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评估卷(全国卷版)(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三月模拟评估卷(三)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摘编自李菲、韩伟《〈离骚〉与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比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的《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的化身。B.与屈原相比,苏轼的词也常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放则是一种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D.苏轼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与异。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如举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说明苏轼抒写孤寂之情含蓄灵动。C.文章引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D.《离骚》中的“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整个作品之中。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多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的批判、严厉的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答案】1.C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错,原文第一段信息是“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应该是源自了真实生活,更多融入了“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选项“而是”表述也绝对。B.“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错,第二段信息是“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倒数第二段说“他(苏轼)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可见选项表述绝对,不能说“摆脱一切”。D.“宋人所推崇的……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错,结尾段信息是说“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见选项曲解文意,逻辑关系错,把追求说成原因——“直接影响”。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C.“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错,第四段信息是“《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可见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屈原的怨愤所在,即“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错,原文第二段信息是“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文中导致心灵创伤的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选项逻辑关系混乱,应该是自我意识导致“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然后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在2020年9月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段玉龙就此话题采访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滕飞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段玉龙: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两个词——碳达峰和碳中和。一上来我们先“敲黑板画重点”,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吧?滕飞:在生活中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源,它们的消费会产生二氧化碳并排入到大气中。另外一个过程是碳汇。它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像我们植树造林而造成的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等。这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一个是吸收。我们可以把排放想象为浴缸上面的一个龙头。龙头的水有大有小,如果把龙头开到最大,龙头的水流量将达到最大并不再增加,这就是碳达峰。浴缸下面往下流水的漏水阀就叫碳汇。如果从漏水阀流出的水与从水龙头流进的水达到平衡,水缸里的水将不再增加,这就叫碳中和。段玉龙: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目光放在二氧化碳的身上?二氧化碳是怎么导致全球变暖的?成里京:二氧化碳其实是大气中的一种化学成分,它能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是一种能量,所以我们经常会把二氧化碳比作地球的棉被,能对地球有保温的作用,这就叫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增加以后,温室效应将越来越强,保留的能量将越来越多,这就是全球变暖。这些越来越多的能量积累在地球系统中,就会驱动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陆地表面的气温上升。其次,海洋里面也会有一系列的变化。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储存了全球变暖约90%的热量。因为热胀冷缩,海洋变暖便会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气温度升高会导致包括冰的融化,包括陆地上的冰川、格陵兰的冰盖、南极的冰盖等。此外还有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如极端高温热浪的发生。前几年中欧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热浪,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中国大连2017年也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海洋热浪,导致沿海海参养殖业损失甚至达到上亿人民币。