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饼,
管理: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组织所拥有
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教育管理概念: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
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教育工作者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
活动。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第一,应用性。
第二,理论性。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理
论做指导,其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概括性。
第三,政策性。
第四,教育性。
第五,综合性。
泰勒、法约尔、韦伯的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劳动定额制。通过对工人操作和劳动时间进行观察和试验研究,规
定出完成该项工作的标准动作和完成这些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创造
了劳动定额制度。
•(2)标准化制。工人在工作时不仅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原材料、
工具、工艺流程以及工作人员等都必须标准化。
•(3)差异计件工资制。一个工人如生产一定标准数量的产品,他的收入
按某一计件率计算。如果产量超过此标准,那么用较高的计件率来计算
所有的产品。如果产量低于此标准,那么用较低的计件率来计算所有的
产品。
•(4)职能制。建立与各车间平行的各种科室,去执行各种管理工作的职
能。通过这种管理的分工,每个管理者只承当特定的管理职能,这有利
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主要有两下方面。
•1、提出了五项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应包括六个方面,
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平安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在这六项活动中,管理活动居于核心地位。管理活动有五项职能,即方
案、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必须履行五种职能。
•2、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那么。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
命令、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
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这14条管理原那么主要强调指挥链、
权力分配、秩序、效率、公平和稳定性。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
位来管理。理想行政组织是以理性的、法律的权力为根底,所有管理人
员都不允许带有任何偏见和私人感情行事,每个管理人员拥有的权力都
是按照完成任务的需要加以划分的,并且限制在明确规定的必要范围内。
•理想行政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分工的根底上,明确规定每个职位的责任与权力。
•(2)明确的等级阁度。组织的职怔均按等级原那么自上而下顺序排列,形
成一个严密的行政售理的等级系列。在这个等级系列中,每个下级接受
他的上级的指令、控制和监督,并对上级负责。上级在对自己的行动负
责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下级的行动负责。每一级还应拥有与责任相等的
权力。
•(3)遵守规那么和纪律。组织中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那么和
纪律。
•(4)客观的人员任用。组织中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上的要求,通过正
式考试或教育训练来实现,每个职位上的人员必须称职,同时,也不能
随意免职。
•(5)职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专职的,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
迁制度。按照年龄、工作成绩综合考虑升迁。除了某些规定必须通过选
举产生的公职外,一般由上级决定管理人员的升迁。
•(6)理性的人与人关系。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不受个人感情影响
的,完全以理性原那么为指导的关系。这种公正不偏的态度,不仅适用
于组织内部,而且也适用于组织同外界人员的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是:
•(1)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生
产效率的第一位因震,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人们不
是单纯追求物质与金钱,而是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平安感、归
属感、尊重感等方面的欲望。新的鼓励重点必须放在社会、心理等方面,
使人们之间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生产效率的上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作
业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的改变没有线性关系,生产效率与工人态度和
工作情绪却有很大关系。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工作态度和工作情绪的主
要因素。
•(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
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会左右团体成员的个人行为。非正式组织
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
•(4)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商工人的满足程度。虽然生产效率的上下主要
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和情绪,而态度和情绪那么取决于工人感觉到的各种
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首先表现为职工在工作中的社会地位,
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成认等,其次才是金钱和物质。所以,新型领
导不仅要解决工人技术和物质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工人心理状态,了
解他们的思想情绪,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到达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以后遭到企业界的强烈反对。50年代以后人际
关系学说开展成为行为科学以后,才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人际关系学说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一,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及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在20世纪的
40年代至5()年代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
•第二,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人气的意义有了一
定的认识;
•第三,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方案时倾听教师的意见,做到民主参与
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中上下级关系。如,约契在《改善学校管理中的人
际关系》(1949年)一书中主张学校校长要正确处理他同教职工之间的
关系。教职员要参与决定有关监督、预算分配、课程、制定规章制度以
及日常管理之类事宜。校长和教职员之间要平等对话,享有平等的权利。
丹尼尔,格里非思(D.Griffith)在《教育管理中的人际关系》(1956年)
一书中,认为教职员的士气不高,与他在工作中获得满足的程度有关,
也与领导类型和领导方式有关。福莱特提出“教育领导'’的概念,要求关
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状况才是提
高效率的主要因素。
•第四,局部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的人际
交往能力。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的根本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也就是说,政府应该
将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分开,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实践证明,政府
并不擅长向社会提供效劳这项“划桨”的事务,可以将其通过承包等方式
放手让一些私营企业和非赢利机构去解决。这样做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
