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2023年12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屈原《________》节选)(2)________,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兰亭的气候宜人。【答案】①.固前圣之所厚②.离骚③.乌鸟私情④.天朗气清⑤.惠风和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骚、朗、惠。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推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①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不仅自身持续发展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同时古人也不断吸收外来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④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2)小明近日收到朋友的请柬,发现正文中有一处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甲)适逢家父六十岁生日,特备薄酒,(乙)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大快朵颐。(丙)12月18日11点28分恭候大驾,(丁)敬请赏光。A.甲B.乙C.丙D.丁()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B3.B 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赴宴(或参加宴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②紧承前文“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题,排在第一位;①中的“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把话题拉到古代,①排在第二位;④中“也”与①中的“不仅”搭配,④排在第三位;③中的“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衔接后文“进而推动了……”,③排在第四位。故排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乙处“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大快朵颐”中“大快朵颐”意思是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用词不当,与请柬的庄重用语不符。可将其修改为“赴宴”或“参加宴会”。二阅读(70分)(一)(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选自何国盛的《“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材料二:①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节)材料三: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②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节)3.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式微”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4.以下对“断亲”的理解符合材料一的文意的一项是()A.“断亲”是指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长辈之间彻底脱离亲戚关系。B.“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C.“断亲”现象是现代社会暂时出现的,而“亲缘唤醒”在以后必然出现。D.教育内卷严重压榨年轻人亲缘交往时间是年轻人“断亲”的最重要原因。5.不能依据三则材料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互联网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重要,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B.现代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会影响到材料二所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C.传统社会未产生大规模“断亲”现象,与社会流动性差、城市欠发达有直接关联。D.未来以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不一定能完全复原,但血缘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6.小金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几个“朋友群”,其后是“家族群”。小田认为这体现了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你的理由。7.面对当今社会“断亲”现象,我们是否有必要主动去“唤醒亲缘”?请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3.青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4.B5.A6.答案示例: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小金的三个微信群“工作群”“朋友群”“家族群”之间形成不了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7.要点提示。如果说有必要,可以从当今的“断亲”现象已经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如果说没必要,可以结合最后一段内容来说,亲情唤醒的回归效随着国家推行的政策的出台等因素而应该会出现。【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具体语境中,“如今正在青年之中……”指与前面“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相反的情况:青年人与传统相反,“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可见“式微”指的是青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彻底脱离亲戚关系”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可知,“断亲”只是关系疏远,而不是“彻底”断绝关系。C.“必然出现”错误,由材料一第六段“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及第七段“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可知,“亲缘唤醒”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D.“最重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第三段“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可知,文中谈了几个原因,但没有谈到“主要原因”是什么。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错误,由原文第四段“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可知,互联网带来的“断亲”影响,根本原因还是年轻人的“交往惰性”,第六段也强调了“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也将唤起新的亲缘”可知,“越发达”“越严重”的推断不成立。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一点由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再由材料二的出处“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提炼概念或者说是定义:“差序格局”。微信中的各种群,“工作群”不属于“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几个“朋友群”,反映了亲情的淡化,亲戚关系已经不是重要的社会联结,能体现材料一的观点。其后是“家族群”,“家族群”也不是以“己”为中心,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答题时,先明确观点:不能体现。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对“断亲”现象与“唤醒亲缘”要结合社会特点进行分析。