这就是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段玉龙: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2℃,另外还有科学家认为这还不够,要控制到1.5℃。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温度放得再宽一点?滕飞:首先要明确的一点,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虽然温升的中值只差了1.5℃和2℃,但是在极端的事件即长尾的分布上,它会非线性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最近的IPCC的1.5℃报告便说明了这个问题。即使比较1.5℃和2℃,它们的中值只差了0.5℃,但是所造成的海冰消失时间却差了十倍,一个是十年一次,一个是百年一次。在其他关键的气候要素上,它的差别也是类似的。它们中值的变化虽然很小,但是极值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加是非常大的。而影响我们感受、影响我们未来各种损失的,正是这些极端事件变化。第二点,为什么确定2℃和1.5℃作为目标?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从成本效益考虑。控制温升可以避免气候变化损失,这是获得的效益。但控制温升也必须付出成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最好?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要保证在这个目标下,成本低于效益,即付出的更少而获得的更多。目前的共识是2℃目标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1.5℃目标现在有争议,但是很多的科学家认为从风险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该去争取1.5℃目标,因为有很多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选自《千亿市场?“碳中和”将带来哪些重大机遇》,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B.“碳达峰”是碳排放量所达到的一个峰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一定峰值后将会逐渐降低。C.“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中和即正负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D.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是控温目标,中值变化虽然很小,但带来的影响可能非常大。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氧化碳能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其释放越多对全球气候影响越大。B.大量植树造林,造成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能达到碳中和。C.海洋储存了全球变暖最多的热量,所以全球变暖驱动的变化中海洋极端天气出现率更高。D.确定2℃和1.5℃为目标,有成本和效益的考虑,1.5℃目标相较于2℃成本更少获得更多。6.这段采访是怎样做到把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讲得简单易懂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案】4.B5.A6.①用语浅显通俗。用浅显的语言准确介绍相关知识,如关于“中值”与“极值”变化的关系,是深奥的科学问题,却讲得浅显易懂。②善于打比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介绍科学知识,如“水龙头”“棉被”等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③善于结合事例。如以海洋为例介绍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更具体,更易于理解。【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一定峰值后将会逐渐降低”错误,原文是说“达到最大并不再增加,这就是碳达峰”,“不再增加”不等于“会逐渐降低”。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大量植树造林……就能达到碳中和”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另外一个过程是碳汇。它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像我们植树造林而造成的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等”,“我们植树造林”只是“碳汇”的一种形式,不是全部。C.“所以全球变暖驱动的变化中海洋极端天气出现率更高”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海洋里面也会有一系列的变化。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储存了全球变暖约90%的热量。因为热胀冷缩,海洋变暖便会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D.“1.5℃目标相较于2℃成本更少获得更多”错误。原文是说“目前的共识是2℃目标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从“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虽然温升的中值只差了1.5℃和2℃,但是在极端的事件即长尾的分布上,它会非线性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四倍甚至十倍以上”可知,这段采访用语浅显通俗。把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从“这两个过程一个是排放,一个是吸收。我们可以把排放想象为浴缸上面的一个龙头。龙头的水有大有小,如果把龙头开到最大,龙头的水流量将达到最大并不再增加,这就是碳达峰。浴缸下面往下流水的漏水阀就叫碳汇。如果从漏水阀流出的水与从水龙头流进的水达到平衡,水缸里的水将不再增加,这就叫碳中和”可知,这段采访善于打比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介绍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从“此外还有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如极端高温热浪的发生。前几年中欧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热浪,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中国大连2017年也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海洋热浪,导致沿海海参养殖业损失甚至达到上亿人民币。