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⑵积极采用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新公共管理认为,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响这些方面可以被公共部
门所采纳。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组织分解为许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
特别是把商业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决策与执行分开;移植私营部门
的某些管理方法,如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
以及推行效劳承诺制;主张全面的货币化鼓励,不过分主张传统的道德、
精神、地位和货币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单一的固定工资制的鼓励机制。特
别是主张对高级雇员的启用实行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
障制。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更加科学地衡量工作人
员的绩效。
•⑶政府应该以顾客为导向。新公共管理认为,“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
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
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那么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
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效劳效率的政府。政府效劳应该以顾客需
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
促进政府效劳质量的提高。
•⑷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低效率的主
要原因是缺乏竞争,因而主张取消政府管理的垄断性,在政府管理中引
入竞争机制,公共效劳的供给不再单靠政府,而是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
与进来,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之间展开竞争,以缩小
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效劳的质量和效率。
•⑸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产出而不是投入。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
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效劳的效率和质量,应能
够主动、灵活、低本钱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
有成效的反响。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该与管理
人员的业绩和效果联系起来。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
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按任务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
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预算,按产
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按顾客需求作预算。
•⑹实行明确的绩效评估。新公共管理主张放松严格的法规、制度控制,
而实施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即确定个人、组织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
效标准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评价的结果将是个人晋升、工资福
利待遇等的主要依据。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认为,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
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根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
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
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士气更
高,也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率。
•⑺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授权分三种形式,一是
组织授权,即通过政策、规制方式等向提供效劳的组织授权。“让管理者
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的著名口号。二是雇员授权,即公共机构向机构内的
工作人员个人授权,使他们在工作中有一定的灵活处置的权力。三是社
区授权,即对于某些社区和社群需要的效劳,政府部门不再直接提供,
而是在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的前提下,授权给社区或社群,让他们自己
解决问题、自我效劳。政府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法来对外界变化迅
速作出反响。政府应将社会效劳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
放给社会的根本单元:社区、家庭、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效劳、
自我管理。
•⑻改造公务员制度,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
政的别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
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那么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
彩,公务员与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防止的。因此,新公共管
理主张对局部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
承当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使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
社会功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争议的最大问题在于,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导
向的,并且将政府的行为也局部市场化了,这与政府职责的“公益”价值
取向可能发生矛盾。政府作为“公平”守护者的职责如何保障,如何在强
调效率的同时,做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里既有根本价值的平衡问
题,也有实施变革的策略问题。
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校本管理(Shool-based-management)
•在西方,校本管理也称学校场地的管理、学校的地方管理、学校的自我
管理。它指的是在公立或政府学校系统中把与重要决策相关的权力与责
任(尤其是资源分配权)下放到学校,使学校成为自我开展的主体,校
本管理的实质是权力由集权向分权之间的转移,也就是学校要有办学自
方权。
•(2)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开展了公
立学校的私营管理改革。即不改变学校的公立性质,由私营教育公司承
包经营公立学校,允许私营公司从经营学校中获取一定的利润。表达了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政府放权于社会的观点、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观点。
•(3)择校
•择校这个概念在法方兴旺国家有特定含义。是指由政府提供教育资源,
学生及其家长自由选择学校。
•(4)特许学校(CharterShcool)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根底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学校——特许
学校(CharterSchool)。特许学校是经美国州政府立法通过,由公共教育
经费支持,由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学生家长、企业集团或个人开办并
管理,不受州和学区两级管理部门规章制度的约束,具有公校私营的特
点。
第二科:
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类型: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
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集权制
分权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1)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
