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的植物病害的病征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主要功能是吸收、输送和贮存营养,为繁殖生长做准备。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属于(黄单胞菌)(学名)属细菌,从细胞形态上,该菌是具有(一)条鞭毛的(短杆状)状细菌,主要从水稻叶片的(叶尖)或(叶缘)侵入,引起叶片病害,湿度大时,叶片病部可见(蜜黄色)色的(菌脓)流出。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病害,其病原为(禾谷镰孢),可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孢子形态为(刀形),具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形态为(单细胞无色)但聚集时呈现(粉红色)颜色。小麦锈病病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黄色到铁锈色的(夏孢子堆),生长后期,病斑上可见黑色的(冬孢子堆);前者球状单胞,而后者是(棍棒形双胞),且有一长柄。黑穗型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时,整个果穗外面包被白膜,白膜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这是该菌的越冬形态,也是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大豆菌核病是由(核盘菌)侵染导致的,从侵染循环和对病害贡献而言,该菌的(有性)阶段产生的(子囊孢子)作用最大,而(菌核)是最主要的越冬形态。(棉花黄萎病)和(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两大病害,其病原属名分别为(轮枝孢属)和(无性菌类镰孢属),叶部症状分别为(黄斑型、枯斑型、落叶型)和(青枯型、半边黄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界的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植物病毒的核酸按复制过程中功能的不同,大体可分为5种类型:(正单链RNA)、负单链RNA、(双链RNA)、单链DNA和双链DNA。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即对于每一个寄主的(抗病基因),病原菌都存在一个特异的与之对应的(无毒基因)。常见的植物病害的病状有坏死、变色、(畸形)、萎蔫、腐烂。小麦散黑穗病发生时,最初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烟草赤星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链格孢侵染的,而黑胫病则由鞭毛菌亚门的侵染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时,茎秆叶鞘部位出现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并相继出现灰白色霉层,它们主要是担子和担孢子,最后这些部位上的菌丝形成黑色菌核。甘薯黑斑病发生时,病斑上出现针刺状的病症,这主要是具有长喙的子囊壳,其中含有子囊孢子,传播造成储存期烂窖,感病薯块即使没有完全腐烂也因含有黑疱霉酮等呋喃萜类有毒物质不能食用。植物病毒核酸种类有(RNA)和(DNA),其中绝大多数植物病毒核酸是(RNA)。稻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是第二年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植物病原细菌主要从植物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伤口)是植物病原细菌最主要的传染途径。二、判断题植物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对于棉花黄萎病、枯萎病而言,异核现象与准性生殖可能是致病变异的重要因素。(×)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TMV、PVY和CMV。(√)水稻和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均是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以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异地越夏和越冬。(×)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球状菌,少数是杆状。(×)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株的根系上,平均分布着黄色根瘤和胞囊。(×)我国小麦条锈病菌靠夏孢子往返传播,完成周年病害循环,造成严重减产。(√)潮湿环境中,苹果果实腐烂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病斑常涌出黄色冬孢子角。(×)甘薯黑斑病主要为害甘薯块根和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通常有两种,虽然其致病性有一定差别但培养性状相似。(×)烟草黑胫病的病原物为链格孢,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为梭形,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小麦全蚀病是麦类毁灭性病害,连作久的土壤病原菌积累愈多,因而为害愈加严重。(×)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典型症状是病部表面分布一层白粉状霉层和黑色小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分生孢子形态上的主要特点在于前者脐点突出,后者为脐点平截(√)玉米丝黑穗病为局部侵染,发病后,叶部和茎秆产生黑粉苞(×)。实践证明,防治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安全措施是上午使温室通风,中午封闭,利用日光直晒提高温室温度,从而达到高温控制病菌的目的(√)。苹果腐烂病在果实上部的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诱发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树体营养不良,树势衰弱(√)。三、名词解释专性寄生物:有些寄生物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生存,或者说寄生物完全依赖于宿主,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营寄生生活症状(symptom):是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在组织内部和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真菌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种孢子的过程。病毒(Virus):是(通常)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死体营养:指在自然界可以从死的寄主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病害循环(diseasecycle):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植物病害(plantdisease):当植物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后,其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并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造成生长受阻、产量降低、质量变劣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生理小种: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别,在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不同小种对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或不同种、属)之间的致病性不同。