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范围:纲要上1—8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符号与图案,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兽”,观察中国考古发现分布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C.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龙”的形象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龙”的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龙”形象的出现与王权身份的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特点,A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据材料“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可知,诸侯国的青铜器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王室,排除C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3.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思想上感化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推广农耕、在社会风俗上对其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都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羁縻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首领赋予特殊权利等方式进行统治,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政策,排除B项;宗藩关系指的是宗主国与各藩国之间的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士族的影响 B.选官制度的变革C.统治中心的变化 D.中枢机构的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的变化,漠南燕代地区大幅减少,河南、河东汾并地区大幅增多,体现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门阀士族虽也影响了官员籍贯数量分布的变化,但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士人政治认同的结果,排除A项;北魏时期选官制度一般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未发生明显变革,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分布情况的变化,未体现中枢机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5.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体现了门下省地位和职权的加强,展现了它在中央分权制约的官僚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调整服务于当时唐朝加强皇权的统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机构的调整,但无法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是否缓和,排除B项;在当时,强化门下省的监察职能并不等于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垄断入仕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6.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下图)被中外历代评论家誉为“巨碑式山水画”的代表杰作,画面中的山峰雄伟大气,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如纪念碑一般从云雾中突然升起,与前景中的人物、路径、瀑布等形成巨大反差。同代画家认为这山峰象征着的皇权的独大,后世有人认为这山峰寓意着宋王朝从五代乱世崛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时代环境影响文艺作品风格 B.后人的理解更接近作品本质C.同代人的观点符合画家主旨 D.应考察画作真伪后再做判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出发,皇权独大是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影响了画家的创作。因此,画家通过山峰的描绘来象征皇权的独大,A项正确;不能绝对地说后人的理解就更接近作品本质,同代人的理解也有其合理性,排除B项;同代人的观点只是一种解读,不能确定就完全符合画家主旨,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对画作的理解,而不是画作的真伪,排除D项。故选A项。7.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A.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B.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C.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D.招抚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榷场互市贸易是宋朝与辽、夏、金等北方民族政权进行经济往来的重要方式。这种贸易不仅加强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促进契丹族与汉族民族交融,排除A项;元朝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而不是金迁都燕京,排除C项;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明朝初年,“凡天下兵卫邻边闲旷之地,皆分亩为屯,倚耕以守”,“于是,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在兴屯矣”,逐步形成了“屯田遍天下,而边境最多。九边皆设屯田,而西北为最”的局面。据此可知,这一举措()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C.利于抑制地主兼并土地 D.开创了边疆管理先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从辽东半岛到嘉峪关实行军屯,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逐渐建成了屯戍结合、军政结合的九边防御体系,这有利于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交往局面,A项正确;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的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排除C项;D项中“开创”说法错误,秦朝在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设置郡县,两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排除D项。故选A项。9.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1895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A.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 B.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C.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D.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沿海地理信息特别是炮台和信号站位置,明显是出于海防安全的考虑;《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虽“据英国海部图”但“注重陆岸形势”,也是为了强调沿海地区的防御重要性,所以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海图所体现的目的,而非绘图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海防而非海上贸易,排除C项;近代主权观念加强不是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外交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据此可推知,清朝外交()基本分类身份来源及对外交涉效果第一类总理衙.门章京与大臣前者从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院尚书等高层中选任,后者从内阁中书、各部院郎中等选任,均大致源出科举正途,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义理熏陶及朝中清流制约第二类驻外公使及其下属对外部有所留心,或在洋务上有一技之长的督抚幕僚、部属、同乡,受朝中束缚较少,但其在外交涉效果因人而异A.处于传统到近代嬗变中 B.修补了传统外交体制C.完成了外交近代化改革 D.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外交的需要,清朝从形式上逐渐接受了近代西方的外交模式,成立总理衙门、派驻外公使,且部分外派公使熟悉洋务,这体现了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转型的特点;从外交人员的来源看,“前者从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院尚……”“科举正途出身,熟读儒家经典”“督抚幕僚、部属、同乡”可知部分外交人员从传统旧官僚中选任,专于儒家经典,拙于西式外交的思维和手段,而总理衙门也并非专门的外交机构,1901年成立的外务部才是正式的外交机构,这说明当时清朝政府外交处于传统到近代的嬗变之中,A项正确;总理衙门和驻外公使的设立是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突破,而不是修补,排除B项;总理衙门和驻外公使只是中国开始了外交近代化,不是外交近代化的完成,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没有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级京官和部分宗室贵胄,反对批准条约。在京各省举人纷纷上书要求拒和。台湾民众迅速在全台湾范围内掀起一场反割台斗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C.对国际法的普遍认可 D.变法呼声日益高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级京官和部分宗室贵胄,反对批准条约。在京各省举人纷纷上书要求拒和。台湾民众迅速在全台湾范围内掀起一场反割台斗争。”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的加深了,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反映了民族意识觉醒,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中国各阶级对《马关条约》的不满,并不是对国际法的普遍认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中国各阶级对《马关条约》的不满,并没有体现变法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1915年以前,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是当时的时代要求,A项正确:虽然“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不能说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排除B项;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实业救国无关,排除C项;“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为民主观念没有社会基础,而是因为“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20年代,大兴车行聘请2名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在自制部分零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关键部件组装自行车,畅销市场。这说明()A.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 B.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崛起C.近代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D.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材料中大兴车行主要依靠聘请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来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虽然自制部分零件,但也需要配以进口关键部件,这都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在技术、零部件等方面对外国的依赖,反映出民族工业基础薄弱,C项正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自行车组装,不能体现重工业崛起,排除B项;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在当时远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一则香烟广告,从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爱国情怀与商业营销相结合 B.