官离去,并没有提及王凝之对他的冷落是辞官原因。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达了陶渊明对往昔安定繁荣的建康的留恋”错,文中两次出使建康的见闻对比,重点并非表达陶渊明对往昔安定繁荣建康的留恋,而是通过建康城前后变化展现时局动荡以及衬托陶渊明对官场纷争、世事无常的厌倦,进而突出他归隐田园的决心。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①面对自然界风暴:文中提到陶渊明乘船行至规林遇大风,船在风浪中起起伏伏,他无法左右船的方向,只能等待,想结束等待却脚步沉重无法向前,体现出他面对自然界风暴时的无力感和无奈感,只能敬畏自然力量,顺应当时被困的状况,无力去改变当下处境。②面对社会风暴:陶渊明身处时局动荡、政治局面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桓玄称帝又被刘裕打败等一系列混乱情况,他看到了官场的纷争、权力的更迭以及普通人在其中被碾压的残酷现实,最终选择不再参与这样的闹剧,回避官场斗争,超脱于世俗纷争之外,归隐田园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此远离官场这个充满风暴的是非之地。【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淡化情节方面:整个小说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着紧凑、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节奏舒缓平淡,比如只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陶渊明的出仕经历、旅途见闻、时局变化等内容,看似松散,但都围绕着陶渊明对人生、对官场与田园生活的思考这一核心,是散而有聚的状态。并且常通过营造一个个如在规林遇风暴、在建康城的见闻等画面,去展现他对生命短暂、世间失序的感受以及对自由淡泊生活的渴望之情。②虚化人物性格方面:对主人公陶渊明并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去细致刻画其性格特点,比如详细描述他的心理活动、行为细节以塑造鲜明的性格形象,只是简单勾勒他出仕、经历世事、最终归隐等经历,让人物自然融入到整个抒情的氛围中,重点在于借他传达出对田园生活向往等情感,使人物与抒情氛围相得益彰。③语言散文化方面:文章多处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像“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等,这些诗句的引用不仅贴合陶渊明的人物身份,也增强了文章整体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让文章充满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使小说具备了散文语言的韵味和美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①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象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益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②也。机权干略,不遽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选自《三国志③·蜀书·先主传》,有删改)材料二: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仆与刘备,实有唇齿相须之势。足下所以不能取武器,又不能到成都者,吴、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吴不得独存也。蜀亡,吴亦随之矣。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选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有删改)〖备注〗①屯:军营。②盛轨:美好的典范。③《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主屯樊A不知B曹公卒C至D至宛E乃闻之F遂将G其众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恰好,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B.行,行走,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行”意思相同。C.被,披,与《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意思不同。D.使,假使,与《琵琶行并序》“使快弹数曲”的“使”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备投奔刘表,荆州豪杰之士有很多归附刘备的,表明刘备号召力很强,这遭到了刘表的猜忌,刘表就对刘备暗加防备。B.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有功劳。刘备派遣诸葛亮去和孙权联络结盟,孙权派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人,两军会合,在赤壁大败曹军。C.陈寿认为,刘备意志刚强,有高祖刘邦的风范、大英雄的气量,他托孤诸葛亮这个忠臣被传为佳话,他的机智权谋和曹操不相上下。D.材料二构思巧妙,苏轼借孙权之口阐述了吴蜀唇亡齿寒的道理,表明吴国不会攻打蜀国,又引用晋假道伐虢的典故加强论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2)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14.陈寿认为刘备宽厚,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答案】10.ADF11.C12.C13.(1)一天早晨自己烧毁军营假装逃跑,夏侯惇等人追击他,被埋伏的军队打败。(2)先主抄近路赶往汉津,恰好和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沔水。14.刘表死后,刘备不乘人之危攻打刘琮;不愿意为了保全自己而丢弃众多归依自己的老百姓。【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刘备当时驻扎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听说这件事,于是率领他的众将离开。“先主屯樊”语意完整,“樊”作“屯”的宾语,故A处断。“不知曹公卒至”中,“曹公卒至”这一主谓结构作“不知”的宾语,故D处断。“至宛乃闻之”中,“至宛”作“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之”作“闻”的宾语,故F处断。故选A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恰逢刘表去世。/适逢天下大雨。B.正确。句意: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C.“意思不同”错误。“被”,通“披”,穿着。句意:但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同屋住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D.