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4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材料二: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材料三: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2分)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不需要卫星导航,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故选D。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够现实的一项是()(2分)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A.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不够现实。这里是比较活动的可能性大小,选项BCD相对可行,而A难度较大,故选A。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错,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引证这种论证方法作用的理解。要从引用的内容入手,而不能简单地看到论述文就硬套“增强逻辑性”等概念。理解此类题目要“内容先行,作用断后”,使用推理思维,由内容推断出作用。从内容上看,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属于文学类,由此得出结论: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为航天探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故选C。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3分)【答案】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养成阅读必概括段意和厘清表达方式的习惯。这样很容易就能将谈到“航天精神”内涵的内容定位到材料二、材料材三,因为它们都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很明显材料一使用的是说明和叙事两种表达方式,目的是客观呈现“北斗发射”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北斗发射的过程。无法从中概括出“航天精神”的内涵。所以可以排除材料一的内容。材料二使用的是议论和叙事两种表达方式,忽略叙事,可以筛选出议论的句子:“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可以和“航天精神”联系起来。材料三使用的也是议论和叙事,但是篇幅上都超越了材料二,而且内容更为详细,也包含了材料二“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内容,所以可以果断排除材料二,把答题区域定位到材料三。阅读材料三发现体现“航天精神”的内涵的句子分别出现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段首,答案内容基本确定三个句子。材料三原文第二段选定“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材料三原文第三段选定“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材料三原文第四段选定“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最后一步要考虑答题思路(逻辑),符合“概括句+分析句”(先概括,后分析)的要求,重新整合每个句子的表达顺序,用①②③形式分点,因为“内涵”是名词,所以回答时也选择名词短语(偏正结构)作答。最后答案出炉:“航天精神”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②传承了传统的探索精神,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可以转述为分析“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有哪些深层意思。【意韵深远指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意义深远: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所以根据题干的意思,采用分点作答的方式。结合分数(4分)和材料二、材料三两个部分内容的概括,材料二是侧重从中国神话故事的角度入手,材料三从侧重从古至今中国的航天精神的角度入手,因此可以确定答案分为二点。用①②分点作答,整合句子:①命名来源于“嫦娥本月的故事”表现了历史底蕴;②由材料二[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由材料三“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的探索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6分)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海子?”罗布很吃惊。“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有删改)6.小说结尾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想见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理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合理。【解析】因为之前有多处伏笔交代。(2分)如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见自己听到军舰的汽笛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2分)新兵下连队,班长对罗布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2分)7.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寓意:①“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②“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每点2分)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2分)【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设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写“海子”和“大海”的内容,如“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要去看大海”“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人民生活的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而“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是罗布想要走出草原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文中罗布想要看海,于是参加海军,结果在新兵营的吋候,罗布“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等到下连队的时候,“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在罗布的世界,现实与梦想总是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大海”和“海子”的内容,分析“大海”和“海子”的象征义,再结合罗布追寻梦想的足迹分析二者交替出现的寓意。8.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①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③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④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1分)或者③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②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④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①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每点1分)【解析】题干要求“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①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下一下吹挑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②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边疆战士的崇高形象;③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所想有所差距,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生活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离海100多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山头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边疆战士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丝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提到“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与标题呼应,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顺序可以是①②③④,也可以是③②④①。符合文学鉴赏的逻辑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之人”是“这些人”,是对“巫医乐师百工”的总括,整个做句子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D;“士大夫之族”是“曰师曰弟子云者”的主语,“士大夫之族”不能断开,应在其前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其后断开,指的就是士大夫,是对士大夫之族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分句结束;“则”是连词,一般放在下句开头,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A。