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2——中国古代史·学生版材料题专项50练一、材料题(共50小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辞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摘编自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毛泽东所作《祭黄帝陵文》(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位于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1959年以来发现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材料二: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二里头都城这一布局,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材料三:虽然《史记》对夏朝有记载,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学界承认存在,原因是没有像“殷墟遗址”证明商朝存在的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增强了人们对夏朝存在的信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里头都城遗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说二里头都城遗址网格式布局这一新发现的历史价值。(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这两种史料关系的认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和兽骨十多万片,上面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经考古专家研究,当时的人们在祭祀、打猎、出征时,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吉凶。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结果刻在龟甲、兽骨上。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从这些文字演变过来的。﹣﹣摘编自《上下五千年》材料二: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件,青铜器中铸造技术工艺最为精美的是礼器。而殷墟出土的礼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形式多样,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殷墟”是哪一文明的遗址?“很难辨认的文字”是什么?其地位如何?(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量多且精美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殷墟出土大量文物的重要前提。探究殷墟出土的文字与当今汉字的关系?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如图两幅地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势的变化。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二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器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并为扩大耕地,开发山林,发展水利交通创造了条件。——改编自《管子》(2)根据材料二,写出春秋时期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原因。由此促进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出现?这一阶级领导的成效最大的变法运动是什么?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摘编自《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三晋之人”被“诱”到秦国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6.[改革与发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极为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讳:避讳)强大,赏不私(私:徇私)亲……﹣﹣《战国策•秦策》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几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说:通“悦”,高兴、满意),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内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的影响?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又说明了什么?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材料二: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任用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吴起变法是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吴起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乐毅在燕受到重用后,便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对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材料三: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从而导致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造成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1)根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有何发展?(写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写出两个战国时期的变法。(3)依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一派法家极重制度。商鞅变法后的秦制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是什伍制,再是军功爵制,三是爰(辕)田制。“什伍”本是古时军旅基层编制单位,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即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使之平时生产劳动其中,战时则以此建制进行作战。——摘编自黄留珠《重新认识秦文化》材料二:孔子强调文武一体的“六艺”教育,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知、仁、勇、艺”等优秀品质,其中的“艺”包含有武术内涵,“仁”则是对于武术品德修养的目标要求;孔门弟子有许多才兼文武的典型,如擅长剑术、义赴国难的子路,武勇慷慨、知错就改的冉求等都是孔子以身作则、授艺传德的成果。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浩然之气”,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等道德格言,它们所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在武术史上产生了巨大作用。——摘编自申国卿、胡建平《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文化自信》(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家思想对秦国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富资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文夫。”——《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时期地域纪念人物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两汉以前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待考证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辟邪除灾等活动。两汉山西地区介子推(割股啖君)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式,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等活动。苏南、浙北伍子胥(忠贞贤能)绍兴曹娥(孝女)梧州陈临(勤政爱民)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1)孟子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所选人物能突出代表孟子言论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演变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雄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一方面,诸侯之间的战争将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时代。——《中国通史》材料二:“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新建31个县,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基础。——《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东周的另一个时代”指的是哪一时期?据材料,归纳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千年不遇”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场变革?这场变革与哪一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广有关?“统一六国”的是哪个国家?