•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而不是直接行
使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它要求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组织都必须贯彻党中
央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必须接受各级党委的领
导,并建立有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由
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具体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
•(2)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统一领导是指中央政府一级设国家教育部,地方在省、市、县、乡镇四
级分设教育厅、局、科、室(组)等各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并接受
中央统一领导。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宏观规划等均由党中央与国务
院制定,由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具体贯彻执行。
•分级管理是指对全国整个教育事业实行中央、地方(包括省、市、县、
乡镇)两级管理。具体情况是:①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由国家教育部,中央各有关业务部门及各省市
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教育行政机构实行管理。②职业技术教育主
要由地方负责。即省、市、自治区所属的高等、中等专业学校,由省、
市、自治区领导,有关业务部门主管,属中央各部门办的,地方应给子
协调和配合。③根底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地方负责具体政策、
制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省、市、县、
乡镇四级对根底教育的管理也有职能上的分工。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2)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3)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①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组织,也有人称它为中央教
育行政组织。它包括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对教育行使领导和管理的职权。它有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教
育行政法规、审定教育开展规划和财政预算、批准高等学校设置等权力
与职能。但它不是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
•国家教育部是国家一级的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组织。它是国务院主管教育
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实质上是国家教育行政的执行机构。国家教育部
内设机构为:办公厅、研究室、开展规划司、人事司、财务司、根底教
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师范教育司、
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学生司、科
学技术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
息管理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②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
领导和管理的机构。在我国主要指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专门的
教育行政机构。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行政工作,
因此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但不并不是专门机构。
•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置各级专门性教育行政机构,具体为省、自治区
教育厅,直辖市教育局;省辖市、自治州、地区教育局;县(区)教育
局(科),乡镇教育组,一般未设专门教育行政机构,只设专门人员。
•我国各级地方专I: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是:贯彻执行中央的教育方针、
政策和法令,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指示;负责本地区教育
事业开展方案、根本建设、教育经费、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领导本
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并对厂矿企业举办的学校进行业
务指导等。
第三科;
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是政党、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历史时期,为
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并依照一定程序而制定的教育事务的行动准那么。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1、教育问题的感知
•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开
展和个人开展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而教育却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和人的
开展新需求;第二,在教育的改革与开展过程中不可防止地会出现一些
偏差或障碍,如一些学校的教育乱收费问题、应试教育问题、学生心理
键康问题等。当教育问题范围逐渐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时,
教育问题就会被社会公众所感知,人们就会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要求。
•2、教育政策问题确实认与议程建立
•只有那些比拟紧迫的或具有可能造成长期负面影响的教育问题才能进入
政党、政府议事日程成为教育政策问题。这时,政党和政府才会动用行
政资源、学术研究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研究政策问题的成因、范围和
可能的影响,开始寻找解决教育政策问题的途径。
•3、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
•在界定教育政策问题根底上,政党和政府会就教育政策问题的解决,设
定政策目标,提出多种行动方案,一般教育政策研究者也会对解决教育
政策问题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比方,关于根底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在
坚持根底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教育经费的投入是
以乡镇为主,还是以县为主,或者以省为主,这就构成了不同的政策方
案。到底选择哪种方案在当前的情境卜才是最优的,需要对各种备选的
教育政策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时需要考虑到国家的政治经济体
制和开展现实,也要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教育政策方案评估
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政策结果的预测、方案的可行性、造成的社会本钱与
收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4、教育政策选择与政策合法化
•在政策评估的根底上,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将从备择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
通常,被选择的政策方案就将进入到立法机构、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经过审议后,形成政策草案,并公之于众,征求各种教育政策相关者包
括学校、教师、家长、研究者、社会公众等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根底上
进一步完善政策方案并合法化。教育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教育政策议案的
审查、通过与批准、签署和公布等多个阶段。
•5、教育政策实施
•首先,要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自觉地接
受和服从教育政策标准和行为准那么。其次,要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政策的执行,制定具体的操作规
程,将政策分解实施。第三,建立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估、监督和奖
惩制度,以保障教育政策顺利实施。
•6、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是根据教育政策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教育政策实施
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政策的具体实施进行评估,主要