这就是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可知,这段采访善于结合事例表述,对科学知识的阐述更加具体,更易于被人理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落花胡同马金莲刚开始的时候马小花没有想过要编阔。她说不清楚自己为啥就那么做了。应该是当时同学群的聊天气氛起了助推作用。编阔是方言中的一个词,就是撒谎、说谎的意思。马小花以前在老家就常被人夸说实在,好打交道。进了城,城里人也这么说。她就越发认定做人实在好,不管走到哪里,这个实在不能丢。她就更不愿随便跟人编阔了。想不到她竟然顺口就编了这么大一个阔。出口容易收口难。等她猛然意识到这样不好,想要撤回来的时候,微信显示这条信息发送时间已过,撤不回来了。群真是神奇。让六十多个几乎从不见面的人,在二十几年后,迅速有效地交换了各自的信息。记得刚进群的时候,马小花飞快地听着语音,从中掌握了一些同学的情况,很兴奋。从别人的口气里,马小花大概听出来了,咸兰兰是女生里过得最好的一个。她有钱,不是一般收入的那种小钱,而是大钱。男生们喊她咸总。咸总,那就是老总了。开公司的老总吗?能称得上老总的,肯定生意小不了。光是她发的十几个红包,就看得出确实有钱,每次不是发一百,就是五十。马小花很快就抢到了六十几块。这让她很惊喜。不是真的有钱,哪会舍得这么发红包?简直是拿钱乱撒嘛。这年头,有钱人据说很多,但马小花不是。她日常接触的也都是和她差不多的,真是有钱人谁会来当清洁工。环卫局的正式职工也看不上干这个,才雇了他们这些清洁工来干。像马小花扫满一个月马路才挣一千六百块钱。那天,咸兰兰发了几个化妆品专柜的图片,接着说话了,说她正买抹脸油呢,她用的牌子一般店里买不到,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专柜才有。王府井?是哪达?男生李友文追着问。连这都不知道,王府井在北京城啊,看来我们咸总现在是北京人了!一个学习好点的男生发了话。马小花在百度上搜王府井,还真的在北京城。你在北京?北京的天安门去了吗?还有鸟巢,故宫,皇上住的地方!咸总都去过了吗?李友文时刻不忘插话。李友文你脑子驴踢了吧,人家咸总是北京人,住的是别墅,户口肯定也落在北京了。对于北京人来说,不要说逛一逛故宫鸟巢,这些地方本身就是她家的呀,跟后花园一样,她啥时节想去就去,哪像我们这些乡里棒,一辈子连个北京城都没去过。马小花在北京的地图上搜出了王府井。咸兰兰怎么就去了北京呢?还成了北京人!咸兰兰逛王府井,就跟她现在逛这条马路一样。区别是咸兰兰在购物,散心,花钱。而她马小花在扫路,挣工资,为一家人的日子努力。人和人就是这么不一样。我也在北京。马小花摁住语音键说了一句。说完,还不甘心,报复什么一样,又说,只不过我不像人家咸总,住王府井大街,还是别墅,我在王府井街上一个小胡同里,打工哩。说完她舒了一口气。收起手机,拖着扫帚慢慢走。风从远处吹来,贴着地面起,然后一点点抬高,风里有凉意了,又到了掉树叶的季节。她最犯愁的季节要来临了。马小花就这么编阔了……腊月三十这天马小花去商城买东西。小城是回汉杂居地区。汉民过年,回民也休假,到时候商城要关门好几天。她要给家里买些零用品。马小花在一楼一个卖拖鞋的摊位上选拖鞋的时候,看见了咸兰兰。她第一眼就认出这是咸兰兰。她还是那么漂亮,口音也没变,虽然没照片上好看,但去掉滤镜的作用,群里图片上的人,应该和眼前的这个咸兰兰是一个人。岁月不败美人,咸兰兰还是那么好看,不过眼角的皱纹还是有了。马小花瞅见皱纹的时候心里一边感慨,一边觉得舒服多了,好像在咸兰兰和自己之间找到了一点点的共同点。咸兰兰也在买拖鞋。她选了三双,老板说一共三十块钱。咸兰兰坚持只给二十五。两个人为五块钱陷入了僵持。说方言的咸兰兰,声音和同学群里一模一样,不过眼前这个咸兰兰更生硬,也带着仓促,不像群里那么悠然,那么轻柔,那么爱笑。马小花看着三双拖鞋最后以二十七块钱成交。咸兰兰立刻提上拖鞋走了,她手里还提了好多东西,大包小包的,全是商城卖日用品的塑料袋,外形跟马小花手里的塑料袋一样。马小花忘了自己接下来还要买什么,她远远跟着咸兰兰走,她看着咸兰兰横穿过了马路,上了2路公交车。马小花坐在公交车站点的铁凳子上,凳子很冷,等车的人都不坐。马小花坐着,冰凉透过棉裤,她感觉就像坐在一大片冰上。冰是浮在茫茫水面上的,冰在慢慢地浮动,马小花整个人在一种眩晕般的感觉中坚持坐着。坐2路公交的咸兰兰最终去了哪里,她家住在什么地方?在城北是可以确定的,城北是小城的老区,那里除了几个老旧小区,就是大片等待拆迁的城中村,那里绝对没有别墅。大年夜的炮竹噼噼啪啪炸响过后,休了三天年假,马小花就上班了。她抱着芨芨草扎的长把扫帚,一下一下扫着满地红屑,扫累了的时候,她停下来看同学群。李友文又嚷嚷着要咸总发红包,新年了,该发个大的。咸兰兰果然发了个大的。五十元的。马小花也抢到了三元。咸总在干啥哩?年在哪哒过?不来老家和大家聚聚吗?飞机挺方便的,坐上几个小时就回来了。咸兰兰说不回来了,大过年的,回老家的人太多,都一窝蜂一样,飞机也挺挤的,她受不了。还是留在北京过吧,年关北京城空了大半,正好在王府井街上慢慢走走,这些年最受不了王府井的闹和挤。听着咸兰兰沧桑又有些慵懒的责妇人般的语音,马小花抬眼望望前方的路,她的路段,她的小城,在年关也一样空了不少。她一扫帚一扫帚地扫着这些清冷,她把眼前所有的垃圾——烟头、爆竹、纸片、枯叶,全都当作落花,她在清扫她的落花胡同。(选自《长江文艺》2021第8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马小花“编阔”运用了倒叙手法,倒叙中又有插叙,交代马小花在同学群里编阔的原因,为下文写真实的咸兰兰做铺垫。B.马小花的同学群里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生态的缩影,在他们看来,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就看他拥有的钱多不多。C.小说以“落花胡同”为题,既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又丰富了马小花这一人物形象,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小说构思巧妙,以两条线索构架全篇,一条线索是马小花与咸兰兰在同学群的表现,另一条线索是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活动。8.本文是如何塑造咸兰兰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围绕着同学咸兰兰,马小花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7.D8.①通过马小花的所见所闻来完成对咸兰兰的塑造。马小花进同学群里,从别人的口气里听到咸兰兰是个有钱人,马小花看到咸兰兰在小城里的日用商城买东西,得知咸兰兰的真实生活,形成鲜明的落差。②通过对比手法塑造咸兰兰撒谎和爱慕虚荣的形象特征。如咸兰兰明明就住在小城的老城区与她在群里说的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别墅里形成对比。9.①马小花刚进群的时候,兴奋、惊喜。当她得知咸兰兰在北京生活,很有钱,而自己只是个清洁工,心生嫉妒。②马小花看见美丽漂亮的咸兰兰眼角的皱纹时,心里产生一种舒服感和平衡感。看到咸兰兰为五元钱和卖鞋老板陷入僵持时,又心生疑惑。③马小花知道咸兰兰其实就住在小城老区时心生凉意。年后,马小花继续清扫小城马路,看到咸兰兰又在群里“编阔”时,内心释然。【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两条线索构架全篇”错,所谓线索应该贯穿全文,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两条线索。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从别人的口气里,马小花大概听出来了,咸兰兰是女生里过得最好的一个。