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病虫害防治与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南_第1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与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南_第2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与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南_第3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与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南_第4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与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病虫害防治与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南TOC\o"1-2"\h\u10099第一章:农业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286121.1 227691第二章: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4254601.1.1水稻病虫害 4129071.1.2小麦病虫害 4150431.1.3棉花病虫害 4181651.1.4油菜病虫害 5255671.1.5黄瓜病虫害 5299691.1.6番茄病虫害 517501第三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6240001.1.7概述 630591.1.8化学防治方法 686271.1.9概述 643781.1.10生物防治方法 7153301.1.11概述 7286071.1.12物理防治方法 76648第四章: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7252331.1.13病虫害防治原则 7104721.1.14病虫害防治策略内容 8214231.1.15评价方法 8326171.1.16评价标准 818364第五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概述 9238601.1.17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978461.1.18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9115671.1.19维护国家形象和声誉 9162961.1.20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9271151.1.21法律法规体系 9128761.1.22监管机构体系 10325421.1.23技术支撑体系 10298091.1.24信用管理体系 10225421.1.25社会监督体系 1075941.1.26国际合作与交流 102547第六章:三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价 1088141.1.27概述 10171261.1.28物理检测方法 10240521.1.29化学检测方法 11104581.1.30生物检测方法 11326811.1.31感官检测方法 11290941.1.32概述 1186131.1.33国家标准 1110761.1.34行业标准 11142261.1.35地方标准 12133881.1.36企业标准 1216849第七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12301021.1.37生产环境监管 12202121.1.38投入品监管 1219921.1.39生产过程监管 13260391.1.40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 13279251.1.41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监管 1310631.1.42农产品销售环节监管 1317760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与法规 1411751.1.4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概述 14152971.1.4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的主要内容 14326481.1.4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概述 14249151.1.46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主要内容 14147871.1.4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实施 1526479第九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15266621.1.48监管体系概述 15319321.1.49国家层面 1579271.1.50省市级层面 15275801.1.51县区级层面 16124781.1.52政策法规制定 16201541.1.53监测评估 1684291.1.54执法检查 1631501.1.55宣传教育 1612522第十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一章:农业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1.1农业病虫害防治是指针对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病害、虫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侵害,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害: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植物性疾病,这些病原体能够破坏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2)虫害:指各种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等,它们通过取食植物组织或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植物损伤。(3)防治对象:包括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各种病虫害,以及可能传播病虫害的媒介生物。(4)防治措施:指针对病虫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5)防治效果:指防治措施实施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的效果。第二节: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保证防治工作科学、高效、可持续进行的基石。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采取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综合治理:结合多种防治方法,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3)安全环保:在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环保型防治方法,保护生态环境。(4)科学监测: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基本方法:(1)化学防治: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直接杀死或抑制病虫害。此方法快速有效,但需注意农药的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这种方法环保、可持续,但效果较慢。(3)物理防治:通过机械、物理方法直接消灭病虫害,如设置防虫网、利用光诱杀等。(4)农业防治:通过改善耕作制度、轮作、清除杂草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通过以上原则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第二章: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第一节:粮食作物病虫害1.1.1水稻病虫害(1)稻瘟病识别要点: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稻穗出现白穗。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药剂防治可选用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2)稻飞虱识别要点:成虫和若虫吸食稻叶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如清除杂草、排水晒田;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化学防治,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1.1.2小麦病虫害(1)小麦锈病识别要点:叶片、茎秆和穗部出现黄色或橙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2)小麦蚜虫识别要点:成虫和若虫吸食小麦叶片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如清除杂草、排水晒田;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化学防治,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第二节:经济作物病虫害1.1.3棉花病虫害(1)棉铃虫识别要点:幼虫取食棉铃,导致棉铃脱落或棉纤维受损。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如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化学防治,可选用敌敌畏、氯氟氰菊酯等。(2)棉花立枯病识别要点:植株茎秆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1.1.4油菜病虫害(1)油菜菌核病识别要点:叶片、茎秆和花器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多菌灵、异菌脲等。(2)油菜蚜虫识别要点:成虫和若虫吸食油菜叶片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如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化学防治,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第三节:蔬菜病虫害1.1.5黄瓜病虫害(1)黄瓜霜霉病识别要点: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代森锰锌、烯酰吗啉等。(2)黄瓜白粉病识别要点:叶片、茎秆和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病斑。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1.1.6番茄病虫害(1)番茄早疫病识别要点: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2)番茄青枯病识别要点:植株突然枯萎,茎秆出现褐色病斑。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可选用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等。第三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一节:化学防治技术1.1.7概述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农业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是目前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防治手段之一。但是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等问题,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1.1.8化学防治方法(1)药剂选择: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2)用药剂量: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用药,避免过量或不足。(3)施药方式:根据病虫害发生的部位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施药方式,如喷雾、喷粉、灌根等。(4)施药时机: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高峰期进行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5)轮换用药:为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农药。(6)安全间隔期:在收获前,保证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第二节:生物防治技术1.1.9概述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对农业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安全等特点,是未来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1.1.10生物防治方法(1)天敌利用:引入或保护病虫害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等,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3)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提取物(如除虫菊素、印楝素等)防治病虫害。(4)抗病虫害品种选育:通过选育具有抗病虫害特性的植物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5)生物信息素:利用昆虫信息素(如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干扰病虫害的行为,达到防治目的。第三节:物理防治技术1.1.11概述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对农业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无污染、无残留、安全等特点,是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1.12物理防治方法(1)光照防治: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设置诱虫灯、光陷阱等,诱杀害虫。(2)温度防治:利用高温或低温杀灭病虫害,如利用太阳能温室进行高温消毒。(3)振动防治:利用机械振动驱散或杀死病虫害。(4)粘虫板防治:在作物周围设置粘虫板,诱集害虫并杀死。(5)防虫网防治:在作物周围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侵入。(6)物理隔离:利用物理隔离措施,如地膜覆盖、遮阳网等,阻止病虫害传播。通过以上化学、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四章: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第一节:病虫害防治策略制定1.1.13病虫害防治原则在制定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防治: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方法,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2)预防为主:注重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觉病虫害发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3)安全、环保:在防治过程中,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4)经济效益:在防治策略制定时,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合理投入防治成本。1.1.14病虫害防治策略内容(1)农业防治:通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调整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等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3)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4)化学防治:在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应急防治。(5)防治技术集成: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防治效果。第二节: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1.1.15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根据防治前后病虫害发生程度、危害范围等指标,进行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采用病虫害发生指数、防治效果指数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价。