(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11.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1)据材料一,概括这两项水利工程的共同作用。材料二: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全国。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有驿站1500多处,分陆站和水站。驿站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邱树森《元朝简史》(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发展交通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作用。材料三:1865年,英国人最先在北京宣武门附近修建了一条500米长的铁路。后来,李鸿章等洋务官员多次提出在北京修建铁路。京奉、京汉、京张铁路通车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以前从北京至汉口走驿路要27天,铁路建成后,从北京至汉口乘火车只需两天半。铁路还逐渐成为南北运输的主力,改变了此前主要靠河运和海运的局面。——陈双晨《古都之承》(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60年代北京铁路建设的背景。据材料三,概括近代北京铁路建设的影响。材料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大事记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2004—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日本、法国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4)据材料四,概括推动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因素。12.2022年8月,“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之“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1)在参展之前,某同学想要绘制夏商周王朝与其都城考古遗址对应表。请你帮助他完成。(2)以下是该展中的部分展品,请依据示例,完成学习单任务。素面哿(jia)(夏代青铜器)刻辞卜甲(商代)青铜簋(gui)及铭文(西周晚期)王子午鼎(春秋晚期青铜器)示例:夏代的青铜器素面哿,不仅展示了当时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水平,同时作为一种礼器也反映了夏代时期的文明进程。任务:除示例外,请任选一个展品,解释其所含历史信息。(3)本次“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仅仅展示了“河南夏商周三代”的出土文物。有同学认为,想要更全面地了解“何以中国”,还可以补充展览更多出土文物。请再补充两个出土文物,并说明理由。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材料二大夫(桑弘羊)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chì,整顿)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摘编自桓宽《盐铁论•非鞅第七》(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弘羊、文学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14.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以下是选取的一些古史中对商鞅及其变法的记载及商鞅本人的一些变法策论。1、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若一人犯法,十家受诛连……百姓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征收双倍以上赋税。——摘译自《史记•商君列传》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推行十年,秦国百姓非常高兴,社会安宁,再也没有偷盗抢劫之类的犯罪。——摘译自《史•记商君列传》3、商鞅治理秦国,法令推行令行禁止,公平无私,赏罚分明,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摘译自《战国策•秦策》4、政府颁布一些百姓所憎恶、害怕的政策,百姓不痛快了,就会卑微、懦弱;反之百姓就会强大。百姓弱,国家就会强,反之百姓强,国家就会弱。所以(国家应尽量使百姓卑微懦弱)。——摘译自《商君书•弱民二十》古今中外,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的看法呈两极态度,有褒扬与贬抑之分。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态度加以评价。(要求:①给出你的评价;②有理有据,至少两个论据;③论从史出)15.“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中国人自古崇信“大一统”,“大一统”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理想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重用人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是哪一年?请你概括说说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面临什么问题?概括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3)请你说说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任举两点)(4)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行。请问:“思想的统一”在汉代具体措施是什么?(5)从以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官印是官员证明自己的身份,凭此进行政务活动的信物。汉以前的公文大多于竹简木牍之上,寄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其交叉处封上粘上,以印钤盖,作为信证防备私拆。这种有文字的钤粘土风干后,质地坚硬,即封泥。随着纸帛的使用和推广,封泥逐渐消失,直接用印铃盖在文书上。——摘编自李爱斌《中国古代官方印章浅述》材料二秦统一前“印无定制,随其所愿”。秦统一后,多用小篆,“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臣下则称印或章,以金属为材;官位卑微者,使用长方形的半通印,形成严格的印章制度。历代官印皆延此制。至清代,印边框加宽,汉文、满文并用,是我国古代官印的独特现象。——摘编自李爱斌《中国古代官方印章浅述》(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官印的用途。(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官印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历史研究价值。(3)综上所述,任举一例你身边和古代官印作用相近的存在。17.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则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铜方升铭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说文系传》(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根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材料二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古代历史史料汇编》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执政举措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材料三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班固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司马光说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3)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正确地评价古代封建帝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材料二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了解与往来。西汉北击匈奴后,部分匈奴人内迁,部分开始西迁。丝绸之路从此畅通起来。——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解决王国问题措施的变化及共同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汉时期成功开通丝绸之路的主要因素。19.在东西方的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多样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材料一: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世界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材料二: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丝织品,在地中海地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一一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三: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间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一一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材料四: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一一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2)材料二中“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在这条通道上以和平交流的方式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的是什么人?