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道理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里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下面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是“低,落后”的意思,是动词,作谓语,而不是名词“下面”,故选C。此题注意词性的变化。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D.惑而不从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之”,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B项,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可译为“他们”。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介词,译为“比”;“学于余”中的“于”,介词,译为“向”。D项“惑而不从师”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中的“而”表修饰。故选B。12.本段揭露的事实是什么?对此作者持怎样的态度?(4分)【答案】①揭露的事实: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观点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②态度:批判反对(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揭露事实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概括为: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观点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态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概括出:批判反对。明确:筛选信息时要定位准确,事实就是对现象的叙述或者描写,态度就是观点,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需要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学习;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能向老师请教,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寻求解答,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该觉得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①,万里黄河绕黑山。【注】①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远离中原的一处僻远荒凉之地。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边塞诗一句一景,表面似乎不相连属,实际统一于“征人”形象。B.马策、刀环虽然小而微,却足以引起读者对征戍之事一系列的联想。C.“白雪青冢”“黄河黑山”两幅图景,描绘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D.全诗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读边塞诗一定要注意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只要是边塞诗就联想到思乡、归家的感情。D.“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理解错误,全诗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虽然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但是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诗中并没有表现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故选D。14.本诗最后一联对仗尤其讲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案】后一联的对仗中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2分)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1分)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两句开头的“三”和“万”属于数字对;“白”和“青”,“黄”和“黑”属于颜色对,并且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并且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赋予“白雪”“黄河”人的情感,使诗歌显得别具情韵。(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阐述各国越是奉献土地,秦国便越是贪婪、加紧进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眼前秋景萧瑟,慨叹六朝繁华远去,表达了吊古伤今之思。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有书伴读、长吟自乐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解析】本体考查学生理解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关键句“弥、愈”:越越。注意这些字的正确书写:弥、愈、衰、偃、啸。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家是荒凉的。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起来吧。”“再念一首。”祖父说:“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英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选自《呼兰河传》第四章)16.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①采用拟人手法,②“闹着”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园子里蓼花盛开的景象,③又与作者的心情形成反差,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寂。(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采用拟人手法,将“蜻蜓和蝴蝶”拟人化,“闹着”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园子里蓼花盛开的景象,本是美景,而作者“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这样花开景象又与作者的心情形成反差,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寂。17.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到“荒凉”,请依据原文分析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2分)【答案】①客观环境使“我”感到荒凉。早晨的乌鸦群,满院子蒿草,草丛中有虫子瞎闹。破东西到处乱扔。②内心寂寞(或者家中冷清的氛围)使“我”感到荒凉。房子多,院子大,人少,只有祖父陪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也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为什么作者对自己的家产生荒凉之感:从原文中找出描写荒凉的内容:依据原文“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可知,家中环境没有精心整修,才有了早晨的乌鸦群,满院子蒿草,草丛中有虫子瞎闹,破东西到处乱扔,让“我”感到荒凉。以上描写的是客观环境;依据原文“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英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可知家中因为人少非常安静,“我”能听清外面的叫卖声;“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可知家里房子多,院子大,人少,只有祖父陪伴“我”,让“我”感到荒凉。以上描写的是主观环境。所以经过分析可以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分点作答,本着先概括,后分析的原则,调整顺序,答案整合为①客观环境使“我”感到荒凉。早晨的乌鸦群,满院子蒿草,草丛中有虫子瞎闹。破东西到处乱扔。②内心寂寞(或者家中冷清的氛围)使“我”感到荒凉。房子多,院子大,人少,只有祖父陪伴。18.茅盾在《呼兰河传》(1946年)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选文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答案】①题材选取富有诗意:念诗、阳光、通红的高粱和金黄的谷粒、墙外的叫卖声,都是富有诗意的意象题材;②主题发掘富有诗意:祖父对任性的孙女的娇宠和爱怜,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富有诗意的亲情;③人物刻画富有诗意:慈爱的祖父、任性的“我”,甚至隐身的小贩,似乎都游离于尘埃之外,生活在一种超凡脱俗的纯净世界中,不仅立体而且富有情感;④场景描写富有诗意:小说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里又有一种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素朴淡雅的诗意之美。【解析】《呼兰河传》是作者在病逝前两年即1940年12月完稿于香港的一部自传性回忆录长篇小说。她以诗化的手法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对人性及人类生存的无可奈何的慨叹。令人惊叹的是,小说中童稚的视野、悲凉的境况和心灵的伤痛竟然和谐统一。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中提到“叙事诗、风土画”等名词,而且也提示了文体特征,也就暗示了思考方向。叙事类作品体现诗意的方面要从叙事要素入手,可以任选几个角度,可以分析题材选取、人物刻画、场景描写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原生态童年生活场景的刻画:赖床,吃饭,喂狗。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描写:学诗,念诗。