正确。假使/让。句意:现在假如让我去夺取蜀国。/让她畅快地弹几曲。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的机智权谋和曹操不相上下”错,材料一中“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表明陈寿认为刘备的机智权谋比不上曹操。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伪”,假装;“遁”,逃跑;“为……所”,表被动;“破”,打败。(2)“斜”,抄近路;“趋”,奔向、赶往;“适”,恰好、恰逢;“济”,渡过。【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由“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可知,刘表死后,刘备不乘人之危攻打刘琮;由“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可知,不愿意为了保全自己而丢弃众多归依自己的老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曹操已经打败了袁绍,接着从南边进攻刘备。刘备派遣麋竺、孙乾去和刘表互通消息,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以上宾的礼节来款待他,还给他增派兵力,让他驻扎在新野。荆州当地的豪杰归附刘备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刘表怀疑刘备有夺取荆州的心思,便暗中提防他,派他去博望抵御夏侯惇、于禁等人。过了很久,刘备设下伏兵,有一天早晨自己烧毁军营假装逃跑,夏侯惇等人追击他,被埋伏的军队打败。建安十二年,曹操向北征讨乌丸,刘备劝说刘表趁机袭击曹操的后方许昌,刘表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曹操向南征讨刘表,恰逢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刘备当时驻扎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听说这件事,于是率领他的众将离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这样就可以占据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这样做啊。”于是停下马来呼喊刘琮,刘琮害怕得站不起来。刘琮身边的人以及很多荆州百姓都归附了刘备。等到达当阳时,跟随刘备的人有十多万,兵车有数千辆,由于人多车多,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路,刘备另外派遣关羽率领数百艘船只,让他在江陵会合。有人对刘备说:“应该迅速行军去保卫江陵,现在虽然拥有众多人口,但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来,拿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刘备说:“要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些人归附于我,我怎么忍心抛下他们而独自离去呢!”曹操因为江陵有军用物资,担心刘备抢先占据那里,于是舍弃了军备,率领轻装的军队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已经过去,曹操就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急速追赶,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的长坂追上了刘备。刘备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骑马逃走,曹操缴获了刘备众多的人马和军备。先主抄近路赶往汉津,恰好和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沔水,又遇到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率领的一万多人,便和他们一起前往夏口。刘备派遣诸葛亮主动去和孙权联合,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率领数万水军,和刘备合力,在赤壁和曹操的军队交战,大败曹军,烧毁了曹军的船只。刘备和吴军从水陆两路同时进军,一直追到南郡,当时曹军又遭遇了瘟疫,北方的军队大多病死,曹操只好率领军队撤回。评论说:刘备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且宽厚待人,善于了解他人、对待贤士,很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具备英雄的器量。等到他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内心毫无二心,这实在是君臣之间最为公正无私的典范,是古今的美好楷模。他的机智权谋和应变能力,比不上曹操,因此他所建立的基业和地盘也比较狭小。然而他遭受挫折却不屈不挠,始终不甘心居于人下。材料二:古代有句谚语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我和刘备,实际上有着唇齿相依的形势。您之所以不能夺取吴地,又不能打到成都,是因为吴国和蜀国都还存在啊。现在假如让我去夺取蜀国,那么吴国就不能独自存在了。蜀国灭亡了,吴国也会随之灭亡。晋国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灭掉虢国后就是为了夺取虞国,虞国因为不知道这个阴谋,所以遭受了灾祸。您的想法和这又有什么不同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傅惟肖①萧德藻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②间。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③颜?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备注〗①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傅惟肖曾在清江县任职,是一个颇能同情民生疾苦的良吏。②篱落:篱笆。③若为:如何,怎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是和诗,诗人从秋天写起,诗人认为,是竹根下的蟋蟀的鸣叫把萧瑟的秋天唤来了,所以责怪起蟋蟀来。B.首联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季节的交替,把一件原本很平直的事写得生动活泼,增加了情趣,富有生机和活力。C.颔联诗人转而埋怨自己,计划要写的诗,至今都还不曾动笔,其中“诗债”写得富有新意,写出了诗人难为情的状态。D.尾联实写诗人坐在船上,船像箭一样飞去,在芦花丛外,看到了青山座座,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急于归隐的心情。16.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此诗的颈联。【答案】15.D16.①诗人把自己甘于淡泊、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与世人热衷功名、看重名利进行对比;②说连那岩壑也在嗔怪自己为什么不早还,把“岩壑”拟人化。