是分析和判断某项教育政策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科学、全
面评估的根底上才能确定某项具体的教育政策是应该继续执行,还是应
当进行调整、终结甚至是废止。
•教育政策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政策信息反响的过程。在我国,
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来源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及
其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也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
社会公众和教育政策研究人员。教育政策评估的形式从机构划分,可以
包括政府内部的评估和政府外部的评估;从时间先后划分,可以分为事
前评估、实施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
•7、教育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废止
•通过评估政策实行效果,如果发现政策的实施已经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那么可以通过总结会议、发布政策实施报告的
方式,说明某项特定的教育政策已经到达了预定目标,宣告政策的终结。
教育政策终结的形式主要包括废止、以新政策替代旧政策、政策合并和
缩减等方式。
•旧的教育政策终结之后,伴随着新的教育问题,又会出台新的教育政策,
从而教育政策周期不断循环。
教育法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教育法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
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和。包括教育法律和规章。在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行
政法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
定部门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教育规章等。
•狭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是指由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教育法律。在这里我们采用广义
的教育法概念。
教育法的特性:⑴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人的行为的社会标准。
⑵教育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标准。
⑶教育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标准。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联系,一是目的相同。二是相互依存。
•三是表达共同的意志。教育政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重要表达。
•此外,教育政策和教育法都要以宪法为依据
•(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区别,一是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政策是由政党、
政府或教育行政当局等国家较高决策层制定的,不经过立法程序,如中
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开展纲要》;而教育法律只能由
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如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且有
一定的立法程序,
•二是表现形式不同。三是实施方式不同。四是稳定程度不同。
教育法律体系;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构成:
•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
位和最强的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工作的根底和根据。在我国的宪法中,
第19条、第46条、第47条、第89条、第107条、第119条等涉及了
教育的内容,这些条款对国家开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义务、各级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权限等作了根本的规
定,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法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那么便是违宪。
•2、教育根本法
•教育根本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定的国家根本法律,是全部教育法律、法规的“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根本法。该法确立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方针和根本原那么,确立了教育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和教育根本制度,
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法律根底。《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
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根本准那么,也是制定教育部门其他法律、法
规的依据。
•3、部门教育法
•部门教育法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部关系。现在已经制定的有《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
育法》等法律。此外,正在制定和尚待制定的有成人教育法、残疾人教
育法、社会教育法、根底教育法、教育投入法等等。随着经济开展和社
会进步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部门教育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4、教育行政法规司部门规章
•教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根本法和部门教育法,以及
调整较为具体的教育问题而制定的各种标准性文件,此类法规在数量上
占教育法规总数的很大比例,如《幼儿园管理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
例》等行政法规,《小学管理规程》、《中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规程》等部门
规章。
•教育行政法规一般有两种发布方式:一是由国务院直接发布,如《残疾
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等,二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发布,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那么》等。
•5、地方教育法规
•地方教育法规是为执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根据本行
政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标准性文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
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级以下较大
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拟订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自
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由此可
见,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有权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
•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法的横向结构是从教育法所调整的
不同部门来分类的,在我国,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我国的学位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
进法》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根据《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权利包括以
下九项: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其他
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
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
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预;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根据《教育法》第29条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义务包括以