民族工业企业竞争优势明显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不具备现代广告的基本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属于商业营销,广告中“提倡实业”“航空救国”字样体现了爱国情怀,这说明该广告实现了爱国情怀与商业营销的结合,A项正确;材料广告内容没有民族工业竞争优势的描述,排除B项;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排除C项;图中广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投资活动,已经具备现代广告的基本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提出收回领事裁判权,美英等国以中国现有法治状况堪忧为由,拖延数年。1942年,美国主动向英国提议,分别与中国进行谈判,短时间内即达成了废除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简要条约。美英这一调整()A.肯定了中国法治水平提升 B.迫于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C.实现了中国国家主权独立 D.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以各种理由推脱,中国未能收回领事裁判权,但是1942年抗战时期,英美主动与中国谈判,废除了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简要条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意义重大,英美迫于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调整了对华态度,B项正确;英美主动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不是因为中国法治水平的提升,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国力依然很弱,排除D项。故选B项。16.1948年8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指责:“职业学生一年半以来制造学潮109次,耽误课业506天,学潮漫及18个重要都市。”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有()A.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广泛发动群众 B.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形成C.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青年的极大愤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题干“职业学生一年半以来制造学潮109次”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学生发起的一系列运动是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众多学潮,B项正确;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在战略决战之后,排除A项;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开始的,排除C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在1919年,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和亲政策,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供职朝廷的少数民族上层联姻。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后,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约十万户突厥人移入中原,保全其部落,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挑选百余人担任京官武职。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出巡灵州,与诸部落首领会盟,史称“灵州会盟”。随后,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西北地区由战乱走向和平。——摘编自王朝海《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天可汗”?》材料二在世界文明史上,许多文明的衰亡都与异族的入侵有着极大的关系。然而,尽管中国古代也历经无数次改朝换代,亦或异族入侵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无论如何,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不仅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摧折,反而通过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不分夷夏,更加枝繁叶茂。——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原因。【答案】(1)措施:和亲;内迁;会盟;实行羁縻制度。(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华夏文化正统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当政者因俗而治(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认同意识的不断加强。(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根据“唐太宗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和亲政策,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供职朝廷的少数民族上层联姻”得出有和亲;根据“将约十万户突厥人移入中原,保全其部落,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挑选百余人担任京官武职”得出有内迁;根据“唐太宗出巡灵州,与诸部落首领会盟”得出有会盟;根据“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西北地区由战乱走向和平”得出实行羁縻制度。【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原因根据“无论如何,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不仅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摧折,反而通过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不分夷夏,更加枝繁叶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华夏文化正统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当政者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认同意识的不断加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或常识。——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材料二《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三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防止权臣“上下蒙蔽”。——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答案】(1)内容:政治上,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稳定小农经济;思想上,在“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理念下,相继以法家学说、黄老思想、董仲舒儒学思想为统治理念。(2)趋势:进一步压缩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削弱宰相权力到废除宰相,强化君权。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保障;但其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内容:政治上,根据材料一“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可得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经济上,根据材料二“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可得出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稳定小农经济;思想上,根据材料“‘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可得出在“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理念下,相继以法家学说、黄老思想、董仲舒儒学思想为统治理念。【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趋势:根据材料“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可得出进一步压缩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可得出从削弱宰相权力到废除宰相,强化君权。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保障;但其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新生的资产阶级面临着较西方先贤远为复杂的局面。它在发展近代民族主义的同时,不仅要反对国内的封建主义,而且更主要的是要反对外来的帝国主义。但它所借用的西学武器却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和破坏固有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认同因之便有被削弱的危险。这与自己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它在借重西学批判传统的同时,又不能不强调传统,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并兴,不仅是社会文化功能使然,而且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必然选择。——摘编自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既难以摆脱具有千年传统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又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带来的冲击。但不得不加以正视的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是在西方军事、政治及文化等多重冲击下得以型塑的。尽管它有着千年传统的民族观念内蕴其中,但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迁特点曾被许纪霖概括为:“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核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诚然,这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内行革命亦即“反帝反封”的过程中与激进主义思潮互为绾结,确乎展示了其所具有的异常明显的效用。——摘编自杨毓团《从“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到“新天下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武器却是一柄双刃剑”的含义,举例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如何借重西学批判,又尽力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影响。【答案】(1)含义: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冲击了文化传统,削弱了民族的文化认同。举例: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借用西方的民权观念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民族主义,要求“恢复中华”。(2)影响: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容易导致封闭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是含义,根据材料一“在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和破坏固有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认同因之便有被削弱的危险”可知,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冲击了文化传统,削弱了民族的文化认同。第二小问是举例,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来说明。【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尽管它有着千年传统民族观念内蕴其中,但主调还是效仿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可知,有利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据材料二“ 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核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可知,容易导致封闭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据材料二“这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外御西侮”可知,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结合所学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分析。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小说内容《侠义佳人》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