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60题)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_第1页
(高频60题)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_第2页
(高频60题)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_第3页
(高频60题)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_第4页
(高频60题)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试卷第=page5252页,共=sectionpages5353页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期末真题汇编(统编版)涉及考点HYPERLINK考点02夏商周早期国家考点0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及百家争鸣考点04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点05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考点06综合考查考点01中华文明起源考点011.(23-24高一上·山东聊城·期末)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绘画。这些绘画多绘制于洞穴内,题材以日常狩猎的各种动物和人类围猎场景为主,典型代表如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等。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佐证,当时(

)A.原始农业产生 B.阶级分化出现C.审美意识萌发 D.定居生活开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绘画,绘制日常的生活场景,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萌发了审美意识,C项正确;原始农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阶级分化是在农业产生后才出现的,排除B项;原始农业产生,促使定居生活的开始,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3-24高一上·湖北十堰·期末)考古学家们将石器时代定义为以使用石器为典型特征的一个时间区段,从出现人类开始到出现青铜器为止的那段时间都称为石器时代,并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起始于距今250万年前,结束于5000——2000年前。由此可知,考古学家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古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 D.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可知,考古学家们以使用石器为典型特征来定义时间区段的,石器时代是从出现人类开始到出现青铜器为止的那段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是以打制石器为区分标准,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石器为区分标准,因此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项正确;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但材料主要意思是定义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使用石器。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贫富分化是私有制产生后逐渐出现在氏族公社中,但材料主要意思是定义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使用石器,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但材料主要意思是定义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使用石器,而古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同时材料中对地理环境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3.(23-24高一上·安徽黄山·期末)距今约5300—4500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当时的屈家岭(

)A.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B.先民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C.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 D.农业的发展优于黄河流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水利设施的修建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以当时的屈家岭的先民已经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B项正确;屈家岭遗址尚未具备早期的国家形态,排除A项;仅根据水利设施的修建无法说明屈家岭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屈家岭的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4.(23-24高一上·广东东莞·期末)安徽凌家滩遗址和辽宁牛河梁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图1和图2分别为两处出土的玉质人像,人物造型相似,均是萨满向上天祈祷的形象。据此推知,这两地(

)A.率先出现早期国家 B.有相同的宗教信仰C.文化存在交流互鉴 D.商贸往来高度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凌家滩遗址和辽宁牛河梁遗址两处距离遥远,但是玉质人像造型相似,这说明两处存在文化联系,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特征有阶级的诞生、私有制、宫殿、礼器等,这些材料均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有“萨满向上天祈祷的形象。”这样的信息,说明这两地可能都信仰萨满教,但是不代表两地不信仰其他宗教,宗教信仰未必完全相同,排除B项;材料涉及新石器时代,但是还没有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5.(23-24高一上·湖南株洲·期末)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阶级矛盾较为尖锐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看出陶寺遗址中王陵寝庙区已有一定的统治管理,墓穴随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时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说明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C项正确;材料中仅是某一地的一处遗址,且材料中也没有别的文明屈原的描述,因此无法得出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某一处王陵墓穴,无法推知这一时期政治层面上的阶级矛盾是否尖锐,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23-24高一上·广东·期末)河南黄土城地区考古调查,发现46处汉代村落遗址,其中仅有汉代文化遗存的遗址12处,可视为汉代的新兴村落,大多遗址含有仰韶或龙山以来的文化堆积。这说明(

)A.汉代村落的延续性 B.汉代村落发展滞后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D.中原最早出现村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考古发现汉代村落大多从早期村落延续而来,表明汉代村落具有延续性,A项正确;汉代村落从早期文明延续而来说明其历史悠久,与其发展程度无关,排除B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而汉代村落大多源自于史前时期,排除C项;仅一处考古调查结果不足以说明村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7.(23-24高一上·重庆·期末)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晚期的龙与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前后相接。陶寺文化蟠龙通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以及商周、秦汉以降的历代承袭演化,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不间断连续发展的中华龙文化的主体形象。据此可知(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中华文明发展有连续性特征 D.龙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象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龙”在良渚文化晚期、陶寺文化早期、二里头文化、商周、秦汉不间断连续发展,可知中华文明发展有连续性特征,C项正确;仅从龙文化的传承不能得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这一结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强调不同区域文明的差异性和共同点,而材料强调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龙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的不断演化,无法说明龙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象征,排除D项。故选C项。8.(23-24高一上·云南普洱·期末)河南境内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与商朝的殷墟遗址相距不过300公里。两个遗址的先民都曾经在龟甲等器物上刻了一些记事标记(见下图)。这些标记符号体现了(

