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古诗鉴赏

一、考点梳理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很重要的考查内容,中考大致有四个常考考点。

(一)文体知识和作者了解

中考诗词鉴赏主要是鉴赏近体诗,即律诗和词曲,以律诗为主。

“律诗”,流行于唐代,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

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

的简称七绝。

词,流行于宋代,与律诗不同,一篇中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是曲调名,不

一定有“题”。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曲:流行于元代,体式与词相近,曲也有曲牌。

(二)诗意的理解

这一考点的考查包括概括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说明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内容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占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占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礴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生.进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家念亲、感叹世事、壮志难酬、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

向往美好、恬淡臼乐、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学#科网

(三)语言的品味

1.语言风格

(1)清新。如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平实。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绚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明快。如李白的“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含蓄。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洗练。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7)豪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诗词的艺术风格

(1)雄浑。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豪放。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小复回”。

(3)沉郁。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4)婉约。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悲慨。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6)旷达。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冲淡。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四)写作技巧分析

古诗词中写作技艺非常多,大概有十几种,综观近年各地中考,考到的有: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

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

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借景抒表即是间接抒情的•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妇:“烟笼寒

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

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

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言,”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

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

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学%科网

(6)以动衬静。属反衬于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

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

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

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

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

坐观罗敷。”(《陌上桑》)

(8)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

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9)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

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除此,还有“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对比”等。口考试卷中诗词称赏为一大题阅读题,二三

个小题,涉及二三个题型。

一、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晚望

宋左纬

屋角风微烟雾霏,柳丝无力杏花肥。

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

(I)诗中哪个词点明诗题中的“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柳丝无力杏花肥”。

【答案】(1)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⑵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族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

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

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黄荷香”意思是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

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起句即写登临纵

目之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以“四顾”领起,具见豪迈气魄;"接”字下得贴切,描绘出山川相参

的壮丽景色;一个光”字,则传之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写“凭栏十里芟荷香“,夜色中的十里风

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视觉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据此分析

提炼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前两句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了登临纵目所见到的山川一片澄明、风荷十里清香四溢

的阔大壮丽的景象特点。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意思是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

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一个“凉”字概拈了诗人流连陨醉上山水.

间的种种感受。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手法,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

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其擀弃尘虑之想。“清凉”,佛家常用语,指摆脱一切憎爱之念

而达到的无烦恼境界。前面所写的景物都有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

一个"凉''字确是意味深长。山谷在这之前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谪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后赴

太平州任,仅九口即罢官,只得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结果是远贬宜州而死。尽管如此,他

却力图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方面洁身自好,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亳而莫

取,一方面寄情山水,放舍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就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据此分析提炼

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凉''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心境;诗人由景及情,用"凉''字作结,概括了诗

人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也是词人被贬怅恨之情的自然流露。

三、阅读诗歌,完成各小题。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R,一鸟不鸣山更幽。

4.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5.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4.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5.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特点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用

原文回答。译文: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

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

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2)本题考查对作者心情的理解。本诗是.干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

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

情。

4.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特点的理解能力。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用原文回答。“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句意:山间的

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

姿,写出了“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一鸟不鸣山更幽”用“鸟不鸣”更突出

了中山的幽静。故答案为: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5.本题考查对作者心情的理解,

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是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

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涧、竹、花、草之美,构

成一幅春口图景,所写之景是美的,有对美的欣赏之意,也有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三四句中再写情

境,点出幽境。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

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

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

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故答案为:表

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概括回答。

7.后人评价:该诗不言“忙”而“忙”自见。请结合诗歌的后两句简述这种评价的理由。

【答案】6.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意对即可)

7.“闲人少”是委婉说“人们多在忙”;“才”“乂”这两个虚词表明劳动时无空闲,虽没言“忙工但都是

写也”。

【解析】【点评】3)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

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2)本题考查古诗赏析。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

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

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6.《乡村四月》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故答案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7.“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