(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一项科技成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社会如何才能让中华文明更放异彩?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的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丝绸之路”就此诞生。自此,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在缓慢开展。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罗马人不光使用大量钱币来购买这一东方奢侈品,同样也以精致的玻璃、银器和黄金,还有来自红海的珊瑚和黄玉、阿拉伯出产的乳香精油等特产进行交易。而这一做法,带动了商道沿线的地方经济。随着经济的繁荣、交通和商业网络的延伸、各方紧密连接,村庄变成了小镇,小镇变成了大城……佛教思想亦跨越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材料三:西域治理大事记(部分)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使节到达长安,与汉朔建立联系。汉武帝元封三年汉派兵征服西域的姑师、楼兰等地,控制了西域门户。汉武帝元封六年汉与乌孙和亲,使乌孙成为钳制匈奴的重要力量。汉宣帝地节二年西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总领南北道。西域正式纳入汉的统治。汉元帝初元元年汉在车师设置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管理屯田事务。汉元帝建昭三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戊己副校尉陈汤发兵远狂,击杀匈奴阵斩,匈奴势力彻底退出西域。——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2)据材料二,指出汉帝国开辟丝绸之路的最初目的及其影响。(3)据材料三,汉朝如何控制和管理西域的?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在战争的间隙中倒下了。(1)对照《秦朝形势图》,材料一图1中西汉疆域变化最大的是(方向);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时期在这一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是;图2中朝廷在A地设立的管理机构是;图3是(城邦)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指出你对霍去病发出“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这一豪言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22.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篇】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创新篇】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如图)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开放篇】材料四:古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葡萄、石榴。……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材料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什么?(2)秦始皇首创了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3)针对材料三这种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纳了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空白处应该填写什么?用所学知识写出这条商道的开通有何积极作用?(5)材料五中A处应该填写哪一地名?汉朝时期,哪一宗教通过此路传入中国?(6)结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摘编自《秦汉史》材料二: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现实。——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弊端,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上分别有何举措?(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主”是谁?材料二中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其改革具有什么意义?(3)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人口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材料二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完成下列要求:(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图中①和②政权(或王朝)的名称。(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说明图示与材料所示信息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些华夏诸侯国在被楚国灭亡的过程中,其居民有不少被迁与楚人杂居,楚也会向这些征服地移民。久而久之,他们便合二为一了……由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引起的民族交融,乃是一种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而且存在于整个先秦时代的情况。——摘编自徐兴祥《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渠道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方式是什么?材料二: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摘编自汪高鑫《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2)列举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意义。材料三:民族融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漫长的历史历程……他掀起的“汉化运动”并没有达到“全盘汉化”的预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融合,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对“汉化运动”之成效我们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该随意低估。——摘编自李克建、陈玉屏《谈改革对民族融合规律的启示》(3)材料三中的“汉化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这场“汉化运动”。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存在的书写文字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仍然生生不息地存在着。——摘自王岳川教授访谈《中国书法:经典传承与当下危机》材料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材料三:如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是什么?列举一位东晋时期的中国书法艺术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东汉末年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名医是谁?(3)材料三是汉代以来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什么?哪一历史人物为开通这条道路做出重大贡献?(4)结合上述成就,谈谈你的感受?(一点即可)28.曹操在历史中是充满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态度。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所学进行说明。材料二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好趣,主要的原因乃是正统观念作祟。其实,正统观念是为历代王朝推行封建统治服务的,其所谓是非则以对当时的形象的统治集团是否有利为准绳。因此,当初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后来《四库全书总目》对陈寿的批判,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以后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材料三作为历史学工作者,以《三国志》为圭臬;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更熟悉的是《三国演义》。既然历史文献《三国志》和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可以并为瑰宝地长久流传,那么历史上的超世之杰和文学艺术中的欺世奸雄这两张不同的脸谱也还会在曹操身上继续存。——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3)综上材料,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29.历史学家的评论虽然相对客观,但也会因各种因素而影响对史事的诠释,需要对其小心求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摘编自王寿南《隋唐史》据《通典》所说,隋初大量农民在土地被兼并以后成为豪室的私附,大土地所有制发达。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摘编自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材料二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项目数据出处全国耕地面积开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通典•食货》全国户数开皇元年(581年):400余万户大业五年(609年):890余万户官仓储备隋炀帝时,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合计2600余万石。