③表达诗人对归隐的向往和渴望,以及想归隐山林却不得的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实写诗人坐在船上”错。“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意思是八月里乘船飞快地行去,在芦花丛外,看到了青山座座,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①在颈联的上句“肝肠与世苦相反”中,诗人明确指出自己的内心情志、价值取向与世间众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肝肠”指代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与世苦相反”强调这种差异是一种鲜明的对立状态。从诗歌整体情境及诗人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来看,诗人萧德藻在此处展现出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姿态,暗示着世间众人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而自己却对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本真,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自身独特的精神境界和超脱世俗的一面。②颈联下句“岩壑嗔人不早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岩壑”本是自然界中无生命的山谷、岩石等景物,但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嗔怪”。仿佛那深山幽谷都具有了灵性,它们如同有情感的生灵一般,在埋怨诗人为什么不早早回归到这宁静的山林之中。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不仅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岩壑仿佛成为了诗人内心归隐渴望的一种外化象征,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想要归隐山林的情感氛围,使得诗人对山林自然的亲近之感以及与之相融的愿望更加真切可感。③诗人一方面表明自己与世俗追名逐利之风的格格不入,展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厌弃或者说超脱之感;另一方面又借岩壑嗔怪自己不早还,强烈地表达了对归隐山林那种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然而,诗人此时或许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并不能立刻实现归隐的愿望,所以这种向往与无法即刻实现的现实之间就形成了矛盾,在诗句中便体现为那种想归隐却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手法,写云和水的情状。(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大败曹操,“___________”一句写词人洒酒祭月。(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气忽暖忽冷对人的影响。【答案】(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2)樯橹灰飞烟灭一尊还酹江月(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段时间,“古建游”成为热门旅游线路。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凝结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A)。古村古建作为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是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瑰宝。1937年,梁思成同林徽因等至山西五台山探索古刹,终于在一个小山坳里发现了佛光寺。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借敦煌壁画遥想大唐建筑的壮丽,如今大唐建筑终于重新走入人们视野。与佛光寺相类似,许多乡村古建筑也都隐匿在荒郊野外,抵达不便,但也因此让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免受打扰,保留了①。如今,历史风云聚散,乡村遗珠犹存,那份神秘感不再,许多年轻人到乡村寻古探幽,“遇见”一个个文化瑰宝,在探访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发现的惊喜。传统建筑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共生相处的方式,形成了气候适应性、地形共生性、材料地方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将实用性、文化性(B),既满足了生活需要,②,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不少游客担心没有能力看懂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C)。为此,各地文旅部门借助社交媒体打造“古建筑入门指南”“我身边的最美古建”等话题,让游客通过亲身游历,感知古建筑的魅力,让古建筑旅游真正“热起来”。当散布在广袤大地上的传统建筑迎来更多游客,让古老的建筑穿越时间与当代“对话”,“我们的历史文脉必将赓续绵长,焕发蓬勃生机”。18.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A.独树一帜B.融为一体C.望而却步19.①一份神秘感②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村古建”比作“活化石”和“瑰宝”。“活化石”形象地表达了古村古建在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瑰宝”则进一步强调了古村古建的珍贵性和独特性,它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宝藏。【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结合前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可知,此处语境是说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风格独特,故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比喻开创新路或自成一家,与众不同。B.此处语境是说传统建筑将实用性和文化性紧密结合,故可填“融为一体”。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C.结合前句“不少游客担心没有能力看懂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知,此处语境是说不少游客担心看不懂古建筑,所以不敢轻易涉足,故可填“望而却步”。