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自编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1页
单元整合自编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2页
单元整合自编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3页
单元整合自编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4页
单元整合自编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合作业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加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进行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我对在沟里销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与销烟有关的历史人物()A.戚继光B.林则徐C.邓世昌D.邱少云2.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A.贸易地位快速提升B.自然经济彻底破坏C.实践《资政新篇》D.成为民主革命中心3.在“强国追梦”演讲活动中,有同学说“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说的“西方列强一巴掌”指的是()A.沙俄入侵东北B.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除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界碑”是指()A.近代史的开端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C.近代化的起步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5.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A.对清政府的失望B.反抗侵略的决心C.变法维新的思想D.反帝救国的主张6.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7.“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9.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10.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曾国藩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能力拓展1.1858年3月,佛山团练局(由三元里、南海、番禺等地绅民组成)号召在港澳受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罢工,响应返乡者达两万余人,致使香港变成了一座死城。材料表明()A.人民的抗争打击了侵略势力B.清朝政府组织民众反抗侵略C.先进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D.列强侵略极大破坏社会经济2.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应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3.关于《瑷珲条约》的签订,据俄国记述,中国官员屈服是因为“一则中国虚弱无力,清王朝风雨飘摇,二则他们害怕我们联合英国”。材料反映了()A.日本趁火打劫我国北方大片领土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C.清朝内外交困无力应对强势外交D.沙俄在东北占有军事优势4.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5.陈旭麓提出:“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他认为太平天国()A.推翻了封建统治B.动摇了原有政治体制C.造成了国家分裂D.有利于地方政权完善&图说历史材料一:(1)从图1到图2时期,中国有了哪些变化?说出图3遗址的历史价值。(2)图4文件与《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和性质相同吗?为什么?材料二:(3)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学习反思: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洋务运动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多所学校,在这些学校就读过的学生中,有北洋海军军官邓世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严复。以上描述表明洋务运动()A.巩固封建帝制B.创建强大海军C.培养近代人才D.创办近代企业2.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A.安庆内军械所B.福州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湖北织布局3.有学者认为,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4.据右面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5.丘逢甲《春愁》诗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哭”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6.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A.有田同耕B.变法图强C.民主科学D.驱除鞑虏7.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8.《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9.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A.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C.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10.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戊戌变法(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戊戌变法(1898年)调整为调整为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能力拓展1.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一情形出现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2.《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3.下表反映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山东地区的部分信息。这个表格直观反映了近代列强对山东地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烟台19世纪末列强强租租借地(军港或商港)威海卫、青岛A.由沿海深入到内陆腹地B.由经济侵略为主到强化政治控制C.由英国独占到德国独占D.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4.赫德指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据此可知,赫德关注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5.《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A.划分“势力范围”B.增设通商口岸C.废除科举制度D.进行心理征服&图说历史图1与图2所代表的企业有何联系?它们起到了怎样的共同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4和图7人物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共同品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两条线索,并根据这两条线索对上述图片进行归类。&学习反思: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1894年1905年1912年1913年1924年创办兴中会建立同盟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动二次革命创办黄埔军校A.孙中山B.李大钊C.陈独秀D.蒋介石2.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A.基础广泛B.发展迅速C.结束帝制D.取得成功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B.金田起义、洋务运动C.洋务运动、百日维新D.百日维新、辛亥革命4.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潮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5.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A.从分裂走向统一B.从屈辱走向独立C.从专制走向民主D.从封闭走向开放五民月国五八日年7.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下图所示的“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五民月国五八日年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A.1914年B.1919年C.1924年D.1929年8.识读下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约法一约法二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9.“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A.二次革命B.护法运动C.护国战争D.北伐战争10.鲁迅先生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据此,“失望”“颓唐”产生的背景是()A.清王朝统治没被真正推翻B.君主专制统治复辟成功C.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黑暗D.新秩序未重建政局混乱&能力拓展1.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A.欧亚大陆的联系B.封建帝制的危害C.法国大革命影响D.辛亥革命的意义2.林伯渠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B.广大民众尚未觉醒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3.徐中约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后果,令孙感到沮丧。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徐中约认为()A.三民主义并未落实B.反帝国主义任务未完成C.民主观念深入民心D.封建陋习阻碍社会进步4.“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首歌于1912年成为民国的“临时国歌”。该国歌()A.歌颂革命手段B.充满复辟意识C.强调发展竞争D.礼赞民主共和5.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图说历史结合图1人物的主要革命活动回答,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些精神?根据图2、图3、图4,说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什么说图4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学习反思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下图中的《青年杂志》创办于1915年,后改名为《新青年》。该杂志发表了大量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和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文章,这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改变了五四运动的中心B.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C.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D.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思想武器2.