她有钱,不是一般收入的那种小钱,而是大钱”,马小花进同学群里,从别人的口气里听到咸兰兰是个有钱人,“马小花在一楼一个卖拖鞋的摊位上选拖鞋的时候,看见了咸兰兰。……咸兰兰也在买拖鞋。她选了三双,老板说一共三十块钱。咸兰兰坚持只给二十五。……马小花看着三双拖鞋最后以二十七块钱成交。咸兰兰立刻提上拖鞋走了,她手里还提了好多东西,大包小包的,全是商城卖日用品的塑料袋,外形跟马小花手里的塑料袋一样。……她远远跟着咸兰兰走,她看着咸兰兰横穿过了马路,上了2路公交车”,马小花看到咸兰兰在小城里的日用商城买东西,看到咸兰兰坐公交车,得知咸兰兰的真实生活,形成鲜明的落差。本文是通过马小花的所见所闻来完成对咸兰兰的塑造。“坐2路公交的咸兰兰最终去了哪里,她家住在什么地方?在城北是可以确定的,城北是小城的老区,那里除了几个老旧小区,就是大片等待拆迁的城中村,那里绝对没有别墅”“那天,咸兰兰发了几个化妆品专柜的图片,接着说话了,说她正买抹脸油呢,她用的牌子一般店里买不到,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专柜才有……人家咸总是北京人,住的是别墅,户口肯定也落在北京了”,咸兰兰明明就住在小城的老城区与她在群里说的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别墅里形成对比。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塑造咸兰兰撒谎和爱慕虚荣的形象特征。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心理的能力。由“记得刚进群的时候,马小花飞快地听着语音,从中掌握了一些同学的情况,很兴奋”“马小花很快就抢到了六十几块。这让她很惊喜”可知马小花刚进群的时候,兴奋、惊喜。由“咸兰兰怎么就去了北京呢?还成了北京人!咸兰兰逛王府井,就跟她现在逛这条马路一样。区别是咸兰兰在购物,散心,花钱。而她马小花在扫路,挣工资,为一家人的日子努力。人和人就是这么不一样”可知当她得知咸兰兰在北京生活,很有钱,而自己只是个清洁工,心生嫉妒。由“岁月不败美人,咸兰兰还是那么好看,不过眼角的皱纹还是有了。马小花瞅见皱纹的时候心里一边感慨,一边觉得舒服多了,好像在咸兰兰和自己之间找到了一点点的共同点”可知马小花看见美丽漂亮的咸兰兰眼角的皱纹时,心里产生一种舒服感和平衡感。由“咸兰兰坚持只给二十五。两个人为五块钱陷入了僵持。说方言的咸兰兰,声音和同学群里一模一样,不过眼前这个咸兰兰更生硬,也带着仓促,不像群里那么悠然,那么轻柔,那么爱笑”可知马小花看到咸兰兰为五元钱和卖鞋老板陷入僵持时,又心生疑惑。由“马小花坐在公交车站点的铁凳子上,凳子很冷,等车的人都不坐。马小花坐着,冰凉透过棉裤,她感觉就像坐在一大片冰上”可知马小花知道咸兰兰其实就住在小城老区时心生凉意。由“听着咸兰兰沧桑又有些慵懒的责妇人般的语音,马小花抬眼望望前方的路,她的路段,她的小城,在年关也一样空了不少。她一扫帚一扫帚地扫着这些清冷,她把眼前所有的垃圾——烟头、爆竹、纸片、枯叶,全都当作落花,她在清扫她的落花胡同”可知年后,马小花继续清扫小城马路,看到咸兰兰又在群里“编阔”时,内心释然。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九月乙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其上,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上患吏多受贿,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酉,为干支之一,干支由十二天干跟十地支依次组合而得,此处用之以纪日。B.社稷,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物,此处引申为国家。C.商旅,语出《易·复》:“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此处为在途中的商人和旅客。D.资荫,指封建时代凭自身资历、资望或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授官封爵的权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淮安王自矜武功,对房、杜功名位居其上十分不满,唐太宗条分缕析,使淮安王心服口服。B.戴胄反对太宗处死作假败露的官员,但唐太宗宁自己失信于天下,也要尊重戴胄的执法权。C.群臣谈论止盗之策,有人认为应用重典威慑,唐太宗体察民心,推行惠民之策,使海内升平。D.官员敢于直言进谏,既因他们自行秉公执事的为官之道,也因太宗行善纳谏议的为君之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2)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答案】10.D11.B12.B13.(1)陛下极为公正,即使淮安王这样的皇室宗亲都不偏私,我等哪敢不安守本分。(2)赦令(只是)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令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百姓成为盗匪的缘故,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又贪欲勒索,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上廉耻罢了。我要放弃奢华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减少赋税,选用清廉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百姓就自然不当盗匪了,又何必用严刑重法呢!“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是百姓成为盗贼的三个原因,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C;“故”一般用于句首,表示对上文的总结,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十二天干跟十地支”错误,应该为“十天干十二地支”。C.“此处为在途中的商人和旅客”错。结合“商旅野宿”可知,这里的“商旅”指的是“长途贩卖的商人”。D.“凭自身资历、资望或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授官封爵的权利”错误,“资荫”指封建时代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唐太宗宁自己失信于天下,也要尊重戴胄的执法权”错。唐太宗起初认为不将假冒门荫资历的官员处死是失信于天下,但戴胄用“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说服了他,他接受戴胄的意见,非仅出于对戴胄执法权的尊重。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至公”,极为公正;“私”,偏私、偏爱;“吾侪”,我等、我们这些人。(2)题得分点有:“敕者”,敕令;“所以”,用来……;“布”,公布、宣告、昭示。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初九日),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乙酉(初四日),皇上当面决定开国勋臣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和封地,命令陈叔达在殿下高声宣读明示,并且说:“我授予众卿功勋赏赐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你们可以各自说说。”