有时细菌的生理小种称菌系(strain),病毒的称毒系或株系(strain)。转主寄生heteroecism: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病状:是发病植物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不正常表现。病征: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上所形成的特征。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主要功能是吸收、输送和贮存营养,为繁殖生长做准备。致病变种(pathovar,pv.):在细菌种下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为差异来划分的组群。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子实体(sporophoreorFruitingbody):高等种类的真菌,常形成各种形态的菌丝体,称为子实体。活体营养:在自然界只能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获取营养的生物,寄生能力强。菌丝体(Mycelium):一团菌丝称作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附着胞(Appressorium):许多寄生于植物的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会发生膨大,分泌黏状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此即附着胞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与其寄主植物的关系分亲和及不亲和两种类型,亲和与不亲和病原分别含毒性基因(Vir)和无毒基因(avr),亲和与不亲和寄主分别含感病基因(r)和抗病基因(R)。当携带无毒基因的病原与携带抗病基因的寄主互作时,二者才表现不亲和,即寄主表现抗病;其它情况下,二者表现亲和,即寄主感病。寄主与病原间的非亲和性互作关系取决于病原产生的无毒(或非之亲和)因子的变异性和寄主对该因子的敏感性,无毒因子通过改变寄主的生理特性而起作用交互(叉)保护作用:两种病原物感染一种寄生时先入侵的病能够保护寄主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四、简答题植物病原真菌5大亚门的主要特征答:植物病原真菌5大亚门的主要特征:(1)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原生质团或十分发达的无隔菌丝;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休眠孢子或卵孢子;大多是水生或两栖。(2)接合菌亚门真菌:营养体为发达的无隔菌丝;无性产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为同型配子囊接合产生接合孢子;陆生、多为腐生菌。(3)子囊菌亚门真菌: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少数单细胞;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形成子座和菌核;无性繁殖:各种类型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子囊孢子;陆生、腐生和寄生。(4)担子菌亚门: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多数是双核;可以形成菌核、菌索和担子果;无性繁殖:一般没有无性繁殖,不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担孢子。(5)半知菌亚门: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缺失或还没有发现,一旦发现,大多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举例说明植物病害症状五大类型的特点。答:(1)变色:植株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如黄化,花叶、红叶;冬青红叶病、大麦黄化病毒病。(2)坏死:是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引起,斑点:角斑、轮纹斑或环斑,蚀纹、穿孔,枯焦、叶烧,立枯、猝倒,疮痂、溃疡;花生黑斑病、褐斑病,黄瓜霜霉病。(3)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桃褐腐病,苹果炭疽病、轮纹病。(4)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凋萎,包括生理性萎蔫和病理性萎蔫;青枯-马铃薯。(5)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等;番茄病毒病条斑症状。简述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过程。答:植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像大多数生物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器官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1)以(+)RNA病毒为例,病毒的复制过程如下:1)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释放RNA;2)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病毒复制酶等与复制相关的基因产物;3)复制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链,并形成双链复制型;4)从复制型产生子代(+)RNA链;5)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外壳蛋白;6)外壳蛋白亚基和RNA组装成新的病毒粒体。(2)病毒的增殖过程: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基因表达→复制大量的基因组及合成外壳蛋白→病毒粒体装配、成熟和释放。稻瘟病慢性型与褐点型症状比较,并指出鉴别要点?答:(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鉴别要点:“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2)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鉴别要点:无霉层。简述玉米大斑病的病害循环。答:玉米大斑病的病害循环:①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②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直接侵入,少数从气孔侵入;③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生育期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简析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的特点及其可能机制。