胡适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提倡()A.民主科学B.兼容并包C.白话文D.文学革命3.下列图示人物都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典型代表,其中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是()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疑》;“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思想B.抨击旧道德C.主张男女平等D.倡导白话文5.《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6.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产生差异。下面是三位人物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它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而且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而且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这场运动是由知识分子领导,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所策动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它被视为分水岭,将八十年的“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以上认识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抗日救亡运动7.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集会,血书“还我青岛”,群情激愤;5月4日,学生齐聚天安门游行示威。材料表明五四运动中()A.工人阶级成为主力B.商人市民纷纷响应C.青年学生充当先锋D.中共发挥领导作用8.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9.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这篇文章是()A.《变法通议》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C.《敬告青年》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0.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指出:“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中共提出了()A.民主革命纲领B.党的中心工作C.抗日民主政权D.工农武装割据&能力拓展1.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2.“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A.背景B.内容C.过程D.地位3.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A.新道德战胜了旧封建礼教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4.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表明他主张()A.进行资产阶级革命B.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C.开展土地改革运动D.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5.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B.借鉴创新苏俄革命道路C.意识到革命任务的艰巨性D.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图说历史图1画作比较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爱国运动,请结合画作内容加以说明。遗迹遗址承载历史价值。从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两方面,分别解读图2、图3遗址反映的史事。&学习反思: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下表毛泽东的主要履历折射出()毛泽东主要履历(1924-1926)1924年2月,任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1925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11月,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B.五四运动拯救民族危亡C.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D.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2.“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3.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4.可以说,当时起义军退向井冈山,旨在避开占有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攻击,却寻找到自己生存发展之路。材料中的“路”指的是()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以城市为中心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D.农村包围城市5.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A.发动秋收起义B.进行城市斗争C.开展土地革命D.举行工人暴动6.下图为近代某一军事行动的行军路线示意图。这次行动的背景是()A.袁世凯复辟帝制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红军反“围剿”失利D.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既能抒发个人情怀,也能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右图所示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辽沈战役8.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B.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9.“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10.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A.根据地的经济发展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C.军民团结共同对敌D.土地革命深入开展&能力拓展1.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2.如图为某学校的早期组织机构图,这所学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学方针。其中,政治工作受到重视体现在()A.重视对共产党员的培养B.孙中山亲自担任军校总理C.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D.建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3.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首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D.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4.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县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后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井冈山红军学校,主要负责调练红军的下级军官和为地方培训赤卫队的指挥员,其中政治课占40%,军事课占60%。除此之外,还设有识字课。据此可知,当时的红军学校()A.开创培养军事人才的先例B.巩固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和外交人才5.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在大小战斗的间歇,在攻克的城镇上,红军都要召开群众大会,演出剧目,讲解他们的土地革命目标和抗日政策。由此可见,红军长征()A.粉碎了反动统治B.播下了革命种子C.推动了国共合作D.挽救了民族危亡&图说历史结合图1,分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空间分布特点。观察图2、图3,分析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分别对中国革命进程有何深远影响?阅读图4、图5、图6,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学习反思: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2.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C.一二·九运动D.九一八事变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图所示的四位历史人物都参与了()朱德杨靖宇蒋介石张学良A.五四运动B.中共一大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4.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5.电影《捌佰》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阵地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取材于()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长沙会战6.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是某同学对抗日战争时期几场重大战役及其推论的梳理,表中①处应填()史实推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长沙会战其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①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A.武汉会战B.枣宜会战C.台儿庄战役D.豫湘桂战役7.某校组织“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历史剧展演活动。九(三)班同学准备挑选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剧本进行排演。下列剧本属于这一题材的是()A.《井冈山会师》B.《地道战》C.《千里跃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8.标语用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下列标语出现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B.“兵民是胜利之本”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9.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10.“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面对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筑起了血肉长城。下列抗战史实搭配正确的是()A.彭德怀——淞沪会战B.谢晋元——台儿庄战役C.张自忠--枣宜会战D.李宗仁——平型关大捷&能力拓展1.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A.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B.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C.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3.对如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B.正面战场地位遭到削弱C.全民抗战取得重大成果D.日本“囚笼政策”破产4.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图说历史图1与图2反映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图3、4、5战役的共同影响是什么?