于是各位将领争功,争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只是玩弄笔杆子,不服他们功劳在己之上。皇上说:“起义之初,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大概是为了谋求使自己免祸。房玄龄等运筹帷幄,国家因而才得以安定,论功行赏,本来就应当在叔父之前。叔父是皇族至亲,我(对他们)的确没有什么偏爱的,只是不可以因为徇私情而(将您)与勋臣同等赏赐。”各位将领于是相互谈论:“陛下极为公正.即使淮安王这样的皇室宗亲都不偏私。我等哪敢不安分守己。”于是都心悦诚服。十一月丙午(二十一日),皇上和群臣讨论禁止盗匪的问题。有的人请求以重刑来止盗,皇上嗤笑他说:“百姓成为盗匪的缘故,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又贪欲勒索,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上廉耻罢了。我要放弃奢华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减少赋税,选用清廉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百姓就自然不当盗匪了,又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门不闭,商贩行旅也敢露宿野外。皇上又曾对身边近臣说:“欲望强大那么花费就多,花费多百姓的赋税就重,赋税重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那么国家就危险,国家危险那么君王也就灭亡了。”皇上忧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中安排身边的人试着行贿。有位管理门卫的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皇上想杀了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而接受贿赂,他的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引诱他接受贿赂,这是陷害,让人犯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的古训。”皇上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大臣告诉他们说:“裴矩作为官员能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倘若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大治?”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所以提升他为大理少卿。皇上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发布赦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皇上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皇上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赦令(只是)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令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受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诚信的做法。”皇上说:“你能执掌法务,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4-15题。西江夜行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①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注)①露华:露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C.第七、八句写季节变化,诗人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15.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6分)【答案】14.D15.诗歌“清澹”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澄潭”“月”“露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清幽、恬静;②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③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④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给人悲凉、恐怖之感”错,诗人用早上鹤鸣一声,引发思乡情意。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风格的能力。分析时扣住“清淡”,从意象选择、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及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首句“澄潭月里行”,选择“澄潭”“月”等意象,描写澄澈的潭水,倒映的明月;“愁坐露华生”,描写秋夜林叶中晶莹的露珠;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体现出“清淡”的特点。“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表面是写周围环境清寂无扰,河水澄净无波,实际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清高志向。“外物”之所以能“无扰”,是因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宁静,水流清澈暗示人物品性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体现出“清淡”的诗风。“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诗中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用悠悠天地的辽阔衬托,这一点乡思显得并不深重;借由清晨的鹤鸣表达思乡,更有超然物外的超脱,因而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清淡”的特点。