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02(解析版)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02(解析版)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02(解析版)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02(解析版)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02(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20课。5.难度系数:0.6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请根据提示语“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A符合题意;蓝田人距今约115万年到70万年,排除B;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最合适作为如图一组文物的主题是()A.先民的审美意识 B.文明的有序演进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原始农业的繁荣【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图片文物的主题是先民的审美意识。故A符合题意;图片文物的主题是先民的审美意识,不是文明的有序演进,排除B;图片文物不是生产工具,与原始农业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文物的主题是先民的审美意识。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2024年4月4日上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陕西省黄陵县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A.黄帝和炎帝 B.黄帝和大禹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蚩尤【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炎帝和黄帝,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干“两岸同胞同根同源。2024年4月4日上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陕西省黄陵县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项正确;大禹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蚩尤是部落首领不是人文初祖,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如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购书清单。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XX书店欢迎您书名出版社单价《文明的历程:夏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58《殷商六百年》天地出版社¥68《奠基华夏的上古西周》中国铁道出版社¥23小计:¥149付款:¥150找零:¥日期:2024/10/28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B.部落联盟的建立 C.原始农业社会的发展 D.早期国家的发展【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国家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我们来看这组购书单:《文明的历程:夏朝》《殷商六百年》《奠基华夏的上古西周》。夏朝、殷商(商朝)、西周都是中国早期的国家。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其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治。综上所述,这组购书单所涉及的主题是早期国家的发展,D正确。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反映的是夏朝以前的历史,A错误;部落联盟的建立是夏朝以前的历史,B错误;原始农业社会的发展是兴起于1万年以前,也是在夏朝之前,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国家的发展,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5.《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变革,积极发展内政、改革军制、并且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通过改革,齐国国富民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开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之后进入春秋争霸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B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领导军队与商君在牧野大战,排除A;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排除C;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如图是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原始的农耕生活 B.早期国家的建立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信息。【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国变法改革”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D项正确;原始的农耕生活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等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初步建立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春秋时期动荡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这样引用:“夫孝,德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夫孝,德之本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故D符合题意;“夫孝,德之本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夫孝,德之本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8.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 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 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甲骨文,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信息无法体现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无法记录山顶洞人时期的历史,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年代最为久远的说法错误,在甲骨文之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其他文字,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甲骨文,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9.2024年3月22日,甘肃礼县四角坪秦代礼制建筑遗址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建筑群呈典型的中心突出、对称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礼仪性。据此推断,材料中的“礼仪”是指()A.皇权至上 B.分封天下 C.以德治国 D.休养生息【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所述该建筑强调中心突出、对称格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礼仪,A项正确;分封天下主要体现在分封制上,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形式分配给王族和功臣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指一种政治理念,即通过道德、文化、法律等手段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休养生息意思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知识。10.如表是某班排练的一出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秦朝暴政戍边遇雨揭竿而起张楚政权A.项羽、刘邦起兵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知识。掌握基础知识。【解答】依据题干中的“秦朝暴政”“戍边遇雨”“揭竿而起”“张楚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人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在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将被处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具有首创精神,C符合题意;项羽、刘邦起兵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排除A;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后期的的秦和赵之间,排除B;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11.如图是秦二世到汉文帝时期人口数量比较表。汉文帝统治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是政府推行()A.和亲政策 B.货币统一 C.法家思想 D.休养生息【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文景之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解答】A.汉武帝时期实行和亲政策,目的是缓和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B.秦汉时期,货币都已经实现统一,与材料人口数量的增长无关,故B项错误;C.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其治国思想并未采取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分析图表可知,从秦二世到汉文帝统治时期,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这与汉文帝时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关,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文景之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像证史”主题探究活动,选用了下列两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兴趣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文景之治”的形成 B.中央权力的强化 C.“光武中兴”的出现 D.佛教文化的传播【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图2汉代讲经图”可得出反映的是汉武帝尊崇儒术,两个事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文景之治”早于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佛教是两汉之际是传入中国的,与汉武帝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13.如图所示图片“★”处应该填写的关键词是()A.秦朝建立 B.西汉建立 C.东汉建立 D.西晋建立【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的兴衰,重点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光武中兴、戚宦乱政、黄巾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史实都发生在东汉时期;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农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他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黄巾起义是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处应该填写的关键词是东汉建立,C项正确;ABD项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14.如图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一部历史剧台词。据你推测,小华最有可能扮演的角色是()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A.商鞅 B.张骞 C.司马迁 D.顾恺之【答案】B【分析】根据材料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解答】根据材料“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B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排除A项;司马迁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1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据如图判断,这一时间属于()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和年代纪年法的换算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年代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9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9年属公元前3世纪后期,据图判断,B项正确;公元前209年属公元前3世纪后期,ACD项时间错误,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公元纪年和年代纪年法的换算的相关史实。16.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故B正确;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造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故排除AC项;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有利于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17.