望而却步: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许多乡村古建筑隐匿在荒郊野外,免受打扰,后文又说如今那份神秘感不再,故此处语境是说古建筑保留的特点,与后文形成呼应,故可填“一份神秘感”。②处,结合前句“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和后句“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可知,②句要引出下文,此处语境是说传统建筑在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故可填“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句子把“古村古建”比作“活化石”,形象地说明了古村古建对研究乡村历史变迁的重要性,强调了其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②句子把“古村古建”比作“瑰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珍贵性和独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古村古建的高度赞美之情,同时唤起读者对保护这些遗产的重视和珍视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甘肃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乡亲们正忙着采摘和装箱。靠着致富的“苹果”,当地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天水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南北气候条件兼而有之,丘陵、山地与河谷交错。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发展特色苹果,使花牛苹果种植面积超过78万亩以上。得益于技术支撑,苹果种植实现精准施肥、灌溉与病虫害防控,果园管理实现精细化与智能化,同时,依托苹果产业优势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初具雏形。麦积区整合项目资金1.7亿元,建成南山花牛苹果基地15万亩,配套建设产业路360千米、提灌工程6处。同时,鼓励村民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培育发展果品经营主体120家,4万多群众从中受益。“真攒劲!”大家直夸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工人董桂红能干。她谦虚回应:“攒劲也要赶上好机会啊。”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苹果”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B.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C.他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立”在读者面前。D.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通篇写“愁”,婉转凄楚。【答案】21.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发展特色苹果产业,使花牛苹果种植面积超过78万亩。22.D【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发展特色苹果”成分残缺,把“发展特色苹果”改为“发展特色苹果产业”。二是不合逻辑,“超过”和“以上”重复,删掉其中一个。【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苹果”的引号表示强调。A.表特定称谓。B.表直接引用。C.表特殊含义。D.表示强调。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材料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材料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上面这三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写作的关键在于理解三则材料的含义。其中,材料一的意思是君子向往富贵,但一定用道义的方式获得。也就是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我们无法否认或批判这一点。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就值得批判了。材料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的意思是向往富贵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用道义获得,否则君子是不接受的,也是留不住的。这两则材料中,各有一个关键词“道”和“义”,道义的背后是儒家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南宋的叶适提出“义利并举”等,都把义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如果说前两者材料侧重的是个人的“义利”之辩,材料三杜甫的话,则是将“小我”推到了“大我”的更高层面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说“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杜甫是在自己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可以说是“宁苦身以利人”。一般人往往是“推身利以利人”,也就是从自身得到好处,推己及人,希望别人也能得到好处。但杜甫却是在自身温饱无法保证的前提下,不仅仅只关注自己,而是能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无私的精神,去关注、帮助更多人。综合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义利观”(三者都是儒家的典型代表),即“利”的获得必须符合“义”的标准,这“义”即为“道德”,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但不能见利忘义,必要时还应牺牲利益而成就道义。因此,考生只要围绕儒家的“义利观”进行论证即可。比如,行文构思时,可以写安贫乐道,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使物质贫穷,并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其次列举匡衡、曹雪芹的例子论证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悲;然后列举英国首相威尔逊、台湾作家三毛等例子论证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财富,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用道义来洗涤心灵,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个超脱世俗的灵魂,我们可以适当追求名誉地位,却不能为此束缚,而是要以追求精神自由为先。立意:(1)见利思义,不义不取。(2)摒世俗之气,立青年担当。