)A.中原地带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 B.殷墟先民来自贾湖C.商周时代奴隶制文明比较发达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76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先民的刻画符号与距今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相似,说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D项正确;殷墟遗址并非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殷墟的先民多次迁徙才到殷的,并非来自贾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周代,排除C项。故选D项。9.(23-24高一上·辽宁辽阳·期末)古人通过追认更远的共同祖先,建立起一种虚拟的血缘体系。如《史记·五帝本纪》及其他文献提供的体系表明,虞舜、夏、商、周四个时代皆被纳入同一个虚拟血缘体系当中(如图所示)。虚拟血缘体系的形成(

)A.标志着古代华夏民族的形成 B.适应了族群扩大的统治需要C.消除了早期民族国家的隔阂 D.凸显了地域血缘之间的区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古人通过追认更远的共同祖先,虞舜、夏、商、周四个时代皆被纳入同一个虚拟血缘体系当中,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体系,主要包括异性兄弟和异性父子,它的形成与王朝更替中传统社会组织的稳定相联系,据此可知,虚拟血缘体系的形成有利于维护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排除A项;“消除了早期民族国家的隔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凸显了地域血缘之间的区别”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23-24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

)记述出处“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春秋战国《竹书纪年》“唐(尧)虞(舜)之道,禅而不传”战国中期《郭店楚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西汉《史记·五帝本纪》A.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B.《郭店楚简》描述违背史实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史记》体现主流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到西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不同史料都记载了舜代尧的史实,只是方式不同,《史记》记载舜之所继位的原因是尧认为其子品行不行,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于是禅让于舜,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者品行和能力的要求与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D项正确;材料不能完全体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三则史料记载舜的继位方式不同,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郭店楚简》描述基本符合史实,此时是禅让制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02夏商周早期国家考点0211.(23-24高一上·山西阳泉·期末)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

)A.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B.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夏王朝实行聚族而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根据材料“《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C项正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排除A项;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不是材料中变化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夏王朝之前也是实行聚族而居,排除D项。故选C项。12.(23-24高一上·广西桂林·期末)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根据天文星象制定了历法。《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等内容;商朝的殷历设置了闰月,并将一年区分为春、秋两季。材料表明,夏商(

)A.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 B.农业发展推动社会分工C.统治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D.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根据题意可知,夏商时期人们根据天文星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没有体现社会分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并不能体现浓厚的神学色彩,排除C项;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是否有长足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3.(24-25高一上·四川绵阳·期末)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5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如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商朝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A.血缘分封影响深远 B.手工业水平长期世界领先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D.巴蜀与中原存在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可知,古蜀文化遗址有着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相似的状况,说明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血缘分封影响深远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对比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手工业水平长期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部落联盟战争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23-24高一下·北京昌平·期末)2024年4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了武王墩墓的阶段性发掘成果。武王墩墓位于楚国都城寿春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遗址东约15公里处。据考证,墓中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这一考古发现有助于(

)A.印证武王伐纣相关史事的记载 B.深入研究战国晚期楚国的历史C.还原楚汉战争发生的来龙去脉 D.了解南方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晚期。根据材料“据考证,墓中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可知,武王墩墓遗址对于研究战国晚期楚国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B项正确;武王伐纣发生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046年),时间上不符合墓中出土文物的时期,排除A项;楚汉战争是秦末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战争,时间上不符合墓中出土文物的时期,排除C项;南方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东晋南朝时期,时间上不符合墓中出土文物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5.(23-24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

图1金文一王

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 B.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 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予一人”,表明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同时又代表“天”统辖部众,这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D项正确;“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主要体现部分材料,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王权的神化,没有提及王权的集中情况,排除B项;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6.(23-24高一下·湖南郴州·期末)湖南地区在周朝属于楚国。下表是周朝《楚国国君世系表)》(部分),据此可知,周朝(

)楚熊绎①、楚熊艾……楚熊渠……楚武王②……楚庄王③……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注:①周成王封其为诸侯,子爵,地五十里,都于丹阳;②前704年,自立为武王;③春秋五霸之一,曾问鼎中原)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 B.传统政治的失序C.大封异姓王巩固统治 D.贵族政治的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楚国国君世系表可以看出国君的名称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诸侯演变为王的称呼,说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表明传统政治的失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君的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国君的实力逐渐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7.(23-24高一上·四川成都·期末)有学者指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甚为平常,而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定。这是由于(