答:一般连作地发病重,在冬小麦连作田,病害从零星发生到严重受害,一般经3~4年(土壤肥力高的6~7年)时间,严重为害期1~3年,此后再继续连作小麦,病情反而减轻,趋于稳定,即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其形成的两个先决条件是:一是连作,二是为害达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自然衰退形成机制:微生物群落;化学物质、pH;病原菌遗传变异。简析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答: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①解剖学研究(导管堵塞学说):棉花病株导管内菌丝和孢子大量繁殖,并刺激邻近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和侵填体,同时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和细胞壁中的胶状物质和果胶物质,引起组织解体,从而堵塞导管;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从而使棉株萎蔫。②致病毒素学说:黄萎病菌所产轮枝菌素是致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毒素主要成分是酸性糖蛋白,因其毒害作用致萎,另一方面毒素本身也可以诱发棉苗维管束系统的堵塞。导致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病原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答:导致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病原有:TMV、CMV、PVY。①TMV:粒体杆状,增殖适温28~30℃,钝化温度93~98℃,稀释限点为107。②CMV:粒体球状,钝化温度为65~70℃,稀释限点约104,体外存活期为3~4天。③PVY:粒体线形,钝化温度为55~65℃,稀释限点为植物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答:传播,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一株植物的过程(植株间扩散)。1)、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染方式,如汁液传播、嫁接传播、菟丝子传播、种子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等。2)、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这种有机体被称为介体,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菟丝子等。简述子囊菌亚门真菌的一般特征。答:子囊菌的一般特性:①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少数单细胞;②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形成子座和菌核;③无性繁殖:各种类型分生孢子;④有性生殖:子囊孢子;⑤陆生、腐生和寄生。简述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答: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①属于原核生物界的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②一般细菌的形态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大都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的。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少数是球状;③大多具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叫极鞭,着生在菌体侧面和四周的叫周鞭;④植物病原细菌都不产生芽孢;⑤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物,均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寄生性强的可以侵染绿色叶片,寄生性弱的只能侵染植物的贮藏器官和果实等抗病性较弱部位;⑥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是48~53℃/10分钟,而要杀死细菌的芽孢则需要120℃左右的高压蒸汽10~20分钟。因此高压灭菌的指标是120℃30分钟。⑦细菌都是以裂殖方式繁殖,即一分为二;⑧细菌经常发生变异。人工培养的细菌致病力容易减弱,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可以恢复其致病力;⑨各类细菌都是倾向于群居。简述水稻稻瘟病叶部症状类型及其特征。答:水稻稻瘟病叶部症状:①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病斑无霉层。③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④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在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简述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答: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病害发生和流行与栽培制度、土壤肥料、整地方式、小麦播种期、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连作地发病重,在冬小麦连作田,病害从零星发生到严重受害,一般经3~4年(土壤肥力高的6~7年)时间,严重为害期1~3年,此后再继续连作小麦,病情反而减轻,趋于稳定,即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轮作可减轻的病害发生,土壤肥力差病情重,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缺磷地发病重,铵态氮可减轻发病而硝态氮则利于发病。简述玉米大斑病叶片症状类型及其特点。答:玉米大斑病叶片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在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初期产生椭圆形小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褐色坏死条纹;②在不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病斑一般长5~10cm,宽1cm左右,后期黄褐色。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潮湿时病斑密生灰黑色霉层。简述水稻白叶枯病症状类型及其特征。答: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叶枯型:典型症状。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始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远看一片白色,因此称作白叶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②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明病害正急剧发展。③凋萎型: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④黄叶型: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宽条斑,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试从症状、病原及生物学特性方面比较小麦三种锈病的异同。