从如图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到西晋疆域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三国鼎立 B.国家统一 C.区域开发 D.文化璀璨【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西晋的统一。掌握基础知识。【解答】根据图片三国鼎立形势图到西晋疆域图并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是是三国时期的形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图片信息中不涉及区域开发,排除C项;图片信息中不涉及文化璀璨,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西晋的统一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8.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的时代特征。【解答】根据“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可得,题干信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的时代,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如西晋的统一,前秦的短暂统一等,反映出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B项正确;“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是东晋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战争和冲突,民族交融是主流,但是“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不能全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动乱的特征,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9.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这引起学者对孝文帝改革作用与意义的深层次思考。如表中这些观点()观点一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A.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性意见 B.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肯定性评价 C.全面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D.客观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两面性【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一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故表中这些观点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性意见。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20.下图为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这反映了当时()A.深刻的社会变革 B.精湛的雕刻艺术 C.安逸的社会生活 D.尖锐的阶级矛盾【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A.从佛像造型精美,微笑生动传神无法得出当时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结论,排除A项;B.根据材料“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结合图片可知,该佛像生动形象,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B项正确;C.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社会相对动荡,从佛像造型无法体现安逸的社会生活,排除C项;D.从微笑传神的佛像造型无法体现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的桥梁,传递着物质和文化,镌刻下历史和永恒。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材料三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及其影响。(4分)(2)材料二图中A、B两处汉代地名分别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6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写出西域都护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置使我国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2分)【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往来。(4分)(2)A:长安,B:大秦。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6分)(3)时间:公元前60年。地区:新疆。(2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确解读。【解答】(1)目的: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往来。(2)地名:根据材料二图片“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图中A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都城长安,材料二图中B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时间:根据材料三“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和所学可知,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设立的,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地区: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其管辖范围包括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2.电视剧《三国演义》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展示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的历史。假如你是一名编剧,请根据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12分)(1)史实是拍摄电视剧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编剧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创作与构思。根据所学知识,请将下列“历史情景”补充完整。(4分)战争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官渡之战②曹操和袁绍④曹操胜利①208年③和曹操曹操失败(2)作为编剧,要拍摄展现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你会选取哪些符合历史的场景出现在电视剧中?(4分)(3)在拍摄过程中,作为编剧你还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例如:对曹操生前的称呼问题,有人主张,应该称其为皇帝;有人主张,应该称丞相、孟德、曹公。作为编剧,请说说你的处理方案(结合史实,写明理由)?(4分)【答案】(1)①赤壁之战;②200年;③孙刘联军;④以少胜多。(4分)(2)场景: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4分)(3)方案:拍摄时可以称曹操为丞相、曹公。理由: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并称帝,此时曹操已经去世等。(4分)【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2)作为编剧,要拍摄展现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我会选取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场景出现在电视剧中。(3)在拍摄过程中,作为编剧你还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例如:对曹操生前的称呼问题,有人主张,应该称其为皇帝;有人主张,应该称丞相、孟德、曹公。作为编剧,我的处理方案是拍摄时可以称曹操为丞相、曹公。理由是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并称帝,此时曹操已经去世等。23.【人口的迁移】材料在设立河西四郡(武成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之后西汉政府便开始向其大规模的移民,其中的主体是关东贫民,他们会得到官府贷借耕牛、农具、种子以启动农作。除耕作以外,当戍边卒减少时他们就代替戍卒守边。他们还要承担国家的田租和算赋。经过西汉政府的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地区人口达到百万。——摘编自高宏《浅谈西汉甘肃农业的发展》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内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刘宋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汉和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提示:从迁移的主导者、迁移的方向、迁移的主体、迁移的规模等方面思考并作答)(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在西汉或西晋时期中任选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6分)【答案】(1)不同点:从迁移主导者看,西汉是政府主导,西晋是民众自发;从迁移方向看,西汉是由中原向西北边疆迁移,西晋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从迁移主体看,西汉主要是关东贫民,西晋突破这一限制,民众广泛参与;从迁移规模看,西晋人口迁移规模超过西汉。(6分,答出三点即可)(2)时期:西汉,影响:有利于边防巩固和边疆开发,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4分)选西晋,影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江南的开发。(2分)【分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发展。【解答】(1)不同点:根据材料“之后西汉政府便开始向其大规模移民”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可知从迁移的主导者看,西汉是政府主导,西晋是民众自发;根据材料“在设立河西四郡……移民”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可知从迁移方向看,西汉是由中原向西北边疆迁移,西晋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根据材料“其中主体是关东贫民”和“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可知,从迁移主体看,西汉主要是关东贫民,西晋突破这一限制,民众广泛参与;根据材料“经过西汉政府的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地区人口达到百万”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占到南宋人口的1/6”可知,从迁移规模看,西晋人口迁移规模超过西汉。(2)根据题干要求可选西汉,影响:根据材料一“他们会得到官府……算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有利于边防巩固和边疆开发,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根据题干要求可选西晋,影响:根据材料“北来的侨民……江苏省境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江南的开发。24.古代科技与文化(1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在中华文展过程中地位特殊,有继承更有创新。第一组:【科技类】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②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1)研究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请指出第一组材料中哪一条史料价值更高(填序号)?归纳材料①中所反映的生产经验并概括其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祖冲之用此方法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数学成就?(8分)第二组:【文化类】(2)第二组材料出示的书法作品突出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曹魏时期的钟繇博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的一种书法写法是什么?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收放自如、浑然天成,具有怎样的美誉?(4分)【答案】(1)史料价值高的史料:①。(2分)生产经验: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精神:以民生为本、务实等精神。(4分)祖冲之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2分)(2)书法:楷书书法。美誉:“天下第一行书”。(4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是研究这一时期科技状况的一手史料;序号②材料出自当地历史课本,是历史叙述,史料价值低。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概括得出,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结合所学知识,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的科学精神。祖冲之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2)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简表(部分)。时期人物科技成果地位①蔡伦改进造纸工艺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东汉张仲景写成②《》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三国刘徽求得圆周率为3.1416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北朝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表格,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6分)(2)根据材料表格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材料表格中一个史实以及材料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