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的韵味解读TOC\o"1-2"\h\u23666第一章古诗词概览 1137141.1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249691.1.1古诗词的起源 243981.1.2古诗词的发展 264541.1.3题材丰富 3265031.1.4形式多样 3189541.1.5意境深远 3307321.1.6韵味独特 3295881.1.7思想内涵丰富 37621第二章诗词韵律之美 3132第三章意象与意境 5197781.1.8意象的内涵 5320691.1.9意象的运用 528061.1.10意象的表现 5100911.1.11意境的内涵 5259541.1.12意境的营造 614471.1.13意境的传达 66601第四章情感表达与审美 613375第五章诗人的创作心态 832572第六章诗词与社会生活 9128881.1.14政治对诗词的影响 9294981.1.15诗词对政治的反映 978381.1.16宗教对诗词的影响 1072381.1.17诗词对宗教的反映 1015401.1.18民间生活对诗词的影响 10148691.1.19诗词对民间生活的反映 1015799第七章诗词与传统节日 1014402第八章古诗词的传承与影响 12188111.1.20古诗词教育的源远流长 1281171.1.21古诗词教育的载体 1266581.1.22古诗词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1292421.1.23古诗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228231.1.24古诗词对文学流派的影响 12138421.1.25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借鉴 1318391.1.26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的碰撞与融合 1320631.1.27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的互动发展 13第一章古诗词概览1.1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1.1.1古诗词的起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口头传唱的诗歌。据《诗经》记载,我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以劳动歌、婚丧歌、祭祀歌等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1.1.2古诗词的发展(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指宫廷乐歌,颂则是指祭祀用的歌词。《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四言诗,也有杂言诗,表现手法丰富,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汉代汉代诗歌在继承《诗经》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诗歌形式,如乐府诗。乐府诗起源于民间歌谣,后来被官方收录整理,成为宫廷乐歌。汉代诗歌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等。(3)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创新。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4)唐代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唐代诗歌以五言、七言诗为主,诗人体裁丰富,如山水诗、边塞诗、咏物诗等。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后世诗歌的楷模。(5)宋代宋代诗歌在继承唐代诗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宋代诗歌以七言诗为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哲理的探讨。诗人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6)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诗歌在继承前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散曲、词、诗为主,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诗人如关汉卿、辛弃疾、纳兰性德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第二节古诗词的艺术特色1.1.3题材丰富古诗词的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山水田园、边塞风光,也有宫廷生活、市井百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1.1.4形式多样古诗词的形式多样,包括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不同的诗歌形式,具有不同的韵味和美感。诗人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情感,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1.1.5意境深远古诗词的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体验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寓意深刻的意境。这种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1.1.6韵味独特古诗词的韵味独特,体现在诗歌的格律、韵脚、意象等方面。诗人通过对字、词、句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具有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种美感。1.1.7思想内涵丰富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生哲理等。诗人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抒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第二章诗词韵律之美第一节平仄与声韵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独特的韵律之美。而这种韵律之美,首先体现在平仄与声韵的运用上。平仄,是古诗词音律的基础。平声,即平水韵,是指声调平稳、不上升不下降的音;仄声,即仄水韵,是指声调有上升或下降的音。在古诗词创作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平仄变化,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鲜明。例如,五言诗的平仄规律为“平平仄仄平”,七言诗的平仄规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通过平仄的变化,诗人能够创造出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诗歌。声韵,是指声母与韵母的组合。在古诗词中,声韵的搭配同样。声母与韵母的和谐搭配,使得诗歌的音韵更加优美。如《庐山谣》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的“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在声韵上形成了和谐搭配,使得诗歌的音韵效果更加鲜明。第二节对仗与排比对仗与排比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使得诗歌的韵律之美更加丰富多彩。对仗,是指诗句中对应位置的字词在意义、词性、声韵等方面相互呼应、对称。这种对称美使得诗歌的结构更加均衡,韵味更加浓郁。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萧萧下”与“滚滚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使诗歌的韵律之美跃然纸上。排比,是指将意义相近、结构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明显的节奏感。排比在古诗词中运用广泛,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排比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感强烈。第三节押韵与谐音押韵与谐音是古诗词中不可或缺的韵律元素,它们使得诗歌的音韵效果更加丰富多样。押韵,是指诗句的末尾音韵相同或相近。在古诗词中,押韵的运用使得诗歌的音韵更加和谐,富有音乐美。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末尾的“光”、“霜”、“乡”押韵,使得诗歌的音韵效果更加优美。谐音,是指诗句中的字词在声韵上相互呼应,产生一种和谐优美的音韵效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的“白日”与“黄河”、“依山尽”与“入海流”在声韵上形成谐音,使得诗歌的音韵更加优美。通过押韵与谐音的运用,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得以充分展现。