(3)若利、义不能兼得,则取义而舍利。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咚咚咚”的鼓点响起,就像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声音浑浊而低沉。若是配上“乌拉乌拉”的歌谣,就如同置身于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这是植物干涸时发出的声音。21世纪最初十年,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用一种特殊的仪器,从一截干瘪的树干上收集到这样的声音。仪器具有和这种声音传播频率相似的频率,因此可以录制到普通人无法听到的天籁。克劳斯将这段频率以原频率的七分之一进行播放,制作出了这段音频。原来,树木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对植物的新陈代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产生渗压,这样树木才能源源不断地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就开始“说话”甚至“唱歌”。昆虫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因为它们喜欢吸食树木的汁液。同时,鸟儿也会被吸引过来。“这是微生态环境独有的平衡。”克劳斯解释说。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当时无法解释植物为何能发出表达自己意愿的特殊声音。而这种微小的声音,一度让伐木场的工人以为是神灵在谴责他们滥砍树木,让伐木工人恐慌。几年后,一个叫作米切尔的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茎部,倾听它是否发出声音。经过长期监听,他并没有找到证据来表明植物确实存在语言。不过,米切尔坚持认为,遇到特殊情况,植物会和人一样,发出不同的声音。植物生长的电信号一度被认为是它的语言。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等人,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安装了遥感装置,用于监听植物生长时是否会发出声音。结果,他们发现,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养分转换成生长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无法确定这种信号是否能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电报的密码,只要翻译出这些信号,我们就能了解植物的生存状况。”金斯勒在日记里写道。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超越。直到2002年,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合作,设计出一款别具一格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部机器由放大器、合成器和录音器组成。通过翻译机,人们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如果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的照射,它能发出类似“哎呀”之类惊讶的声音。而当刮风时,它们则会轻轻地呻吟,声音低沉而混乱,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有的热带植物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就像希腊神话里唱腔妖娆的海妖。有的却像是久病的老妇人,发出长长的喘息声。而原来一些叫声难听的植物,只要获得适宜的阳光或者接受充足的水分后,声音就会变得优雅、婉转。这一发现被后来的植物学家用于对植物健康状况的诊断。他们还试图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测试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不过,科学界一直对“植物语言”的存在莫衷一是。很多科学家甚至拒绝承认植物的这一特性。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植物世界里存在着某种语言或声音系统,而且这种特有的波段一直伴随着它们的生长。不过,当伐木工人们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背上大大的电锯,植物们只有一种选择——忍受并且接受。“植物也是会骂街的。”克劳斯提醒人们。他深信,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通过干瘪的年轮、枯萎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摘编自《植物们也会“窃窃私语”》)材料二:你知道吗,除了人类和动物,植物也能够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听到”声音。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在试验向植物播放声音,在此期间,他们使用了从贝多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各种音乐。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给植物听音乐会产生影响。201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一种被称为电报植物的亚洲灌木在接受56天的佛教诵经后,长出了更大的叶片,但如果接受的是西方流行音乐的熏陶,就不会长出更大的叶片。另一篇论文发现,暴露在繁忙高速公路的交通噪音中的万寿菊和鼠尾草植物会出现生长受阻的情况,并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化合物。2023年早些时候,特拉维夫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细胞》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报告称,几种植物在不同压力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尽管不是人类能听到的那种频率。这一切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也许并不奇怪。毕竟,声音携带着关于生物环境的有用信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动物才会利用这些信息。亿万年来,植物一直在与为其授粉并以其为食的昆虫共同进化。有鉴于此,休斯敦大学的植物学家海蒂·阿佩尔和密苏里大学的昆虫学家雷金纳德·科克罗夫特想知道,植物是否会对经常与它们打交道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敏感。研究人员记录了某些种类的毛虫咀嚼叶子时,植物发出的振动。这些振动的力量不足以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但是,它们能够穿过树叶和树枝,如果与相邻植物的叶子相碰,甚至能够传到相邻的植物上。然后,研究人员将塔勒水芹(植物生物学家眼中的实验室小白鼠)暴露在记录的振动中,而实际上并没有毛虫出现。