从诗歌语言来看,“澄”“清”等词语淡雅清新,“无扰”“林叶换”等词自然质朴,“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抑扬舒缓,语言风格也体现出“清淡”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管弦繁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强调“____________”,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3)《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皓月当空、山泉清冽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答案】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人而不仁士不可以不弘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弦”“呕”“哑”“弘”“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ROMAN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孙悟空在哪座山上三打白骨精?”“将保尔·柯察金每年的经历,整理成一张时间表”……这样的假期家庭作业,这样的难、怪、刁的题目使本该轻松愉悦的经典阅读变得让人。阅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偏好。比如对于同一部《西游记》,有人被的情节吸引,也有人体悟人生况味和高深哲理。与阅读相比,语文教学和考试远没有这么自由。普通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整体把握,无须深究个别细节。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训练,一些套路、“法门”必须要具备,以达成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就前者而言,它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答案需要严谨、准确。就后者而言,它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如此就难以打开区分度,实现选拔功能。但若用这种应试模式来要求自由阅读,就会使愉悦的阅读变成的苦差事。“三打白骨精”,看点在于情节的精彩,在于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这时候非要追问其地点是在白虎岭还是黑虎岭,实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叫苦不迭一波三折味同鸡肋大煞风景B.长呼短叹跌宕起伏味同鸡肋兴致索然C.叫苦不迭跌宕起伏味同嚼蜡大煞风景D.长吁短叹一波三折味同嚼蜡兴致索然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语文考试既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B.语文考试既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也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C.语文考试与其说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如说是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D.语文考试之所以既要完成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也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训练,一些套路、“法门”必须要具备,以达成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B.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训练,它必须有一些套路、“法门”,以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C.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训练,一些套路、“法门”必须要具备,以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能力。D.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训练,它必须有一些套路、“法门”,以达成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技术。【答案】17.C18.A19.B【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叫苦不迭:形容连声叫苦。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长声不住地唉声叹气。此处偏重于指连声叫苦,应选“叫苦不迭”。第二空,跌宕起伏: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此处是说故事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应选“跌宕起伏”。第三空,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味同鸡肋: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此处是说阅读变得不让人喜爱,成了苦差事,“味同嚼蜡”更强调“枯燥乏味”,故选“味同嚼蜡”。第四空,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兴致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前文说“三打白骨精”看点很多,如果非要追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就会使阅读兴致损伤。所以应选“大煞风景”。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后文“就前者而言,它要检验学生……。就后者而言……实现选拔功能”可知,前者应为“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后者应为“对学生的考评和筛选”,排除B、D两项。“与其………不如”是选择关系,文中并未对二者做选择,排除C项。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一些套路、‘法门’……”中途易辙,应该为“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训练,它必须有一些套路、‘法门’”。“达成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搭配不当,应为“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2\*ROMAN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黑麦草作为外来物种是我们主动引入的,最初引入的目的是作牧草之用,据《牧草学各论》的记载,在20世纪40年代,黑麦草已经作为牧草的实验材料出现在西北地区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高牧业的发展引起了对牧草的需求,黑麦草的种植面积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生活中不断增加对草坪的需求,黑麦草作为冷季型草,也在牧草之外发展出来另一个主要用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