下六项:道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
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
情况提供便利;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工程;依法接受
监督。
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根据《教师法》第7条的规定,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权利包括
以下六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
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
导学生的学习和开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
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根据《教师法》第8条的规定,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义务包括
以下六项: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
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方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
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根本原那么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着学生
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保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开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
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抗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根据《教育法》第42条的规定,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包括以下五项:参
加教育教学方案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
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
学校给予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权利。
•根据《教育法》第43条的规定,受教育者的教育义务包括以下四项:遵
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标准,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
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
•(1)教育行政法律责任
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了教育法律标准的规定
而应当依法承当的行政性的法律后果。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分两类。
•(2)教育民事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和民事法
律标准的规定,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法
应承当的民事性的法律后果。这是一种以财产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责任。
•(3)教育刑事法律责任
•教育刑事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和刑事法律标准的
规定,依法应承当的刑事性法律后果。这种责任的承当方式是刑事制裁
即刑罚
学生伤害事故责任;
•1、概念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共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
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学生伤害事故可能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园外,可能发生在教
学上课期间,也可能发生在放学及下课期间,还可能发生在寒假、暑假
期间。因此确定事故是否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关键,是看事故是否是发生
在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范围之内。
2.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要件
•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要件一般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受害方或加害方应该是学生。作为学生伤害事故主体的学生有时是受
害人,有时也是加害人。
•(2)须有伤害结果发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伤害结果应该是身体
受伤或者死亡,一般来说不包括仅仅是精神上所受的伤害。
•(3)伤害事故结果的发生与学校疏于教育管理保护行为有因果关系。
•(4)学校主观方面存在成心或过失。
•(5)从时间和地点上看,伤害行为或者结果必须有一项为哪一项发生在学
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期间和地域范围。
•3.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从责任主体角度可以将学生伤害事故分为:
•(1)学校责任事故。是学校由于过失,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而造成
学生伤害事故包括: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平安标
准或有明显的不平安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
存在重大平安隐患;学校教职工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违反有关要求及
操作规程;学校组织课外活动时未进行平安教育或未采取必耍的防范措
施;学校统一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不符合平安及卫生标准等等。
•(2)学校意外事故。是指学生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包
括:对于自然因素及不可抗力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生特异体质、疾
病,学校和学生自身不了解或难以了解而引发的事故等等。
•(3)第三方责任事故。是指学校本身提供的各种场地设施和教育教学过程
没有问题,而是由第三方的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包括:校外活动中,
场地、设施提供方违反规定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学生明显违反校纪而对
其他学生造成的伤害事故等等。
4.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
•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目前的法律根据主要有《民法通那么》、《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那么〉假设干问题的意
见(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
问题的解释)》(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和《学校伤害事故处理方法》(2002
年9月1日起施行)等。
•就现行法而言,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主要采取“过错责任原那么工
•(1)学校的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学校成者从事职务行为的教师及其他工作
人员的过错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应承当的民事责
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第9条的规定,因以下情形之一造
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当相应的责任:
•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
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平安
因素的。
•学校的平安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平安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
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平安隐患,向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
准、要求的。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平
安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平安措施的。