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

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

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

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

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

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

“忙’而“忙”意自见。

故答案为:"闲人少''是委婉说“人们多在忙”;"才""又''这两个虚词表明劳动时无空闲,虽没言“忙”,

但都是写“忙

五、诗歌鉴赏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②飞上玉搔头③。

[注释]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②蜻蜓:暗指头上之香。③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

故得此称。

8.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一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极力描写人美、妆美、

楼美、院美、花美、靖蜓美、首饰美,运用手法,揭示了诗

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痛苦,艺术技巧高超而独特,从而使本诗成为宫怨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9.简要分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的精妙。

【答案】8.愁;反衬(衬托、乐景写哀情、对比)

9.这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处境犹如庭院中的花儿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

知的照蜓。它洗练而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只能与靖蜓为伴的孤寂凄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

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

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⑵本题考杳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

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

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

章主旨。

8.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

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愁”字是本诗的重点,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揭示女子心里的愁苦。

故答案为:愁;反衬(衬托、乐景写哀情、对比)。

9.这句话是说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女子精心打扮无人赏识,只有蜻蜓陪着女主人公。

故答案为:这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处境犹如庭院中的花儿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

能引来无知的蜻蜓。它洗练而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只能与靖哪为伴的孤寂凄苦。

六、诗歌鉴赏

岁暮到家

蒋士桂<消>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0.诗歌的前六句诗人着重刻画了一个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等

儿个动词上。

11.赏析尾联中‘'愧”的表达效果。

【答案】10.慈母;呼;问

II.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

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魄''是愧对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自己

日夜操劳,嘘寒问暖,自己已经愧对母亲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

母亲的愧疚、心疼以及诗人的一片孝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

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

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⑵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

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

分。

10.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

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

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故答案为:慈母;呼;问

11.愧是愧疚的意思,作者看到母亲在家操劳,不忍心再说漂泊在外的劳累。

故答案为: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

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愧'’是愧对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

为自己口夜操劳,嘘寒问暖,自己已经愧对母亲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的样子,表达了

诗人对母亲的愧疚、心疼以及诗人的一片孝心。

七、诗歌鉴赏

少年行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骤骑战洵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2.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诗句分析工

13.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和”"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

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答案】12.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骤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

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

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

和英雄主义精神。

13.纵;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

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需要通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感

情,组织答案。

12.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此,一旦国家

有事,便亳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溥杀更是出生入死,少年们怀着为国牺

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

义精神,展现出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

故答案为: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骡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

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

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小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彖侠气概和

英雄主义精神。

13.这首诗的意思是: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屡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

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

接二连三的“纵死、侠骨”等词语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

决心。因此,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纵''和"犹''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

少年的内心世界。

故答案为:纵;犹。

八、古诗文阅读

送人归京师①

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月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③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喷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替人强。

[注释]: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③砧声:捣

衣声。

14.两文中的“愁”情完全一样吗?请分析说明。

15.请选择其中一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渲染“愁”情的。

【答案】14.不完全一样。虽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苦,但同中有异。《送》文中的“愁”表

现了诗人虽有强烈思乡之情,但面对国土沦丧,即使可以回到故园也颇为犯愁的矛盾心理。《朝》文

则表现了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

15.示例一:《送》文中扣住门外子规叫个不停、夕阳西下山村幽梦不断的场景来触景生情,暗示诗

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表达一种思念故土却因国土沦丧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示例二:《朝》文紧扣“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勾起

作者思乡的离愁别绪;或《朝》文以“梦家山"身异乡”作对比,表达作者漂泊异乡、思归不得的孤寂

愁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文本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文

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抓住关键字眼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平时积累表达情

感的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调动多种感官等等。

14.《送人归京师》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士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

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朝天子・秋夜客怀

月》作者先精心营造了清幽、寂静、凄凉的氛围。所见到的清冷月光、所听到的鸿雁悲呜,所嗅到

的桂花芳香,莫不带有秋夜的气息,莫不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

故答案为:不完全一样。虽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苦,但同中有异。《送》文中的“愁”表现