《文献通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对隋代的评价,并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至少写一点因素)。(2)根据材料二,找出两项证据印证王寿南对隋代的评价。(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三个项目中的任意一组数据做解释。【示例】项目三:隋炀帝时官仓储备越来越充实。解释:得益于中央集权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辛勤劳动。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材料二: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等,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成功团结几亿民众的政治和文化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1.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统治者或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材料二唐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摘自《贞观政要》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任意列举两点)。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材料三中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隋朝时修建的水利工程。请分别写出两个水利工程的名称;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任意两点)。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A贸易路线的出发点①处是(地名)自(人物)开辟通往西域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图B所示元朝交通中心②处是(地名)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材料二:唐朝对外交往状况表交往国家或地区交往史实影响新罗(朝鲜半岛)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与70多个国家地区有往来,这些国家不仅与唐朝贸易,学习科技文化,还引进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繁荣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鉴真东渡日本印度(天竺)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阿拉伯(大食)先后40多次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2)依据材料二,结合学习知识,概括唐朝对外关系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原因。(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上讲到:“我们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赓续传统友谊,密切人员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综上所述,结合你的回答,谈谈你对习总书记对国家间交流交往观点的认识。33.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京地区农业考古成果(部分)①②③新石器时代石磨盘和石磨棒(用于加工谷物),平谷上宅遗址出土。此处还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遗址东汉陶仓(粮仓模型),昌平半截塔村汉墓出土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铁镰(用于收割农作物),延庆胡家营遗址出土(1)将材料一中的考古成果按所属的历史时期排序。(写序号)任选一项成果,说明该时期北京地区的生产状况。(示例除外)示例:②;说明东汉时期重视粮食储存,折射出当时北京地区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材料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34.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让我们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节点一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酝酿,中华文化的源头。材料一:下图是某中国古代史著作目录,第二讲及第一条子目(示例)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君主专制(1)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第二讲再补充一条子目?(要求仿照示例样式,补充内容应包括子目名称及各栏目名称)节点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材料二:秦王朝通过层层控制,将国家的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一个上自朝廷下至乡亭的庞大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2)材料二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指秦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统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节点三唐朝:繁荣与民族交融材料三:唐朝与边疆地区各族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3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出自《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唐初)长安城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不仅有各国人士来此观光学习,有的还在中国作官,各国经常遣使入唐。……唐朝不仅吸收了外国的文化,同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也远播各国,……大大加强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深厚友谊,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隋唐史话》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区域在西汉主要由哪一机构管辖?唐代记载这一地区到天竺沿途山川风物的文献是什么?列举唐太宗时与吐蕃交往的史实。(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唐朝哪一历史人物为中国经济文化“远播”日本作出了卓越贡献?归纳唐朝“国际文化交流”的表现及其影响。(3)综上所述,概括推动唐朝走向兴盛的原因。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摘自《贞观政要》(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材料二: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3)依据材料三,请列举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概括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概况领域概况农业南方耕地面积约318万顷,北方耕地面积约143万顷;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足,天下足”,苏湖地区成为国家粮食和赋税的重要来源地。手工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瓷都;南方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丝织业产量和质量超过北方。商业杭州是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外贸收入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到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摘编自项明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之启示》材料二宋代以来,江西之地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愈来愈多,向学蔚成风气。以下情况可资佐证:宋代的吉州、抚州、信州都是纸的著名产地;萍乡、庐陵、袁州、南康、九江、建昌等地积聚着数量众多的刻书作坊;藏书家甚多,南宋时全国有私人藏书家136家,江西即占27家,仅次于浙江;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观念,使得书院成为读书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公共场所。宋代江西书院共有149所,为全国之最,其中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还被公认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概括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证明这一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江西书院发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38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宋初大将曹翰写下一首诗《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将,做铁莫做针。”材料三:《元朝疆域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的确立有何影响?(请至少列出两点)(2)依据材料二,武将发出这样的感慨,源于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元朝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今天有何影响?