之后,他们把真正的毛虫放在植物上,看暴露是否会导致它们准备好迎接昆虫的攻击。结果令人震惊。暴露过的叶片中葡萄糖苷酸盐和花青素等防御性化学物质的含量明显更高,使毛虫更难啃食叶片。而对照植物没有接受暴露的叶片则没有这种反应。其他类型的振动(例如由风或其他不吃叶子的昆虫引起的振动)则没有任何影响。(摘编自《植物也能“听到”声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会发出声音,这曾让伐木工人恐慌,以为是滥砍树木的行为遭到了神灵的谴责,伐木工人的恐慌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B.声音能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听佛教诵读之声,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听贝多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则不会产生积极影响。C.声音携带着关于生物环境的有用信息,因此高速公路噪音会阻碍植物万寿菊和鼠尾草的生长,并使其产生一系列应激化合物。D.植物与为其授粉并以其为食的昆虫共同进化亿万年,从进化的角度看,植物可能对经常与它们打交道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敏感。2.下列有关材料一科学家们研究“植物语言”的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70年代,一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植物在某种情况下能发出某些特殊的声音。B.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等人通过遥感装置证实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声音。C.2002年,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通过翻译机发现植物会发出奇怪的声音。D.21世纪最初十年,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用特殊仪器证实了植物会“说话”或“唱歌”。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到科学家使用特殊仪器、遥感装置和“植物活性翻译机”等科学工具来收集和翻译植物的声音,这增强了材料的科学性和可信度。B.材料一通过写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揭示了植物声音的一些秘密;材料二通过引用论文和实验等方式,让我们对于声音对植物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C.材料一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文字解释前文的“选择”;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D.材料二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毛虫在吃某些植物时,植物会产生细微的振动,这种振动会被其他植物上的毛虫感知到,其他植物会释放某种物质。4.植物们会“窃窃私语”,请结合材料一说明植物发出了哪些声音。5.材料一属于科普文章,但其语言生动形象,请举三处例子,简要分析。【答案】1.D2.B3.D4.①植物在干涸时会发出浑浊而低沉的声音;②植物在受到惊扰或侵害时会发出表达惊讶或呻吟的声音;③植物在阳光适宜和水分充足时就会发出优雅、婉转的声音。5.①将植物发出的声音比作“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以及“乌拉乌拉”的歌谣与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的联想,都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②“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就开始‘说话’甚至‘唱歌””赋予细胞人类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植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植物细胞的活动状态。③“昆虫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运用拟人等手法,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想象到昆虫兴奋地飞向植物的画面。④“惊讶的声音”“轻轻地呻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植物以人类的情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耳听到植物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发出的不同声音。⑤“植物也是会骂街的”“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这一拟人化的叙述,赋予植物以人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感性地理解植物在面对环境压力时的反应。(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伐木工人的恐慌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错,文中只是说植物发出的微小声音让伐木工人恐慌,以为是神灵谴责,没说伐木工人的恐慌引起科学家注意。B.“而听贝多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则不会产生积极影响”错,文中说电报植物听佛教诵经后长出更大叶片,但不能就此说植物听贝多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就不会产生积极影响。C.“因此高速公路噪音会阻碍植物万寿菊和鼠尾草的生长,并使其产生一系列应激化合物”错,声音携带着有用信息与高速公路噪音阻碍植物生长及使其产生应激化合物之间并非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会产生声音”错,从原文“他们无法确定这种信号是否能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可知,当时还无法明确这种信号就是植物的声音。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这种振动会被其他植物上的毛虫感知到”错,材料二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的是暴露在记录的振动中的植物会产生防御性化学物质使毛虫更难啃食叶片,并不是说植物产生的振动会被其他植物上的毛虫感知到。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植物在干涸时,发出的声音像手掌击打在兽皮小鼓上,浑浊而低沉,明确指出了植物在水分不足这一特定干涸状态下发出的此类声音表现。②借助“植物活性翻译机”发现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哎呀”之类惊讶的声音,刮风时则会轻轻呻吟,呈现出植物在受到外界惊扰、侵害等特殊刺激时发出相应表达状态的声音。