了诗人虽有强烈思乡之情,但面对国土沦丧,即使可以回到故园也颇为犯愁的矛盾心理。《朝》文则

表现了游r思归的离愁别恨。

15.《送人归京师》诗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

后又通过口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送友归京,触

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

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

情。《朝天子・秋夜客怀月》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

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

画面;营造了怀乡的宗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天见、摸不

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故答案为:示例一:《送》文中扣住门外子规叫个不停、夕阳西下山村幽梦不断的场景来触景生情,

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表达一种思念故土却因国土沦丧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示例二:

《朝》文紧扣“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勾起作者思乡

的离愁别绪;或《朝》文以“梦家山”"身异乡''作对比,表达作者漂泊异乡、思归不得的孤寂愁苦。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吁胎县①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②,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停泊。吁胎: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②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

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16.请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17.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6.运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17.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中叠字在写景中的作用。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语言的

形象性,二是增添语言的音乐美。

(2)本题概括诗歌的内容。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

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言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6.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及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又写出了晓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

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故答案为:运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17.”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漂泊异乡;”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景色凄凉;”人归山郭

暗,雁下芦洲白”,孤独寂寞;”独夜忆秦关”,夜忆秦关等,是诗人不眠的原因。

故答案为: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弱旅在外秋夜思乡。

十、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怆当的一项是()

A.诗中“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句中的“拦”字意在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J温暖的怀抱。

B.“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C.后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景致,乂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

要奔流,无可阻挡。

D.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诗人却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

化,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19.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奔”字的妙处。

【答案】18.A

19.“奔”,“奔流”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溪在群山万岭间奔流,被万山阻挡的情景,表现了溪水

充沛的流量与奋勇向前的精神。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先阅读整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再结合选项逐•

分析,找出不符合题意的一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先理解词义、词性,再结合诗句内容品读诗句,揣摩诗歌情感或寓意。

【诗歌译文】

溪群山阻隔水向前奔流,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

等到它终于来到前边的山脚尽头,蜿蜒小溪已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出了前方的村庄。

18.A:“拦得溪声日夜喧”意思是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拦”是阻拦的意思,说明群山不

许溪水向前奔流,所以“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o

19.“万山不许一溪奔”意思是:群山阻隔溪水向前奔流。“奔'’是奔流的意思、,这里表现溪水被群山阻

挡,却仍奋勇前行的情景。表现溪水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也展现了溪水充沛的

流量。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8分)

明王渐逵

烟扉霞馆散晴春,淡日融风岸①葛巾②。

柳外黄鹏如唤友,溪边红翠③欲窥人。

【注】①岸:头饰高戴,前额外露。②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③红翠:山鸟名。

20.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柳外黄鹏如唤友,溪边红军欲窥人”所展现的画面。

2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20.示例:柳树上时有黄鹏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呼朋引伴;小溪旁的红翠鸟时隐时现,仿

佛全偷窥路人。

21.春天的美丽景色;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描绘诗歌画面的解题思路是找出景/象一想象画面

T串联成句。①找出景/象: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或意象,将这些景物、意象一一列举出来。②想象

画面:想象这些景物或意象组成的画面,可以简单描述一下:③串联成句:将想象出的画面用语义

通顺的句子表述出来,语言要优美,有文采。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的题目和诗歌

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体会诗人情感,需要抓住诗词中传达嘴感的关键景物或者意象,根据诗句描

绘的画面色调来分析情感。本诗描绘的画面是明媚的、美好的,情感自然是喜爱和赞美之情。

20.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景物“柳”“黄鹏”“溪”“红翠鸟”,结合诗句的拟人手法“唤友小窥人”来描绘画

面,即:柳树上时有黄鹏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呼朋引伴;小溪旁的红翠鸟时隐时现,仿佛全偷窥路