)A.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 B.家国同构的深刻影响C.西周宗法制延续至今 D.重视人伦的价值观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量”可知,由于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中国人重视亲族和血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重视亲族血缘关系,没有涉及家国同构,排除B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血缘亲情的重视,而非对于人伦价值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18.(23-24高一下·河南洛阳·期末)周初,诸侯要到周王室参与助祭,并与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西周晚期,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周王室的祭典,周天子往往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并表彰其功业。这一变化表明此时(

)A.等级尊卑观念强化 B.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C.王权衰落诸侯崛起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诸侯参与助祭到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变为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说明诸侯实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下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的强大,等级尊卑观念逐渐淡化,排除A项;西周晚期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周王室的祭典,说明礼乐制度受到了挑战,排除B项;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19.(23-24高一上·四川成都·开学考试)《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A.田地买卖自由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 D.铁犁牛耕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三年换主(土)易居”指的是劳动者轮流耕种不同的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还没有确立,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C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0.(23-24高一上·江西上饶·期末)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其中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包括礼器、兵器和生活用具等,其数量之多、铸工之精为江南地区所罕见。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商代的大祭祀坑,也出土了大批青铜器。这体现了(

)A.青铜器普遍应用于生活中 B.江南是商代的经济中心C.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D.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其中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包括礼器、兵器和生活用具等,其数量之多、铸工之精为江南地区所罕见”可知,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高,是商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普遍应用于生活中”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江南是商代的经济中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早期政治形态,无法得知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0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及百家争鸣的社会变革考点0321.(23-24高一下·江苏宿迁·期末)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将军郤在战场上三次遇到楚王,他都下车行礼,楚王见了十分高兴还把自己的弓赏赐给了他。公元前554年,晋国将领匄率军攻齐,已经打到了齐国的国都附近,这时候传来了齐灵公去世的消息,按“礼不伐丧”的礼制,晋国主动撤兵。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春秋礼韵,君子风范 B.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C.诸侯争霸,烽火连天 D.友好热情的外交氛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晋国将军郤在战场上三次遇到楚王,他都下车行礼”“礼不伐丧”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交战时遵循的一种礼仪和规则,体现了春秋礼韵,君子风范,A项正确;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已经开始,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春秋时期礼制还具有一定的影响,无法体现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排除C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不断,友好热情的外交氛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2.(23-24高一下·重庆·期末)《公羊传·成公十五年》载:“《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呼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逐渐打破夷夏固有界限C.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如果统治者想要统一全国,就需要取消夷夏之间的固有种族差别和地域界限,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破坏宗法分封体制并无关联,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族关系,而非阶级关系,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23.(23-24高一下·广西南宁·期末)如图是商周之际的“牛觥”和战国时期的“牛尊”,文物中牛鼻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雕塑技术的进步 B.牛的役用发生了变化C.青铜技术的发展 D.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至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牛尊的鼻子与商周之际牛觥相比,出现了牛鼻环,牛鼻环是驯服牛用以耕作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涉及青铜铸造技术,不涉及雕塑技术,排除A项;青铜器技术的高峰出现在商朝,材料中战国时期青铜器牛鼻子的差异主要和牛的役用有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4.(23-24高一下·浙江嘉兴·期末)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颁布变法令,其中内容有:“凡不做耕织的游民收为公家的奴隶,努力耕织多致粟帛的人民免除徭役。家有两男以上不分居的纳加倍的人口税。非有军功的人不得受爵”。据此分析,其目的是(

)A.发展奴隶制经济 B.贯彻法家治国思想C.使秦国国富兵强 D.维护下层平民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59年(秦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孝公颁布变法令强调重视和奖励农业生产,实行小家庭制,实行军功爵制,这些措施有利于秦国国富兵强,C项正确;此时封建经济是主流,并非发展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法家思想是其法令的指导思想,但不是目的,排除B项;秦国颁布此项法令是为了富国强兵,不是维护下层平民利益的,排除D项。故选C项。25.(23-24高一上·重庆黔江·期末)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魏、楚、秦等国的做法(