充满童稚情趣的俏皮情节:早餐。质朴直白、清新自然、明快鲜活的文字: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根据分值可以分为四点,如选材、形象、主题、场景或者情节等。①题材选取富有诗意:“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让祖父一首接一首念诗;“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描写阳光;“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描写的通红的高粱和金黄的谷粒;“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英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描写墙外的叫卖声,这些都是富有诗意的意象题材;②主题发掘富有诗意:依据原文“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起来吧。’‘再念一首。’祖父说:‘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可知祖父对任性的孙女的娇宠和爱怜,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富有诗意的亲情;③人物刻画富有诗意:“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可见慈爱的祖父、任性的“我”,甚至“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卖青菜的喊着,……”隐身的小贩,似乎都游离于尘埃之外,生活在一种超凡脱俗的纯净世界中,不仅立体而且富有情感;④场景描写富有诗意:小说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如“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这个祖父为“我”念诗的画面,温馨和谐;“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这个祖父喂鸡放鸭的画面,自然和谐;“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英豆和小葱子。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这个叫卖的画面,衬托家里的安静;“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个蜻蜓和蝴蝶在蒿草中飞舞的画面,素朴淡雅。充满了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素朴淡雅的诗意之美。写作(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唐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认为写诗应自出机柕,表现个性和风格,切忌一味因袭模仿。以上材料中,两位诗人倡导的写诗理念,或兼取众长,或自出机杼,都是他们取得诗歌成就的原因。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2023届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的作文题。写作材料引用了关于写诗方法的两首绝句,并为考生作了详尽的解释;写作任务中再次提炼了两个关键词“兼取众长”和“自出机杼”,让同学们从写诗理念延伸到生活学习中去,谈一谈启示和思考。本题与合肥一模相似,都是对2022年全国甲卷“为匾额题名”的模仿。从类型上看,属于“多个核心概念”的话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策略上,只有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提出新颖深刻的观点。描述判断(是什么)在审题中完成概念的厘定审题之前,我对题目提出一点质疑。“自出机杼”的意思是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这个成语侧重的是文章外在的形式。《论诗十绝·其三》的全篇为: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意”“神”“自我胸中”等关键词,强调的内容除了风格、体裁外,应该还包含了情感。如果不包含情感,那么本题侧重于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恰如官方答案中给的解读;如果包含情感,则倾向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其实,“风格”一词就已经涉及诗歌内在的属于作者的独特内容)。相对于继承与创新,笔者更倾向于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分析。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写作材料对两句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考生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对应关系:“别裁伪体亲风雅”就是“去伪存真”,“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兼取众长”,“须教自我胸中出”就是“表现个性与风格”,“切忌随人脚后行”就是切忌一味因袭模仿。从“伪体”和“风雅”中不难得出,杜甫侧重于从作诗的章法语言等角度分析;从“自我胸中”可以看出,戴复古侧重于从作诗的情感风格的角度分析,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整理成表格如下:至此,我们也完成了对于概念的基本厘定,即,兼取众长侧重于对诗歌呈现形式的不断雕琢,自出机杼侧重于对诗歌情感风格的自我坚守。二者是写诗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价值判断(怎么样)在追问中走向深刻的思考当我本能地想跳过对于二者价值判断的分析时,我惊觉差点又落入了隐蔽的陷阱中。我曾在多篇作文解读中反复提及如下观点:考生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验、背景、认知和价值立场,以至于事物的价值判断成为行文的默认前期和基础,消失在卷面上。所谓价值判断(怎么样),即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中的功用价值。传统教学中往往以“为什么”的形式呈现,即“为什么呈现形式要兼取众长呢?”“为什么情感风格要自出机杼呢?”价值判断需要从事物和人两个角度来思考,事物的价值就在于事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的契合。为什么情感风格需要自出机杼呢?我模仿前人的情感风格不行吗?文学是人学,诗歌的作用就是表达情感;而人作诗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表达情感,以独特的情感彰显独特的人。如果走向对立面,失去独特的情感和风格,以他人的角度来看,无异于买椟还珠,贻笑大方;从作品的角度来看,文学创作成为一种炫技表演,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失去了自我就会沦为他人的附庸,恰如模仿达人绝不会声名鹊起;更重要的是,找不到独特的自我,就会陷入生命的虚无。为了安顿心灵而创作的诗歌,如果失去自我,却会让心灵陷入更苍茫无依的漂泊。为什么呈现形式需要兼取众长呢?我独创自己的形式不行吗?如果说情感风格是人的灵魂,那么呈现形式就是人的肉体。肉体的丰满刚健需要营养的积累与合理的锻炼。若不兼取众长,恰似无源之水,无论多高的天赋也终有尽时;恰似无根之木,再郁郁葱葱也无法经历风雨。以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从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到唐传奇,再到宋元话本、明清章回体小说,任何一种成熟的题材都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嬗变。都道杜甫工于七律,如果没有沈约“四声八病”说对于音韵的研究,如果没有宋之问等一大批先驱的探索,杜甫如何登上这样的高度?人文领域尚且如此,科技领域更无需多言。上述的思考无疑更为深刻。联系生活与学习,我们起码延伸出两个观点:自出机杼是目的,为了成为自己;兼取众长是手段,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探索。规范判断(怎么做)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的合一规范判断是为了实现目的而提出的方法,即“怎么做才能实现兼取众长、自出机杼呢?”对于规范判断,我们可以从行动和态度两个角度分析。怎么做才能兼取众长呢?行动上需要先“拿来”,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态度上,只有谦逊,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愿意拿来;只有拥有辨识能力(不是态度,而是内在能力),才能辨识精华与糟粕;只有自知,才能明确自我,取我所需。诗中所说的“别裁伪体亲风雅”便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怎么做才能自出机杼呢?行动上需要体验生活,体会生命,发掘细腻的感受。态度上需要拥有自尊,拥有自尊的人,才能意识到自我,从而避免自我的自卑与虚无;拥有自尊的人,不会封闭自我,能够接受外界对于自我的塑造与完善。高分作文展示博采众长以精进,自出机杼以守己捧一卷诗词与手中,轻声诵念,顷刻便沉醉于期间,陶然自得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识标牌材料采购合同样本3篇
- 文献写作格式课程设计
- 2025年全新豪华电动机动车买卖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通信设备保修维修与网络优化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三方分包合同3篇
- 2024正畸治疗患者术后康复与护理服务合同3篇
- 农村土地流转协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快递加盟店租赁合同3篇
- 线上素描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专业怎么样
- 2024-2034年中国船供油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大学生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小学体育期末测评方案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化路径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
- 《铁道概论课件》课件
- 双师课堂方案
- 2024年广东清远市清城区顺拓投资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巴基斯坦炼铜工艺流程
- 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