(3)经济效益评价:分析防治措施投入与产出比,评价防治效果的经济效益。1.1.16评价标准(1)防治效果达标:病虫害防治后,病情指数或虫情指数降至允许范围内。(2)防治效果稳定:防治措施持续有效,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反弹。(3)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治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4)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以上评价方法与标准,对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为防治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第五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概述第一节: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1.1.17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1.18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监管,可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19维护国家形象和声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容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一旦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将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和声誉。加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1.1.20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节: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1.1.21法律法规体系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监管职责、监管范围和监管措施。1.1.22监管机构体系我国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各级监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1.1.23技术支撑体系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检测技术、监测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等。这些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监管效能。1.1.24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是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自律。1.1.25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包括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行业协会监督等。通过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提高监管效果。1.1.2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通过参与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技术交流等活动,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第六章:三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价第一节: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1.1.27概述农产品质量检测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生物检测和感官检测等。本节将对这些检测方法进行详细介绍。1.1.28物理检测方法(1)水分检测:通过烘干法、卡尔·费休法等方法测定农产品中的水分含量。(2)密度检测:利用比重瓶、浮力法等方法测定农产品的密度。(3)色泽检测:采用色度计、光泽度计等仪器测定农产品的色泽。(4)粒度检测:利用筛选法、粒度分析仪等方法测定农产品的粒度。1.1.29化学检测方法(1)有害物质检测:测定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2)营养成分检测:测定农产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成分。(3)添加剂检测:测定农产品中的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含量。1.1.30生物检测方法(1)微生物检测:检测农产品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2)遗传物质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农产品中的遗传变异。1.1.31感官检测方法(1)外观检测:观察农产品的大小、形状、色泽等外观特征。(2)气味检测:嗅闻农产品是否有异味。(3)口感检测:品尝农产品,评价其口感、味道等。第二节: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1.1.32概述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量化评估的依据。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1.33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对农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质。主要包括:(1)农产品安全标准:规定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微生物指标等。(2)农产品品质标准:规定农产品的感官指标、营养成分指标等。(3)农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规定农产品的包装、标识要求。1.1.34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制定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1)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规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2)农产品检验方法标准:规定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方法和程序。(3)农产品分级标准:规定农产品的品质等级划分。1.1.35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由地方或有关部门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规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生产技术要求等。(2)地方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规定农产品质量监测的方法和程序。1.1.36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适用于本企业的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标准:规定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要求。(2)企业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规定企业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方法和程序。通过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七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第一节: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1.1.37生产环境监管(1)土壤质量监测:对农田土壤进行定期监测,保证土壤环境符合农产品生产标准,防止污染物质对农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2)水源质量监管:加强对农田灌溉水源的质量监测,保证灌溉水符合国家标准,防止水源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3)气候环境监管: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1.38投入品监管(1)农药使用监管:严格执行农药使用规定,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安全、合规,防止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2)肥料使用监管:加强对肥料使用的管理,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3)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安全、有效。1.1.39生产过程监管(1)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加强对种植养殖户的技术指导,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2)农产品质量监测: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测,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3)农业废弃物处理: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防止废弃物对农产品质量产生污染。第二节: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1.1.40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1)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保证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合格。(2)市场准入审查: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进行市场准入审查,保证其具备合法资质。(3)市场准入监管:对农产品市场准入情况进行监督,严防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1.1.41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监管(1)流通环节质量监测: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测,保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受污染。(2)流通环节监管措施: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效能。(3)流通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处: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发觉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1.1.42农产品销售环节监管(1)销售场所监管:加强对农产品销售场所的监管,保证销售环境符合卫生标准。(2)销售过程监管:对农产品销售过程进行监管,防止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3)销售环节质量监测:对农产品销售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合格。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与法规第一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1.1.4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旨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1.4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的主要内容(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依据。(2)强化行政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建设,明确各级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格局。(3)加强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4)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安全责任。(5)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6)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农民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7)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管。第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1.1.4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是指国家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1.1.46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主要内容(1)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2)行政法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等。(3)部门规章: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等。(4)地方性法规: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1.1.4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实施(1)加强法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律意识。(2)严格执行法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查处。(3)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监管合力。(4)创新监管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第九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第一节:监管体系组织结构1.1.48监管体系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1.1.49国家层面(1)农业农村部:负责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2)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具体负责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测计划,指导地方开展监管工作。1.1.50省市级层面(1)省级农业农村厅(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2)市级农业农村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执法检查和宣传教育。1.1.51县区级层面(1)县级农业农村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具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执法检查和宣传教育。(2)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本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执法检查和宣传教育。第二节:监管体系运行机制1.1.52政策法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机制首先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和地方各级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明确监管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依据。1.1.53监测评估(1)监测计划: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制定监测计划,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