从没有必要主动去“唤醒亲缘”角度看,材料一第二段已经明确了:“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此外教育内卷严重压榨年轻人亲缘交往时间、互联网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社会流动造成人们没法频繁交往等等原因,“断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当然,也可以从材料一第七段“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所以不必主动去与“唤醒亲缘”从有必要主动去“唤醒亲缘”角度看,材料一第六段“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新的社会变化,使年轻人认识到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另外材料三强调“血缘社会是稳定的”,“唤醒亲缘”也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水在滴苏沧桑⑴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⑵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⑶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⑷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⑸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⑹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⑺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⑻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⑼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⑽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⑾“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⑿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⒀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⒁“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⒂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⒃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8.第④段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9.赏析第⑾段画线部分场景描写妙处。10.第⒁段画线句“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是理解徐师傅的一把钥匙,请结合全文评析其“做生活”的态度。11.标题“水在滴”妙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答案】8.答案示例:这段文字从虚和实的角度进行描写,实写了眼前的水滴,由这水滴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虚写了一张元书纸的胚胎的形成过程。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让时空交织,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调动起来,给人非常细腻而丰富的审美体验。9.答案示例:这段场景描写展现了捞纸这一古老的工序,突出了徐师傅娴熟的手法和神情的专注,表达了作者对徐师傅的赞美。10.答案示例:徐师傅尽管长年辛苦制作元书纸忍受着双手和肩腰的疼痛和单调重复,但他还是全情投入;尽管元书纸制作工艺日渐式微,但他依然坚守。他这种“做生活”的态度,“不管喜欢不喜欢做”,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喜恶,而“好好做”不仅关系到他的收入和谋生,更关系到他内心的安宁。这种对传统手艺始终如一的坚守,对“做生活”的积极态度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消逝,具有永恒的价值。11.答案示例:标题“水在滴”妙在意蕴非常丰富。既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也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既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也表现了像他这样的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而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水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这是实写了眼前的水滴。“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让人想起”虚写的提示,这是通过水声,想象一张元书纸的胚胎的形成过程。“赤脚踏在青石板上”写触觉,“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写视觉,“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写嗅觉,“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写味觉,“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写听觉。作者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调动起来,从捞纸房写到山林,从元书纸的前世——嫩竹——写到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形成,时空交错,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语段作用的能力。“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展现了捞纸这一古老的工序,而“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则是突出徐师傅娴熟的手法和神情的专注。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徐师傅的赞美。【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主旨观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知,徐师傅的“做生活”具体指制作元书纸。而“好好做”既是徐师傅的态度,也是他的实际行动。“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尽管元书纸制作工艺日渐式微,但他依然坚守。他这种“做生活”的态度;“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尽管长年辛苦制作元书纸忍受着双手和肩腰的疼痛和单调重复,但他还是全情投入。结合“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可知,“不管喜欢不喜欢做”说明“做生活”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信念,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喜恶,不仅关系到他的收入和谋生,更关系到他内心的安宁。而这种对传统手艺始终如一的坚守,对“做生活”的积极态度是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消逝的,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首先,“水在滴”耐人寻味,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水在滴”与文章的内容相关,指捞纸房的水声;而“在滴”是一种进行的状态,不仅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也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文中的滴水声并非枯燥重复的声音,而是优美的、富有变化的声音,而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变现了一千多年来像徐师傅这样的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同时水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也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唐)李白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别。12.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A.边塞古诗 B.送别律诗 C.送别古诗 D.羁旅律诗13.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14.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答案】12.B13.D14.答案示例: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白利将军挥动宝剑,使空中云气为之消散,白利将军的弯弓如满月,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表达了诗人对他武艺高超,气势威武(或有万夫不挡之勇)的由衷赞美。【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诗歌的题材和体裁的能力。从题干提示“送”字就可以知道此诗从题材来说为送别诗。另外此诗前三联都押韵,又是八句,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也流露个人的失落”有误,此诗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威武飒爽的风姿,祝颂之意暗含其中,没有流露个人的失落。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大意是“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拉满明月之弓,箭镞闪看凛烈的光芒”。