答:小麦三种锈病的异同(1)病原:①小麦条锈病: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②小麦叶锈病: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③小麦杆锈病: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均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2)生物学特性:条锈菌喜凉怕热,叶锈菌温度适应范围大,杆锈菌高低温都敏感;锈菌生活史复杂,具有转主寄生现象和多型性;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强,有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三种锈菌在我国都以夏孢子的逐代侵染完成周年循环。(3)症状:①共同点:夏孢子堆-夏孢子铁锈状,冬孢子堆黑色;②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子囊菌亚门和鞭毛菌亚门真菌有哪些不同之处?答:(1)子囊菌亚门真菌一般特性: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少数单细胞;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形成子座和菌核;无性繁殖:各种类型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子囊孢子;陆生、腐生和寄生。(2)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特征:营养体:原生质团或十分发达的无隔菌丝;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休眠孢子或卵孢子;大多是水生或两栖;绵霉菌、腐霉菌、疫霉菌、霜霉菌。简述玉米丝黑穗病得病害循环答: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害循环:(1)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2)种子萌发时冬孢子随之萌发,从胚芽或根侵入,病菌在生长点定植,随植株生长而蔓延。花芽分化时侵入花器,在雌雄穗部形成大量冬孢子。病菌没有再侵染。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主要有哪些?答:植物病原细菌不产生休眠孢子,但可以在种子、土壤、多年生寄主植物、植物残体、昆虫等上存活。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主要有:①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许多植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如块根、块茎、鳞茎、芽条和插条等)内外越冬或越夏,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②土壤:植物病原细菌单独在土壤中的存活期,一般是很短的。③病株残余:植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病株残余组织中长期存活,是许多细菌病害的重要侵染来源。④杂草和其它作物:杂草和其它作物上的病原作为侵染来源远不如植物病毒那样普遍。⑤昆虫介体:昆虫介体可以传染病害。但是作为侵染来源则远不如植物的病毒那样普遍。植物病毒病症状类型主要有哪些?答:(1)外部症状:①变色:花叶:新叶上发生“明脉“,以后延伸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②坏死:在叶片、果实或茎的表面形成的单线圆环或同心环、半环或近封闭的环,褪色最后成为坏死,或沿脉坏死;③畸形:病叶变窄,伸直呈拉紧状,叶表面发脆,失去光泽,叶尖细长,边缘上卷;果实表面凹凸不平,不能正常生长,无法食用;(2)内部症状:内含体。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主要有哪些?答:在病毒传递中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这种有机体被称为介体,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菟丝子等。(1)昆虫介体:植物病毒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同翅目昆虫占70%以上,主要为蚜虫、叶蝉、飞虱类。还有甲虫、粉虱、蓟马等。(2)土壤中的介体:①真菌:已发现7种真菌传播19种病毒,油壶菌属、粘菌属系植物的非致病菌,为主要的真菌介体;集壶菌、粉痂菌及腐霉菌除为植物本身病原菌外,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关系除少数芸苔油壶菌为游动孢子体外带毒外,大多数为孢子内带毒,属持久性传毒。②线虫:已知有5个属的线虫介体传播约23种病毒。一般线虫蜕皮后就不能传毒,饲毒和传毒时间只要15分钟至1小时。线虫传播的植物病毒均属于非持久性,线虫传病毒也可借花粉、种子传,极易汁液传,许多线虫传病毒引致环斑型症状。(3)螨类介体:主要是叶芽螨和蛛螨。螨和病毒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是由曲叶螨传播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这是属于循回型,病毒主要存在于中肠,没有发现在体内增殖的现象。螨类只有在若虫期获毒以后才有传毒能力,带毒螨蜕皮后仍能传毒,但不能经卵传,汁液摩擦亦可传,螨类传播病毒的效率有时是很高的,如单个带条点花叶病毒的螨就能使小麦发病。稻瘟病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主要有哪些?答:稻瘟病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稻梨孢菌的致病性易产生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①突变。病菌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突变,形成新的致病类型,人工培养中常见的扇形变异,多由突变所引起。②菌丝融合,导致准性生殖。病菌菌丝联结,细胞核转移融合,形成二倍体,单倍化后产生变异。③有性交配。在人工培养下病菌菌株间的交配已形成有性态,对病菌的变异性机制,将进一步得到阐明。稻瘟病发病因素主要有哪些?答:稻瘟病发病因素:(1)水稻抗病性:水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①抗病机制:生理机制和生化机制。②品种抗性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互作:无论是籼稻还是粳稻,都存在着高感和高抗品种。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2)气象因素: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子。气象因素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长江流域由于气候特点,一年中通常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6月上旬至7月上旬,气温适宜、阴雨连绵,容易引起早稻穗茎瘟和中晚稻叶瘟发生,二是8月下旬至9月份,气温下降至适宜发病的温度,如果秋雨连绵,就会引起中晚稻叶瘟和穗茎瘟发生。(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田间小气候。合理施肥,科学灌溉,适度晒田。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因素:(1)水稻抗病性:一般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2)气象因素:一般在气温25~30℃发病最盛,22℃以下或33℃以上病害受抑制。