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维加内拉是意大利的小村庄,大致位于40°N,该村庄坐落于深谷底部,四周高山林立,每年约三个月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后来村民们安装了巨大的反射镜,并采用阳光同步技术,控制镜面随太阳的移动调整倾斜角度和水平角度,让阳光向下照射村庄。下图示意维加内拉小村反射镜工作原理。完成下面小题。1.与11月相比,12月该村庄反射镜()A.启动时间更早,正午倾斜角度更大 B.启动时间更晚,正午倾斜角度更大C.启动时间更早,正午倾斜角度更小 D.启动时间更晚,正午倾斜角度更小2.该村庄将上述阳光同步技术用于光伏发电,春分日正午光伏面板倾斜角为()A.30° B.40° C.50° D.60°【答案】1.D2.C【解析】【1题详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北半球,12月份昼长小于11月份,日出时间更晚,则该镜面启动时间更晚,排除AC;图中显示,倾斜角是镜面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该地位于北半球,11月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根据镜面反射光线原理,12月镜面更向垂直方向偏移,即倾斜角变小,排除B,D符合题意。故选D。【2题详析】该村庄将上述阳光同步技术用于光伏发电,为了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光伏面板应与正午太阳入射光线垂直,即光伏板倾斜角(光伏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40°-0°)=50°,光伏板倾斜角也为50°,C正确,ABD错误,故选C。斑点湖位于北美洲西部奥肯那根山谷唯一的沙漠地区。每到旅游旺季,湖面上会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白色镶边的彩色斑点圆圈,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该山谷形成沙漠的主导因素是()A.海陆分布 B.山体坡度 C.沿岸洋流 D.局地环流4.斑点湖()A.湖水浅,盐度高 B.湖水浅,盐度低C.湖水深,盐度高 D.湖水深,盐度低5.每年斑点湖景观形成时()A.大气降水剧增 B.湖水蒸发旺盛 C.地下径流增加 D.植被蒸腾减弱【答案】3.D4.A5.B【解析】【3题详析】该山谷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由于焚风效应形成沙漠,属于局地环流影响,D正确;该山谷位于北美洲西部奥肯那根,离西部太平洋不远,海陆分布因素影响较小,A错误;山体坡度不影响山谷形成沙漠,B错误;由图文资料可知,沿岸洋流受山地阻挡,无法影响内陆山谷,C错误。故选D。【4题详析】由图文资料可知,斑点湖地处北美洲西部奥肯那根山谷的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是一个内陆湖,且湖水没有外泄通道,盐度较高;每到旅游旺季,湖面大小不一、白色镶边的彩色斑点圆圈是湖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而形成的小水坑(深度较浅),白色镶边是湖水盐度高,水分蒸发,盐分积累,盐类物质结晶形成的。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5题详析】材料显示,每到旅游旺季,湖面便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小水坑,这些小水坑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白、绿、蓝等颜色,状如一个个斑点。夏季气温高,湖水蒸发作用旺盛,盐分物质析出,形成白色镶边,此时植物蒸腾作用也较强,B正确,D错误;大气降水剧增会使得湖面水位上升,斑点湖景观消失在水下,A错误;地表水减少,下渗作用减弱,地下径流也随之减少,C错误。故选B。受地形与气流运动影响,我国西南部某山区突发性降水多发。下图示意该区域5月某次降水产生时沿降水中心附近104°E的垂直经向环流剖面图(图中箭头代表气流运动方向,箭头长短代表风速大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降水的特点为()A.降水时间长 B.集中在39°N附近 C.降水强度大 D.受准静止锋影响大7.与近地面气流甲相比,气流乙()A.运动速度快 B.为偏北风 C.上升强烈 D.空气湿度大8.与此次降水成因相似的降水过程是()A. B. C. D.【答案】6.C7.D8.D【解析】【6题详析】结合文字材料及读图可知,此次降水为水平气流受到地形阻挡而产生的突发性降水,风速较大,故降水时间一般不长,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次降水上升气流主要集中在28°N-29°N,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上升气流速度快,上升强烈,因此降水强度大,C项正确;此次降水与准静止锋无关,D项错误。故选C。【7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流甲来源于偏北方向,且经过北部山地阻挡,在山地盆地处下沉增温,较为干燥;而气流乙来自偏南方向,为偏南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空气湿度大,因此,B项错误、D项正确;读图可知甲气流在地形交界处,水平气流由于受到地形的阻挡而产生强烈上升运动,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流乙箭头较短,风速较慢,A项错误。故选D。【8题详析】根据前面材料分析可知,此次降水是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抬升形成的地形雨,与D选项成因类似,D项正确;A为锋面雨、B为对流雨、C为谷地夜雨,成因都与本次降水不同,所以A、B、C三项错误。故选D。喜马拉雅冷杉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海拔2300~4000米范围内的尼泊尔境内。近几十年来,喜马拉雅地区温度持续升高,低海拔地区与高海拔地区(林线附近)的冷杉生长状况受水热条件影响差异明显。完成下面小题。9.