元朝对台湾和西藏加强了管理,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继承发展了自汉朝以来的海外交通航线……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中南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各国……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宋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200万余贯。——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材料三:宋朝由于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再加之庞大的军费开支,形成积贫。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较低,国家内外交困,形成积弱。——漆侠《王安石变法》(1)汉朝开辟的从东南沿海出发,穿越东南亚多地,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海上航线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2)请指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宋代的造船技术、都市商贸都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宋代造船业中心及代表性大都市的名称?(3)请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宋代的评价为什么截然不同?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西汉(2年)西晋(280年)唐代(742年)宋代(1080年)北方965149493459南方11165257830材料二: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编自《宋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方户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片文物所属的史料类别。并说明从图片获取的历史信息。(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政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出的社会现象。41.“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影响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材料三能够说明的主题是什么?这四幅历史图片的史料价值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为它写一份100字左右的解说词。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材料二《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摘编自《故宫博物院》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2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2003年7月5日,国宝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将广开国宝回归之路,进一步促成国宝的回归。在文物回归过程中,大体有4种途径,分别是政府行为、捐赠、回购和法律手段。(1)据所学指出都江堰的修建时期,据材料一概括这项水利工程入选世界遗产的理由。(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品反映出的当时宋朝的社会状况,举出能体现当时市民文化生活的一处娱乐经营场所。(3)依据材料,概括当今中国文物存放地的分布特点以及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3.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梁代(南朝时期),姑孰(安徽东南部,毗邻长江)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连延的房屋),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江南……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南朝宋代)之际,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虚空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材料三: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请从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中,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宋时期商业出现怎样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述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44.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道路建设和邮驿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后,还开辟了国际邮路。西汉邮驿由中央丞相总管,位属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掌驿传政务,下设官吏直接管理全国邮驿系统。——摘编自陈燮阳、乔惠英《中国古代邮驿沿革》材料二从整体上看,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材料三《正德琼台志》是海南保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方志著作,堪称“一方之全史”,下表是该书的部分内容:类别主要记载内容或特点海洋文化记载了很多海洋气候资料、独特的海洋风俗资料、重要的海洋地理资料、海防资料等陆地资源卷八、卷九记载了琳琅满目、丰富多样的海南“土产”,展示了海南地区强大的土地产出能力人文风俗采用图、表、考、论、述五者结合的方法,全面而详细地展示了海南及其所属各州县的疆域、统隶、沿革、至到和道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南人文资料,呈现出明代海南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保存了大量古越语地名资料;尽搜各类过琼人物和琼籍本土人物——摘编自[明]唐胄《正德琼台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邮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交通“偏重海上”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正德琼台志》的史料价值。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西方部分重要节日节名时间习俗春节正月初一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形式丰富多中欢节的起业生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中秋节以月之圃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情人节公历2月14日又叫圣瓦伦丁节,是西方国家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原流行于欧美,现在中国也广泛流行。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一个宗教节日。最初把他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后成为西方传统节日,逐渐风靡全球。材料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使世界绚丽多姿,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都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圣诬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他们热衷于那种自由、无拘无束、充满个性色彩的氛围。在中国年轻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在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向全美华人表示节日祝福。在纽约州其至把春节(正月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摘编自石琳《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异同。(2)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中西传统节日的看法。(3)综上所述,请你为弘扬传统节日设计一条标语。46.中国的对外交往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材料二——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据材料二,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该事件的历史作用。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清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3)据材料二、三,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47.某校七年级(7)班同学以“明朝的统治与对外交往”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制度建设】材料一:图表所示明代的“厂卫”组织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组织,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图A人物是如何解决“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这一问题的?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建立“厂卫”组织的根本目的。【八股取士】材料二:八股取士的确录取了一些什么都不会做、只会考试的人,也将一些确有真才实学、但不善于考试的人排除在外。