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暴雨和台风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中稻为主的地区和早、中、晚稻混栽地区易于造成流行。纯双季稻区发病较轻。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多,抗病力减弱。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简述水稻纹枯病的病害循环答:水稻纹枯病的病害循环:(1)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2)春耕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浮着在寄主叶鞘、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进入叶鞘内、产生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组织内。(3)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4)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植株间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熟期,病斑由下向上垂直扩展。(5)担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引起病害,自然情况下和病害无明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简述大豆胞囊线虫的症状答:大豆胞囊线虫的症状:(1)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上,受害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均可表现症状。(2)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早落,花芽少,不结荚或很少结荚。(3)地下部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甚至整个根系发根状。须根上有许多白色至黄色小颗粒(雌虫)(4)被害根很少结瘤。由于包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使植株提早枯死。简述大豆花叶病的发病因素答:(1)豆种的带毒率、蚜虫发生的数量和迟早、气候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可影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2)豆种带毒率:主栽品种带毒率高。(3)介体蚜虫的消长:发生早、数量大,发病重。(4)气候条件:发生花叶病的适温为20~30℃。(5)品种抗病性:品种抗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稻瘟病稻瘟病症状: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叶瘟、叶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叶瘟: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性,最外层为黄色晕圈,内圈为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初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及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易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颈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病原物1无性世代:灰梨孢或稻梨孢2有性世代:子囊菌,田间自然状态下未发现有形态。形态1菌丝:具隔膜和分枝,初期无色,后变灰褐色,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产生的菌落色泽有差异。2分生孢子梗: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成簇伸出,很少单生,不分枝,通常2—4隔,淡褐色,孢子脱落后,顶部呈屈膝部。3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性,顶端尖,基部钝圆,有脚孢,无色或淡褐色,成熟后常2隔,多数孢子从顶细胞或基细胞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生成附着胞,生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生理学1菌丝生长温度8—37度,最适温度26-28度。2分生孢子在10-35度均可形成,以25—28最适。萌发最适25—28度。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条件,52度,5-7min;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60度经30h仍有部分存活;于-4-6度,经50-60d,仍有20%孢子存活。3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大于93%,并需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孢子萌发临界相对湿度大于90%,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1侵入条件较严格,在适温下,须持续结水6-7h,病菌才能侵入。2稻瘟病可以产生多种毒素,目前已经发现五种: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细交链孢菌酮酸、稻瘟醇、香豆素。3毒素对水稻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将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细交链孢菌酮酸的稀释液,分别滴加到水稻叶片的机械伤口上,在适宜温度下都可以引起与稻瘟病相似的病斑。致病性分化1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对于每一个寄主的抗病基因,病原菌都存在一个特异的与之对应的无毒基因。”2稻瘟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明显的专化性。据此可以区分为不同生理小种。3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突变。菌丝融合,导致准性生殖。有性交配。4)寄主范围自然情况只侵染水稻,人工条件可侵染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来自不同禾本科植物的梨孢菌可以侵染水稻。病害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2病菌侵染过程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潜育期:病菌侵入后,显症时间主要受温度影响、叶瘟潜育期在17—18度时,为7—9天,在26—28度时,为4—5天。发病期:病斑出现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孢子。3.孢子释放与传播风是孢子分散必要条件,雨露光促进孢子脱落。释放高峰期为凌晨0-4时,阴天可全天释放包子。稻瘟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发病因素1水稻抗病性: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抗病机制:生理机制和生化机制。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互作。多数抗病性为显性。