喜马拉雅冷杉生长区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湿润 B.凉爽湿润 C.炎热干燥 D.凉爽干燥10.最有利于加快喜马拉雅冷杉在高海拔地区生长速率的条件是()A.冬季温度上升 B.夏季温度上升C.冬季降水增多 D.夏季降水增多11.与高海拔地区相比,喜马拉雅冷杉在低海拔地区()A.受土壤条件影响大 B.受热量条件影响大C.受光照条件影响大 D.受水分条件影响大【答案】9.B10.A11.D【解析】【9题详析】材料中提出,喜马拉雅冷杉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海拔2300~4000米范围内的尼泊尔境内,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凉爽,排除A、C两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降水较多,气候较为湿润,B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B。【10题详析】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喜马拉雅林线附近温度上升,尤其是冬季温度上升加快了喜马拉雅冷杉生长速率,A正确;夏季温度本来就较高,温度上升对喜马拉雅冷杉生长速率影响较小,B错误;喜马拉雅山地南坡为迎风坡,无论冬夏季降水原本就较多,水分条件较好,降水条件对林线附近喜马拉雅冷杉生长速率影响小于温度,所以C、D错误。故选A。【11题详析】与高海拔地区相比,喜马拉雅冷杉在低海拔地区热量条件较好,B项错误;低海拔地区土壤条件较好,A项错误;与高海拔地区相比,低海拔地区热量条件较好,随着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不利于冷杉生长,D项正确;光照条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项错误。故选D。青海湖因气候变化,湖面发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成排滩坝(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图1示意青海湖滩坝的分布,图2为近1.8万年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与图示阶段②相比,阶段④形成的滩坝规模特征及原因是()A.较小,湖面较低 B.较小,侵蚀较强C.较大,风力较小 D.较大,堆积明显13.关于多条滩坝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湖岸线垂直 B.分选性比较差C.磨圆度比较低 D.规模较为一致14.在滩坝的形成过程中,关于青海湖湖岸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单一滩坝形成过程中,湖岸线时进时退B.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相对稳定C.阶段②形成和结束过程中,可能以垂向变化为主D.现今湖岸线相对历史时期,大致向陆地方向扩张【答案】12.D13.B14.C【解析】【12题详析】与阶段②相比,阶段④湖面水位高,带来的泥沙等物质较多,堆积作用更明显,所以形成的滩坝规模较大,D正确,A错误;侵蚀较强会导致滩坝规模较小,与题意不符,B错误;风力大小不是滩坝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故选D。【13题详析】滩坝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响,其整体走向多与湖岸线平行,A错误;不同时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不一,携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存在差别,砂砾分选性较差,规模相差较大,B正确,D错误;滩坝经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搬运过程中砂砾被不断磨圆,磨圆度较高,C错误。故选B。【14题详析】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而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A错误;而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不稳定,时进时退,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由①到②和②到③阶段,湖平面高度近乎垂直变化,很可能是这一高度湖床较为陡峭,导致湖岸线以垂向变化为主,湖岸线变率最大,C正确;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故湖岸线向湖泊方向退缩,D错误。故选C。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打算利用五一假期乘飞机前往圣赫勒拿岛旅游观光。下图为圣赫勒拿岛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15.估算圣赫勒拿岛的面积,正确的是()A.60km² B.120km² C.500km² D.1000km²16.飞机从北京沿最短航线飞往圣赫勒拿岛,则()A.由东半球飞至西半球 B.飞越了太平洋C.先向东北飞再向西南飞 D.飞越了非洲大陆【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析】根据低纬地区纬度差为1°的经线长约111km,可推知纬度差为1′的经线长约1.85km;然后采用拼图法,可知圣赫勒拿岛约为图中1.5个经纬网格(图中经纬网格跨度为5′),最后根据长乘以宽,估算该岛的面积最接近120km2,B对,排除ACD。故选B。【16题详析】北京的纬度约为40°N,经度约为116°E,该岛在北京的西南方向,因此飞机沿最短航线飞行时应向西南飞行,C错;根据经纬度定位,圣赫勒拿岛位于东半球的南大西洋上,飞机飞越了非洲大陆,但没有飞越太平洋,D对,AB错误。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信江自南向北注入鄱阳湖,该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明显,汛期出现在每年的4月份到9月份,其中4月份到6月份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0%以上。