第三章意象与意境第一节意象的运用与表现1.1.8意象的内涵意象,是中国古诗词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意念具体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在中国古诗词中,意象的运用和表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1.9意象的运用(1)自然意象的运用自然意象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如山水、花鸟、季节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念。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赞美之情。(2)人文意象的运用人文意象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历史、神话、传说等人文元素来表现情感和意念。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描绘秋夕的景象和牵牛织女的故事,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1.10意象的表现(1)象征性表现象征性表现是指诗人运用意象来暗示、象征某种情感或意念。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无法摆脱烦恼的感慨。(2)拟人化表现拟人化表现是指诗人将意象赋予人的情感、性格等特征,使其具有生动性。如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喜庆景象,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意象具有了生命力和活力。第二节意境的营造与传达1.1.11意境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诗意的境界。意境的营造和传达是古诗词创作的核心。1.1.12意境的营造(1)意境的空间营造意境的空间营造是指诗人在创作中,运用意象构建出一个富有层次、立体的空间。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描绘山居的景象,构建出一个宁静、优美的空间意境。(2)意境的时间营造意境的时间营造是指诗人在创作中,运用意象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时间感。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描绘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永恒的时间意境。1.1.13意境的传达(1)寓情于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意象之中,使意境具有感染力。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2)情景交融诗人在创作中,使情感与意象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壮阔山河的赞美之情。第三节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与意境在古诗词创作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的提升。诗人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表现,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同时意境的传达也需要意象的支撑。在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古诗词独特的审美特质。第四章情感表达与审美第一节情感的抒发与寄托中国古诗词文化,自古以来便是情感表达的集大成者。诗人们借助丰富的意象和修辞,将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抒发得淋漓尽致。在情感的抒发过程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以物言志,借景抒情。山水诗是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诗人们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画面,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也是诗人们情感寄托的重要对象。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或神话故事,诗人们可以借古鉴今,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感慨。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飞烟散尽,明月如钩。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中引用了“梦落花”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二节美的发觉与欣赏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美的发觉与欣赏贯穿始终。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风情、艺术作品等方面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他们对美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到审美眼光。自然景观是诗人们发觉和欣赏美的重要领域。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的美景,将其融入诗词之中,传递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叹。人文风情也是诗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通过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冬日景象,传递了诗人对温馨家居生活的向往。艺术作品也是诗人们欣赏美的重要对象。他们通过对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赞美,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和审美价值。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沙尽,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赞美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第三节情感与审美的互动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情感与审美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诗人们在对美的发觉和欣赏过程中,情感得以抒发和寄托;而在情感的表达中,又进一步提升了审美价值。情感与审美的互动体现在诗人们善于在情感表达中融入审美元素。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中通过对黄河、白发等意象的描绘,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人生哲理。同时情感与审美的互动也体现在诗人们在对美的欣赏中融入情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与审美的互动是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诗人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尽情挥洒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第五章诗人的创作心态第一节诗人的创作动机与情感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诗人的创作心态是一个的环节。诗人的创作动机往往源于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波动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可以是对人生困境的感慨。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词之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杜甫的《登高》一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人的创作动机还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人的创作动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唐代诗人多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浪漫与豪放;宋代诗人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追求淡泊与宁静。第二节诗人的社会背景与人生经历诗人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心态产生深刻影响。古代诗人多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使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运用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诗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也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如李白、杜甫等诗人,他们在仕途失意后,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以诗词抒发内心情感。