这两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利将军的武艺高强。他挥动宝剑,能够让云气消散,他力气惊人,拉开宝弓如满月一般,好像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言语中表达出对他武艺高强,气势威武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四)(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书何易于(唐)孙樵①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②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③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卒不加劾。③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④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④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⑤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⑤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选自《唐文粹》,有删节)【注】①榷(què)筦:榷,专利;筦,同“管”。意为专卖制度的管理。②矧(shěn):何况。③窜海裔:放逐到荒远的海边。④上下考:唐朝吏部设有专管考察文武百官功过善恶的制度,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⑤度支费: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的经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易于即腰笏()(2)矧厚其赋以毒民乎()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不欲紧绳百姓()A.衡量B.勒索C.纠正D.继承(2)膺命举贤()A.内心B.接受C.担当D.讨伐17.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B.①传符外一无所与②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①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D.①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18.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20.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邑民“笑”内涵。21.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何易于“爱民如子”这一品质,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答案】15.①.腰间插着,把……插在腰带里②.增加,加重16.①.B②.B17.C18.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19.我难道吝惜自身来损害一城的百姓吗?(我)也不会使罪名延及(或牵连)到你们。20.答案示例:邑民听了孙樵的解释,知晓了其中的原委和不公,这里的“笑”带有无奈和几分讽刺。21.答案示例:爱民如子,是何易于身上尤为珍贵的品质。当得知刺史游春索取民夫拉纤时,他就把笏板插在腰里,亲自拉纤,不侵占百姓种田养蚕的时间。当朝廷下诏书征收茶税,他纵火焚诏,置生死于度外,护民抗赋。他助民治丧,问政得失,轻刑慎罚。治理民众,是严苛还是仁慈,是迎合朝廷考核,还是维护百姓利益,总是难以取舍的,何易于体恤民情、爱民如子,这一品质值得称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能力。(1)腰:腰间插着,把……插在腰带里。句意: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2)厚:增加,加重。句意:何况增加赋税来祸害人民呢?【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能力。(1)绳:勒索。句意:不愿意过急地勒索百姓。故选B。(2)膺:接受。句意: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①来。②把。句意:①天子设立上下考制度来勉励官吏。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B.①给。②赞成。句意:①除了传符之外,什么也不给。②我赞成曾点的观点。C.①替。②替。句意:①能谋求来往的达官贵人替他说好话。②明天犒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D.①在。②被。句意:①像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什么。②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罪小的,给予劝导;罪大的,给予杖责,全都马上将他们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下面的官吏处理。“小者劝”“大者杖”结构相同,情况相反,可在“劝”“杖”后面断开。“悉立遣之”是状语加动宾结构,可在宾语“之”后断开。故断为: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爱”,吝惜;“毒”,损害;“蔓”,延及,牵连;“尔曹”,你们;“宁……乎”,固定结构,难道……吗。【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孙樵说的“能督赋”“能督役,省度支费”“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能擒若干盗”的县令在考核中得到“得上下”的等次,而“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出俸钱,冀优贫民”“无盗”的县令却在考核中“止中上”,不仅仅是因为县令“传符外一无所与”,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官吏考核制度的不公。这里的“笑”是洞悉原委后,虽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带有几分讽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撰写人物短评的能力。人物短评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结构上,按照先阐明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重申观点的顺序展开论述。作答时,先指出何易于具有“爱民如子”这一品质。事例有:第一段“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体恤百姓辛劳;“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怜悯百姓,不抢夺农时。第二段“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何易于认为“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即使面对“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的威胁,也要保护百姓,使之免受赋税毒害。第三段“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的惠民政策,及“问政得失”的亲民之举,“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的理民之策,使当地没有牢狱之灾,百姓没有徭役之苦。第四段“传符外一无所与”的不巴结官员,“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等做法不迎合朝廷考核,只维护百姓利益。最后总结,何易于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参考译文:书何易于(唐)孙樵①何易于曾经担任益昌县令。县衙距离刺史办公的场所有四十里。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从上游乘船东下,直接经过益昌县旁。来到以后,就索寻民夫替船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很吃惊地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现在)正是春天,老百姓不是耕田种地就是采桑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剥夺。(我)何易于是您属下的县令,此时没有别的事,可以充任劳役。”刺史和宾客跳出船,一起骑着马回去了。②益昌的百姓大都靠近山种植茶树,获得的利益归各家私有。恰逢主管盐铁的官奏请朝廷加强专卖制度管理,诏书下达各地,不得替百姓隐瞒应交的税。何易于看过诏书后说:“益昌这个地方不对种茶征税,百姓尚且活不下去,何况增加赋税来祸害人民呢?”命令县吏把茶树铲去。县吏规劝道:“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如果把茶树铲去,犯的罪就更大了。我当县吏的这样做只不过一死罢了,您岂能逃脱被放逐到荒远海边的罪呢?”何易于说:“我难道因为吝惜自身而损害全县的百姓吗?(我)也不会让罪名牵连(延及)到你们。”(他)就自己放火把茶树烧掉了。观察使听说了这种情况,最终没有弹劾他。③县里有的人死后,由于儿子幼小、家业破败,而没有能力凑齐丧葬费用的,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钱,派县吏代为操办。