)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彻底消亡 B.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这些变法措施使得贵族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以军功为主的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B项正确;这些做法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衰落,但并未消亡,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生产力、劳动工具的进步,产生于春秋时期,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6.(23-24高一上·安徽芜湖·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诸子百家的那些思想,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百花齐放,儒家的“仁政”思想与“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是儒家思想在当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民本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儒家的“藏富于民”的思想确实涉及到私产的保护,但并非所有学派都特别强调这一点,且也不是所有统治者都注重私产保护,排除C项;儒家、墨家等学派强调“仁政”、“爱民”等理念,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了有效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27.(23-24高一下·河南濮阳·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C.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齐鲁地区儒学较为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有特色,秦地主要接受的是三晋学说,这强调的是学术文化的地域差异,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各学派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学派之间相互辩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8.(23-24高一上·贵州铜仁·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该时期各学术流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①道家——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②法家一一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③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④墨家——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上述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适应统治者争霸需要 B.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精神C.追求理想的政治秩序 D.传承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采用法治,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治国中采用兼爱,这些思想家都追求通过一定的理想政治秩序来治理国家,C项正确;法家适应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道家、墨家、儒家不适应争霸需要,排除A项;法家主张适应现实需要进行改革,没有强烈批判现实,排除B项;敬德保民体现了儒家的德治和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非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29.(23-24高一上·湖南怀化·期末)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诗经》的出现(

)A.突破了神权主义精神桎梏 B.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C.显示出浪漫主义不合时宜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受到神权主义精神桎梏,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叙述不准确,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诗经》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C项。故选D项。30.(23-24高一上·辽宁大连·期末)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

)A.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排除A项;B项是墨家,排除B项;“都满足”说法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4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点0431.(23-24高一上·江西上饶·期末)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夺取政权,通过改革,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发生上述事件的诸侯国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国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秦国是一个典型的偏居一隅的国家,远离中原中心地带,在图1中,秦国位于图1中的①,A项正确;②是晋国,排除B项;③是燕国,排除C项;④是齐国,排除D项。故选A项。32.(23-24高一上·河南南阳·期末)如图为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所立碑刻的部分内容。反映出秦朝(

)A.经济繁荣、文化统一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疆土辽阔、人口众多 D.国家统一、刑法严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皇帝并宇,兼听万事……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及所学可知,秦朝皇帝掌握天下大小事务,天下百姓也须遵守秦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即秦朝践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疆土辽阔和人口众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刑法严苛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3.(23-24高一上·安徽亳州·期末)如表材料摘录自司马迁《史记》,它可以用来说明(

)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赢)政代立为秦......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A.分封制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B.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C.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 D.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推行县制,说明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C项正确;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的个别情况,不能放大为“各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是在兼并地区推行县制,并未提到推行限制的范围,在秦国是否占主导地位无法说明,排除D项。故选C项。34.(23-24高一上·广东东莞·期末)秦汉时期,国家对官吏的约束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据相关记载,这一时期对官吏的婚姻约束大致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赘婿不得为吏;其二,外籍郡县长官不得在为吏之地娶妻为舍;其三,官吏在工作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归家或与妻子同居于官舍。这些举措(

)A.确保了行政效率 B.消除了贪污腐败C.杜绝了地方割据 D.加强了专制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汉时期(中国)。秦汉时期对官吏的管理渗透到了官员婚姻中,材料所列的三种对官吏的婚姻约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地方官员势力扩大,进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对官员婚姻的约束并不能确保行政效率,排除A项;专制体制下,贪污腐败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古代社会不可能杜绝,排除C项。故选D项。35.(23-24高一上·广东汕头·期末)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的效果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

)A.成为建立大一统的关键一步 B.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可知,贾谊、桑弘羊等人都认为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侵扰与破坏,有利于保障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北击匈奴利于巩固大一统,但并非是关键一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朝巩固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优越性无关,排除C项;防止匈奴人南下未必就能在边疆推动中原文化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B项。36.(23-24高一上·山西长治·期末)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C项。故选D项。37.(23-24高一上·重庆北碚·期末)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登录了户主姓名、妻子和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居延(今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

)A.土地私有制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农耕经济的水平很高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情况 D.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政府重视户籍制度建设,其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封建统治,据此刻判断,秦汉时期,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户籍制度,而非土地制度,也非边疆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B项;政府加强基层治理,是加强政府对社会控制,而非放松,排除D项。故选C项。38.(23-24高一上·陕西西安·期末)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中国。西周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的转变,B项正确;宗法制度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排除A项;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官职主要由贵族掌握。秦朝推广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推动世袭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法治逐步确立,由礼乐治天下变为法治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39.(23-24高一上·湖南怀化·期末)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