•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中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
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
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
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
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
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
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平安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
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
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2)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是指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
人由丁•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而应承当的法律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
故处理方法》第10条的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
以下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当相应的责任:
•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那么、学校的规章制度
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
人的行为的。
•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
拒不改正的。
•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
学校的。
•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
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
•(3)第三人的法律责任。是指学校及受害方之外的主体由于过错造成学生
伤害事故而应承当的责任。第三人责任的归责原那么应视具体侵害行为
而定。如果是一般的侵权行为,那么适用过错责任原那么。包括两种情
况:一是在学校安排学生参加的活动中,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
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效劳的经营者,或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
学生伤害事故而应承当的责任;二是在校学生由于过错给其他学生造成
伤害事故而应由本人或者其监护人承当的责任。如果是动物致人损害或
产品质量事故等,那么适用无过错责任原那么。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和方式:
•(1)教育申诉制度。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在其教育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
中诉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
•教育申诉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
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
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教师法》39条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
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
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申诉三十日
内,作出处理。”教师提起申诉的范围很广,教师不但可以对学校或其他
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提出诉讼,也可以对学校或
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提起申诉,甚至可以对政府有关部门侵犯
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提起申诉。
•申诉受理机关,因被申诉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
育机构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是主管的教育部门;如果教师对当地
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起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
者是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对申诉处理不服的,可
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二是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
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
出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教育法》第42条第4
款有关学生申诉权的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
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有权提出
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根据此项规定,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
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
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根据被中诉人的不同,中诉又可
以分为行政申诉和校内申诉两种。行政申诉是指学生把学校作为被申诉
人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申诉。校内申诉是指学生把教师或其他管理人
员作为被申诉人向学校提出的申诉,是学校对内部事务的处理制度。
•(2)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
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原
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给予补救,受理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
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判明其是否合法、适当和责任的
归属,并决定是否重新处理、如何处理的法律制度。
•(3)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
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人
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着重审查,维护和监督
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合法权
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4)教育行政赔偿。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
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或了
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的经济赔偿。
第8科:
教育规划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开展规划,是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党和国家的教
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开展,
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开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实现步骤和措施等所做
的部署、设计和安排。
•教育规划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教育规划具有多指标性的特点。
二是教育规划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三是教育规划具有技术性。
四是教育规划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教育预测在教育规划中的作用;
•(1)为教育规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育规划目标的设定是以对教育的社会需要及个人需要的预测为依据
的。只有建立在科学的教育预测根底上的教育规划目标才是可能实现的
教育规划目标。
•(2)为教育规划中执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效劳