2气象因素: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子。期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田间小气候。流行预测稻瘟病是气传、单年流行病害,其发病程度与品种感病性和种植面积、小种组成和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水分管理等密切相关。防治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3种子消毒4药剂防治分论重点二:水稻白叶枯病(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抗性机制1结构抗病性自然伤口及伤口、蜡质与茸毛、细胞壁的组成物质加厚。2化学抗病性凝集素、天然分泌物、抑菌物质和解毒物质等。3主动抗病机制非寄主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基本的防卫反应。症状: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叶片发病,病害症状可以有以下类型。1.叶枯型:典型症状。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始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远看一片白色,因此称作白叶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页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明病害正急剧发展。3凋萎型: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4黄叶型: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宽条斑,病株生长受到抑制。病原物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革兰氏阴性,好气性,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圆滑。病菌致病性: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寄主范围: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茭白和一些禾本科杂草。病害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带菌水稻种子,病稻草和稻桩,杂草,再生稻及自生稻草。新病区以种子传播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2传播和侵染越冬病菌随水流传播至稻苗。病菌一般叶片水孔和伤口侵入,病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引起典型叶枯症状。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时,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凋萎症状。病菌随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中就可大流行。发病因素1水稻抗病性:糯稻大于粳稻大于籼稻。2气象因素:25—30度发病最盛。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氮肥使用,田水漫灌。流行与预测:水稻在孕穗—抽穗期最为感病,在易感期内,如果田间菌量大,水稻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就会导致病害流行。1始病期预测:发现中心病株或田间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即可结合天气预测。2流行趋势预测:品种感病和病原存在条件下,病害流行取决于气候条件。防治: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抓住秧苗防治,结合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1严格检疫工作,杜绝种子传病。2选用抗病品种。3培育无病壮秧。4加强水肥管理5药剂防治6生物防治分论重点三-水稻纹枯病发病时期: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危害部位:叶鞘,叶片。叶鞘发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初期:叶鞘(近水面)水渍状、边暗绿色、模糊的小斑点。中期: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湿度低时是草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斑中心有时半透明。晚期:病斑相互连接成很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叶片发黄枯死。叶片发病: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相似。病情扩展慢时,外缘褪黄,也成云纹状,病情扩展快时,象被开水烫伤一样,叶处快腐烂。茎部受害初期与叶片一样,后期黄褐色,易折倒。在病部条件适宜时,长出白色蜘蛛网一样的菌丝,然后缩成白色菌丝团,以后变成黑色的菌核。症状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成为花脚秆、烂脚杆。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状。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色菌核,后期病部还可以见到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病原物1有性态为瓜亡革菌,担子菌亚门。无性态为茄丝核菌,半知菌类。2茄丝核菌主要特征:幼期营养菌丝中细胞多核有明显的桶孔隔膜幼期营养菌丝分支呈锐角、老熟分枝与再分枝一般呈直角分枝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隔膜。3病菌生理病菌菌丝适温28—32度,pH2.5—7.8,最适5.4—6.7菌核萌发96%湿度以上,低于85%受抑制。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但促进菌核形成。4寄主范围寄主范围广。病害循环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进入叶鞘内,产生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组织内。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植株间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热期,病斑由下向上垂直扩展。担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引起病害,自然情况下和病害无明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病因素1菌源数量2气候条件:高温高湿3栽培技术:氮肥施用量4品种与生育期流行预测纹枯病的发生轻重,气候因子温度湿度,栽培因素氮肥使用和品种。防治1农业防治栽培管理、打捞菌核2药剂防治井冈霉素,分蘖末期从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从发病率20%的田块。3生物防治分论重点四-麦类锈病(小麦三锈)麦类锈病条锈病(小麦、大麦、黑麦)秆锈病(小麦、大麦、黑麦)叶锈病(小麦、大麦)1.小麦条锈病症状识别要点:1危害部位: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2发病时期: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3症状特点:受害叶片上产生大量黄色粉疱,成株期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后期在同一部位长出黑色粉疱。