)A.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B.分封制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历史发展 D.焚书坑儒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说明民众对秦朝的统治不满,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有其进步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专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40.(23-24高一上·河南焦作·期末)传统观点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横征暴敛,引发农民起义;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专制;又有学者指出,秦朝在关东地区实行高压强硬的政策是其覆亡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

)A.文化高压政策是秦朝灭亡主因 B.历史解释往往具有主观随意性C.研究视角随时代发展更加全面 D.后世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本题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概括:传统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横征暴敛”,随着时代发展和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又增加了“思想文化专制”“高压强硬的政策”,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纳得显然更加全面了,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确定哪一种研究角度的解释是秦朝灭亡的真正主因,排除项;“主观随意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说明哪种观点更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5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考点0541.(23-24高一下·内蒙古赤峰·期末)图1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面东”的结构。图2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A.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B.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统一局面更加巩固 D.边疆治理不断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以外地区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因此汉初政治地理结构呈现“坐西面东”的结构,中央政府对关中地区控制力相对强,对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控制力相对弱。汉武帝时期采取推恩令、设刺史等手段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对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的控制,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也即中央政府的权威能够更有效地辐射到周边和全国,加强了大一统,C项正确;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都在长安,并未东移,排除A项;“彻底解决”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对王国和京畿周边地区的管理属于地方治理,而非边疆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42.(23-24高一下·北京房山·期末)汉武帝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即将王国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结果是“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上述做法(

)A.实现了开疆拓土 B.加强了中央集权C.确立了思想统一 D.有利于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开疆拓土,排除A项;确立了思想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43.(23-24高一下·北京丰台·期末)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原本是外朝官,汉武帝将其引为内朝官并使其权力增大,这使得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丞相主导的权力格局被改变,形成了内朝与外朝相互牵制的局面,C项正确;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涉及的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等方面,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这种做法并不是平衡分配中枢权力,而是改变了权力结构,使御史大夫权力增大,打破了原有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结构的变化,而非单纯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44.(23-24高一下·湖北十堰·期末)汉初,御使、丞相使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由此可见,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

)A.扩大了监察官权力 B.拓展了监察范围 C.强化了地方独立性 D.规范了监察行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初御史、丞相使监察存在察无专区、责任不明的问题,而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刺史察一州,明确了监察区域和对象,规范了监察行为,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对监察制度的规范和明确,而非单纯扩大监察官权力,排除A项;材料中汉武帝对刺史监察对象的规定相对明确和集中,不能简单地说拓展了监察范围,排除B项;刺史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强化地方独立性,排除C项。故选D项。45.(23-24高一下·湖南怀化·期末)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A.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 B.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C.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D.完善了封建国家货币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强化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进而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题干中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丝路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主要影响,排除A项;题干中的货币改革举措并不能直接解决北部边患问题,排除C项;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货币管理,但不能说完善了封建国家货币体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6.(23-24高一上·云南昆明·期末)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平准”“均输”。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打击各地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些措施(

)A.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 B.体现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C.为西汉开疆拓土提供助力 D.导致了汉末政治黑暗腐败【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可知,汉武帝除了实行盐、铁、酒官营外,还实行“平准”“均输”,即政府出手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可以为开疆拓土提供助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是积极“有为”措施,西汉初年才是与民休息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导致西汉国力逐渐达到鼎盛,排除D项。故选C项。47.(23-24高一上·安徽阜阳·期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同时,他还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 B.反映出其理论设计存在矛盾C.意在构建新型的君民关系 D.体现了儒法并重的思想特点【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董仲舒以“天”强化了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以“天”强调了君主应以民为本,这一思想改变了传统君民对立的观点,用“天”实现对君民关系的调和与制衡,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和民本思想,这与哲学思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对君民关系的重构,而非其理论设计存在矛盾,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8.(23-24高一上·浙江宁波·期末)南宋僧人志磐所撰《佛祖统纪》中收录了刻本地图《汉西域诸国图》,学者推断此图主要是根据汉代地理志书绘制。该图东起黄河上游至兰州、河套一带,西至大秦西海(地中海),南抵石山(昆仑山),北到瀚海,绘注西域地名70余处,描绘了广义西域各国的位置和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南北两道。该图(