③一些原本叫声难听的植物,在获得适宜阳光、充足水分后,声音会变得优雅、婉转,说明了植物在生长条件良好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情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①把植物发出的声音比作“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还联系“乌拉乌拉”的歌谣以及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和联想,将抽象、难以感知的植物声音具象化,让读者能凭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声音感受去想象植物声音的样子,仿佛置身其中,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和形象性。②“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就开始‘说话’甚至‘唱歌’”,赋予植物细胞“说话”“唱歌”等人的行为动作,把植物细胞的活动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原本晦涩难懂的植物生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读者理解其在水分不足时产生的反应。③“昆虫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将昆虫听到植物声音后的反应拟人化,仿佛昆虫像人一样兴奋激动,构建出一个鲜活的场景,让读者能够轻易想象出昆虫急切飞向植物的画面,使整个描述充满生机。④“惊讶的声音”“轻轻地呻吟”,给植物发出的声音赋予人类才有的情感和表达状态,把植物当作有情感的个体,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植物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声音的变化,好像能亲耳听到这些声音一样,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⑤“植物也是会骂街的”以及“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把植物人格化,赋予其“骂街”“抗议”“呐喊”等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读者能从情感角度去理解植物面对如被砍伐等环境压力时的反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植物命运的同情,让科普内容不再枯燥,更易引发读者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空觞白杏珏严霜九月,是寂静而寒冷的,这是陶渊明的饮酒佳节——重阳前后。通常,陶渊明会在逐渐延长的夜色中独酌,一个人,一觞酒,一支笔。陶渊明的后半生,都在为生与死做着准备,而当死亡来临时,他发现自己最怀念的,还是那泛着细小浮沫的春醪。现在,手中的酒杯终于是彻底地、永远地空了。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陶渊明不是一个习惯于远行的人,他喜欢留在浔阳。他屈指可数的几次离家远行,都与出仕经历有关,而那些旅途大多都不令人愉快。那时,陶渊明已经二十多岁,终于谋得江州祭酒这一职务。彼时,江州刺史是那位鼎鼎大名的王凝之。王凝之的身上,可谓是集中了名门子弟的缺点,沉迷道术,从来不管江州政务。陶渊明亲眼见证了江州政府的混乱与腐败,最终实在无法忍受,辞官离去。隆安三年,五斗米教头领孙恩向承平日久的三吴地区发动了一场全面攻击。当孙恩大军逼近时,时任会稽太史的王凝之拒绝了属下出兵的请求,转而作法祈求天兵天将降临,最终死于乱军之中。在极度的震惊中,陶渊明还没有意识到,王凝之的死,是此后一系列风暴的序章。陶渊明是一个不喜政务的人。可是,作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他不得不扛起自己的责任。而且,大丈夫无所作为,还是心有不安。隆安四年,在家赋闲多年的陶渊明,随着当时江州士人的大流来到江陵,入了桓玄幕府。他很快接到了任务:出使京都建康。这些年,陶渊明没少见到饥贫与荒凉。等到了建康,他才愕然惊觉,都城还是如此繁华,几乎是另一番天地。好不容易完成使命,陶渊明一点也没有逗留的想法。他早就盘算好了,这一趟回去,途中会路过浔阳,自己便可以顺道回家看看。毕竟离开的时候,母亲的身体有点不舒服,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然而,船行到规林,忽而起了大风。陶渊明不得不就近靠岸,等着这番风雨过去。风声萧萧,怒涛翻涌,自己所乘的那艘小船正在浪间起起伏伏,若隐若现。它的命运,全系于那一根手腕粗的绳索,除此之外,便只能任凭风浪左右。陶渊明不禁想:属于我的绳索,到底系在哪里呢?浔阳,还是江陵?在风暴之中,他无法左右船的方向,只能等待。他想要彻底结束这场等待,然而脚步沉重,无法向前一步。由于在规林耽搁了些日子,陶渊明不得不改变原本的探亲计划,直接回去复命了。他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年的冬天,母亲孟氏就去世了。按照规定,父母去世,当服丧三年。这一次,他倒是有了一个漫长的假期。陶渊明居家服丧的两年期间,时局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兴元年,桓玄率军东下,顺利攻入建康。次年年底,桓玄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令浔阳人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们沾着新朝的光,战火又烧了过来。刘裕突然起兵讨伐桓玄,桓玄狼狈而逃。没过多久,桓玄的头颅被送到了建康。在这段时间里;人人只求保得一条性命。家人朋友也焦灼难安,一直催促陶渊明尽快寻得更稳定的职位。混乱的时节,一点地位和关系,将会带来常人难以企及的保障。义熙元年,陶渊明终于谋得了一个职位,来到建成将军刘敬宣麾下任参军。他接到了任务,又是出使建康。来到建康,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显示出萧条的疲态,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焦土味。接连不断的纷争,有人胜出,有人失败,但这种成败的轮回,只会将普通人碾压成碎末。此番前来,陶渊明是替刘敬宣提交辞呈的。虽然这次所见的建康城令人失望,但这次的任务却令陶渊明欣慰。这不仅是建成将军的辞呈,也是他的辞呈。离开建康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高高的城墙。数月前,桓玄的人头,就是挂在那里示众的吗?很多人将天下当作争夺的玩物,就像黄口小儿一样打得头破血流。等到他们死后有知,会怎么看待自己一生的闹剧呢?他已不想再参与到这样的闹剧中了。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陶渊明不畏惧变化。他畏惧的是,自己会随波逐流地漂向生命的终点。帝王、门阀、名士、将军……他们手握权力,翻云覆雨,但总是不断地被推翻,被击溃,总是以一种荒谬的结局,徒手打破自己创造的谎言与神话。战争,是直接的、残酷的、血与土混淆的,是真实而世俗的,充满了并不高贵的死亡与羞辱,以及随之而来的饥饿与抢夺。自从全心投入到田园生活后,陶渊明在自家的田园里度过了二十多个空旷而平静的秋天。