夏孢子堆鲜黄色,狭长型至长椭圆形;冬孢子堆狭长形,埋在表皮下,成条状。2.病原:小麦条锈病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引起。夏孢子鲜黄色、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分割处缢缩、褐色、棍棒形、有短柄。未发现有性世代(担孢子)。病害发生规律:旬均温在2℃,侵入后菌丝体可缓慢扩展旬均温超过22℃,不能侵染侵/不能正常发病。夏孢子在RH40%时,0℃-433天,5℃-179天,15℃-47/89天,25℃<10天,36℃<2天,45℃下45分钟全部死亡。RH在80%时寿命变短。越夏-关键。条锈病菌喜低温,不耐高温。在大多数麦区条锈菌不能在同一地区完成其周年循环,因此,越夏是关键环节。明确: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以夏孢子在异地越夏和越冬,靠夏孢子往返传播,完成周年病害循环,并能在大范围内流行成灾,造成严重减产。3.限制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旬平均气温22-23℃定为小麦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中国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越夏区,该越夏区有纯春麦越夏区、自生麦苗越夏区和春麦与自生麦苗混合越夏区三种类型,制约上述3种越夏形式的主导因素是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夏的第二个因素是菌源与寄主对接。凡晚熟小麦与自生麦苗重叠生长达30d以上的地区,条锈菌能顺利越夏。条锈菌的越夏寄主有晚熟小麦、自生麦、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以前两种为主。降雨也是限制病菌越夏的重要条件。条锈病菌越冬情况由于受越夏菌源量和气象条件的影响。病菌越冬的限制因素是入侵时的湿度和入侵后的温度与小麦叶片是否会继续存活等。条锈菌越冬区有以下3种类型:(1)小麦返青期明显地区(2)小麦返青期不明显地区(3)小麦无返青期地区,这一地区也叫冬繁区,条锈菌冬季可继续繁殖。由于越冬的差异,病菌越冬存活情况在年份间和地区间差异很大。4.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冬的主要因素是气象条件、秋苗发病程度和品种抗冻力,l月平均气温低于-6-7℃,条锈菌不能越冬。寄主品种抗冻力强,锈菌越冬率高;抗冻力弱,越冬率低。抗冻活性的PR蛋白5.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2)条锈菌越冬菌源量。(3)3-5月份的降雨量,特别是3-4月份的雨量。(4)早春气温回升得早、晚。在小麦返青期明显的地区,不论冬前菌源量多少,只要不受外来菌源影响,不流行。在小麦无返青期的地区,冬前菌源与来春流行十分密切,即冬前菌源量愈大,来春流行程度越强。在小麦返青期不明显距条锈菌越夏区又较近的地区,小麦播种期较早,冬前易形成或大或小的菌源量。关键: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是影响条锈病流行与否及其流行程度的基本条件6.综合防治:.建立控制条锈病的预警系统和异地监测网,加强病菌生理小种和品种抗性变异的研究与监测;选育和推广抗锈良种,实行抗病基因品种合理布局;科学应用粉锈宁等药剂防治小麦锈病;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不早播,以减少冬前发病;配方施肥,勿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提倡深耕细耙,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寄主;控制以陇南为主的越夏易变区,减少越夏菌源和新小种产生几率,近年来还通过抗病基因品种布局、作物结构调整等措施开始了陇南易变区持久控制措施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小麦叶锈病1症状: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许多散生、排列不规则,圆形至椭圆形的橘红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2病原物: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病菌具转主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孢子。唐松草和小乌头为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其转主寄主未被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不起作用。夏孢子单细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胞,椭圆形至棍棒形,暗色,顶端平截或倾斜。3生理分化现象和致病性变异发病规律:病菌靠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夏孢子通过气孔入侵小麦秋苗,并在秋苗上越冬,春季不断进行再侵染。小麦收获后,病菌在自生麦苗上越夏。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抗病性、病原菌的致病性、越夏越冬、生理小种及春雨的多少有关,春雨多、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小麦杆锈病1.症状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叶鞘。小麦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在病部形成许多散生、隆起的、长椭圆形褐色粉疱,后期在同一部位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病原菌生长发育,要求温度较高(15-20-25)2.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变种,属全孢型转主寄生菌,发育过程中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禾柄锈菌除侵染小麦外,也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引起秆锈病。3.发病规律:春季,越冬的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普通小檗和十大功劳,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小麦产生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在适宜条件进行多次再侵染。当条件不利于夏孢子的生存时,产生冬孢子进行越冬越夏。病菌主要以夏孢子阶段完成周年循环。病害的流行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适合的气候象条件和充足菌源。4病害循环杆锈病菌夏孢子不耐寒冷,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越冬。春、夏季,越冬区的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经由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流行。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的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部分平原麦区如山东胶东、江苏淮北等地冬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至于越夏菌源如何于秋季到达越冬基地,以及病菌是否还可以在其他地区越冬等问题,尚待研究。共同特点:夏孢子堆-夏孢子铁锈状,冬孢子堆黑色。