结合图6、图7及所学知识,向世人简述南京大屠杀。(字数在120字以内)观察图8,概要指出同盟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特点。&学习反思: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时空坐标&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要和平,争民主”2.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A.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D.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3.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B.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D.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5.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能够()A.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B.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C.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D.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6.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A.解放战争的打响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C.战略决战的开始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7.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农民用小车往前线运送物资农民用小车往前线运送物资解放军向天津守军发起猛攻解放军冲向解放军冲向锦州城垣A.平型关大捷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8.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B.北洋军阀政府C.广州国民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9.如果给右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10.电影《车轮滚滚》主要内容为:1948年冬,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在淮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随后,小车队又随大军渡江南下,取得解放战争胜利。该电影的主题应该是()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人民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能力拓展1.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和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蒋介石()A.谋求政局稳定B.阴谋发动内战C.坚持独裁统治D.破坏国共合作2.国民党对于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打土豪,分土地地主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A.不断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C.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D.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4.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气壮山河的号召,中国革命的高潮到来了。“宣言”发布于()A.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C.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期间D.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期间5.“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A.背景B.原因C.进程D.影响&图说历史图1中的文件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共同反映了农民的什么愿望?实践的结果有何不同?图2事件与图3事件有什么联系?依据图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4中农民党员人数激增的原因。&学习反思: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班级:姓名:限时45分钟&单元框架&基础巩固1.下图为近代民族工业部分火柴品牌商标。其表达的思想是()A.军事强国B.教育兴国C.实业救国D.科技兴国2.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3.下表是1932年社会局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类别自行车人力车马车汽车摩托车骡马大车数量64100429003002200409400A.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B.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C.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D.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4.下图是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的变化情况。数量(千万海关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数量(千万海关两)6.05.44.84.23.66.05.44.84.23.63.0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北洋军阀连年割据混战D.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扩张19131915191719191921年份19131915191719191921年份5.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经过体育训练,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才有充足的精力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由此可见他倡导()A.加强锻炼强身健体B.发展体育救亡图存C.学习西方发展教育D.培养竞技为国增光6.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在其创刊号中写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秉承这样的宗旨,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A.《时务报》B.《解放日报》C.《申报》D.《大公报》7.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8.下图为1940年徐悲鸿创作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相关故事。他当时创作该画意在()A.表达抗战必胜信心B.普及西洋绘画技法C.传承中华传统文化D.提高大众审美能力《愚公移山》(局部)9.聂耳在1932年2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一天花几个钟头苦练基本练习,几年、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小提琴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兴奋起、可以鼓动起劳苦大众的情绪吗?不对,此路不通!早些醒悟吧!”材料反映出聂耳()A.追求艺术的完美B.强烈的民族责任感C.努力成为小提琴家D.致力创作大众音乐10.1895——1913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中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达549家,增速较快。其主要原因是()A.新式教育发展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C.政府政策推动D.国内社会环境稳定&能力拓展1.如图,比较了两个年份力织机(以电力或其他动力驱动的织布机)和手织机纱线消费量。据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国纺织行业()A.力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B.力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C.手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D.手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2.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发型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C.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D.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3.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4.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的政治性和战争性愈加显著,下表作品从创作特点看都()分类人物与作品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美术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A.从人民角度出发反映时代特点B.从国家角度出发探索救亡图存C.从作者角度出发表达爱国之情D.从民族大义出发激励团结抗战5.1927—1930年,徐悲鸿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如图),描绘了秦末起义首领田横在刘邦称帝后不肯称臣,与五百壮士诀别的情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A.再现了秦末起义的真实面貌B.反映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C.彰显出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D.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绘画技法&图说历史根据图1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图2、图3、图4反映的史事均与上海有关,这些上海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巩固1—5BABAB6—10CBBDB&能力拓展1—5AACDB&图说历史(1)变化:列强多次侵略中国沿海一带,一直打到京城;中国被开放的地区,由沿海深入到内地;英国对香港地区一步步扩大侵占(由割占香港岛到割占九龙司)。历史价值:诉说着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见证了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提醒后人牢记中华民族的耻辱。(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封建的小农性质的文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而《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倡导积极了解西方。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基础巩固1—5CDDCC6—10BADBA&能力拓展1—5DCBCD&图说历史(1)图2的民用企业为图1的军事工业提供资金、原料,起辅助作用。共同作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为国牺牲、杀身成仁、不怕牺牲、慷慨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