)A.是研究汉代对西域管辖的一手资料 B.是研究南宋活字印刷术的珍贵史料C.直接佐证了汉代地理知识认知状况 D.需与汉代的地理志书互相考证使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西域诸国图》是南宋僧人志磐所收录,故不能真实的反映汉朝的地理,需与汉代的地理志书互相考证使用,D项正确;《汉西域诸国图》是南宋僧人志磐所收录,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材料主要印证汉朝西域地理位置,与活字印刷术无关,排除B项;《汉西域诸国图》属于二手史料,应于其他史料相互考证,排除C项。故选D项。49.(23-24高一下·重庆·期末)《后汉书》记载:“(樊氏)为乡里著姓(有声望的族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材料体现了东汉(

)A.经济重新发展 B.地方割据出现 C.社会动荡不安 D.土地兼并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樊氏)为乡里著姓……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樊氏家族善于经营农业和商业,产业不断扩大,开广田土众多,这体现了东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樊氏家族的经营情况和土地扩张,而非经济的整体重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方割据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50.(23-24高一上·广东东莞·期末)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表明两汉时期(

)A.传统科技长期世界领先 B.统一繁荣助推科技创新C.中央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D.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科技同世界其它地区科技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对科技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6综合考察考点0651.(23-24高一上·湖北·期末)农业与中华文明(12分)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从虞、夏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早期文明农业发展变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农业发展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6分)【答案】(1)①生产工具由原始的木石骨蚌到青铜再到铁器;②耕作技术由刀耕火种演变为精耕细作;③耕作方式由简单的集体协作逐渐演变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3点6分)(2)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出现大量剩余产品;农业逐渐与手工业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中国迈入阶级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中华文明也以中原为核心向周围扩散,核心与周围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并成为世界早期古代文明中心之一。(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世界。据材料二“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可得出生产工具由原始的木石骨蚌到青铜再到铁器;据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由刀耕火种演变为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由简单的集体协作逐渐演变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从虞、夏到春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出现大量剩余产品,农业逐渐与手工业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中国迈入阶级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中华文明也以中原为核心向周围扩散,核心与周围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并成为世界早期古代文明中心之一。52.(23-24高一上·江西赣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4分)【答案】(1)史料价值:①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手史料,可与文献互证,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及历程;②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动物遗存,可用于研究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③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制品,对于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祭祀活动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任2点4分)建议:①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②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重视科技对遗产的文物、信息和管理保护的作用;③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任2点4分)(2)区别:①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较为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更加精细;②旧石器时代成员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稻作农业和饲养家畜的活动;③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贫富分化。(任2点4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手史料,可与文献互证,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及历程;根据材料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与“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动物遗存,可用于研究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与“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庙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制品,对于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祭祀活动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二小问建议,根据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根据材料一“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大科技开发与投入,重视科技对遗产的文物、信息和管理保护的作用并且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旧石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与“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较为粗糙,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更加精细;根据材料二“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成员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稻作农业和饲养家畜的活动;根据材料二“……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已存在贫富分化。53.(23-24高一上·内蒙古赤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刘邦分封诸侯早在楚汉战争中便已开始,这是为了孤立项羽一方.壮大自己一方的势力而不得不进行的权宜之计。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诸侯有赵王张耳、衡山王昊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萘、齐王韩信、韩王信。分封完后,没用几年时间,刘邦就将所封的大多数异姓王消灭了,并分封了十一个同姓王。刘邦的分封思想早已不是过去的了,而是秦末以来的新型分封思想:在天下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实行郡国并行制。——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周代分封制相比,汉朝分封制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1)特点:①长期推行;②分封对象及内容广泛;③分封以姬姓子弟为主体;④推行的地域广阔;⑤所封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任4点4分)(2)不同:①开始于政权争夺战;②逐步废除异姓诸侯;③允许与郡县制并存。(3点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得出长期推行;据材料“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得出分封对象及内容广泛;从分封主体分析,得出分封以姬姓子弟为主体;据材料“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得出推行的地域广阔;据材料“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得出所封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刘邦分封诸侯早在楚汉战争中便已开始”,得出开始于政权争夺战;据材料“没用几年时间,刘邦就将所封的大多数异姓王消灭了,并分封了十一个同姓王”,得出逐步废除异姓诸侯;据材料“在天下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实行郡国并行制”,得出允许与郡县制并存。54.(23-24高一上·贵州黔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答案】(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③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3点6分)(2)主张:①道:无为而治;②儒:仁政;③墨:尚贤;④法:以法治国(法治)。(4点4分)(3)观点:尊崇儒术。(1分)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可得出,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主张:据材料二“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可得出,道:无为而治;“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得出,儒:仁政;“ 韩非认为‘以法为教’”可得出,法:以法治国(法治);“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