人。

故答案为:示例:柳树上时有黄楣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呼朋引伴;小溪旁的红翠鸟时隐时现,仿佛

全偷窥路人。

21.通过诗歌题目《春》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春”“淡日融风”“黄鹏"“红翠''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春天的

美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春天的美丽景色;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

[清]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于送来。

【注释】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22.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3.尾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22.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23.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裤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描写的

景物,分析其作用。本诗通过对朋友许衡州生活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朋友生活的清贫困顿,但朋友

却志向高洁,诗中借“竹"“梅菊'’等意象,赞颂了许衡州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理解作者情感,需要定位尾联,联系全诗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

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可能有多种,作答时都要回答,条理要清晰。

22.“竹径”“瘦似梅”以及“以菊代茶”写出了许衡州生活的清贫困顿;同时“竹”“梅”“菊”等意象又代表

着高洁的情操,喻指许衡州在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故答案为: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23.尾联的意思:诗人多有感慨,送来了一些有点破旧的经书。联系颈联可知,许衡州无处筹借学

费,只能叫孩子回来。塾师(即诗人)发现这种情况后,亲刍给“学钱无措'’的朋友送来旧书,表达

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①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②长河:指银河。

2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哪两句?

25.首联中的“吐”“对”二字用得极好,请任选一字赏析。

【答案】24.本诗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分手时隐隐的哀愁。最能体现这一

情感的诗句是“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5.“吐”字,诗人联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写尽了分

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劝酒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

的话了,情怀颇为深挚,写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

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

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

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进行赏析。

24.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

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

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诗人借景物

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最后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

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此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

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故答案为:本诗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分手时隐隐的哀愁。最能体现这一情

感的诗句是“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25.这两句诗意为: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育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写别筵将尽,分手

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时刻的心理状态蚱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

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注意"吐''是动词,在这里将银烛人格化,“对”写两人分别时的情状。

故答案为:“吐”字,诗人联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写

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劝酒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勉

强相慰的话了,情怀颇为深挚,写尽了分别在即的离情别绪和寂静状态。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唐]

宿云散洲渚①,晓口明②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③成宾主④。

[注]①洲渚(zhD:水中的小块陆地。②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③偶此:与以上景物相

对。④宾:指眼前景。主:作者自指。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起首两句,描写了夜雨初晴,洲渚云雾围绕,给人以迷茫、灰暗之感

B.三、四两句进一步写景,“惊”字用得甚好,仿佛树叶上的雨水是因风受惊洒落

C.末两句,佳景当前.,诗人心情舒畅,景物与我,彼此没合,有如宾主相得

D.全诗宛如画,色彩明朗和谐,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生机活力

27.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6.A

27.这首诗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美景图,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抒发了

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信念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

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

字里行间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去分析和把握。

参考译文: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

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26.A.有误,此处描写的不是云雾围绕洲渚,描写的是云雾消散,明丽光明之景。BCD.正确。

故答案为:Ao

27.“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从“无事”可知,是属于直接抒情或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可结合着

对诗歌的内容的感知及诗句关键词加以分析,如“宾主”,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的热情好客写出

来,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故答案为:这首诗宛如欣赏--幅池旁山村美景图,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抒发了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信念的思想感情。

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问答问题。

渡汉江①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历冬复春。

近乡情更怯②,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是宋之间从洸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径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

写的一首诗。②怯:胆小,没勇气。

28.诗歌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作者贬居之苦?

29.请简要分析作者“近乡情更去”的原因?