•教育规划目标设定之后,就要寻求到达目标的多种可能性,即研究到达
目标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法。科学的教育预测不但预测教育开展
的各种趋势和各种状况,而且还要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对策,
形成不同的方案。有了各种不同的实施规划的方案,才可能加以比拟和
选择,找出实现规划目标或者说解决主要问题的最正确途径和方法,从
而提高教育规划目标实现的效率。
•(3)为教育规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效劳
•客观环境在不断开展变化,教育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要相应地做出这样
或那样的修改和补充。这就需要根据教育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倾向,预测它们的未来后果,并依此对教育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正、调
整、补充,以防止因盲目性而引起失误。
教育规划制定的步骤与方法;
•1、步骤
(1〕确定制定规划的组织
•编制教育规划的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委托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或有关专业
人员制定;②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③由以上各方或多方联合
制定。每种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如由教育研究机构制定教育规划,可
能出现对教育目标和实施战略与措施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而由教育行
政部门制定,又可能出现因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规划的科学
性不强。因此,一般采取多方联合制定的形式,它可以保证教育规划的
制定既有理论的科学性,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2)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与教育规划的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教育系统内的信息,如学生的数量、专业分布、教育层次、入学率、
升学率等信息;各级各类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师生之比等信息;各级各
类学校数、班级数、班级容量、专业设置、校舍设备等信息;补习教育、
成人教育及在职训练等有关信息。
•二是人口开展变化的信息,主要包括:每一年龄阶段的人口数、各学校
教育阶段年龄组的人口数各地区人口的流动量、出生率、死亡率、人口
的地区分布、男女性别的人口数等。
•三是教育经费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总额、不同来源的教育
经费额、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育本钱、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教育经
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与增长率、教育经费的内局部配等方面。
•四是人力及就业信息,主要包括:各主要经济部门的人力数、各种不同
职业类别的人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部门及各种职业的变化
流动情况,社会的就业情况等方面。
•在收集与分析这些资料时,应注意信息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变动性
及现实性。并建立教育规划资料库,收集和储存相关的数据资料,供制
定教育规划参考、使用。
•(3)规划目标的设定
•规划目标应该根据上级有关教育的政策、任务和要求,结合教育开展的
实际情况而确定。具体在设定教育规划目标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
问题:
•一是教育开展目标的多元性。这是因为社会为教育开展所规定的目标是
多方面的。例如,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民素
质;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提出的教育开展的目标。
因此,教育开展目标的选定一般是通过国际、国内不同地区的比拟,以
开展阶段的分析为线索,来了解自己国家、地区教育开展所处的阶段,
以高一阶段的开展水平为开展目标的参照。当然,教育开展目标确实定
是比拟困难的。因为教育开展目标涉及价值体系问题:教育开展与经济、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着教育系统内的开展目
标与经济、社会、文化开展目标的统合问题;教育开展需要巨大的资源
保障,而资源的提供又非教育系统本身所能决定;教育本身开展的质与
量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准确把握社会开展的可
能趋势及教育开展方向,科学分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是教育开展目标的层次性。通常把教育开展目标分为总体的长期目标、
方案目标及手段目标。
•总体长期目标是依据社会经济开展需要,对未来二三十年间教育开展方
向的预测与展望。它需耍依靠连续不断的教育方案来加以实现。
•方案目标是以教育现状为根底,从现状推出教育开展趋势。把某种教育
预测同教育方案目标联系起来,就可以确定教育方案目标实现的范围。
这样,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可以构成多
种多样的教育方案目标。
•为了实现任何一个方案目标,都需要一定的手段。而取得手段本身又成
了低一层次的目标。按层次推下去,目标越来越具体。
•(4)规划实施方案的提出及选择
•一是提出多种替代实施方案。在教育规划实施方案的研制过程中,要遵
循“整体详尽性”和“相互排斥性"原那么。整体详尽性是指在拟定实施方
案前,要把各种可能实施的方案尽量多地收集在一起,以便决策者从诸
多方案中选择满意的方案。相互排斥性是指各个方案之间要有原那么性
的差异,是相互排斥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和必要进行选择。
•二是满意方案的选择。即在提出各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之后,在比拟、评
价这些不同方案中进行满意的选择。选择满意方案,首先,要确定价值
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效率和满意。效率就是指所选取的实施方案应是对
实现规划目标最有效的方案。满意是对所选取的实施方案的合理性要求。
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比拟及反复论证,以确定公认的好的实施方
案。第三,要对选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这是因为每个备
选方案都有其长处和不完善之处。
•(5)在实施中的调整
•任何一个经过精心研究制定的规划或实施方案,在实际执行中总要进行
这样或那样的修改和补充,这是因为客观情况总在不断的变化。实施这
一步骤的关键是及时了解掌握规划执行的情况和问题。从组织措施上说,
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畅逋的信息、反响系统,在规划和方案执行之前,就
要提出监督规划执行的方法。
•2、方法
•(1)社会需求法
•社会需求法是把教育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教育开展规划的参照条件。
所谓教育的社会需求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基于社会中的个人及家庭本身
的价值观念及开展取向,而产生的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二是指为获
得社会的开展与进步,今后各级各类教育应如何举办与改革。前者是以
社会群众的爱好取向来规划教育的开展,其理论根底是人人皆有受教育
的权利,而公共教育事业的开展应充分保障和实现国民的受教育权利。
后者是从社会开展的角度来规划教育事业的开展,其理论根底是教育要
效劳于社会开展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的全面开展。
•社会需求法认为教育规划(特别是国家、地区的教育规划)一方面要考
虑到群众的教育需求,又要立足于社会开展的需要,二者应统筹兼顾。
社会需求法的步骤如下:
•①从分析影响社会需求的因素出发,获取教育开展结构、规模、速度的
方案参照系数;
•②在分析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因素的根底上,进一步分析个人教育需求
趋势,即个人拟受教育的层次、类型,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等。
•③分析经济开展所需的人才类型及数量;
•④分析由社会开展所带来的教育需求;
•⑤以现有的教育规模、结构为根底,考虑满足社会个体及社会各方面开
展的需求。
•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确切分析教育的个人和社会需求是比拟困难的;
对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保障条件关注不够。
•(2)人力需求法
•人力需求预测法是以经济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与提供为
目标值,来规划教育开展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社会经济开展需要一
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及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教育具有承当这一培养任
务的功能。