而白居易、王之涣等诗人,则在官场上取得了较高的地位,他们的诗词创作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第三节诗人的个性与风格诗人的个性与风格是古诗词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诗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使得他们的诗词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诗人的个性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严谨、王之涣的婉约等,这些特点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诗人的风格还受到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唐代的诗词多豪放、奔放,宋代的诗词则多含蓄、婉约。诗人的创作心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课题。通过对诗人创作动机、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以及个性与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味,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才情。第六章诗词与社会生活第一节诗词与政治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政治与诗词的关系密不可分。自古以来,诗人们便以诗词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和感悟。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与政治之间的交融与互动。1.1.14政治对诗词的影响(1)诗词创作背景: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创作背景。在不同的政治时期,诗人们关注的焦点、表达的情感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都有所不同。(2)诗词主题:政治对诗词主题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动荡的时期,诗人们往往关注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等重大主题;而在政治稳定的时期,则更多关注生活琐事、山水田园等。1.1.15诗词对政治的反映(1)赞美政治:诗人们以诗词赞美政治清明、国家繁荣,表达对政治领袖的敬仰。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歌颂了唐朝的政治清明。(2)批判政治:诗人们也以诗词批判政治黑暗、社会不公。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第二节诗词与宗教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宗教信仰与诗词创作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与宗教之间的关系。1.1.16宗教对诗词的影响(1)宗教信仰:诗人们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王维,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创作了大量表现禅意的诗词。(2)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中,运用了佛教文化中的庐山传说。1.1.17诗词对宗教的反映(1)宗教情感:诗人们在诗词中表达自己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感悟。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2)宗教故事:诗人们在诗词中讲述宗教故事,传播宗教思想。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哀江头》,以佛教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悲愤。第三节诗词与民间生活中国古诗词文化中,诗词与民间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与民间生活之间的关系。1.1.18民间生活对诗词的影响(1)民间风情:民间风情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人们通过描绘民间风情,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民间风情。(2)民间情感:民间情感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源泉。诗人们在诗词中抒发对民间生活的感悟,表现了真挚的情感。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1.1.19诗词对民间生活的反映(1)民间故事:诗人们在诗词中讲述民间故事,传承民间文化。如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2)民间生活:诗人们在诗词中描绘民间生活,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真实面貌。如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表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与美好。第七章诗词与传统节日中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诸多诗篇在描绘节日氛围、传达民族情感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韵味。以下为第七章内容概述。第一节春节诗词春节,又称岁首、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吉祥。古诗词中关于春节的描写,既表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民间习俗与风土人情。杜甫《元日》一诗,以“元日”为题,描绘了新年之际宫廷中的喜庆景象,展现了皇权与民间的和谐统一。诗中“瑞雪丰年好,边庭静默时”一句,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也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王安石《元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民间春节的喜庆氛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喜悦之情。第二节中秋诗词中秋佳节,月圆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古诗词中关于中秋的描写,既有对团圆的渴望,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以明月为线索,抒发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民间庆祝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中“飞烟散尽,满地落红”两句,既描绘了节日氛围,也传达了词人内心的感慨。第三节重阳诗词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诗词中关于重阳的描写,既有对登高赏景的赞美,也有对老人长寿的祝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句,道出了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思念。杜牧《重阳席上赋菊》一诗,以菊为题材,赞美了重阳节的美好景象。诗中“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传达了对老人长寿的祝福。通过对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浓郁的韵味,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八章古诗词的传承与影响第一节古诗词的教育与传承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西方教育思想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生产与运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版高压电力线路紧急维修服务协议模板版
- 2025标准写字楼租房合同范本
- 2024年某工程项目款支付细化合同模板版
- 2024年度智慧城市项目职工聘用合同范本3篇
- 2025车辆股份转让合同书
- 2025设备配件采购合同范本
- 2025涉外技术咨询合同样式
- 催化材料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开大学
- 牙隐裂牙隐裂
- 办公楼装饰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评估测试题
- 三色鸽食品厂降压变电所的电气设计
- GB/T 9944-2015不锈钢丝绳
- GB/T 6680-2003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 初中生家长会ppt
- GA/T 1567-2019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 中兴通讯学院
- 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致癌作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