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病原菌学名:条锈:条形柄锈菌叶锈: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秆锈: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6生物学特征:条锈菌喜凉怕热,叶锈菌温度适应范围大,秆锈菌高低温都敏感;锈菌生活史复杂,有转主寄生现象和多型性;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强,有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三种锈菌在我国都以夏孢子的逐代侵染完成周年循环。条锈:主要在西北、华北、淮北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发生危害。叶锈:主要在长江种下游麦区和四川、贵州发生多,近年华北、东北麦区也有上升趋势。秆锈:主要在东北内蒙古春麦区和华东沿海冬麦区危害。分论重点五-玉米大斑病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玉米产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区。症状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因品种抗性不同,叶片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1在具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初期产生椭圆形小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褐色坏死条纹。2在不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病斑一般长5—10cm,宽1cm左右,后期黄褐色。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潮湿时病斑密生灰黑色霉层。病原物有性态大斑病毛球腔菌。无性态大斑病凸脐蠕孢。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伸出,单生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屈膝状,具隔膜。分生孢子梭形。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向外伸出,孢子2—8隔膜,萌发时两端产生芽管。大斑病菌分为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分别对玉米和高粱表现转化致病性。玉米专化型中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在我国1号小种和2号小种。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直接侵入,少数从气孔侵入。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生育期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发病因素1品种抗病性2气候条件3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玉米小班病发生该病害全世界普遍发生,60年代以后,由于推广的杂交品种感病,小班病的危害日益加重。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夏播玉米和春、夏混播玉米地区受害较严重。春玉米地区发生较轻。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后发病较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后变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病斑呈椭圆或纺锤形。病斑密集时连片融合,致使叶片枯死。多雨潮湿时病斑上可见霉层。在叶片上因小种和玉米细胞质不同而有3种类型:1.病斑椭圆形,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深褐色。2.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色,有时病斑上出现轮纹。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不扩大。前两种为感病类型,后一种为抗病类型。病原菌无性态:玉蜀黍平脐蠕孢。有性态:异旋孢腔菌。分生孢子梗2~3根束生,从叶片气孔中伸出,直立或曲膝状弯曲,褐色,具3~15个隔膜,不分枝,上端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褐色,两端钝圆,多向一端弯曲,中间粗两端细,具3~13个隔膜,脐点凹陷于基细胞之内,分生孢子多从两端细胞萌发长出芽管,有时中间细胞也可萌发。子囊壳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病组织中发现,子囊壳黑色,球形,喙部明显,常埋在寄主病组织中,表面可长出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内部着生近圆桶状的子囊,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柄;子囊内大多有4个线状无色透明具5~9个隔膜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相互缠绕成螺旋状,萌发时每个细胞均可长出芽管。病原菌致病性分化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为T小种、C小种、O小种。T小种和C小种:具专化性,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玉米具有强毒力。病菌小种产生大量专化性的致病毒素,毒素也是专化的。O小种:专化性很小或没有专化性。产生少量毒素,毒素亦不具专化性,主要侵染叶片。目前,我国O小种唇线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还可以侵染高粱。人工接种可以侵染很多。。病害循环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但是存活率不高。初侵染源为田间或玉米垛中未腐解的病残体。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储水供暖管理办法
- 数字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优化研究
- 智能座舱系统:双控卡技术探索
- 公安签约作家管理办法
- 探索经典魅力:人人成为句子迷的路径研究
- 积极心理理论在现代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
- 公园自营项目管理办法
- 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 公安室内警营管理办法
- 校外音乐机构管理办法
- 抖音短视频运营部门各岗位KPI关键绩效考核指标表
- 2023年印度涂料市场亚洲涂料分析报告
- 钢结构起重机行车轨道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彩色完整测试页(测试版)
- 推理小说简介
- 热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 GB/T 9074.18-2017自攻螺钉和平垫圈组合件
- 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产业组织与西区土地一级开发
- GB/T 3768-2017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采用反射面上方包络测量面的简易法
- 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
- 胸腔积液PPT.ppt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