百姓交纳规定的赋税时,碰到垂着白发曲背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何易于一定请他们坐下,让他们吃东西,询问政事方面的得失。公庭上有打官司的百姓,何易于总是亲自同他们谈话,替他们指明谁是谁非。罪小的,给予劝导;罪大的,给予杖责,全都马上将他们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下面的官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监狱里没有被拘囚的百姓,人民不知道有劳役之苦。④我路过益昌,县民中有的人能讲述何易于治政的情况,并且说:“天子设立上下考制度来勉励官吏,然而何易于的考绩仅仅列在中等里的上等,这是什么缘故?”我问他:“何易于催纳赋税做得怎么样?”答道:“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不愿意过急地勒索百姓,让百姓低价缴出粮食和丝绸。”问:“催服劳役做得怎么样?”答道:“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钱,希望宽待贫穷的百姓。”问:“给路过的权贵馈赠礼物做得怎么样?”答道:“除了传符之外,什么也不给。”问:“捕捉寇盗做得怎么样?”答道:“益昌没有寇盗。”我告诉他说:“我在长安,每年都听说给事中考核官吏(经常)就说:‘某人治理某县,得到上下的考绩,根据这个考绩,授予某官。试问这个人的政绩,就说:某人能催纳赋税,在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能催服劳役,为国家节省了财政费用;某人在权贵经常路过的地方当官,能谋求来往的达官贵人替他说好话;某人能捕捉若干寇盗。’县令就是这样得到‘上下’的考绩的。”益昌县的百姓听完后,话也不答,笑着走开了。⑤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担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像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什么,在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我们)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五)(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②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①,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②民之膏以为苑囿也□!【注】①訾(zǐ):毁谤、非议。②朘(juān):剥削。22.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3.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三次游历万柳堂,所见与所闻的差异逐次增大。B.作者用笔极简,给人一种江河日下,一落千丈之感。C.与上文描写渲染形成鲜明对照,容易引发读者思考。D.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同时引出下文的议论。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耳 B.矣 C.哉 D.乎2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22.运用整散结合,整句如“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与其前后的句子构成了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写出了万柳堂的布局和优美的景致。句式整齐中有错落,读来朗朗上口。23.D24.C25.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介绍临朐相国冯公在位时建的“万柳堂”由盛及衰的事例,阐述富贵不可久恃的道理,告诫求仕者不要一味追求富贵,为官者应倾全力以勤劳国事,不要通过搜刮民膏去营建自己的安乐窝。【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整散结合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作答时,先指出整散结合句式特点;再分别指出哪些是整句,如“短墙之外”“径曲而深”的隔句呼应,“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结构精美,表现了万柳堂设计的精巧,读来朗朗上口,哪些是散句,“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五、六、九字不等;最后概括整散结合的效果,整齐中有错落,迂回有致。【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错误,第三段写“三至”的变化,给人以历史桑沧的震动和感喟,没有“伤感”之情。故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意思是:又为什么一定要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本句的“何必”表示反问语气。A.“耳”,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用在此处不当。B.“矣”,用在句末,可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语气,用在此处不当。C.“哉”,用在句末,表感叹、疑问、反问语气,可搭配“何必”使用,可以用在此处。D.“乎”,用在句末,可表示疑问或反诘,不搭配“何必”使用,用在此处不当。故选C。【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虽为游记,但开篇满含愤敌的议论,指出自古以来,官僚们“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上木之工,而无所爱惜”。但真正建成之后,也只是偶然去一次两次,而“不得久居其中”。有的甚至终身没机会去。他们耗费巨资搜刮人民。建筑这些园林别墅,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富贵和显赫,“欲以真此震耀乡里之愚”。冯溥之修万柳堂无疑正属此类。转入第二部分则叙冯溥其人与其园,在政绩上,他是位很平庸而义显赫的官吏,“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但他耗费巨资修筑的万柳堂却是气度恢弘,景致超群,但是这些只是依据自己对衰败园林观察中的想象来记叙。文章第三节便集中笔墨,以简洁而陡峭的笔势直写其破败:“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干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将三次游历所见集中于一段并置之于最后,就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议论。第四段开始议论,卒章显志。由原文“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可知,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之后左做官的读书入不应去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而身聘高位者,则应倾全力以勤劳国事,不要“朘民之膏”去营建自己的安乐窝。写万柳堂的美景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衰败,而万柳堂的衰败又警怵人们明白富贵不可久恃的道理,归结到劝告求仕者和为官者应将精力放到国计民生上,不去做那种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无度挥霍的蠢事。参考译文: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过去的人,富贵到了极点,就往往建造别墅来供自己享乐,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价。等到建成以后,却不能常常住在别墅中,偶然去一次罢了,甚至有的终身都没有去过。而能够常住在里面的人,却又无力去建造别墅。其实,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本来就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而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却有座别墅园林在城的东南角。园的周围有三十亩,(园中)没有一棵杂树,随着地势的高低,全部种的是柳树,因而题写园中的堂名为“万柳之堂”。在矮墙的外面,骑马经过的人可以望见园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处,利用园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积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边都长满了芦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衬,可爱极了。雍正初年,我刚到京城,喜欢游玩的朋友都对我介绍万柳堂的美景。(我)第一次到(万柳堂),还多少有些亭台水阁。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桥,已斜卧在水中了。第三次去(那里),则凡是园中所种的柳树,都像被斩过的一样,没有一棵留存。人世间富贵的荣耀,它总是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大概和这个万柳堂园一样。既然这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为什么一定要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三写作(70分)26.根据要求作文。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