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就是在许许多多个这样的夜晚,陶渊明开始认真地思索自己已经走过的、将要踏上的鸡㓌;“我只是这乱世间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要普普通通地活下去,有命在,有酒喝,才能写作,才能给生活带来意义。我要持续地劳动,过一种真正的生活,与自然保持一样的节奏。这才是一种真实的、有意义的生活。”转过身,陶渊明看着墙上那有些摇晃的影子,说:“这就是我的选择、我的答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内心充满矛盾,他不习惯远行,也不喜欢政务,但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身负家庭社会责任,不得不出仕。B.在担任江州祭酒期间,陶渊明见证了江州政府的混乱和腐败,加之王凝之对他的冷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逃离。C.完成桓玄交给他的出使使命后,陶渊明本想回家探亲,却因在规林遇到的风暴而耽误了行程,错过了与母亲的会面。D.陶渊明居家服丧的两年里,时局更加动荡,桓玄称帝,不久就被刘裕打败,政治局面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不断上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陶渊明生命的终结,再交代他的出仕经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就像黄口小儿一样打得头破血流”一句运用类比手法,把争夺天下的人物比作幼稚的孩童,以示不屑。C.小说首尾呼应,用几个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了陶渊明的一段人生;中间则叙写了他的几次远行经历。D.小说采用对比的手法交代了陶渊明两次出使建康的见闻,表达了陶渊明对往昔安定繁荣的建康的留恋。8.小说中,陶渊明经历了自然和社会的“风暴”,在这些风暴中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9.汪曾祺认为,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创新性小说——小说的某些特征被弱化,融入了一些散文元素。本文具备散文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面对自然界风暴,陶渊明有无力感和无奈感,敬畏而又顺应。②面对社会风暴,陶渊明选择回避与超脱,归隐田园,远离官场。9.①淡化情节,小说整体节奏舒缓平淡,散而有聚。运用特写的方式营造一个个画面,表现陶渊明对生命短暂、世间失序的无力感和对自由淡泊生活的向往。②虚化人物性格。小说对陶渊明这一主人公形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勾画,少有对其性格的细致刻画,将人物与小说的抒情氛围相融,表现对田园的深情。③语言的散文化。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加之王凝之对他的冷落”错,文中只是提到陶渊明见证江州政府混乱腐败,实在无法忍受辞官离去,并没有提及王凝之对他的冷落是辞官原因。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达了陶渊明对往昔安定繁荣的建康的留恋”错,文中两次出使建康的见闻对比,重点并非表达陶渊明对往昔安定繁荣建康的留恋,而是通过建康城前后变化展现时局动荡以及衬托陶渊明对官场纷争、世事无常的厌倦,进而突出他归隐田园的决心。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①面对自然界风暴:文中提到陶渊明乘船行至规林遇大风,船在风浪中起起伏伏,他无法左右船的方向,只能等待,想结束等待却脚步沉重无法向前,体现出他面对自然界风暴时的无力感和无奈感,只能敬畏自然力量,顺应当时被困的状况,无力去改变当下处境。②面对社会风暴:陶渊明身处时局动荡、政治局面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桓玄称帝又被刘裕打败等一系列混乱情况,他看到了官场的纷争、权力的更迭以及普通人在其中被碾压的残酷现实,最终选择不再参与这样的闹剧,回避官场斗争,超脱于世俗纷争之外,归隐田园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此远离官场这个充满风暴的是非之地。【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淡化情节方面:整个小说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着紧凑、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节奏舒缓平淡,比如只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陶渊明的出仕经历、旅途见闻、时局变化等内容,看似松散,但都围绕着陶渊明对人生、对官场与田园生活的思考这一核心,是散而有聚的状态。并且常通过营造一个个如在规林遇风暴、在建康城的见闻等画面,去展现他对生命短暂、世间失序的感受以及对自由淡泊生活的渴望之情。②虚化人物性格方面:对主人公陶渊明并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去细致刻画其性格特点,比如详细描述他的心理活动、行为细节以塑造鲜明的性格形象,只是简单勾勒他出仕、经历世事、最终归隐等经历,让人物自然融入到整个抒情的氛围中,重点在于借他传达出对田园生活向往等情感,使人物与抒情氛围相得益彰。③语言散文化方面:文章多处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像“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等,这些诗句的引用不仅贴合陶渊明的人物身份,也增强了文章整体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让文章充满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使小说具备了散文语言的韵味和美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①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象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益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②也。机权干略,不遽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选自《三国志③·蜀书·先主传》,有删改)材料二: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仆与刘备,实有唇齿相须之势。足下所以不能取武器,又不能到成都者,吴、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吴不得独存也。蜀亡,吴亦随之矣。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选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有删改)〖备注〗①屯:军营。②盛轨:美好的典范。③《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主屯樊A不知B曹公卒C至D至宛E乃闻之F遂将G其众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