历史时期信江西岸天然堤发生决口,后经河道之间的湿地汇入河漫湖泊,其所携带的砂及泥物质堆积下来形成鸟足状决口三角洲。下图为信江决口三角洲平面展开图。(1)简述信江天然堤容易产生决口的条件。(2)分析河口坝的形成原因。(3)推测废弃决口河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答案】(1)天然堤岩性抗侵蚀力弱;天然堤两侧地势高低差异大;汛期信江流量大,水动力强。(2)汛期信江河流含沙量大,决口河道搬运带来大量泥沙;河口坝发育于决口河道的入湖处,受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流速降低,泥沙大量堆积。(3)特点:废弃决口河道宽度较窄;深度较浅;沉积物颗粒较细。形成原因:汛期决口河道携带泥沙量大,沉积物堆积速率较快,河床逐渐被淤积拾高而废弃。【解析】【小问1详析】天然堤岩性抗侵蚀力弱,如果岩性本身不坚固,就容易在水流冲击等作用下被破坏,从而导致决口。天然堤两侧地势高低差异大,会使水流在一侧形成较大的压力差,增加对堤岸的冲击力度。汛期信江流量大,水动力强,对堤岸的冲击力也会增大,容易突破堤岸。【小问2详析】汛期信江河流含沙量大,决口河道搬运带来大量泥沙,这是形成河口坝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泥沙为其堆积提供了原料。河口坝发育于决口河道的入湖处,湖水的顶托使得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更容易沉积下来,逐渐堆积形成河口坝。【小问3详析】特点:随着时间推移,河道逐渐废弃,水流减少,河道变窄。由于长期缺乏水流的冲刷和侵蚀,河道深度变浅。与主河道相比,废弃河道的水流动力较弱,只能携带较细的颗粒沉积。形成原因:汛期决口河道携带泥沙量大,大量泥沙快速堆积导致河床抬高,水流逐渐改道或减少,最终使得该河道被废弃。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6年6月,下图所示狭谷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此次雷暴天气是由于高空西北气流推动冷空气南下后,与当地气团组成不稳定的大气结构,形成飚线(强对流天气带)后产生的天气现象,大风是由飚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产生的下击暴流所引发。下图分别示意该地等高线地形、新田观测点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1)判断新田站观测点飚线出现的时间。(2)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飚线的形成条件。(3)此次天气过程中,分析峡谷地形对大风的影响。【答案】(1)6月4日18:00—20:00。(2)夏季午后,峡谷中的大气受强烈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偏高;冷空气南下后,峡谷处的高空气温骤降;峡谷处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结构,产生强对流。(3)飓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受地形约束,空气在谷底堆积,谷底气压升高,形成低空大风;峡谷南北走向,限制风向为南北方向;峡谷的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解析】【小问1详析】由材料可知,飚线出现时发生了一强雷暴大风天气,天气变化剧烈。据新田观测点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图可知,6月4日18:00—20:00,气温、湿度、气压等天气要素曲线较陡,其他时段较平缓,曲线较陡表示单位时间内天气变化剧烈,具体为观测点气温骤降,相对湿度、气压陡升,则此时出现飚线。【小问2详析】由材料可知,此次天气过程发生在6月,为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峡谷谷坡增温快,且散热条件差,峡谷中的大气受强烈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偏高;由材料可知,此次雷暴天气是由于高空西北气流推动冷空气南下后,与当地气团组成不稳定的大气结构,形成飚线(强对流天气带)后产生的天气现象,即冷空气南下进入峡谷高空开阔空间,导致峡谷处的高空气温骤降;峡谷处地形狭小,受地形影响,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结构,产生强对流现象。【小问3详析】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飓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受到峡谷地形约束,冷空气不易扩散,空气在谷底堆积,谷底气压升高,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形成低空大风;据图可知,峡谷为南北走向,限制风向为南北方向,使风向与峡谷走向平行;受峡谷的狭管效应影响,使风速增大。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省茫崖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西侧临近高大的阿尔金山。该市某地有一个圆形的小湖泊,其周围无河流注入,有时会有水泡从湖泊深处冒出,湖泊水位基本稳定。图甲为该湖泊景观,图乙为该湖泊垂直剖面图。(1)指出该湖泊与地下水的补给特点。(2)推测该湖泊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析地下淡水补给量与湖泊面积大小的关系。【答案】(1)以地下水补给湖泊水为主;地下水通过湖底沉积岩裂隙补给;地下水补给季节变化大(夏季补给量大,冬季补给量小)。(2)地质作用:(地下淡水的)溶蚀作用。判断理由:湖底沉积岩有裂隙发育,地下淡水涌出;湖泊有水泡(地下淡水)自底部上涌;地下淡水溶蚀能力强,溶蚀上部盐层,形成湖泊。(3)地下淡水补给量较大且稳定,对上部盐层持续溶蚀,溶盐量大于析盐量,湖泊面积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