甚至导致相当多的农村读书人,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研究如何写“八股文”之上,除此以外的任何学问概不涉猎,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这也委实是入股取士不能解脱的罪过。——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股取士的弊端。【对外交往】材料三: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摘编自《明朝那些事儿》(3)根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郑和下西洋给我国对外交往带来的启示。48.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政府架构改制前后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架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补充完整并指出王明同学评价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论点(积极作用)论据第一,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国家的统一……秦朝修建长城,隋朝开凿,明朝营造北京城等论点(消极作用)论据第一,强化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秦朝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等材料二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4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统治者均采取措施加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所示,请写出唐朝在中央和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名称。材料二: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改组”?(举1例)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清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了王朝的权力中心。”(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的什么机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治者认识到,依靠武力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五谷之类”及骆驼、马等牲畜,并兼会当地妇女用织机织布,也教会当地百姓制作酥油、干酪、麦酒及陶器等。公元650年,吐蕃派遣使者朝贡,向唐政府请求蚕种、造酒、纸张、墨等工匠,唐政府也给予了肯定答复。——摘编自邓舒《唐朝民族管理的思想理念透视》等材料二清朝时期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措施新疆地区西藏地区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并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策略和清朝治理边疆措施的共同影响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2——中国古代史·教师版材料题专项50练一、材料题(共50小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辞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摘编自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毛泽东所作《祭黄帝陵文》(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答案】(1)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炼铜,发明弓箭。历史意义: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背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影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黄帝的主要贡献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炼铜,发明弓箭。根据材料“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可得出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根据“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可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即1937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两党逐步结束对抗走向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影响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故答案为:(1)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炼铜,发明弓箭。历史意义: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背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影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等相关史实。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位于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1959年以来发现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材料二: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二里头都城这一布局,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材料三:虽然《史记》对夏朝有记载,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学界承认存在,原因是没有像“殷墟遗址”证明商朝存在的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增强了人们对夏朝存在的信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里头都城遗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说二里头都城遗址网格式布局这一新发现的历史价值。(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这两种史料关系的认识。【答案】(1)呈网格式分布;中国最早的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2)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的状况;有利于了解当时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为研究先秦其它都城遗址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3)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文献记载;文献记载能够为考古发现提供线索。【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二里头遗址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多网格式布局”得出呈网格式分布;根据“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得出中国最早的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2)根据“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得出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的状况;有利于了解当时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根据“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得出为研究先秦其它都城遗址布局、结构提供了参考。(3)根据“《史记》对夏朝有记载”“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增强了人们对夏朝存在的信心”得出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文献记载;根据“虽然《史记》对夏朝有记载,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学界承认存在”得出文献记载能够为考古发现提供线索。故答案为:(1)呈网格式分布;中国最早的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2)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版饮用水合同协议书3篇
- 常年性劳务代理协议3篇
- 工程培训设计与施工合同3篇
- 教育培训策划导游劳动合同样本3篇
- 电商运营人员聘用合同书
- 演播室隔音墙施工协议
- 装修合同施工范本
- 矿井排水防涝系统拉管施工合同
- 设备购买协议解除协议
- 印刷行业会计招聘协议样本
- DB33T 1209-2020 无机轻集料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实验一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
- 宋大叔教音乐光盘第二单元讲义
- 初物管理办法及规定
- 回流焊曲线讲解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英语教学法》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145)
- 一些常见物质的安托因常数
- (整理)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 布莱恩厨具公司的资本结构分析
- 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作计划总结与工作思路
- 集团子公司资金计划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