•运用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①预测未来某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
•②设定各经济部门的产值。
•③实现以上预测所需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职业构成的预测。
•④教育供给预测,即把不同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作为目标值,以此来确定
教育系统培养人员的规模。
•⑤对教育系统的培养能力和需求水平进行综合平衡,从而决定出各级各
类教育开展的规模与速度。
•这种方法存在的弱点:一是无视生产技术的变化及替代可能性的存在。
二是人才培养及供给被限定在制度化的正规教育系统内。三是无视现存
人才的再利用。四是对于人才培养及必要的资源和手段配合的变化及可
替代性考虑不够。五是对人才培养的本钱不够重视。六是无视职业与学
历的关系。
•(3)教育投资收益分析法
•教育所需的费用及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之比,即为教育投资收益率。如果
以教育投资收益率为指标,把教育投资与其他社会部门的投资进行比拟,
就可以获得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值,从而获得教育开展的情况。
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出各级各类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通过比拟来确定
各级各类教育开展的优先顺序、规模、速度及教育系统内教育经费的分
配构成。
•这种方法的根本思路是:
•①把教育投资的总额计为教育本钱,包括私人本钱和社会本钱两局部;
•②把受教育后相应增加的个人收入计为利润的总额,即教育的收益;
•③比拟教育的本钱和收益,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包括社会收益率
和个人收益率;
•④根据教育收益率确定教育优先开展的部门、类型、学科及教育形式等。
•这种方法的长处在于:可以估计各种教育投资对经济开展的作用与奉献,
并把它作为分配教育经费的参照,规划教育整体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开展
状态。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法很难操作。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人从教育中不
仅获得经济上的收益,还有社会、文化、道德等非经济上的收益,不仅
教育的经济收益内容是比拟模糊的,而且教育带来的非经济收益也是难
以把握与计算的。
•(4)教育类型比拟法
•教育类型比拟法就是将开展阶段相近的国家分为假设干类型,然后分析
本国属于哪一类型,进而分析所属类型国家的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开
展和教育自身开展方面的状态与问题,明确本国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以掌握本国教育开展的状况及趋势。哈比森和迈耶在《教育、人力和经
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运用这一方法的六个步骤:
•①确定人力资源开展的指标,就尽可能多的国家计算出其所到达的水平
和指数;
•②根据人力开展水平,对这些国家进行分类;
•③确定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展水平;
・④计算人力资源与经济开展水平之间存在的统计上的关联;
•⑤如果这些关联是紧密的,就可比照那些已到达规划所要到达阶段的国
家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开展水平的关联,根据本国的经济开展目标制定教
育目标;
•⑥根据教育体系的现状,普及教育的趋势,以及必要的时限,概略地确
定符合目标的教育供给量。
学校开展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学校开展规划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开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结合
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三至五年内要到达的主要目标和开展途径,如学
校开展目标、开展规模与速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和实施
策略等方面所做的安排。学校开展规划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结果,
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
•学校开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校开展的环境分析
•⑴外部环境分析
•①教育开展的形势、政策和理论分析。
•②学校开展的社会环境分析,包括大环境分析和小环境分析。
•⑵内部环境分析
•①学校资源条件分析。
•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分析。
•学校的有形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
源三方面的内容。
•学校的无形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学校的观念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
文化资源、人际关系、形象和声誉等内容。
•②学校管理条件分析。
•学校管理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
理决策、人事分配政策、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③学校能力条件分析。
•学校能力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学校组织和人员的根本能力、核心能力两个
方面的分析。
•⑶学校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其具体分析方法可采用国际通行的“SWOT分析法”。通过此法可以系统
确认学校组织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0'J'tt(opportunity)
和威胁(threat)。
•2、学校开展目标的设计
•学校开展规划的核心是开展目标确实定。
•3、学校开展的质量保障设计
•学校开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应该由组织职责、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测
量和评价、持续改良等要素组成。
学校开展的品牌战略、特色战略:
•(一)品牌战略
•1、品牌与学校品牌
•品牌是指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效劳的综合标识,蕴涵企业及其所属
产品或效劳的特性、品质、声誉等。品牌不仅仅是名称、术语、标记、
符号或图案,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它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
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以此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效劳相区
别。品牌具有无形性、排他性、专有性、持续性等特征。
•品牌具有识别功能、依赖功能及赋值功能(超值功能、超值享受)。
•学校品牌是学校的一种无形资产。它具有特定的名称和标志,具有特定
的质量水准和文化底蕴,是基于被校内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认
可而形成的。
•学校品牌具有显性的有形的因素,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个局部;
具有隐性的无形的因素,主要指产品质量和文化底蕴;具有互动的关系
因素,主要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状态。
•学校品牌的特有属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标准准那么和物化环境风貌。
•二是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地贯彻教育方
针,在整体性、根底性中营造出的一种区别于他校的教育教学特色。
•三是浓厚的研究气氛。从学校实际出发,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取得了
一系列教育科研的成果,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众多的名师、名学生。品牌学校,名师荟萃,有一批在全国、在本
地区或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的优秀教师。品牌学校,有稳定
的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了一大批尖子学生,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创立学校品牌
•⑴认清品牌环境。一是宏观环境分析:分析时代变革特点及其对教育的
影响,了解教育改革和开展动态。二是中观环境分析:了解当地政治经
济文化情况、领导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期待、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微观环境分析:摸清学校、家庭、学
生、师资、校友等情况。通过分析认清学校创立品牌的优势和劣势、机
遇和挑战。
•⑵选择学校品牌策略。学校品牌是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牌学校特色的
类型有:办学上的特色(办学方向、办学模式)、教育上的特色(五育并举、
突出一育)、教学上的特色(教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