【答案】28.空间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

29.想要知道家人情况,又担心家人发生意外的矛盾心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羁旅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

求去分析和作答,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羁旅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意体

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寺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

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仓J作的一首绝句。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

句主要与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

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体会寺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

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8.翻译: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岭外''指作者流放岭南,是

从空间隔离角度来写;“音”指音信,“断”指和家人之间音信断绝,是从联络断绝角度来写;“复”是又

的意思,是从时间久远角度来写。长时间的和家人分离,身处异域他乡,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

间的孤苦情绪。

故答案为:空间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

29.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R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乂时

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

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想要知道家人情况,又担心家人发生意外的矛盾心理。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辆川①六言(其五)

[唐]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相川:地名。

30.任选第一、二两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31.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答案】30.【示例1】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

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2】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

松。

31.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贪的宁静生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

优美。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追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

析诗人的追求即可。

30.诗句中“孤烟”“远村”“独树"“高原”等是关键词,对这些词语进行想象,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具体

生动的描绘即可。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

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

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故答案为:

【示例1】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

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示例2】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

松。

31.“山下孤烟远村”一句,表明诗人远离尘世喧嚣,孤身静处,希望过上恬静安适的田园生活。”一

瓢领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诗句中提到颜回、五柳先生这两个人,说明作者希望像颜回礼五柳先生

一样安于清贫,过着宁静的生活。

故答案为: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

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宿野人家

[宋]陆游

避雨来投白版扉,野人怜客不相违。

林喧鸟雀栖初定,村近牛羊暮自归。

土釜暖汤先濯足,豆秸吹火旋烘衣。

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

32.小杨和小周在旅途中阅读了陆游的《宿野人家》,一致认为画线诗句描绘了如画般的美景。请你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的画面。

33.小杨认为诗中无一处言情,却处处含情。你能读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32.暮色四合,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也渐渐没有了,一些鸟儿静静地站在枝丫上,悄

悄地进入了梦乡。村民家饲养的牛羊迈着缓缓的步子从村外野地里向自己家走去。

33.对野人家热情接待自己在此避雨并提供热水、暖火的感激,对村庄恬静安然景象的喜爱,对旅

途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淡定从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

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

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天下大雨了,我到野人家避雨,他们热情接待了我。

傍晚时分,树林里鸟雀的鸣叫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村子里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回家了。

野人家给我用瓦罐先烧了热水让我洗脚,豆杆烧火给我烘干衣服。

这么多年旅途下来,今天的风餐露宿我没有觉得不是。

32.画线句翻译为:傍晚时分,树林里鸟雀的鸣叫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村子里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回

家了。画面描绘时注意结合翻译,加上一些修饰即可。

故答案为:暮色四合,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也渐渐没有了,一些鸟儿静静地站在枝丫上,悄悄

地进入了梦乡。村民家饲养的牛羊迈着缓缓的步子从村外野地里向自己家走去。

33.避雨来投白版扉,野人怜客不相违。翻译为:天下大雨了,我到野人家避雨,他们热情接待了

我。

林喧鸟雀栖初定,村近牛羊暮自归。翻译为:傍晚时分,树林里鸟雀的鸣叫声渐渐平息了下来,村

子里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回家了。傍晚动物们都归家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表达对村庄恬静安然

景象的喜爱。

土釜暖汤先濯足,豆秸吹火旋烘衣。翻译为:野人家给我用瓦罐先烧了热水让我洗脚,豆杆烧火给

我烘干衣服。表达对野人家的感激。

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翻译为:这么多年旅途下来,今天的风餐露宿我没有觉得不

是。写旅途出现意外情况很正常,表现诗人的淡定、好心态。

故答案为:对野人家热情接待自己在此避雨并提供热水、暖火的感激,对村庄恬静安然凫象的喜

爱,对旅途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淡定从容。

十八、古诗词阅读

【甲】舟过安仁

侏]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乙】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①,养麦空花早着霜。

己分②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③添长!

【注释】①不多黄:黄熟的不多。②己分:早己料定。③闰:农历有闰月,比常年多一个月。

34.卜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止确的一项是()

A.“两小童”“坐船中”写出了两个小渔童躺在船上的疲倦之态。

B.“张伞”“使风”点明了小孩子舞动伞柄原来是为了吹动小船前进。

C.“不多黄”写出了收成不好,“早着霜”写出了风景秀丽美好。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